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强调肝肾关系密切,两脏同源,相互为用,主精血,养筋骨。邓素玲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认为肝肾亏虚,筋骨失濡,影响气血之运作、阴阳之平衡,甚则因虚致实,终致“骨痿”不用,从而形成骨质疏松症。在遣方用药方面,其注重肝肾的整体调治,以滋补肝肾为基,从而使肾精充足,滋养骨髓,骨强得以张筋,肝血充养,濡养筋脉,筋强得以束骨;以阴阳分治为要,从而使阴阳平衡,肝肾精血互化正常,筋骨得养;注重标本兼顾,辨证治疗,随证加减。邓素玲教授用药灵活,临床效果颇佳,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思路。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以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从而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机体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慢性疾
邓素玲教授(以下简称为“邓教授”)是清宫正骨流派第七代传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骨伤科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其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传承了国医大师张磊治疗痹病时注重补益气血,填精益髓的学术思
“肝肾同源”为中医藏象学说经典理论之一,体现了肝肾两脏的密切关系。邓教授在临证中发现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多肝肾不足,故其在临床中强调肝肾两脏在病程中的重要性。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满盈,则髓化生有源,髓以养骨,骨形得充,强劲有力。骨骼的正常生长与发育依赖于肾精的滋养与推
邓教授认为,精血同源互化失常是骨痿发病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肾不仅为母子关系,而且同源互化。《灵枢·痈疽》曰:“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肾精与肝血,两者盈亏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肾精空虚日久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日久亦可导致肾精虚损。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肾精血亏虚,从而骨髓无源化生,筋络无源滋养,最终筋骨失养。一方面,肝血亏虚,天癸受损则骨髓难以生化,骨体不得充养,形成骨痿;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之精耗损,后天之精化生无力,肾中精气由盛转衰,化生无力,生髓功能减弱,从而出现“髓不满骨,筋无血养以束骨,荣卫弱,故骨痿而骨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若肝失疏泄,气血失和,则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肾主封藏,对肾精调控作用属于“本”,促使气血不断充盈,减少无故丢失,为骨骼提供营
邓教授认为,藏泄失司,气血不和是骨痿发病的关键因素。《灵枢·本脏》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筋骨强健有力与气血的通畅密不可分。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滞则血脉不通,血瘀于内,气血失调,筋骨关节失养,易导致运动能力减退。瘀血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瘀血阻滞筋骨,骨络阻塞,不通则痛;新血不生,不荣则
肾阴充盈则骨髓以满,骨髓的充足与其填充骨的功能状态良好对筋骨劲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教授认为,“养骨之髓”,除了包括填充在髓腔内的骨髓,还应包括弥散在骨细胞之间的基质,其形呈凝胶状;“束骨之筋”,除了包括骨关节运动连接结构外,还应包括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其与全身各部位筋的结构相同。骨中的基质与胶原均属骨细胞间质的有机质,其性状黏稠,使补充的营养成分得以留存、集聚。肾阳助肾阴精微化生,是骨骼生长的动力源泉。肾阴、肾阳平和,骨骼可维持正常的濡养状态。《景岳全书》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肝肾同源于命门,肝肾精血充养命门。肝肾阴阳及肝肾精血可同源互化。
邓教授认为,骨痿之为病,一则是因为肾阴亏虚,肾阳亦随之衰弱;二则是因为肾之阴阳虚损影响肝之阴阳。肾阴、肾阳关系失调,不仅会导致骨骼久失所养,还会影响肝阴、肝阳。肝体阴而用阳,藏有形之血为体,疏无形之气为用。肝肾两脏气血相通。肾为阴阳之根本,若肾之阴阳亏损,可累及肝之阴阳,从而导致肝肾精血乏源,筋骨失养,则骨枯而筋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邓教授在临证时多以四物汤合左归丸为基础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其中,四物汤为补肝血良方,左归丸为滋肾阴名
邓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责之于肝、肾两脏,临床上把滋补肝肾作为骨质疏松症的总治法,强调恢复和维持肝肾的功能状态在防治筋骨解堕中的作用。《素问·逆调论》中提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而肾精亏虚可与先天禀赋不足抑或后天受损有关,且肝肾同源,故治疗上应肝肾同
骨质疏松者虽病位在骨,但在治疗时应“肝肾同调,筋骨并重”,防其失还要重其补,如此方可填骨以壮,养筋以强,并促进骨中基质及胶原纤维的生长转化,调整骨的内环境平衡状态,以防髓骨精微流失。且肝肾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血不养骨,影响骨骼肌肉功
肾精亏虚所致骨质疏松患者,多见腰背疼痛,若日久阴液耗损,甚至出现腰膝酸软之症。邓教授认为肾阴不足,则肾阳无以依附及化生,因此常以滋补肝肾的药物为基,且注重填补真阴,使肾之元阴元阳平衡。
邓教授认为骨质疏松初期多表现为肾阴的逐渐损耗,加入补肾滋阴药物往往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在临证时主要应用左归丸以滋阴。方中熟地黄不仅可益精填髓,且可滋培肾水,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理念;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山药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正如《渑水燕谈录》云其“能补骨髓者……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川牛膝强筋壮骨、通利关节,且研究表明,牛膝活性成分β-蜕皮甾酮有促成骨分化的作
