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5):10-16.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发表的关于比较中医药和激素、西药非特异性治疗、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试验无论是否使用盲法不受纳入限制。资料提取与统计方法:两名评价人员独立提取资料。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Jadad评分标准与随机分配隐藏。数据采用RevMan4.1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0篇关于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偏低。回归分析表明存在发表偏倚,“倒漏斗”图(funnel plot)显示不对称图形。无论与激素内分泌治疗比较,还是与西药非特异性治疗比较及安慰剂治疗比较,中医药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内分泌方面,与激素对照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降低FSH、LH与升高E2水平上,二者无显著差异;与普通西药对照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升高E2效果优于西药,降低FSH、LH效果无显著差异。试验未报道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可能有效,但由于存在发表偏倚及普遍低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其疗效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潜在的疗效亟待设计严格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2004(5):31-33.
摘要:目的:研究环孢菌素A配合大菟丝子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造血调控因子变化。方法:收集治疗前后AA患者的血浆样本,分别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3、IL-8、SCF、IFN-γ及TNF-α含量。结果:治疗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t=2.4485,P<0.05);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较慢,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前的IL-8、IFN-γ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7.6430,P<0.01;t′=3.2459,P<0.01),TNF-α也明显升高(t′=2.6106,P<0.05);治疗后的IL-8明显低于治疗前(t=2.1081,P<0.05),但治疗后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3.0605,P<0.05)。患者入院时血浆IL-3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治疗后有下降趋势,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别,所有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血浆SCF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IL-8、TNF-α和IFN-γ参与AA的发生、发展,提示AA时造血正调控因子可能并不低下,而造血抑制因子在AA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AA的根本原因。
2004(5):34-36.
摘要: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拔管综合征的作用。方法:16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参附组和对照组,参附组予静滴参附注射液和林格氏液,对照组仅予静滴林格氏液;观察两组拔管前后5 min患者的心率、血压及两组拔管综合征发生率。结果:两组拔管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2%、8.6%(P<0.05),参附组拔管前后心率、血压对比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通过稳定患者心率、血压,显著减少PCI术后拔管综合征的发生。
2004(5):37-41.
摘要:目前大多数重视研究单味药与成方,而忽视药对研究,药对是研究单味药的提高,是研究方剂的结构单元。本文以经方大黄药对为例,探讨大黄药对的配伍、用量及临床应用等,并为临床扩大大黄药对应用范围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4(5):42-43.
摘要:目的:观察二黄乙肝片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采用2215 细胞为模型,应用 MTT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在无毒浓度下检测二黄乙肝片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二黄乙肝片最大无毒浓度(TC0)为1375μg/ml,半数有效浓度(IC50)小于171.88μg/ml,对2215细胞分泌的HBsAg抑制率为29.85%,对2215细胞分泌的HBeAg抑制率为89.99%。二黄乙肝片对HBeAg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指数为20.55。结论:二黄乙肝片对HBeAg和HBsAg分泌的抑制作用乙型提示其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