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黄帝内经》论儿科及其临床意义  PDF

  • 张登本
  • 佟雅婧

最近更新:2024-11-14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黄帝内经》传载的中医儿科相关理论和临床知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经文对儿童的热病、胎病(胎癫疾)、男孩的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男子外生殖器官损伤等病症也有论述,这些内容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理论意义。

·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必然对人类自身的生理、病理有了关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有所认识,这应当是中医儿科学发生之肇端。追溯文献记载发现,《山海经》记载了名叫“巫方”的儿科医[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为当时咸阳城首位有名的儿科医生扁鹊树碑立[2];《黄帝内经[3]传载儿科的相关知识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儿科学科发展初始阶段的重要史料,为中医儿科学的建构,提供了相关知识的历史支撑。

1 《黄帝内经》论儿童生理

《黄帝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经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代医家的反复检验,证明这些临床知识对当今中医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所传载的380余个病症中,就有关于儿科的生理、病理和临床知识,这是后世中医儿科学发生、发展的知识之渊薮。

儿童的生命活动,开始于两性之精相合后的胚胎形成,出生之后不断生长发育而至成年。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之“当以十四以下为小儿治”的规定,中医儿科学将14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于是就有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等年龄段的划[

1]。当然,《黄帝内经》时期不可能有如此精细、科学的年龄分期,但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总体认识,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1.1 《黄帝内经》论胚胎形成及胎儿发育

《黄帝内经》对人类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认识,符合胚胎发育的科学事实。《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人的生命在孕育之初,首先形成的是阴阳之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两精媾合而发育成熟后,脑髓便随之而生成),骨为干(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脉为营(经脉构成运行血气的通道),筋为刚(筋构成人体连骨属肉的网络。刚,通‘纲’),肉为墙(肌肉构成人体的外围屏障。墙,比喻肌肉卫护机体的作用),皮肤坚(皮肤已经具备坚实的防卫技能)而毛发长(头发已经长成),谷入于胃(胃肠发育成熟,可以独立完成消化功能),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血脉系统功能也发育完善)”。此节经文基于唯物主义立场,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人类在母体内的发育生长过程,即胎儿的发育过程。

①父母之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正如《灵枢·决气》所曰:“何谓精……两神(男女两性。神,广义之神,指男女两性的生命活动)相搏(相互扭结),合而成形(形,胚胎,人体雏形),常先身生(先于胚胎发生的物质),是谓精。”又如《灵枢·本神》所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广义之神,即生命活动的总称)。”

②胚胎发育过程:精卵结合➝形成脑髓➝形成内脏(肾、心、肝、脾胃、肺)➝形成躯体(五体:骨、脉、筋、肉、皮毛)。原文肯定了胚胎的发育,首先形成脑髓,再形成内脏,而后才有形体四肢、皮肉筋骨,乃至毛发的胚胎发育观点。原文中的五体(筋、脉、肉、皮、骨),既涵盖与五体相合的五脏,也指构成躯壳形体的五体。

③胎儿的脏腑机能发育完备之后,就可以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即“谷入于胃(胃肠发育成熟,可以独立完成消化功能),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血脉系统的得功能也发育完善)”。

④“皮肤坚”,是指胎儿皮肤的抗御外邪功能发育完善(即所谓“坚”,坚固、牢实)。此外,胎儿长出了胎毛。这就标志着胎儿发育成熟,可以脱离母体。

这是《黄帝内经》在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独有的中医人体胚胎发育学,是“气聚成形”哲学观的体现,也是中医气化理论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否定了人是神造的唯心观点。

1.2 《黄帝内经》论儿童男女两性的生理周期

“男八女七”,是《黄帝内经》关于男女两性生长周期的总结。男性的成长周期是“八”,即每八年有一次生长变化;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七”,即每七年体现一次大变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身体变化以养生、保健,让身体按照自然规律更好地生长、变化。此为经文研究男女两性生长周期的意义和目的。

经文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换牙)发长(头发生长旺盛)。二七而天癸(肾精化生的、能促进性器官发育的物质及其机能)至(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月经按时来潮),故有子(生育能力)。三七,肾气平均(旺盛而均衡、协调),故真牙(智齿)生而长极(极,通‘齐’。牙齿生长齐全)。四七,筋骨坚(坚实有力),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开始衰减),面始焦(焦,憔悴),发始堕(头发开始脱落)。六七,三阳脉(手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衰于上(人体上部、头面),面皆焦(憔悴),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冲脉、任脉的机能开始衰退),地道(女性的生殖规律)不通(不利、衰退),故形坏(肢体、器官开始萎缩)而无子(丧失生育能力)也”。

