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脏病(G3A3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肾降糖饮治疗,疗程为8 w。观察并记录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Gal-3的变化情况,并采用SPSS 26.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另外选取本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其与纳入的DKD患者Gal-3水平的差异。
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是70.59%和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2 hPG、ALB、UACR、24 hUTP、Scr、eGFR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试验组FPG、HbA1c、Gal-3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血清Gal-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al-3与eGFR、UACR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血清Gal-3与HbA1c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
20世纪以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经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约20%~40%的DM患者发展成为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而50%的DKD患者由于经济等因素缺乏有效的治疗,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
DKD的发病机制与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密切相
中医药具有“多位点、全面性、低毒性”等优势。本研究用益肾降糖饮治疗气阴两虚型DKD(G3A3期)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Gal-3的影响,探讨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脏病(G3A3期)患者的可能机制,为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提供临床思路。
所有受试者均来自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人民医院肾病科、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部,依据纳排标准选择符合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DKD(G3A3期)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以SPSS按患者的就诊顺序生成70个编号,根据SPSS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5例。由于血清Gal-3无正常参考值范围,故另外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共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其与纳入的DKD患者Gal-3水平的差异。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BMI、BNP、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
项目 | 对照组 | 试验组 | 检验统计量 | P值 |
---|---|---|---|---|
例数 | 35 | 35 | - | - |
性别(男/女) | 22/12 | 23/10 | - | 0.664 |
年龄(岁) | 52.00(49.00,56.00) | 54.00(51.00,58.50) | t=-1.392 | 0.169 |
BMI(kg/ | 24.85(24.28,25.63) | 24.80(23.70,25.80) | t=0.339 | 0.735 |
BNP(pg/ml) | 123.25(49.00,56.00) | 113.3(84.15,135.10) | t=0.286 | 0.286 |
病程(年) | 9.84(8.00,12.06) | 10.80(8.02,13.13) | t=-0.959 | 0.341 |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颁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治疗方法参照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
hPG、HbA1c 所有受试者均空腹8 h以上,于开始治疗当日、治疗结束次日清晨7点~8点各空腹采集肘静脉血1次。其中2 hPG为治疗当日、治疗结束次日进食后2 h采血。其中HbA1c使用爱科来HA-8190/12208034检测,生化、2 hPG使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16000检测,并根据CKD-EPI公式计算eGFR。
嘱所有受试者于治疗前、后当日清晨7点舍去晨尿,留取当日清晨7点至次日清晨7点所有尿液,搅匀,计算总量后留取10 mL尿液。使用雅培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UF-1000i检测。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受试者未按要求服用中药,1例受试者未及时随访,对照组有1例受试者提出退出试验,共脱落3例,实际共完成67例,其中对照组34例,试验组33例。
DKD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一般资料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Gal-3在DKD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具有差异性(P<0.01),提示DKD患者血清Gal-3出现升高。见
项目 | DKD患者 | 健康对照人群 | P 值 |
---|---|---|---|
例数 | 67 | 20 | - |
性别(男/女) | 45/22 | 13/7 | 0.857 |
年龄(岁) | 54.00 (50.00,56.00) | 52.00 (41.5,59.00) | 0.568 |
BMI(kg/ | 24.84(24.08,25.70) | 24.27(23.75,25.36) | 0.852 |
血清Gal-3(ng/ml) | 17.09 (13.71,20.59) | 2.05(1.84,2.22) | 0.000 |
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例数 | 临床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对照组 | 34 | 0 | 2 | 22 | 10 | 70.59 |
试验组 | 33 | 0 | 7 | 23 | 3 |
90.9 |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对照组 | 34 | 1 | 22 | 11 | 67.65 |
试验组 | 33 | 3 | 26 | 4 |
87.8 |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
组别 | 对照组 | 试验组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后差值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后差值 | |
