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检索刘完素的8部医著,从“生产、生活知识”“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藏象理论”“运气理论”“致病机理阐述”“脏腑病机”“治则治法”“吐纳养生”等8个维度评述其中800余条论“火”的例句,探究刘完素论“火”的学术内涵及其医学意义。
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其在学术上倡导“火热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完素所著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伤寒直格》这8部医学文献中共有800余处涉及“火”的内容。笔者对其中涉及“火”的术语之特定语境及其内涵进行解析,从以下8个维度对其进行评述,以求深刻地理解和弘扬其所主之“火”理论。
《尚书大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人类生活、生产常识中的“火”,具有炎上、明亮、温热、色赤、升腾、向上、兴奋、烧灼、因焚烧而红肿糜烂等征象。《黄帝内经》以此为思维模型建构相关医药理论,故将与此模型相似或相同的事物之属性标记为“火”。这就是中医药知识中“火”术语的逻辑原点,也是刘完素论“火”的根基。药物炮制方法中的“慢火”“微火”“文武火”等(《保童秘要》),以及药物炮制加工中的“火烧”“火炒”“炙之以火”(《宣明方论》)等,其中提到的“火”皆为此类。
刘完素基于《黄帝内经》中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理论,娴熟地对其加以应用,如:在五季、五方、五化、五脏、五脉等知识的归类应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脉论》);在阐发六气淫胜,损伤五脏为病机理时的应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脉论》和《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等篇);在阐发命理学、风水学、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证应用时,予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应用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知识,阐发其学术观点,解释相关医学知识。
如“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轮其次也。其坤元之土,掌于四方,乃得之为成数也……水一数,加土五成六;火二数,加土五成七;木三数,加土五成八;金四数,加土五成九,土备五方,无成数,亦得五也”(《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彰释玄机篇》)。
命理学中将一年分为五个时段,并将其分属五行: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指十二月太阳历法中春、夏、秋、冬各个季节之末的十八日,又称“四季之末”(见《素问·太阴阳明论》),属土。每一年的各个时段,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有“旺、相、休、囚、死”五种不同状态。旺,指事物处于旺盛、生机勃发状态;相,指事物处于次旺状态;休,指事物处于休止、停顿、衰退状态;囚,指事物处于衰落、困厄、被约束状态;死,指事物处于失能、生机停滞状态。就“火”概念的应用言之,春为“火相”(相,相助、辅助。春属木,木能生火、助火,故称“火相”);夏为“火旺”(夏季属火,“同气相求”,“火”得“火”助,故称“火旺”);秋为“火囚”(秋季属金,金胜侮火,故称“火囚”);冬为“火死”(冬季属水,水胜乘火、灭火,故称“火死”);四季(之末十八日,五行属性为“土”,火能生土)为“火休”(《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气变用篇·五行王相》)。刘完素在此应用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理论和五行生克制化知识,表达相关命理状态之机理。
刘完素将五行生克制化机理,运用于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如“心属火”“心者,火也”(《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气变用篇·论标本》)。这是依据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理论,将脏腑中的“心”脏属性规定为“火”(《黄帝内经》以降,大凡以“火”言脏腑,一定是指“心”及心的相关机能)。
基于脏腑的五行属性归类原则,刘完素用“火”之术语,表达与心脏关联的脏腑间的生理联系,如:“水火既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阴阳论》)表达了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相济、相制的关系。《易经》第63卦之卦名为“既济”,其卦象建构表现为“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离,离为火。水性润下,火性炎上;相互制约,相互既济”。刘完素借用该卦之卦名来表达心肾两脏间的生理联系。