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肾中精气盈满,男孩出现第一次射精),阴阳和(一指体内阴阳之气充足和谐,二指男女两性的结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肾中精气阴阳发育均衡),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筋骨强劲、壮实),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开始衰退),发堕齿槁(干枯不润泽)。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面容憔悴),发鬓颁白(颁,通‘斑’。颁白,花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指肢体活动不灵便),天癸竭(衰减),精少(生殖之精明显不足,生育能力减退),肾脏衰,形体皆极(极,劳困、倦怠无力)。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脏腑机能发育成熟,精气充足,才能将富余的精气转输并藏纳于肾,也才有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的生成和益泄)”(《素问·上古天真论》)。

此节原文,是《黄帝内经》论述儿童男女两性生理周期的核心理论,主要讲述了以下重要的学术观点。

1.2.1 男女两性生理周期的划分

女性、男性生长发育过程分别以“七岁”“八岁”为一个生理变化周期,至女子“七七”四十九岁、男子“八八”六十四岁时,均有三个重要阶段。

一为生长发育期:女子七岁至二七,男子八岁至二八,肾气盛实,齿更发长,第二性征成熟,初具生育能力。

二为盛壮生育期:女子三七至四七,男子三八至四八,肾中精气充满,真牙生,筋骨坚,体壮盛,生育旺盛。

三为衰老退化期:女子五七至七七,男子五八至八八,肾气逐渐衰退减弱,面部憔悴,头发花白,天癸渐渐减少,功能减弱,形体器官和性器官逐渐萎缩,生育能力逐渐衰退乃至丧失。

1.2.2 儿童生长发育期的相关生理

此节经文论述儿童生长发育期有三层意涵。

一是儿童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促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女子7岁、男孩8岁阶段,生长发育的标志为“齿更发长”。

二是肾中精气充足,“天癸”旺盛,冲任二脉能顺畅地发挥相关的生理机能,促进儿童性器官的发育。因为冲任二脉,在女子起于胞宫(又叫女子胞,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在男子则起于精室(包括睾丸、输精管、前列腺等),故女孩二七一十四岁可有月经初潮,男孩二八一十六岁出现第一次射精。因而,男女都初步具备生育能力,故曰“有子”(子,动词,生育)。

三是显示《黄帝内经》有关影响男女两性生理周期的“肾-天癸-冲任-生殖器官(女胞宫、男精室)-生殖生理轴”理论。示意如图1

图1  五脏六腑与男女生殖生理关系

这一认识体现了数千年前古人对男女生长、发育、生殖规律的认识、总结和把握。《黄帝内经》所载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由于均是源于古人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故而较为客观地体现了男女生殖生理的相关状态。自此,这也就奠定了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男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1.2.3 儿童生长发育与脏腑、肾精的关系

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之意在于,男女两性的生长发育,必须依赖包括五脏六腑在内的整体发育和机能的完善,如此,才会有性器官的发育,才会有第二性征的发育,才能有生殖之精的生成,也才能有生殖能力的形成。原文示意如图2[

4]

图2  肾藏精机理和先、后天之精的关系

1.2.4 男八女七之数的由来及其意义

依据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读古医书随笔》的相关解释,女子“七七”为55-6(老阴之数)=49;男子“八八”为55+9(老阳之数)=64。①55为“河图”之数的“和”,被称为“天衍之数”,即可以推演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数;②阳主进,阴主退,男子属阳,故加9;女子属阴,故减6;③奇数为阳,“正数”概念中的9>7,故7为少阳之数,9为老阳之数,故男子加9;④偶数为阴,“负数”概念中-6>-8,故8为少阴之数,6为老阴之数,因而女子减6。

至于女子生殖生理年龄段,为何取“七”数?男子生殖生理年龄段,为何取“八”数?其中理由,主要是依据《黄帝内经》及其此前的医家们长期临床实践观察的经验总结,更是受到“洛书”文化的深刻影响(《灵枢·九宫八风》)。在“洛书”文化中,“八”数标记的时间区段为“立春”时节,此为自然界阳气逐渐盛长之时,男为阳,故取“八”数;而“七”数标记的时间区段为“秋分”时节,此为自然界的阴气逐渐盛长之时,女为阴,故取“七”数。而且“七”“八”之数与临床观察的男女生理周期基本吻合,这就是男女生理周期理论发生临床实践基础和文化背景。