骨痿的发生、发展是动态的,早期以虚为主,后期虚久致瘀,出现痰瘀痹阻。邓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以肝肾亏虚,阴阳失衡为本,痰瘀为标,结合在临床中的感悟及“清宫正骨流派”学术思想,遵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在滋补肝肾、平衡阴阳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差异,标本兼顾。
痰湿、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导致骨痿加剧的致病因素。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脉不通而成血瘀,导致骨内微循环障碍,并且出现“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刘某,女,59岁,2023年1月29日初诊。主诉:腰背痛1年伴四肢乏力1个月。1年前患者劳累后出现腰背疼痛,初时尚轻,休息后缓解,未重视,1个月前感到四肢乏力、下肢痿软。现症见:腰背部酸痛,活动稍受限,伴双下肢乏力,纳可,眠差,二便可,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数。查体:腰背部广泛压痛。辅助检查:生化全套示“血钙2.10 mmol/L,血磷0.95 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94 U/L”;25羟维生素D3、类风湿因子均未见明显异常;骨密度检查示“腰椎正位1—4椎体T值为-2.7,BMD值为748 mg/c
2023年2月12日二诊:腰背疼痛较前缓解,但仍不能耐劳,久坐、久立后仍感下肢乏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数。原方加杜仲12 g,黄芪加至24 g,共7剂,煎服法同上。
2023年2月26日三诊:腰背疼痛明显减轻,夜卧转侧已无影响,久行后仍有下肢乏力症状,舌质淡,苔白,脉细滑。二诊方加薏苡仁12 g,山药增至15 g,继服7剂。
2023年3月5日四诊:腰背活动度及睡眠情况较前明显改善,劳力后乏力感时有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效不更方,遂以三诊方7剂制水丸以巩固疗效及方便服用,每日3次,每次6 g,口服。
2023年5月15日五诊:诸症渐瘥,自诉近日潮热汗出。中药予上方加地骨皮15 g,五味子9 g,山茱萸增至12 g。7剂,制水丸,服法同前。
2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诉诸症明显改善,腰背酸痛症状完全消失,日常活动不受影响。嘱其配合均衡饮食和适当锻炼,如八段锦、户外散步等,以巩固疗效。
按 患者已过七七之年,肝肾渐亏,天癸衰竭,肾精亏损,骨髓化生不继,则见腰背疼痛、骨质疏松。患者下肢乏力,腰背酸疼,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数,符合肝肾阴虚证的表现,故治以滋补肝肾,用左归丸合四物汤加减以补肝血、滋肾阴,因患者兼有血瘀,故加用活血通络之品。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阴益精补肾;川芎活血止痛;三七活血化瘀;当归、黄芪补益气血;茯苓利湿健脾;滋阴不忘助阳,淫羊藿属阳,化气为用,益精血,强筋骨,且能促进骨髓细胞合
在治疗上,邓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的思想,根据症状变化和病情需要灵活选药。“肝肾同源”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指肝肾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肾主骨与肝主筋在发挥生理功能方面关系密切。肝与肾之间精血相生、同源互化,且肾阴与肝阴相互滋养,共荣筋脉骨骼。肾精充足是骨骼强健之本,肝血充盈为筋节柔韧之源,因而邓教授溯本求源,注重滋补肝肾,分治阴阳。肝血得养,肾精得补,则肝肾得荣,筋骨调达。若患者久病体虚,甚则虚久致瘀,出现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可进而影响病情变化。对于此类患者,邓教授秉承清宫正骨流派“病证互参、以血为先”的辨证思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章振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671-1691. [百度学术]
LEBOFF M S,GREENSPAN S L,INSOGNA K L,et al.The clin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Osteoporos Int,2022,33(10):2049-2102. [百度学术]
成洁,王颖,吉健华,等.骨疏康胶囊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疗效及对患者骨代谢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9):1232-1234,1250. [百度学术]
李艳艳.国医大师张磊治疗痹证经验[J].中医学报,2021,36(12):2589-2592. [百度学术]
杜旭召,邓素玲,郑昊,等.邓素玲教授运用滋补肝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总结[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4):123-125. [百度学术]
李焱,窦群立,杨锋.“肾为封藏之本”理论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27(9):1369-1372. [百度学术]
王丹东,郝佳梦,集川原,等.围绕“肾精亏虚,络气虚滞,髓亏骨枯”病机特点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9):92-96. [百度学术]
张晓刚,曹盼举,于海洋,等.中医学“骨、筋、肌肉”三位一体观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启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543-5546. [百度学术]
刘佩,许玉龙,梁润英.基于隐结构及因子分析骨质疏松症“证-症-病位”规律[J].中医学报,2023,38(8):1788-1797. [百度学术]
温经渊,曾晗冰,吴连国.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5):101-104. [百度学术]
欧飞微,熊曼玲,解丽菲,等.从“肝肾同源”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