中医证候积分 | 20.50 (15.75,22.25) |
11.00 (8.00,14.00 | -7.00 (-10.25,-5.75) | 20.00 (16.00,22.50) |
8.00 (6.00,9.50 |
-10.00 (-14.00,-6.50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试验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
组别 | FPG(mmol/L) | 2 hPG(mmol/L) | HbA1c(%) |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9.02(8.40,10.64) | 13.69 (12.05,14.70) | 8.82(8.20,9.33) |
治疗后 |
7.35(6.60,8.03 |
9.81(8.88,10.54 |
8.27(7.77,8.84 | |
治疗前后差值 | -1.94(-2.88,-1.02) | -3.68 (-4.40,-3.18) | -0.51 (-0.56,-0.40) | |
试验组 | 治疗前 | 9.12(8.22,10.45) | 13.64 (12.55,15.80) | 8.74(7.81,9.48) |
治疗后 |
6.25(5.78,7.51 |
8.94(8.18,9.75 |
7.82(6.96,8.59 | |
治疗前后差值 |
-3.11(-3.94,-1.89 |
-5.13(-6.55,-4.08 |
-0.90 (-0.99,-0.80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UACR、ALB、24 hU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的治疗均能改善UACR、ALB、 24 hUTP;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试验组治疗后UACR及24 hUTP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
组别 | ALB(g/L) | UACR(mg/g) | 24 hUTP(g/24 h) |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34.20(33.5,36.15) | 495.75(395.35,565.15) | 0.83 (.64,0.98) |
治疗后 |
37.50(36.4,38.68 |
392.34(346.06,488.16 |
0.68 (.57,0.86 | |
治疗前后差值 | 3.30(1.58,4.10) | -77.17(-108.63,-46.57) | -0.11 (-0.16,0.07) | |
试验组 | 治疗前 | 35.30(37.20,41.35) | 475.99(392.41,536.87) | 0.82 (.68,0.90) |
治疗后 |
39.60(33.50,36.15 |
363.33(266.94,387.03 |
0.58 (.44,0.69 | |
治疗前后差值 |
4.10(2.70,5.95 |
-129.04 (-159.73,-88.38 |
-0.24 (-0.32,-0.13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Scr、eGFR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Scr、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试验组治疗后eGFR、Scr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
组别 | Scr(mmol/L) | eGFR(mL/min·1.73 |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137.80(129.10,145.60) | 46.65(40.61,53.49) |
治疗后 | 135.80(132.20,147.36) | 47.12(39.17,52.38) | |
治疗前后差值 | 2.35(-1.13,4.60) | -0.95 (-1.69,0.45) | |
试验组 | 治疗前 | 133.70(129.25,141.30) | 48.39(44.53,52.49) |
治疗后 |
130.40(123.60,136.85 |
49.69(45.57,54.59 | |
治疗前后差值 |
-4.40 (-7.90,-3.30 |
2.01 (1.33,3.15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Gal-3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Gal-3显著下降(P<0.01);两组组间差值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Gal-3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
检测指标 | 对照组 | 试验组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后差值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后差值 | |
血清Gal-3 (ng/ml) | 17.36(13.58,21.12) | 17.76(13.98,21.20) | 0.53(-0.80,1.41) | 16.61(13.57,20.39) |
15.20(12.24,18.06 |
-1.99(-2.52,-1.32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经统计分析,HbA1c符合正态分布,血清Gal-3、eGFR、UACR不符合正态分布,结果显示血清Gal-3与eGFR、UACR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HbA1c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Gal-3与eGFR呈负相关,与UACR、HbA1c呈正相关。见
变量 | eGFR | UACR | HbA1c |
---|---|---|---|
P值 | <0.01 | <0.01 | 0.030 |
r(相关系数) | -0.753 | 0.670 | 0.265 |
古代医家根据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尿浊”“水肿”“虚劳”等范畴。南征教
DKD的发病机制目前暂无明确定论,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变异、糖代谢紊乱导致肾脏负荷加重,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高跨膜压,进而导致尿蛋白生成、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自噬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肾小球足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损伤,导致系膜基质增宽、GBM增厚,造成肾小球纤维化,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eGFR下降。其中,AGEs诱导的DKD肾脏损伤是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
