-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5,24(1):1-7
Abstract:
检索刘完素的8部医著,从“生产、生活知识”“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藏象理论”“运气理论”“致病机理阐述”“脏腑病机”“治则治法”“吐纳养生”等8个维度评述其中800余条论“火”的例句,探究刘完素论“火”的学术内涵及其医学意义。
-
姚睿祺, 袁东凯, 廖穆熙, 陶诗怡, 吴凤, 李春瑞, 王卢曦
2025,24(1):8-11
Abstract:
防己类经方,包括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己椒苈黄丸及防己茯苓汤。除防己地黄汤外,其他5首处方均以防己为君药,是一组以苦辛泄水为核心的方剂群。“心水”为“五脏水”之一,是心力衰竭及其并发症水饮表现突出时的对应病名。文中旨在探析防己类经方在心水病中的整合应用。首先,防己辛通苦泄,有很好的导泄表里水湿之功。其次,根据水饮部位、寒热兼夹、阳气强弱,防己类方可被解构成“防己-黄芪”“防己-茯苓”等方元。最后,心水病的证治可以方元为基础,针对水湿在表、在里之别以及水和血比重之不同进行论治:水在表者,分消为要,上重宣肺,下重渗利;水在里者,上下有异,权衡虚实,兼治寒热;水血同调,轻重有别,气在血先。
-
2025,24(1):12-15
Abstract:
介绍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基于五脏藏神理论论治老年期痴呆经验。刘祖贻教授认为,老年期痴呆总属于中医“痴呆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脑,涉及五脏,与心、脾、肾关系密切。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失濡,脑髓失养,元神空虚,神机失用。刘祖贻教授基于五脏藏神理论,针对本病的治疗,主张补益脏腑,充养脑髓,舒畅神机。临床中,刘祖贻教授通常从脏腑辨证入手,尤其重视心、脾、肾三脏的作用,强调益肾定志,健脾和营,调畅心神,并创制经验方益肾通络方以治疗该病。
-
2025,24(1):16-18
Abstract:
陈金水教授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精气亏损、阴阳失衡,少火不足、疲劳乃生,故从“少火生气”理论出发,治以调理脾肾、补益精气、增补少火之气、温形之不足,临床疗效显著。
-
2025,24(1):19-21
Abstract:
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的致病菌固有的特点、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与湿温病邪侵犯人体可外而肌表、经络、关节、官窍,内而脏腑器官,并可蒙流三焦,犯及营卫气血分相对比,发现两者具有相同的病变特点,因而笔者从中医学的湿温病理论出发,辨证运用中药治疗布鲁氏菌病,发现该治法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痊愈,而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一些难治性病例,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2025,24(1):22-25
Abstract:
抗肿瘤药物所致腹泻为肿瘤内科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不仅可影响抗肿瘤治疗的进程,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肿瘤本身即耗正气,而抗癌治疗所用药物更易致患者中气受损,故复健其中气实为本病治疗之关键。文中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出发,对肿瘤病机及抗肿瘤药物所致腹泻的机制进行剖析,并用以指导临证,以实现脾气升、胃气降、阳气升、枢四象、肝气升、肺气降等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对肿瘤的诊疗。期望依此理论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有效的中医理论指导和新的治疗方向,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
-
2025,24(1):26-28
Abstract:
赵文杰主任医师认为,成人特应性皮炎虽以血虚风燥证多见,但阴虚血燥型特应性皮炎在临床上亦较为常见。对于阴虚血燥型特应性皮炎,赵文杰主任医师以滋阴养液、潜阳息风为法,并应用三甲复脉汤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文中从三甲复脉汤的来源、现代应用及赵文杰主任医师对三甲复脉汤的认识着手,并附临床验案,探讨其应用三甲复脉汤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经验。
-
2025,24(1):29-33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才调平”灸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三才调平”灸法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评分及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前庭功能障碍等级量表及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才调平”灸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2025,24(1):34-37
Abstract:
目的 研究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常规针刺,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24次(每周日除外)。治疗组进行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该方法分三个阶段,依次按照井穴、原穴、合穴通关过节循序渐进。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都有所好转,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2)两组患者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都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升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接经全息疗法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相较于对照组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2025,24(1):38-43
Abstract:
目的 探讨薏苡仁-红曲通过水通道蛋白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连续4 w喂食高脂饮食诱导C57BL/6J雄性小鼠,复制肥胖小鼠模型,进一步以薏苡仁-红曲干预;测定小鼠体质量增长曲线,IPGTT法测定葡萄糖耐量,试剂盒检测血脂四项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薏苡仁-红曲对肾脏组织中AQP1和AQP2蛋白表达的影响;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薏苡仁-红曲活性成分与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2的结合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诱导后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IPGTT曲线下面积增大,TC、TG、LDL-C升高,HDL-C降低;薏苡仁-红曲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肥胖小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TC、TG、LDL-C降低,HDL-C升高;Western blot显示,薏苡仁-红曲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肥胖小鼠肾脏中AQP1和AQP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薏苡仁-红曲关键成分Monacolin X、Sitosterol alpha1与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2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薏苡仁-红曲可能通过调控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2的表达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其活性成分可能是Monacolin X、Sitosterol alpha1。