基于藏象理论中脏腑五行属性归类之理,刘完素认为临床病症常与脏腑关系失调相关联,对于与心脏关联的症状,刘完素就用“火”的术语来表达。如“狂越”之症,与心肾失调有关,其病机为“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也”;“骂詈”之症,则是“阳盛阴虚,则水弱火强,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恶发,骂詈不避亲疏”(《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又如“反酸”的病机是“火盛制金,不能平木”;泄泻内容物色白者,是“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肺金自甚,故色白也……色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等。再如“水衰不能制火”,指心肾关系失调中的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病机;至于“土来乘火”“水来乘火”“水能克火”“金来乘火”“水火不济”“火能克金”“火入水乡”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法明标本篇》),以及“水虚火实”“火实制金”(《素问玄机原病式》)等,则是对心脾、心肾、心肺等脏腑关系失调之病机的表达。
刘完素认为,“虚邪者,谓母邪(五行属性为母之脏的病邪)乘其子(五行属性为子之脏)而病也。假令风木行胜,则肝气有余,心火感而以生其病……实邪者,谓土(脾属土)来乘火(心属火),而心病也。然土(脾)胜则水(肾)衰,水衰不能制火则心火自盛,故曰实邪也。贼邪者,谓水来乘火,而心病也。然水能克火,故曰贼邪也。微邪者,谓金(肺)来乘火,而心病也。然火能克金,故曰微邪也。正邪者,谓心火有余,而自生其病也。然无相下,故曰正邪”(《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法明标本篇》)。可见,刘完素基于五脏的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认为“五邪生病”机理是指五脏间的病理传变过程。“五邪”,即五种病理传变方式、五种病机样态。其中,“虚邪”是指母病及子的病理传变过程;“实邪”是指子病及母的病理传变过程;“贼邪”是指相乘而传(病邪由所不胜之脏,传到所胜之脏)的病理传变过程;“微邪”是指相侮而传(病邪由所胜之脏,传到所不胜之脏)的病理传变过程;“正邪”是指邪气伤害相关内脏致病而未传变的病机。
刘完素在讲述《黄帝内经》运气理论时,遵循其中有关“火”术语的内涵及其应用规则的基础。
运气理论中,有“六气”之“火”(热气,为“天之阴阳”所化),也有“五运”中的“火”(“火运之气”,是“地之阴阳”所化)。二者虽然都是针对天地自然间的暑热气候,但是仍然有所区别,如“天之阴阳者,寒、暑、燥、湿、风、火也;地之阴阳者,木、火、土、金、水、火也。金、火不同其运”(《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彰释玄机篇》)。例句中称“天之阴阳”所化者,为“六气”(也称为“岁气”);称“地之阴阳”者,为“五运”(也称为“岁运”)。六气中有“二火”,即“热气”(“少阴君火”)、“暑气”(“少阳相火”),这就是后来朱丹溪所说的“天火”(《丹溪心法·亢则害承乃制》);五运中的“火”,即“火运”,也就是“戊癸火运”(《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彰释玄机篇》),这就是后来朱丹溪所说的“地火”(《丹溪心法·亢则害承乃制》)。
刘完素在“五运”层面,基于十干化运中“戊癸化火”之规定,从“岁运”“主运”“客运”三个维度应用“火”之术语;在“六气”层面,基于十二支化气中“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之规定,从“主气”“客气”(又称“岁气”。又分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以及“客主加临”等维度应用“火”之术语;在“运气合治”层面,又在“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知识中应用“火”之术语。
鉴于这些内容均为运气理论中的通识知识,故此处对刘完素在该板块知识中“火”之概念的应用不予赘述。
“十干化运”是五运理论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岁运”,还是每年五步的“主运”和“客运”,都要凭借该年份的年干予以推演。如“五运所生:戊癸火运”(《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彰释玄机篇》)例句,就是对《黄帝内经》中“五气经天化五运”知识的传承和应
这只需通过年干的阴阳属性(“阳道奇,阴道偶”)来进行判定(阳干所主之运为太过,阴干所主之运为不及)。其对应的关系为:木运(风气)-角(太角-木运太过;少角-木运不及);火运(热气)-徵(太徵-火运太过;少徵-火运不及);土运(湿气)-宫(太宫-土运太过;少宫-土运不及);金运(燥气)-商(太商-金运太过;少商-金运不及);水运(寒气)-羽(太羽-水运太过;少羽-水运不及)。“癸为少徵火”(《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行司化篇》)即是其例。
