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5(6):1-4.
摘要:中医药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扬光大的源动力、生命力和推动力,本文基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古今研究现状,对目前研究中若干观点进行阐述,包括中医药疗效评价概念、古代疗效评价概况、近现代疗效评价概况等,并就一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讨论。
2016, 15(6):11-14.
摘要:桂枝人参汤是辨治虚寒腹泻证的基础代表方,葛根芩连汤是辨治湿热腹泻证的基础代表方,选用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合方则是辨治慢性腹泻寒证、热证、及寒热夹杂证的最佳变化用方。通过分析慢性腹泻病因及治则,思辨病变属性与方药,对热性慢性腹泻、寒性慢性腹泻、以及寒热错杂夹虚之慢性腹泻与应用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合方,并举临床案例予以说明,如合方辨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肛漏,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症,贝赫切特综合征、霉菌性肠炎,以此用之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2016, 15(6):15-17.
摘要:通过梳理古代及现代医家对阳明表证机理的学术观点,从最具争议的问题入手,讨论阳明表证的存在依据、概念内涵及其与阳明经证、阳明里证的区别与联系,以求更好的应用阳明表证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2016, 15(6):18-20.
摘要: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从五脏辨治心悸的学术思想:五脏皆可致心悸,临床辨治心悸也应从五脏着手,即明确把握疾病病位在心、肝(胆及三焦)、脾(胃)、肺、肾的不同,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人体质进行随证施治。
2016, 15(6):21-22.
摘要:小建中汤源于经方,目前认为其主要病机为中焦虚寒证,本文试从《金匮要略》条文解析和方药分析等方面来论述小建中汤,认为其主治病机为津液亏损主,虚寒与虚热夹杂为次,可兼有营卫不合。
2016, 15(6):23-26.
摘要:文章从温散发表、化痰逐瘀、调和营卫、健脾化湿、补养气血、补益肝肾、温补阳气、综合调养等方面探究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机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独特优势。
2016, 15(6):27-29.
摘要: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将在我刊连载发表。本期试从治疗肿瘤的经验及相关验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2016, 15(6):30-31.
摘要:通过探讨藿朴夏苓汤主治的病证特点和理论依据,并通过临床验案举隅,阐明薛汉荣教授运用藿朴夏苓汤的规律及思想,为藿朴夏苓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016, 15(6):32-33.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发病之过程,往往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外感诸邪、内伤七情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其病位在胃,多涉及肝、脾二脏,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谢旭善认为此病以脾虚为本,气滞、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治疗除应补气健脾外,还应注意行气导滞、消食化积、化痰祛湿。
2016, 15(6):34-35.
摘要:介绍郑志洁教授应用祖传经验方参芪桑螵龙牡汤治疗气淋、带下病及金铃四香汤治疗妇人腹痛、慢性盆腔炎的独到经验。
2016, 15(6):36-38.
摘要:通过益气温阳护卫法对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干预作用进行初探,认为气阳虚弱是哮喘发作内因,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与中医卫气功能相关,益气温阳护卫汤是防治哮喘的有效方剂。
2016, 15(6):39-41.
摘要:本文认为李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与张仲景半夏泻心汤二者在方药配伍思路和临床运用方面,特别关于脾胃病治疗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分析讨论两方的功效主治、配伍方义等方面异同,以期在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借鉴和运用两方的学术思想。
2016, 15(6):44-45.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文献的查阅,对细辛的药理研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提出细辛的临床安全用药原则。认为细辛用于散剂、丸剂时不可过钱;用于汤剂时,不必拘泥于“细辛不可过钱”,可结合临床,具体病情具体分析,酌情加减。临床中应用细辛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其量可过钱,并且安全有效。
2016, 15(6):46-49.
摘要: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妇科玉尺》中的调经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其用药规律,为临床调经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对其调经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习惯性配伍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用药组方特色。结果:调经方共72首,总用药频次524,用药129味;药性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苦辛和甘味为多;归经以归肝、脾、心经药物最多。结论:调经药中最常用的单味药为当归、甘草、白芍、川芎等;所用药物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多。
2016, 15(6):50-52.
摘要:屠呦呦作为中医药界的代表人物,于2015年10月5日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人”欢呼雀跃,信心倍增。但在兴奋之余,笔者对中医的自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旨在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中医的自信。
2016, 15(6):53-54.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选穴组方规律,为针灸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现代文献,建立帕金森病针灸选穴数据库,运用SPSS20软件进行选穴规律分析,总结出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选穴组方。结果:纳入220篇文献,共收集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临床选穴59个,根据频率统计保留11个高频率穴位,分别为大椎、百会、风府、四神聪、风池、足三里、天柱、气海、关元、太冲和合谷,采用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主要归属督脉、任脉、足太阳经等经脉,病位在脑,与肝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基本符合中医经络理论和临床实际。
2016, 15(6):55-57.
摘要:目的:讨论肺肾同治结合针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收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型)患者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取针对性的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肺肾同治结合针刺法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呼吸困难指数、六分钟步行距离、肺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虽然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FEV1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都延缓了患者肺功能的进一步加重。结论:肺肾同治结合针刺法配合常规西药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2016, 15(6):58-6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心痛方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PS、PSGL-1、CD40、CD40L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心痛方的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心痛方,对照组服用拜阿司匹灵、阿托伐他汀钙,疗程3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PS、PSGL-1、CD40、CD40L的表达,记录IMT、颈动脉Crouse积分、中医证候积分、ECG、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抑制PS、PSGL-1、CD40、CD40L的表达,降低IMT、Crouse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电图,提高综合临床疗效(P<0.01);治疗组在抑制CD40、CD40L的表达、降低Crouse积分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综合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心痛方能明显降低PS、PSGL-1、CD40、CD40L的表达,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白细胞相互反应相关因子,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6, 15(6):61-62.
摘要:血瘀证见于多种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非常复杂。研究证明,血瘀证形成与炎症反应、免疫失调关系密切。NF-κB通过调控众多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而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许多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瘀证与NF-κB信号通路从理论和实验中的研究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血瘀证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瘀证与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探讨,将进一步揭示血瘀证炎症、免疫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深化血瘀证形成机理的研究。
2016, 15(6):63-64.
摘要:引火归元为中医临床中治疗肾火上炎、火不归元的的特色治法,艾灸是针灸临床中极为普遍且简便、廉验的疗法。郑美凤教授将艾灸涌泉穴以引火归元、调和阴阳的疗法称为“引火归元灸”疗法,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2016, 15(6):66-69.
摘要:目的:探讨芒果苷对力竭运动大鼠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大鼠负重游泳直至力竭,共7d,每天一次,游泳前分别给予芒果苷0.78、1.56、3.12 mg•kg-1灌胃。最后一次力竭游泳后,麻醉大鼠,测定其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 、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舒张末压( LVEDP)。测定后颈动脉取血、取心肌组织块,测定血清和组织匀浆中MDA、SOD、GSH-Px和N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高、中、低剂量能够有效升高模型大鼠的LVSP值和±dp/dtmax绝对值、降低LVEDP,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的MDA含量,升高SOD、GSH-Px和NO含量。各给药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芒果苷能够通过降低力竭运动大鼠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参数。
2016, 15(6):70-72.
摘要:通过检索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1-2015年中医对血脂异常理论、治疗经验、临床报道,剔除继发性血脂异常及联合西药治疗等干扰相关文献,对剩余574篇文献再行筛选、分析、归类和总结,全面探讨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和治疗的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