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1-2.
摘要:中国哲学整体关联思维方式和“自然合理”理念奠定了中医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需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之间是两种医学类型的差别,二者可以交流与互补。要从人文领域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并注重在传承基础上发展中医,加强对中医经典的学习。
2015(5):10-12, 15.
摘要:大承气汤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热结证的重要基础方,运用大承气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热结,即可以法选用。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对大承气汤进行解读;从应用指征、方证辨病两方面探讨辨治思路;同时探讨治疗热结证与脾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气阴两虚证、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气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气虚证等相兼的合方思路;并举大承气汤与吴茱萸汤合方辨治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与桂枝加附子汤合方辨治精神分裂症、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痤疮验案。
2015(5):13-15.
摘要: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是《伤寒论》中治病之大法。本文举例阐述此治法及组方特点,并提出个人临床应用体会。
2015(5):16-17, 20.
摘要:立足于六经辨证要点,将经脉脏腑与六经整体进行对比,认为少阴病之“渴”以脏腑理论之肾阳不足、蒸化无力做解释有悖于仲景思想,应联系三阴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整体考虑。少阴病之“渴”乃由其经气所导致。
2015(5):18-20.
摘要:本文剖析温经汤的组方配伍特点,并从冲任学说的角度分析了该方的作用机理。温经汤作为治疗妇女杂病的经典方剂,既可主治妇女经孕疾病,亦可治疗因冲任损伤所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诸疾。
2015(5):25-27.
摘要:薛汉荣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发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虚(气阳虚)为本,痰、瘀、热为标。治疗上重视宣降肺气,重视补虚,标本兼治;同时根据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迁延缠绵的特点,重视清肝疏肝。
2015(5):30-32, 44.
摘要:鬼箭羽系列方系傅友丰教授以早年创制的“内异停”主药,与益肾调周药物结合并增损而组成的系列方剂。该系列方组方构思精妙,重剂攻邪不伤正;临床应用广泛,凡冲任胞宫胞络有癥积瘀阻而见月经病、不孕、妇人腹痛等,悉可以之加减图治;遣药精而不杂,对药组药配伍谨严。
2015(5):33-35.
摘要:李发枝临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善从中西医两方面来探寻疾病的基本病机类型;崇尚方证对应,对常用经方、时方和经验方的方证认识深刻;十分注重体质辨析,常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来分析其体质特点;对于一时难以把握的病证常先投一二剂以探虚实。
2015(5):36-38.
摘要:清末著名医学家唐宗海《血证论》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治血法则,临床应用当四法合参,注重治血必治气。
2015(5):39-41.
摘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中医通过心理调节、改善生活方式、中药疗法、移情易性法及芳香疗法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以防治围绝经期妇女的肝郁病理。
2015(5):42-44.
摘要:从《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意展开,对以“胃不和”为主要病机的不寐的治疗,从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消食导滞、益气温中、养阴清热和胃安神法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辨治“胃不和”引起的不寐提供借鉴。
2015(5):45-46.
摘要:气血瘀滞、脉络闭阻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痰瘀阻络型及气虚血型两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其中痰瘀阻络型采用祛瘀化痰通络方以逐淤化痰、通络止痛,气虚血型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以活血化瘀通络,疗效满意。同时也更加明确了中医药在辨证论治、专病专方及外用药物治疗该病的疗效。
2015(5):47-49.
摘要:自《内经》以来中医脉学关于浮脉就有诸多论述,但究之始终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形成机理及分部主病,将浮脉主病分别从寸、关、尺的不同分部进行辨析,并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浮脉分部主病。
2015(5):50-52.
摘要:目的:探讨七味化纤汤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Ⅱ、Ⅲ期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PB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七味化纤汤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对照组单独给予UDCA;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4%,对照组为61.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区胀痛、皮肤瘙痒、乏力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味化纤汤联合UDCA可以明显减轻Ⅱ、Ⅲ期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免疫指标,有一定临床意义。
2015(5):53-55.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附子救心方治疗闽西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方法:将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均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醛固酮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自拟附子救心方,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心衰Lee氏计分、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容积(LVEDD)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70%,对照组总有效率84.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无明显变化,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NT-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附子救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达到了“专病专方”应有的疗效。
于金平 , 宗寿健 , 胡晓洁 , 孙海洋 , 柴宗颖 , 吴春丽 , 于丽红 , 王兴臣
2015(5):56-5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化浊行血方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库、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化浊行血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独立筛选、质量评价和原始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评价指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愈率;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化浊行血方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WMD=-2.00,95%CI-2.41,-1.58),P<0.00001];化浊行血方并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化浊行血方能显著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且相对安全。
2015(5):60-61.
摘要:升降散具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之功,原本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之证。笔者临床应用并研究其组方发现,该方对风湿郁阻气机、郁而化热导致气血瘀滞的风湿瘀热证疗效显著。
2015(5):62-64.
摘要:目的:从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的角度探讨黄芩素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粘膜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阳性对照组、黄芩素高(200mg·kg-1)、中(150mg·kg-1)、低(50mg·kg-1)剂量干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CAG造模,造模28周后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0周后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环氧合酶-2(COX-2)的蛋白表达。结果:黄芩素高、中剂量组的大鼠体征状况与空白组相似;黄芩素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CAG大鼠的IL-8、NF-κB和COX-2含量,提高HSP70含量。 结论:黄芩素可能通过降低CAG大鼠的IL-8、NF-κB和COX-2含量从而阻断了慢性炎症对胃粘膜长期、反复的损伤,并通过提高HSP70含量使胃黏膜的抗炎性损害能力增强,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保护作用。
2015(5):65-69.
摘要:中药复方成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外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作用机制日益明确。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对其中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