“岁运”,是统主一年的气运(其中,木运之气为风,火运之气为热,土运之气为湿,金运之气为燥,水运之气为寒),即365又1/4天的气候变化,又称为“中运”“大运”。“岁运”是通过年干予以推演的。“戊癸火运”(《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彰释玄机篇》)即是其例。
“主运”,乃主时之运,主持一个时段(每步73.05天)的气候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各年份的五步主运,以五行相生为序,始于木运(风气,角),终于水运(寒气,羽),年年如此。每年五运之气的属性不变,只是各年份五步气运的太过、不及有所差异而已,故有“假令逐年自大寒交司日,木为主运,火为二之主运,土为三之主运,金为四之主运,水为五之主运”(《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彰释玄机篇》)之例句。
运气理论中的“六气”知识,又有“主气”和“客气”两种类型。
“十二地支化气”源自《素问·天元纪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这是运气理论中的核心知识之一。刘完素在其论著中,对其全面继承并且加以应用。“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行司化篇·六气六位》)即是其例。
刘完素较早地应用“正化”和“对化”,解释了十二地支是如何“化气”的。如“子午,少阴君火,午为火,子为木,午为正化,子为对化。丑未,太阴湿土,丑未皆属土,未为正化,丑为对化。寅申,少阳相火,寅乃火生长之地,申属金,寅为正化,申为对化。卯酉,阳明燥金,酉兑七宫,属金,卯属木,酉为正化,卯为对化。辰戌,太阳寒水……戌乃正化,辰为对化。巳亥,厥阴风木,亥上有甲,属木,巳属亥为正化,亥为对化”(《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行司化篇·六气六位》)。
“主气”,是指每一年六步时段中的常态气候。每年六步(每步60.875天,从大寒节交司时刻起),各有一气所主,始于厥阴风木之气,终于太阳寒水之气,以五行相生为序,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每一年主气中的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热气”,三之气为“少阳相火暑气”。如“春分日交二之气,少阴君火为主,三月、四月之分也。小满日交三之气,少阳相火为主,五月、六月之分”(《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气六位》);又如“二之气,君火之位,谓之少阴,热之分也”“三之气分,相火之位也”(《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气变用篇》)。
“客气”,是指每一年六步时段特殊的、异常状态的气候。《黄帝内经》将其规律归纳为“先三阴,后三阳,按一二三为序排列”,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热)、太阴湿土、少阳相火(暑)、阳明燥金、太阳寒
就“主气”和“客气”而言,《黄帝内经》认为,由于各年份的六步“客气”时有变化,故称为“天气”,其中的“少阴君火热气”和“少阳相火暑气”,就是刘完素所说的“君相二火”(《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行司化篇·六气六位》),后来朱丹溪将此二者称为“天火”(《丹溪心法·亢则害承乃制》)。而各年份的六步“主气”中的“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热气,三之气为少阳相火暑气”,常居不变,故称为“地气”,这亦是刘完素所说的“君相二火”(《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行司化篇·六气六位》),也是后来朱丹溪所说的“地火”(《丹溪心法·亢则害承乃制》)。
如“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步六气变用篇》)。显然,六气理论之“少阴君火”,指的是六气中的“热气”;“少阳相火”,指的是六气中的“暑气”。
刘完素基于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理解,对“火”、“热”致病机理予以重点论述,这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重要支撑,也是其学术思想的重点内容。
刘完素认为,五运之气所主年份的发病,病变部位以五脏为主。其直接将《黄帝内经》所提出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一条病机,化用为“火运”之年,“火热之气”伤及心脏的病变机理。例句中的“火热”,已经转化为属性“为火、为热”的病机,在于“定性”;而“心”则为病机的“定位”。然后,刘完素又分别对“痛、痒、疮疡”病症发生的机理予以分析,认为“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痒得爬(指因瘙痒而不由自主地‘挠、抓’)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极,故得久固也。万物皆然”(《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也有类似而简要的阐述。至于木运(风气)、土运(湿气)、金运(燥气)、水运(寒气)各年份的气运发病,则是依据各年份气运特点予以分析。刘完素在此节新立了“火气”“心火”“火星”“火力”“火化”“火热”等医学术语。
