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3(11):50-52.
摘要:浮针疗法是在病变肌肉周围或相邻肌肉进行的皮下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文中分享1则应用浮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痛的病案,旨在通过详细描述患者病史、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分析浮针疗法治疗术后慢性腹痛的作用机制,为浮针疗法的应用发展与术后慢性腹痛的治疗提供方法与思路。
2021, 20(6):68-71.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水沟穴(GV26)和百会穴(GV20)加再灌注处理与单纯再灌注处理对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设立假手术组、MCAo组、再灌注组、电针+再灌注组,每组20只,应用Zausinger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法检测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元凋亡水平。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前行电针水沟穴和百会穴,与单纯再灌注处理对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脑组织损伤的比较。结果 造模后24 h,再灌注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脑皮层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元凋亡水平较MCAo组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电针+再灌注组在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脑梗死面积和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凋亡水平方面较单纯再灌注处理更优(P<0.05)。结论 再灌注处理能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损伤,而电针能进一步提高再灌注在改善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
2017, 16(3):39-4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EPCs含量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划分成24h、48h和72h三个亚组,各10只。模型组及电针组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各亚组在造模成功后即刻行电针四关穴干预(疏密波,20min/次),48h组在24h再次电针干预,72h组在24h和48h各电针干预1次。在相应时间点采集抗凝腹主动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型标记为CD34+/KDR+细胞的EPCs含量。各组均在造模后即刻、24h、48h和72h按Long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造模后24h,电针组Longa评分有所下降, 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血中EPCs含量较其它各组显著增加 (P<0.01)。造模后48h,电针组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其血中EPCs含量较其它各组明显增加 (P<0.01)。72h时,电针组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其血中EPCs含量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而模型组仍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电针四关穴能让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EPCs含量增加,并能促进恢复其神经功能,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1(5):60-63.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海马区CPG15表达影响的情况。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经穴组、电针非经穴组、西药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经穴组电针“百会、风府”穴,电针非经穴组电针大鼠臀部非经非穴位置,电针以疏波2Hz,强度3~5mA,持续电针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西药对照组以尼莫地平20mg/kg·d灌胃,每日2次,连续灌胃2周。2周后采用longa5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取材,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经穴组与西药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区CPG15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而较模型组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非经穴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并提高海马区CPG15的表达,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的神经可塑性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