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3,22(9):1-5
Abstract:
中医与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分别着眼于“生命”和“结构功能”。以此为基,通过对中、西药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两种医学体系下中药、西药及其科学定位进行比较,认为性味是中药功效的根本标准,脱离了方剂则无中药可言,只有遵循中药独有的理论基础与客观标准,中医的临床辨证论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特色和优势。并从中药发展的主体上,提出“一条原则(即医药一家),两条出路(指西医走西医的路,中医走中医的路),四个重心(以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为重心;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重心,开展中药饮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中成药的调整、整顿、开发、生产过程中,取缔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且没有治疗效果的中成药;加强中医、中药知识产权和药物资源的保护)”。
-
2023,22(9):6-8
Abstract: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倡言“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强调并阐述了命门水火和阴阳互根理论,纠正寒凉时弊。其中《小儿则》部分以温补理论为基础对张介宾诊治儿科疾病的治则治法和用药特点进行了论述。文中结合张介宾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从谨慎用药、酌用苦寒、善用温补、巧施清凉、重视气血、顾护脾肾、剂型多样七个方面深入探讨张介宾在儿科方面的用药特色,以期为今世儿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
2023,22(9):9-11
Abstract:
刘中勇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心悸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关系紧密,临床治疗心悸应从脾入手,具体治法有益气健脾养心、疏肝健脾宁心、清热化痰稳心,收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
2023,22(9):15-19
Abstract:
肠-肾轴理论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对肾脏疾病进展的影响,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南征教授根据“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确立了解毒通络益肾导邪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口服中药汤剂与中药保留灌肠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与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文中基于肠-肾轴理论,探讨南征教授运用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法治疗消渴肾衰的经验,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2023,22(9):20-23
Abstract:
文中从六经理论出发,结合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疾病进程,将其分为发作期、慢性期、恢复期,并依据各期不同临床特点,审证分经辨治,提出对应的治法方药,以期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2023,22(9):24-27
Abstract:
经络至少由3种通道组成:主要运行营卫的经络,单独运行卫气的经络和单独运行神气(即狭义的“经络之气”)的经络。其中,主要运行营卫的络脉为血络;单独运行卫气与神气的络脉属于气络。虫类药可以通达络脉,根据功能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入血络,具有活血化瘀、通达营血之功;一类轻清飞升入卫气之络,具有宣风泄热、通达卫气之功;一类相对重浊沉降善入神气之络,具有搜风剔络、通达神气之功。中医络病包括血气之络病、卫气之络病和神气之络病三种,临床上需要根据络病的病机特点与虫类药性质分别选用入血络、卫气之络、神气之络的虫类药,以通络达血、通络达卫、通络达神。
-
2023,22(9):32-38
Abstract:
目的 分析自2000年起国内中医药领域关于痤疮治疗的研究现状,描述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个数据库中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2022年6月,范围为中医药领域内痤疮治疗的相关文献,后用NoteExpress、Notepad进行查重、筛选及合并同类关键词、机构、作者,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与VOSviewer,对作者、年度发文量、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发文期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5123篇,共包含8667名作者。关键词共形成22个聚类标签,涉及研究方法、分型、中医治法、治疗原则、西药治疗、致病菌、中药方剂、组方治法、疗效评判指标、常用中成药、患者体质、易感人群、名医名家。根据关键词突现可知,2013年—2017年的研究热点呈现出爆发式的多元化增长,其中火针疗法、中重度痤疮、强脉冲光、米诺环素、果酸、经方等研究热点的热度一直持续到2022年;2015年以后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于用药规律、各项数据的挖掘、研究进展及病因病机的分析。结论 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领域中,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共用的联合疗法成为主流,未来趋势将更侧重于疾病的机制靶点的探讨、新技术的应用、相关数据挖掘及更客观化、多元化的疗效指标测定。
-
2023,22(9):39-42
Abstract:
目的 分析胰腺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为中医药辨治该病提供思路及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胰腺癌患者234例,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位、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刻下症等信息,运用EXCEL及SPSS软件统计分析各证候频率及有无肝转移、病位、临床分期对证候的影响,探讨胰腺癌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 ①234例胰腺癌患者基本证候占比依次为气滞证(70.94%)、气虚证(60.26%)、血瘀证(59.83%)、血虚证(30.34%)、阴虚证(25.21%)、热毒证(16.24%)、阳虚证(15.38%)、痰湿证(13.25%);②基本证候常组合出现,其中3种证候组合(38.46%)、2种证候组合(26.07%)最为多见,多虚实夹杂;③胰腺癌常见症状(>10%)依次为腹痛、腹胀、乏力、纳差、眠差、体重下降、后背疼痛、大便干、便溏、口干、口苦、恶心;④胰腺癌肝转移较之无肝转移患者气虚证、血虚证的分布较多见(P<0.05);胰头癌患者出现热毒证的频率较胰体尾癌患者低(P<0.05),余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证候分布显示气虚证、血虚证在Ⅳ期患者中多见(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以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血虚证为主,多虚实夹杂,病位虽在胰腺,但与脾胃、肝关系密切,其辨治应重视扶正与调气,应以调理中焦气机、疏泄肝气与补益脾胃法为主。