-
2025,24(1):44-46
Abstract:
通过3则医案介绍运用黄煌教授“方-病-人”理论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临床经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适用于具有桂枝体质并兼有咳喘者。凡体型消瘦,皮肤白皙,少光泽,腹壁薄,腹直肌紧张,舌质淡红,容易出汗,易患湿疹、过敏性鼻炎,以及喘息反复发作的患儿,均可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2025,24(1):47-49
Abstract:
叶志英主任医师认为失眠症以五脏功能受损,阴阳失调为基本病机。其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工作中,运用“靳三针”联合“老十针”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文中将理论和验案相结合,介绍叶志英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症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2025,24(1):50-52
Abstract:
美容中医学是一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美相结合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复杂,故美容中医学教学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同时又要掌握美学知识,而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转变教育模式,使学生从低阶思维转向高阶思维。美容中医学教学中应把思维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认知力、自我监管力以及创造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
肖艳, 李毓婉, 杨瑞芳, 张镇, 张英杰, 彭斯伟, 郭洁梅, 陈鹏, 苏友新
2025,24(1):53-57
Abstract:
文中综述了痛风骨侵蚀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关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中医认识及临床治疗现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痛风骨侵蚀发生率高,且与痛风石数量、痛风病程等呈正相关。骨侵蚀多累及手足小关节,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及影像学下的骨质破坏,其严重程度与单钠尿酸盐(MSU)晶体沉积、慢性炎症状态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方面,MSU晶体既可直接抑制骨细胞、软骨细胞活性,诱导骨细胞、软骨细胞死亡,也可直接改变成骨细胞表型,释放大量前列腺素E2促进骨吸收;还可通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等相关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和信号分子,间接调控骨重塑过程。中医认学认识方面,该病以脏腑(肝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互结为标,湿热痹阻经络致气血凝滞,久病则痰瘀互结,筋骨失养。临床治疗方面,调控尿酸水平、预防关节损伤、促进痛风石消退是主要目标,同时也是难点。西医以降尿酸药物、抗炎镇痛、骨保护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耐药性差、骨修复效果有限;中医通过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散结等可改善骨侵蚀,但缺乏大规模循证支持,且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明确。未来或可基于现有研究进展,从如何精准调控炎症与骨代谢失衡、延缓骨质破坏进程,靶向炎症通路的新型生物制剂、骨保护药物的开发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优化等方面开展更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结合中医药多靶点调控优势,推动多学科联合干预痛风骨侵蚀策略的建立。
-
2025,24(1):58-61
Abstract:
随着心脏康复医学的发展,以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易筋经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导引运动疗法,近几年在心脏康复领域关于如何发挥中医导引功法优势及制定更适宜中国人民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引起研究热潮。文中对易筋经在防治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分析。
2025年第24卷第1期
专家论坛
经典研究
名医精华
思路与方法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验案探析
针灸经络
中医教育
综述
-
2016,15(5):5-9
Abstract:
胡希恕先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重新认识《伤寒论》,因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注解,其中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认识最具代表性。本文就胡希恕先生30年间对第147条和148条的不同注解,来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
2020,19(5):19-22
Abstract:
附子粳米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揆度经典,从条文解读、药症分析、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其方证病机是中虚寒湿,脾胃失治,具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功;提高辨识包括仲景应用、配伍规律、随症加减,从证机高度全面认识附子粳米汤,扩大临床应用,合理加减化裁;以二则急危重症医案为例,表明在西医重症监护下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
2009(3):58-62
Abstract:
针灸治疗焦虑症具有可靠疗效,如何充分运用针灸治疗焦虑症成为临床和科研的重要领域。通过对近十余年针灸治疗焦虑症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治疗方法及机理方面作一回顾性综述,为今后针灸治疗焦虑症提供参考。
-
2007(6):11-16
Abstract: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
2012,2(1):37-38