刘完素将“六气”致病机理中的病位,大多定位于六腑及其与之互为表里关系的“脏”。
刘完素认为“少阴君火热气”致病,多表现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通“秘”,指大便秘结难解),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衊(miè血污),血汗,皆属于热”等,此为“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失常而然。文句之末的标注(“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既是刘完素学术的核心思想,也凸显其解析六气病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此,刘完素径直表达了“少阴君火热气”淫胜而致病,其机理的性质为热、为火,病变部位以心和小肠为主。此处是刘完素集成整合《素问》传载的病症,应用运气理论中的“少阴君火热气”淫胜时的致病机理予以辨析。
如果就《黄帝内经》中的运气理论而言,“少阴君火热气”淫胜之时的致病机理,还有如下类型:或为“司天”之气,或者为“在泉”之气,或者为左右四“间气”,或者表现为“少阴君火之气”“升之不前”“降之不下/入”之时的致病机理(《素问·刺法论》),或者表现为“少阴君火之气”“不迁正”“不退位”时的致病机理(《素问·本病论》)等。另外,刘完素基于“少阴君火热气”致病规律,以“火热”病机属性为核心,对临证常见的30余个病症的发生机理,逐一进行了剖析。如“热火为阳,主乎急数……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暴注(泄泻如注)……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鼻窒……火主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胀则窒塞也”;“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多有燥粪,下后热退,则战栗愈矣”;“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谵,多言也……犹火燔而鸣,故心火热则多言”;“衄、衊、血汗……心火热极则血有余,热气上甚,则为血溢,热势亢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中也有类似而简要之解。由此可见,刘完素对火热致病机理具有深刻的理解。
刘完素还指出,上述病症并非全为“火热”机理所致,其中的“喘”“吐酸”“泻下”“战栗”等病症,也可因“寒”引起。由此说明,刘完素虽然重视“火热”致病机理,但是由于病情的临证表现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在临床中坚持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对待,并未偏执于一端。
刘完素认为,“少阳相火暑气”淫胜,可以引起诸如“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此为“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失常之故(《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也有类似而简要之解。由此可见,刘完素对暑热致病机理具有深刻的理解。
“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之论述,既是刘完素学术的核心思想,也凸显其解析六气病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此,刘完素更是表达了“少阳相火暑气”淫胜而致病,其机理的性质为暑、为火,病变部位以心包和三焦为主。此处是刘完素集成整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传载的相关病症,应用运气理论中的“少阳相火暑气”淫胜所致病症机理予以辨析。
若就《黄帝内经》运气理论而言,“少阳相火暑气”淫胜而致病的机理,还有如下类型:少阳相火或者为“司天”之气,或者为“在泉”之气,或者为左右四“间气”,或者表现为“少阳相火”之气“升之不前”“降之不下/入”时的致病机理(《素问·刺法论》),或者表现为“少阳相火”之气“不迁正”“不退位”时的致病机理(《素问·本病论》)等。另外,刘完素还基于“少阳相火暑气”致病机理,对临证常见的20余个病症,以“火热”病机属性为核心,逐一进行剖析。如瞀者为“心火热甚,则神浊昧而瞀昏也”;暴瘖之症,是“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瘖无声也”;喉痹者,缘于“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呕涌、溢食不下”之症,是“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所致;“暴病暴死”之病,缘于“火性疾速故也……或心火暴甚,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则筋骨不用,卒倒而无所知,是为僵仆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等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中也有类似之解。