1.2.5 天癸能促进儿童第二性征的发育

天癸在胚胎形成之时,由父母“生之精”在形成胚胎时生成,此时属阳的天癸占优势,就会促进男胎的形成和发育;此时属阴的天癸占优势,就会促进女胎的形成和发育。

人在出生之后,属阴的天癸,促进女子胞发育,通过肾精-天癸-冲任-女子胞轴的作用,促进女子性征发育,故女子二七后,肾气盛实,月经来潮,渐有肩背臀部丰满,乳房隆起,阴毛、腋毛生长等女性特征。

属阳的天癸,促进男子精室的发育,通过肾精-天癸-性器官-冲任脉-喉结、口唇轴的作用,促进男子性征发育,故男子二八后,阴囊、睾丸变大,喉结变大,阴毛、胡须、腋毛生长,开始射精。

1.3 《黄帝内经》论奇经与男女生殖的关系

集成《素问·骨空论》等相关篇论的原文之后不难发现,《黄帝内经》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冲脉、任脉、督脉与儿童性发育及男女性生殖生理的密切关系。

1.3.1 冲脉

①冲脉起于女子胞及男子的精室,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渗灌经络,滋养脏腑。②冲脉主生殖,统摄一身之血液,为人身之血海。③冲脉主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④冲脉还具有参与神志活动的机能。

1.3.2 任脉

①任脉也起于女子胞、男子的精室,主持元阴,妊养一身之阴气。②任脉为阴脉之海,主导诸阴经,并协调其功能而“总任诸阴”。③任脉参与主持男女生殖活动的全过程,对女性的经带胎产、男性的性器官功能均有重要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主生殖之说。

1.3.3 督脉

①督脉也起于女子胞、男子精室,主持元阳,敷布命门之火,总摄一身阳气,并主卫外御邪。②督脉为阳脉之海,督率诸阳脉。③督脉主生殖。督脉内连于肾,外行外生殖器,参与生殖活动。④督脉主前后二阴,维持前后二阴功能。⑤督脉入脑贯心,参与神志活动。正因为冲、任、督脉,均起于女子胞、男子精室,故有“一源三歧”(唐代王冰《素问·骨空论》注)之说。

此处经文,是对上文《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男女两性生理周期的“肾-天癸-冲任-生殖器官(女胞宫、男精室)-生殖生理轴”理论的细化和补充(详见图1)。

1.4 论儿童两性特征

《黄帝内经》记载的男女两性的性特征,包括性器官、性功能和胡须的有无。

1.4.1 儿童性征之一:性器官

《灵枢·邪客》曰:“辰有十二(即十二地支。《尚书·尧典》注‘辰,日月所交汇之地’),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男孩有阴茎、阴囊);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女孩却有女子胞,能够孕育胎儿的器官和功能)。”此节原文明确地指出,男子的性器官是阴茎和“垂”(指阴囊、睾丸。《灵枢·经脉》称为“睾”“卵”;《素问·骨空论》称为“阴卵”)。经文对女子外阴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达,但《素问·骨空论》将女子阴道口称为“挺孔”;还指出女子有乳房(《灵枢·痈疽》),有担负孕育胎儿、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胞”宫(《素问·评热病论》),又称女子胞(《素问·五脏别论》)、子宫(《神农本草经·紫石英》)。

1.4.2 儿童性征之二:性功能

女子二七,“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精气溢泻”(《素问·上古天真论》)。经文明确指出,女孩二七一十四岁左右,会有月经初潮;男孩二八一十六岁前后,会有人生第一次射精的生理现象。无论是女孩的月经初潮,还是男孩的第一次射精,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重大而深远。

1.4.3 儿童性特征之三:胡须

《黄帝内经》没有记载男女儿童的喉结发育,但对胡须却有深入的论述。《灵枢·五音五味》认为“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当删。《甲乙》无此字)上(向上)行(循行、分布),会(交汇)于咽喉,别(分支别出)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指冲任脉要担负月经出血、胎孕、分娩等功能)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此处有省文,省去冲任二脉,要担负繁重的繁衍功能和排出月经的功能,故而没有富余之气血生长胡须的意涵),胡须不生焉……(男子则)通髯(两腮的长毛)极(很长的)须(下巴颏的毛。上唇的毛,称髭。下唇的毛称‘须’)者少阳(手少阳、足少阳经都循行于两侧面颊)多血,美须者阳明(手阳明、足阳明经,环绕口唇)多血,此其时然也”。