益肾降糖饮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内制剂,由阮诗玮教授根据多年行医经验总结而来,本方由玄参、生地黄、当归、制首乌、黄芪、赤芍、苍术、肉苁蓉、太子参、山药、僵蚕、黄芩、马齿苋及鲜石仙桃14味中药组成。阮诗玮教授认为糖尿病肾脏病多属气阴两虚,常兼有痰湿、血瘀。方中玄参、制首乌、当归、生地四药有滋阴养血之功;黄芪、太子参、山药益气生津、补肾健脾;肉苁蓉取“阳中求阴”之意,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可化生阴血;再以赤芍、当归活血养血,苍术健脾祛湿,僵蚕祛风化痰,鲜石仙桃养阴生津,黄芩、马齿苋以清热。全方共奏滋阴养血、益肾通络之效。目前已有多项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DKD组血清Gal-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组(P<0.01),提示DKD患者Gal-3水平出现明显升高。且本次研究发现血清Gal-3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UACR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HbA1c呈正相关(P<0.05),提示血清Gal-3不仅反映了DKD患者蛋白尿严重程度、血糖控制情况,还与肾功能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血清Gal-3可能作为DKD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DKD患者血清Gal-3的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机制为:在DKD患者持续高血糖环境影响下,体内还原糖及氨基酸产生Amadori产物,发生脱水、氧化等反应后生成的化合物与蛋白质反应,聚集生成AGEs,机体启动应激反应,刺激体内Gal-3受体表达上调,促进AGEs的清除及干扰AGE-RAGE受体结合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起到延缓DKD进展的作用。
糖调节受损多与阴虚燥热有关,而水谷依赖脾气运化将其转化为气血精微散布至全身脏腑、骨骼及肌肉,否则壅滞不通发为脾瘅,多以“正虚、气虚”为主,“阴虚为辅”,基本证候为阴虚燥热,治疗多以“滋阴、清热”为
蛋白尿多属精气、精微物质等范畴。精微物质下漏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其与脾、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益肾降糖饮中黄芪、太子参、山药益气生津、补肾健脾,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有“阴中求阳”之功,上述药物共奏补脾固肾之功,使阴阳各得其平,先后天有所养,脏腑功能得调,故使精微物质下泄减少。从现代药理学方面来说,黄芪可以抑制系膜细胞的增殖,促进GBM的修复,修复肾小球足细胞裂孔隔膜功能和稳定电荷屏障,保护足细胞及粘附功能,减少蛋白漏
在本次研究中,益肾降糖饮能够有效减轻高糖环境,减轻AGEs堆积,下调DKD患者中血清Gal-3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肾功能。本研究中血清Gal-3的降低可能是患者肾功能稳定、高糖环境的改善及其他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AGEs的堆积减少,导致血清Gal-3的反馈上调下降。在其机制方面,AGEs被证明能诱导糖尿病环境中培养的内皮细胞和肾组织中Gal-3的表达。因此,Gal-3可能作为AGEs受体在DKD中起到保护作用,其可能与干扰RAGE信号和/或AGE信号的转导有关,或上调清道夫受体加强AGEs的清除。
综上,益肾降糖饮能够调节血糖、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保护肾功能。益肾降糖饮联合常规西药在缓解气阴两虚型DKD-G3A3期患者的中医症候、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能存在独立的能够抑制AGEs结合RAGE,减少AGEs堆积,或加强AGEs与Gal-3等清除受体的结合,从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而其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行动物实验来进行明确。
参考文献
施雯,张晓良.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现状及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0,29(4):375-380. [百度学术]
马玉杰,李灿.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77-81. [百度学术]
农伟虎,许惠琴.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肾病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95-197. [百度学术]
马婵娟,孙子林,金晖,等.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半乳糖凝集素-3基因表达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8(3):174-177. [百度学术]
侯志强,蒋玲.Galectin-3与糖尿病肾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2):129-131.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李启富.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1):15-28. [百度学术]
DISEASEKIDNEY: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CKD WORK GROUP.Kdigo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J].Kidney Int,2013,Suppl:1-150. [百度学术]
杨霓芝,刘旭生.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7-8. [百度学术]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2,174-175. [百度学术]
何泽.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3):331-334. [百度学术]
余江毅,倪青,刘苏.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21,62(2):1-8. [百度学术]
洪江淮,王宝萍.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脏病临床效果及对IL-18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8):42-45. [百度学术]
叶彬华,张政,阮诗玮.益肾降糖饮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及对胱抑素C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通报, 2010,9(2):43-46. [百度学术]
叶彬华,钟索娅,张政,等.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气阴两虚夹瘀疗效及舌象观察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45-47. [百度学术]
叶彬华,林莉,阮诗玮,等.益肾降糖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17,39(7):985-991. [百度学术]
叶敏,孙大志,魏品康.中医药治疗糖调节受损的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2009,50(S1):253-254. [百度学术]
张宁,李自辉,于卉,等.玄参及其各组分的降血糖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5):55-6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