-
黄明儒, 黄钬清, 冯林香, 向琴, 张一鸣, 王静, 洪敏, 刘亚茹, 江久
2023,22(9):43-46
Abstract:
目的 基于“培土生金”理论探究加味六君子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90例肺脾气虚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免疫指标、营养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86.05%、95.46%,两组FEV1%、FEV1/FVC、FEF 25%、FEF 5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提升(P<0.05),TNF-α、IL-6、IL-3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IgG、IgA、IgM、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COPD临床疗效显著,其主要是通过改善营养状况,提升机体免疫力,进而降低炎症水平,缓解炎症反应,改善小气道呼吸功能,从而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
陈文昊, 施卫兵, 杜大平, 王梅, 陈露, 樊红艳, 殷书澡
2023,22(9):47-50
Abstract:
目的 观察自拟腹水1号方对脾肾阳虚兼水瘀互结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尿钠的影响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80例脾肾阳虚兼水瘀互结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均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腹水1号方,记录治疗前、治疗7 d和治疗14 d患者尿钠及血电解质变化;治疗前、治疗14 d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肾功能以及彩超腹水深度、尿量、体重,评价自拟腹水1号方对尿钠的影响及疗效。结果 ①治疗14 d后,对照组血钠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4 d后,两组血钾及24 h尿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4 d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IL、ALB、BUN、CRE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量均明显增加,体重、彩超腹水深度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水1号方能增加乙肝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兼水瘀互结证患者尿钠的排出,从而减轻患者水钠潴留,改善患者的症状。
-
张文强, 肖航, 熊少斌, 李可可, 胡君霞, 许越淇, 严诏琦, 刘良徛
2023,22(9):55-63
Abstract: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挖掘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TCMSP数据库,并将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从而获得银翘马勃散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同时将获得的作用靶点导入UniProt数据库提取相应的基因名称;运用GeneCards平台获得喉源性咳嗽的相关靶点;运用Venny 2.1.0在线工具将所获得的药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并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蛋白PPI网络互作图;进行拓扑分析并筛选出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出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76个有效成分,相对应的基因靶点215个;喉源性咳嗽相关靶点1399个;其中,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汉黄芩素、柱头甾醇等可能是银翘马勃散治疗喉源性咳嗽的关键成分;涉及AKT1、TP53、TNF、ESR1、MYC、EGFR、IL6、CAV1等26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结果提示这些靶点参与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等。结论 银翘马勃散中的活性成分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起到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作用。
-
2023,22(9):64-66
Abstract:
中医理论认为自闭症病位主要在脑,与督脉关系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自闭症可能与脑结构发育异常有关。课题组创立通督开窍针法,能振奋经气,通调督脉,通经活络,补脑益髓。通督开窍针法取穴包括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长强,共8针。其中头部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四神聪向百会透刺,视患儿情况留针1~3 h,其间每20 min行针1次;头针出针后,取长强穴,进针提插约1 min后立即出针。文中就自闭症与脑、督脉的联系,通督开窍针法的选穴依据及操作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对通督开窍针法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进行探析,以期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
2023,22(9):67-70
Abstract:
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中起关键作用。文中运用观物取象、取象比类思维模式,溯源中医学对前列腺的认识,引入“精室”“男子胞”的概念,对于发展中医藏象学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象模型,参考现代医家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认识,将其病机概括为“肾气不足,正虚为本”“因虚致实,痰瘀互结”“久病入络,瘀阻成癥”;结合药物法象理论和现代研究结果,阐述课题组经长期实践总结的有效复方“康泉方”,全方紧扣病机、药精力专,可作为临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核心组方。
