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2-15.
摘要: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解读桂枝汤。合方辨治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与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阴两虚证、肺热证、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肾虚不固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如风湿性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以此合方用之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2014(6):16-18.
摘要: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2014(6):19-20, 27.
摘要:顾勤教授治疗慢性胃炎温建为法,理中为要,方用理中、建中类化裁;温清并举,苦辛同用,方拟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左金丸等加减;温法为基,合以化瘀,方用桂枝汤合丹参饮、失笑散等化裁。
2014(6):21-22.
摘要:奚肇庆认为老年急性白血病正气亏虚为本,临证应重视后天调养,从脾胃论治,采用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行气健胃等治法,根据疾病所处阶段进行准确辨证,紧抓主症,随证治之,对于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4(6):23-24.
摘要:武维屏应用清燥救肺汤治疗肺系疾病,病机强调“燥”、“郁”、“虚”,主症强调“干咳、少痰、舌红少津”。
2014(6):25-27.
摘要:徐进康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是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强调分期论治,以健脾益气为主,兼顾他脏,同时注重调和气血的关系。此外,常配合中药灌肠,内外并治,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2014(6):30-31.
摘要: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头昏沉不清,走路不稳等残余症状。该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故在临床中应重视补肾调肝、培土升阳、达郁治心,注重治本,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2014(6):32-33.
摘要:相反相畏药对常用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取其相反相激之性,常能出奇制胜, 取得相反相成之效。其配伍应用,对于中药配伍、方剂研究以及指导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14(6):36-39.
摘要:目的:评价散积消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对照、单盲设计方法,80例患者1∶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散积消脂颗粒,日1剂,开水冲200mL,早晚分服;对照组予东宝肝泰片,每次3片,日服3次;均以12周为1疗程。观察症状积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超影像学、血尿常规及肾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P<0.01);主要症状积分、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HDL-C、LDL-C)及B超影像改善程度,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散积消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安全、有效。
2014(6):40-42, 39.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优化方案治疗湿热痹阻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西药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中药予宣痹汤合二妙散加减;治疗组:实施中医药优化方案,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雷公藤合剂,并配合关节操。两组的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观察DAS28评分、GH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①治疗前,上述3个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②DAS28评分、GH方面,治疗后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③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优化方案治疗湿热痹阻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佳;治疗后患者对疾病的自我总体评分优于对照组,满意度较高。
2014(6):43-45.
摘要:目的:观察定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并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继续使用标准抗心衰药物,观察组给予定心颗粒,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两组均予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EF)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对房颤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心室率、房颤发作持续时间、LVEDD、LVESD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EF升高及BNP降低,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对房颤的疗效无差异(P>0.05)。结论:定心颗粒可以降低心室率、房颤发作持续时间,改善房颤疗效,与胺碘酮效果相似;定心颗粒可进一步改善阵发性房颤并慢性心衰患者的EF及BNP水平,从而改善心功能。
2014(6):46-47, 59.
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55例,并以同期电针治疗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特点。结果:小针刀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显著高于电针组81.8%(P<0.05);小针刀组中,病程6个月以内患者一般1~2次治疗即可痊愈;小针刀组平均恢复时间为9.4±0.4周,患手负重时间11.7±0.4周,均显著低于电针组的10.2±0.9周(P<0.05)、13.1±1.2周(P<0.05)。结论:相对电针治疗,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014(6):48-50.
摘要:本文从治法、选穴、 刺法 针具选择、禁忌五方面归纳阐述《黄帝内经》刺热法。
2014(6):54-55.
摘要: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2014(6):60-63.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含量的方法, 并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为1.6 ‰ 甲酸:甲醇(80:20 v/v),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343 nm。大鼠单剂量静注10mg·kg-1的丹参酮IIA,HPLC-UV法测定丹参酮IIA的血药浓度,并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方法学实验结果表明内源性杂质不干扰丹参酮IIA和内标的测定,线性范围0.039~10μg·mL-1,定量下限为0.039μg·mL-1。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适合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浓度的测定,可以应用该方法进行丹参酮II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单剂量静注10 mg·kg-1的丹参酮IIA后的AUC0→t、AUC0→∞、t1/2α分别为134.58 ± 24.69μg·mL·min-1;135.36 ±24.76μg·mL·min-1;9.93 ± 2.13min。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专属性强,方法学考证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并成功用于丹参酮II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