刘完素认为,上述病症发生机理,除了由“火热”所致之外,还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如“聋”症的发生机理就十分复杂,务必要在“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等病理机制间“权衡”斟酌,不能仅凭“火热”一端而论治(《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如“诸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上冲,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呕痛溢食不下,目眯不明,暴注,瞀瘛 ,暴病暴死,皆属于火”(《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法明标本篇》)。
首先,刘完素将六气中“少阴君火热气”致病机理,径直化用为心、肾等相关内脏的病变机理;将“少阳相火暑气”致病机理,直接化用为三焦和胆的发病机理。如《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六步气候变用篇·六气六化为病》解释“少阴所至,为病”的机理时说“少阴君火,热之化也。足少阴肾,手少阴心也”;解释“少阳所至,为病”机理时说“少阳热化,相火之气也,三焦经也”。“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亦是其例。其他四者致病机理类此。
其次,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阐释“病机十九条”时,除了“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两条病机未曾涉及“火”或“热”的机理,其余17条及其补充的“诸涩枯涸,干劲皴掲,皆属于燥”的致病机理,均结合《素问》“运气”内容中与“火”或“热”相关的原文予以阐释。此节内容,以“火”构词的病机术语有“风火”“心火”“火热”“火气”“火势”“火化”,以及“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右肾命门相火”“涸干者,水少火多”“燥万物者,莫乎火”等。
再次,刘完素基于“水火者,阴阳之征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论,应用“水火”阴阳的制化关系,表达寒热病症发生的机理,如“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句中之“水火”,实乃脏腑中的“阴阳”;“水少火多”,即阴虚阳亢;“水多火少”,即阴盛阳虚。又如耳鸣病机为“水虚火实”,是指脏腑经络之阴虚阳亢所致。再如“暴瘖”症,刘完素认为寒热病机均可引发此症,其中,寒性病机所致的“暴瘖”者,是“水实制火(阴寒偏盛,制约阳气),火不克金(阳气被阴寒制约而不能温煦肺金之故)”;热性病机所致“暴瘖”者,是“火旺水衰(阳盛阴虚),热乘金肺……则暴瘖无声也”。由此可见,刘完素所言“火”的病机术语,仍未脱离脏腑阴阳失调的病理机制,只是将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机理用“火”来表达而已。
刘完素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中的相关论述,从多维度阐述脏腑病机。此处仅从涉“火”内容予以述评。
“君火、相火”是《黄帝内经》分别对热气、暑气属性的五行归类。“君、相”之说,源自《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提出的心为“君主之官”,而其他脏腑皆为辅佐“君主之官”的“臣”/“相”。唐宋以降,诸医家又据《难经·三十六难》“左肾右命门”之说,认为辅佐心的脏腑多指心包、三焦(与心包相表里)、肾(右肾)、膀胱(与肾相表里),故而“相火”就指这几个脏腑之阳气,乃至其属“火”的病机。其中,刘完素是较早专述命门之火的医家。如“心为君火,肾为相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就指出心属火,为“君火”;右肾为命门,亦属火,称“相火”。又如“肾为相火,是言在肾属火,而不属水也……右肾属火……是言命门相火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显然,此处的“君火、相火”,只是表达心、肾(右肾)五行属性为“火”之意。
脏腑五行属性归类的意义,在于服务于临床实践。当属性为“君火”的心阳偏盛时,“君火”即为心火偏盛之病机,如“小红靥(yǎn,痣,或红疹)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以防风汤治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小儿斑疹论》);又如“身热恶寒,战栗惊惑,皆属热证,为少阴君火……惊骇惊悸,少阴君火也”(《宣明方论·小儿门》)。