Abstract: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
2015(3):69-72
Abstract:
类风湿关节炎(RA)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属WHO规定的现代难治病范畴。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RA治疗方面有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内服法治疗RA的状况作一综述。
-
2015(3):50-52, 63
Abstract: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以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硫糖铝混悬液、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和胃镜总有效率均无差异(P>0.05)。但对临床症状有效的患者中,治疗组的痊愈率+显效率为9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镜痊愈率+显效率为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与常规西药治疗相当,但在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中,治疗组痊愈+显效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并且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耐受性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2024,23(6):49-56
Abstract:
目的 对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 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10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由4名研究员分别采用AMSTAR-2、ROBIS量表、PRISMA声明及GRADE证据质量系统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偏倚风险、质量报告和证据质量。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结果显示多数系统评价证据等级较低,少数为低偏倚风险;证据评级显示,在纳入的41个证据中,中等、低级、极低级质量证据分别为2个、8个、31个。结论 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但相关系统评价证据可靠程度较低,仍缺乏高质量、大样本临床研究。
-
2024,23(6):69-72
Abstract: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疗效明显、方法多样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文章通过搜集近五年来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从针刺疗法和联合疗法两大方面系统概述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
2024,23(6):42-48
Abstract: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茯苓-半夏”药对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数据库获取“茯苓-半夏”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利用Uniprot获取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PharmGKB、GeneCards、OMIM及DurgBank数据库获取OSAHS疾病靶点并筛选出与“茯苓-半夏”药对的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 3.9.0构建“药对-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药对-主要活性成分-OSAHS-治疗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茯苓-半夏”药对与OSAHS共同靶点的PPI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药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通过Pymol 2.5可视化。结果 筛选得到“茯苓-半夏”药对主要活性成分27个,作用靶点561个,药对靶点与OSAHS的5419个疾病靶点交集得到共同靶点124个;治疗OSAHS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酒酵母甾醇、卡文定碱及β-谷甾醇等;治疗OSAHS的核心靶点包括AKT1、IL6、TP53等;主要涉及癌症相关途径通路、PI3K-AKT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酒酵母甾醇、卡文定碱及β-谷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能有效结合。结论 “茯苓-半夏”药对中的酒酵母甾醇、卡文定碱及β-谷甾醇等主要活性成分能通过作用于AKT1、IL6、TP53等核心靶点,调控癌症相关途径通路、PI3K-AKT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OSAHS的疗效。
-
2024,23(6):16-20
Abstract:
基于“三因制宜”理论从天、地、人角度对中医药防治胆石症进行探析,同病而异治。旨在从四时寒暑、昼夜交替、地理环境、饮食情志、体质差异等多维角度探讨胆石症发病的潜在诱因,以期为胆石症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未病先防。
-
2024,23(6):5-8
Abstract:
王行宽教授认为,冠心病可从“胸痹”论治;心之气营亏虚为胸痹病证之本,痰瘀互结为病证之标,肝木失疏、气机失调贯穿疾病的全过程,应以“肝心同治”思想辨治胸痹;治疗上予以补益气营,豁痰化瘀,佐以疏肝解郁,运用经方或创制的经验方心痛灵方加减治疗该病,疗效明显。文章总结王行宽教授辨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体现其“多脏调燮、综合治理、杂病治肝”的学术思想。
-
2024,23(6):21-23
Abstract:
六经“三枢”理论,系源于六经“开、阖、枢”,再结合阳明、太阴“阴阳枢”,整合而成。六经“三枢”,在生理上各枢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气机流通联动的作用,在疾病辨治上,若阳枢不利治以小柴胡汤调之;若阴枢不利方用四逆散以调之;若阴阳枢不利方选半夏泻心汤以调之。同时,必须考虑到“三枢”间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可采用“二枢”或“三枢”同调的方式进行治疗。
-
2024,23(6):1-4
Abstract: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骨骼肌功能障碍以宗气虚损为关键病机,提倡肺脾当同治,故以脾主肌肉为基,补益宗气为则,以补元汤化裁治疗,常可取效,可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骨骼肌功能障碍提供治疗新思路。
-
2024,23(6):9-11
Abstract:
陈立典教授将现代康复理念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优化轻度认知障碍筛查路径,提高筛查覆盖率;构建“脏腑为用,督脉为枢”的中医认知功能理论;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制订个体化康复方案,中西医“杂合而治”。针刺疗法、八段锦作为中医适宜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