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8-10, 24.
摘要:本文旨在对仲景养阴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了《金匮要略》运用养阴法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注重方式、时机、程度的把握;多与其他治法灵活配用;分治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治疗脏阴亏虚。
2011(5):21-22.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导师阮诗玮教授根据“因时治宜”理论,在暑月运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并举相关病案加以阐述。
2011(5):23-24.
摘要:腰椎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术后症状,其病机主要为瘀和虚两大类。故在临床上需辨明血瘀、气虚、血虚、阴虚,分别予祛瘀、益气、补血、滋阴施治。
2011(5):30-32.
摘要:通过对“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的探讨,结合当归补血汤的源流、衍化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提出当归补血汤乃补气补血之方,血虚、气虚皆可应用。
2011(5):36-37.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迎随补泻的具体内容,认为迎随补泻的关键是把握针刺补泻的时机。在迎随补泻中,首先要感知到穴位之中经气的存在,然后在气机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进一步体察经气的盛衰变化,把握住经气运动来去和聚散的时机,及时应用或补或泻的针刺手法。迎即夺其盛,引邪气外出,为泻;随即济其衰,使正气复聚,为补。迎随补泻的具体操作展现了针刺补泻的原始内涵。
2011(5):41-42.
摘要:汗出本为生理现象,非其时、非常量、色味异常等为病态,病汗责之于虚实两端,阴阳气血之虚、风寒暑湿火热痰瘀食滞之邪均可致汗,而湿热盗汗临床常见却易被忽视,尤其湿热兼有阴虚者甚多。路老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从理论到临床、从医理到药性、从体质到生活习性、从古至今、引经据典,启发临床思维,以言传身教。至宝不敢独享,以期广被恩泽尔。
2011(5):43-44.
摘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结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落枕疗效较好,希望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把传统疗法发扬光大,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
2011(5):45-48.
摘要:目的:探讨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后的证素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择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通痹汤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治疗前的证素主要以筋骨、湿、血瘀、寒为主;经通痹汤治疗后,证素积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6个月后,显效10例,占16.7%,进步49例,占81.7%,有效1例,占1.7%。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证素主要表现为筋骨、湿、血瘀、寒等;经通痹汤治疗后筋骨、湿、血瘀、寒等证素明显改善,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证素辨证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2011(5):49-51.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实脾、温阳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予中药益气实脾、温阳利水法治疗,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腹围、脾脏厚度、门静脉及脾静脉宽窄及腹水消退情况和时间(B超观察),肝功能(ALT、AST、ALB、TBil)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正常者39例,有明显改善者18例,占(83.82%),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益气实脾、温阳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2011(5):52-54.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的疗效。方法:76例辨证为肾虚血瘀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以洛汀新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的中药颗粒剂,8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24h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临床症状疗效。结果:两组血压均达标,治疗后治疗组24h 尿mALB、β2-MG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改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1(5):55-57.
摘要:
2011(5):58-59.
摘要:通过对25例服用乌头造成中毒病例的临床分析,发现乌头中毒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均伴有血压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提示在服用乌头时,应严格掌握其用量及用法,严防中毒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对症处理,结合生脉注射液益气养阴、营养心肌,可提升血压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再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唐晓敏 , 秦正玉 , 何宗宝 , 王家琳 , 吴生兵 , 汪克明
2011(5):60-63.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海马区CPG15表达影响的情况。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经穴组、电针非经穴组、西药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经穴组电针“百会、风府”穴,电针非经穴组电针大鼠臀部非经非穴位置,电针以疏波2Hz,强度3~5mA,持续电针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西药对照组以尼莫地平20mg/kg·d灌胃,每日2次,连续灌胃2周。2周后采用longa5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取材,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经穴组与西药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区CPG15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而较模型组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非经穴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并提高海马区CPG15的表达,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的神经可塑性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