由于三焦与心包相表里,故心包、三焦之阳气,亦称为“相火”。刘完素既用“相火”对心包、三焦予以五行属性归类,如“厥阴为风木,故木主生五虫(《黄帝内经》把所有动物分为介虫、鳞虫、倮虫、毛虫、羽虫五类,故称‘五虫’)。盖三焦相火热甚而制金”(《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疠风论》);也用“相火”表达心包、三焦之火热病机。少阳“三焦相火”偏盛而引发“瘭、胗、丹毒、疮疡、痈疽、斑疹之类”,用“必先疏启其中,凉苦寒之剂,荡涤脏腑。或以砭射、敷扫、涂抹于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草论》),即是其例。“斑疹之病,其状各异,疮发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小儿斑疹论》),以及“诸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言,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皆手少阳相火、心胞络三焦之气也”(《宣明方论·热门》),亦是其例。
刘完素基于肾居下焦之理,将命门之火(即肾阳)表述为“下焦之火”,如“假令下部寒者,谓下焦火气之虚也,故以热药补之,非助肾水之药尔!由水虚不能反为寒也”。故而刘完素引用王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注语(《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作为此类“虚火”(《三消论》)的治疗思路。
刘完素基于心属火,居于上焦,故将心阳偏亢所致的火热病机称为“心火”或者“上焦心火”,并且以此为据,指导临床用药。如“消渴者……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热而下虚冷……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三消论》);又如“热病……欲令下部水胜,退上焦心火,食后兼服微凉之药,而退火热”(《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此外,刘完素还提出了多种蕴涵“火”概念的病机术语,如“火甚制金”“水衰火实”“一水不胜五火”“少水不胜多火”“水多火少”“水少火多”“火实水虚”、“水虚火实”“火实制金”“水弱火强”“水火相反”等(《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及“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重视脏腑病机,是刘完素的重要学术立场。由于其对五运六气知识深刻理解,所以常常将此内容贯穿于临床病症机理的分析之中。这既是其论述脏腑病机的学术特色,也是后学者理解其中涉“火”脏腑病机内容的要点。
刘完素深谙治病之道,认为临床医生当以“治未病”为先,故其认为临证之要莫过于养生(治未病),而“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刘完素重点制定了诸多蕴涵“火”概念的治病之法,如“补火”“泻火”“软火”“散其火气”“火郁发之”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还提出“制火”“泻火”“养火”“抑火”“火降(降火)”“胜(制约、抑制)火”(《三消论》)等治“火”方法,以及“左肾不足,济之以水;右肾不足,济之以火”“泻火补金”(《宣明方论》)等疗法。刘完素将治疗“火病”(《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之方药,如治疗中暑的“甘露饮、黄连解毒汤”等,称为“火剂”(《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这就是刘完素治病理念中的“火”术语。
吐纳,是指通过呼出浊气吸进清气,或伴随发音来调整身体脏腑机能的气功锻炼方法。刘完素在介绍这一练功方法时,多维度应用了“火”术语。
如“心者,火也,纵之则狂,制之则止,狂则躁乱邪生,止则安宁清净。然火本不燔,因风而烁,心本不乱,遂境而狂……常以志意存想丹田,神识内定,则是火入水乡,其火息矣……人常降心火于丹田”(《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守正防危篇》)。此指吐纳练功方法及其要领。“火入水乡”,指练功者要意(意念,由心神所主)守丹田。其中的“火”,指心阳或心神;“水乡”,是指由肾(肾属水)所主的“丹田”。
如“保生之要……所以制其心而养其性,收其意而保其神也……以冬至之后……以鼻引清气,闭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数,为火一两。四十五日,进火一十六两,而炼就阳胎。以夏至之后真阴,积之三分,状如抱卵,而镇绛官。亦以鼻引清气,闭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数,为火一两,四十五日,进火一十六两,而炼就阴息。以阴息投阳胎,而生真气,真气生元神,神形合而为一,与天齐年”(《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守正防危篇》)。本节中“进火”指通过呼吸吐纳修炼,增益人体的阳气。“进”,有增进、增益、补养之意。“火”,指人体阳气。“定息”,指一次均匀而深长的呼吸,包括吸气1次,呼气1次,以及吸气、呼气之间较长的停顿时间。“一两”及“十六两”,量化了吐纳练功的补阳效果。“两”,为计量单位(旧时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刘完素认为,练功者吐纳时,在1次“定息”中若能达到心里默数1~24之数,就能补养相当于1两分量的人体阳气。如此坚持吐纳45日,就相当于增益人体16两(即旧时的1斤分量)的阳气。
以上从8个方面,简要述评了刘完素8部医著中涉“火”内容的医学涵义及其临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