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帝内经》率先论述了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阐述了男女两性的生殖生理,明确表达“天癸”是影响男女生殖生理的关键因素。结合经文内涵推论,“天癸”形成于胚胎发生之初,并有阴阳属性之划分。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就有关于儿童方面的内容。同时,书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等,也为中医儿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黄帝内经》所蕴含的这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后世中医儿科学发生、发展的知识之源。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类胚胎的形成和发育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对胚胎发育的理解是一致的。《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段经文以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人类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对人体胚胎发育学的相关描
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是阴阳之精,即父母之精,正如《灵枢·决气》所云:“何谓精……两神(男女两性。神,广义之神,指男女两性的生命活动)相搏(相互扭结),合而成形(形,胚胎,人体雏形,古人称之为“胎珠”),常先身生(先于胚胎发生的物质),是谓精。”又如《灵枢·本神》所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广义之神,即生命活动的总称)。”
原文肯定了胚胎的发育过程:阴阳两精媾合(精卵结合)后,人的生命便开始孕育,首先形成胎珠,然后生成胎儿脑髓,再形成肾、心、肝、脾胃、肺等内脏,而后四肢、皮肤、肌肉、筋脉、骨骼以及毛发等结构才会逐步形成。原文提及的“五体”,包括筋、脉、肉、皮、骨,不仅涵盖与五体相对应的五脏功能,同时也指代构成人体外形的五种基本组织结构。
但是,《黄帝内经》论述胚胎发育过程的经文中,并没有明确胎儿的男女性别差异,自然地也就没有明确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胚胎分别发育成为男胎或女胎。通过横向联系和解读《黄帝内经》有关男女两性生殖生理的相关论述之后,大家就能寻觅出解答此处疑惑的答案。
经文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至,盛。天癸的机能旺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女孩子月经初潮并按月而至),故有子(子,动词。有子,即具有了生育能力)。三七,肾气平均(平均,均衡、稳定。肾气活动稳定),故真牙(智齿,又称尽头牙)生而长极(极,通‘齐’。人之牙齿长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极,通‘齐’。指头发毛囊的发育停止),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衰(胃肠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在此年龄段,女性的气血状态达到人生峰值,自此趋于衰减),面始焦(焦,同‘憔’,憔悴。指面部的荣华开始退落),发始堕(堕,脱落)。六七,三阳脉(手足少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衰于上(头面。因为手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此处表达女性的头面部最早出现衰老迹象),面皆焦(憔悴),发始白(花白、斑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竭,衰退。天癸机能衰退),地道(女性生育机能)不通(不利,指生育机能不能正常进行),故形坏(指性器官萎缩)而无子(不能生育)也。丈夫八岁,肾气实(逐渐充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至,机能旺盛),精气溢泻(男孩的第一次射精),阴阳和(指男孩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阴阳之气和调),故能有子(具有生育能力)。三八,肾气平均(肾气活动稳定),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指男性40岁左右,肾气活动达到峰值,自此渐趋衰退),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颁,通‘斑’。颁白,花白、斑白)。七八,肝气衰(渐衰),筋不能动,天癸竭(天癸机能衰减),精少(生殖之精减少),肾脏衰(渐衰),形体皆极(极,劳困、困乏,言人体各个脏腑器官机能趋于衰减状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此处的经文,可以得出以下事实。
(1)人类的男女性别,来自母腹中的胚胎初成之时,来自先天。
(2)决定男女性器官、性生理、性特征发育的因素,必然是“天癸”。那么,“常先生身”之精(《灵枢·决气》)在形成胚胎之初,就生成了“天癸”。人身之天癸,自此也就有了阴阳属性的划分。如果其中属阳的“天癸”占优势,就会形成男胎,并促进其发育;如果其中属阴的“天癸”占优势,就会形成女胎,并促进其发育。
所以,人类在出生之后,才会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肝气衰(渐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但是,男为阳,女为阴。男女两性的性器官、性生理、性特征具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影响男女各项机能的 “天癸”,也必然与男女性别的“阴阳属性”密不可分。
(3)天癸有阴阳属性之不同,因而作用的靶器官有别,必然会有不同的功能效应。男子则属阳的天癸占优势,作用的靶点为“精室”(包括睾丸、精囊腺、输精管、前列腺)、生殖器官之“茎(阴茎)、垂(阴囊、睾丸)”(《灵枢·邪客》)、冲任脉、“喉”(《素问·骨空论》)、口唇(《灵枢·五音五味》)。所以,男子于“二八”之时,才会有阴茎、睾丸、喉结增大,长胡须,以及“精气溢泻”(射精)等第二性征发生。
女子则属阴的天癸占优势,其作用的靶点有女子胞(《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评热病论》)、冲任脉、两乳(《素问·骨空论》《灵枢·痈疽》)。所以,女子于“二七”之时,就会有“月事以时下”,才会有乳房增大等第二性征发育。
鉴于《黄帝内经》的原文内涵,以及后世历代乃至现今的研究成果,在解读经文医学意义时,大家务必要确立以下两个重要观点。
其一,“天癸”是“肾精”所化生,具有促进性器官发育的功能。这是提出“常先生身”之“肾精”在形成胚胎之时,同时也生成了胚胎分化为男女性别的“天癸”的逻辑基础。否则,中医学就无法回答男胎、女胎是在胚胎发生之初就已经确定的科学事实;也就不能合理地解答《灵枢·五音五味》所提及的男孩有“天宦”(先天性男孩阴茎睾丸发育不良症)的发病机理。
其二,基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即男为阳,女为阴的思维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促进男女胚胎形成和发育的“天癸”,也必然有阴阳属性的差异。这就是此处提出“天癸”分阴阳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