-
2023,22(9):71-74
Abstract:
文中对针灸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从针刺治疗选穴、施术方式、留针时间等各个环节,发现耳鸣的针灸治疗常以针刺联合电针、水针、艾灸等方法,结合电、热等理化因素刺激进行综合干预;在选穴上特别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尤以耳周腧穴高频;针刺手法常弱化了补泻之分,更突出“传感”的体验,以实现针感直达耳内为佳;而留针时间方面,长时间留针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挖掘循证医学证据。
2023年第22卷第9期
专家论坛
古籍研究
名医精华
理论探讨
临床研究
方药研究
针灸经络
思路与方法
综述
-
2016,15(5):5-9
Abstract:
胡希恕先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重新认识《伤寒论》,因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注解,其中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认识最具代表性。本文就胡希恕先生30年间对第147条和148条的不同注解,来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
2020,19(5):19-22
Abstract:
附子粳米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寒湿腹痛的经方。揆度经典,从条文解读、药症分析、组方配伍研究发现,其方证病机是中虚寒湿,脾胃失治,具有温阳化饮,益气止逆之功;提高辨识包括仲景应用、配伍规律、随症加减,从证机高度全面认识附子粳米汤,扩大临床应用,合理加减化裁;以二则急危重症医案为例,表明在西医重症监护下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
2009(3):58-62
Abstract:
针灸治疗焦虑症具有可靠疗效,如何充分运用针灸治疗焦虑症成为临床和科研的重要领域。通过对近十余年针灸治疗焦虑症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治疗方法及机理方面作一回顾性综述,为今后针灸治疗焦虑症提供参考。
-
2007(6):11-16
Abstract: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
2012,2(1):37-38
Abstract: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
2015(3):69-72
Abstract:
类风湿关节炎(RA)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属WHO规定的现代难治病范畴。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RA治疗方面有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内服法治疗RA的状况作一综述。
-
2015(3):50-52, 63
Abstract: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以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常规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硫糖铝混悬液、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和胃镜总有效率均无差异(P>0.05)。但对临床症状有效的患者中,治疗组的痊愈率+显效率为90%,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镜痊愈率+显效率为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与常规西药治疗相当,但在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中,治疗组痊愈+显效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并且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耐受性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2012,2(1):39-41
Abstract:
中国与越南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详细分析,简要回顾古代中越传统医药交流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的主要特点,为新时期两国在传统医药方面进一步交流合作提供历史经验。
-
2015(6):18-21
Abstract:
总结周文泉临床应用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阴阳失和的几类病症,有多汗症、失眠、心悸、恐惧、易感冒、绝经前后诸多不适者症等,列举出每种病症的临床实例,并进行一一分析,最后对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调和阴阳法进行处方解析。
-
2006(3):21-23
Abstract:
检索统计了近十五年来龙胆泻肝汤在临床运用的疾病种类,发现龙胆泻肝汤所治病症大多为感染性疾病,或为免疫功能失调所致疾病,其可能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治疗这些疾病,进而从调节免疫机制方面对本方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
2008(2):46-47
Abstract:
-
2017,16(4):9-12
Abstract:
当归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治病用方,思考方药作用及所治病证、方药配伍及用量即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探索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证辨病,并解读案例,以此学用当归四逆汤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
2017,16(4):69-72
Abstract: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明显的优势和前景,本文根据2013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对其病因病机、中药内服、针灸疗法、针药结合、心理干预等研究进行综合阐述,并指出亟待改进之处。
-
2017,16(4):19-21
Abstract: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有关“急”字的16条条文进行归纳分类和探讨,认为其对中医急证的处理是后世的中医医家治疗急证的典范。
-
2017,16(4):13-15
Abstract:
本文通过运用十枣汤治疗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无积液性胸痛等肺系疾病的疑难病案,浅谈笔者对十枣汤的使用价值、作用机理、安全性能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