此节经文,以胡须形成机理为例,论证了冲脉、任脉与胡须的关系。冲脉、任脉、督脉,一源三歧(王冰《素问·骨空论》注),同起于胞中(女子为子宫、男子为精室)。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任脉为人身阴脉之海,主宰和妊养胎儿,其中浮行于体表的部分,沿腹部上行,会于咽喉部,别行而络唇口。唇中周围是胡须生长的部位,冲任之脉“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即渗透、濡养人的口唇、面颊)皮肤,生毫毛”。故冲任之脉气血的盛衰,决定着胡须的有无和生长,实乃“天癸”决定着男女两性体毛(主要指胡须、腋毛、阴毛)的生长。

《黄帝内经》时代,不可能认识到胡须的生长与体内雄性激素有关,因此就从人体的天癸和冲、任、督三脉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予以阐述,能够认识到生长胡须是男女两性重要的性征差异,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该篇原文为了充分论证女孩之所以与男孩有性别上的差异,不长胡须是其中最重要的性特征。于是原文认为,女子每月需要排出月经,加之还要担负着妊养胎儿的繁重任务,故而没有富余之气血上荣于唇口,这是不能生须的根本机理。而男子则冲脉、任脉之“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故多须、美髯。

原文还列举了宦官因为人为地损伤任脉、冲脉,故而气血不荣于口唇,故不生须。

原文又列举天宦男孩,因其冲脉、任脉因先天禀赋而气血不足,不但宗筋(阴茎、睾丸)发育缺陷,而且又因气血亏少,致使口唇失荣而不生胡须。

本篇原文以胡须生成机理为例,论证冲脉、任脉气血的盛衰对儿童第二性征的影响。此理论可被凝练为“人体的天癸-冲任-生殖器官-第二性征”轴的理论。该“轴”深刻地影响着男女两性生殖生理、男女生理特征。示意如图3

图3  天癸-冲任-生殖器官-第二性征(胡须)关系示意图

这就是《黄帝内经》传载的脏腑之精-肾精-天癸-冲任二脉-男女生殖器官/口唇胡须“轴”的理论,是中医认识男女性征的理论依据。

2 《黄帝内经》论儿童之病理

基于对儿童生理特征的研究,《黄帝内经》以胎病、婴儿病、儿童发热、儿童热病禁刺等数个儿童病理为例,示范其中对儿童临床病理的论述。

2.1 论婴儿病诊法

《灵枢·论疾诊尺》云:“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牵拉样或放射样疼痛)。大便赤瓣(有赤色未消化食物残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此节原文举例说明,如何以婴儿头发、耳间青脉、手足寒温为依据,作为婴儿疾病性质的判定和预后判断的临证指标。

2.1.1 诊头发

发为血之余,血枯而失其荣润,则头发干枯,故蓬乱如枯草;由于血液枯涸,病情多重,预后必差,故有“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之说。

2.1.2 诊耳壳背之络脉

耳廓属肾,足少阳胆经分布于此,青色为厥阴肝之色,肝胆相为表里,肝主筋,气机不利,筋脉牵引而痛,肝色外现则耳背有青色络脉出现,故谓“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2.1.3 诊飧泄

飧泄是谷食不化之泄泻,多由脾胃虚弱,中阳不足以腐熟水谷所致。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2.1.4 诊脉象

若脉象细小,则为脾胃亏损,气血化源不足,致血衰而脉不充。

2.1.5 四肢末梢温度

脾主肌肉、四肢。(1)手足温热者,此乃脾胃阳气衰之未甚,治之容易收效,故曰“泄易已”;(2)手足寒凉者,此乃脾胃阳气虚衰之甚,治之难以收效,故曰“难已”。

显然,这些内容,都是《黄帝内经》时代医家临证经验的真实记录,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2.2 《黄帝内经》论胎病-胎癫疾(先天性脑病)

“胎病”,即现今所说的妊娠病,就是指在女性妊娠期间所发生的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妊娠病既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还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堕胎或者小产,因此,“胎病”是妇女妊娠期间十分重要的病症,临证中必须注意预防和发病后的及时调治。《黄帝内经》记载了此类疾病,并对该病可能产生的诸如影响胎儿发育,致使留下后遗症等不良后果有所记载。如“人生而有病癫疾(包括癫痫在内的多种头脑疾患)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素问·奇病论》)即是例证。

妇女受孕以后,体内的阴血就会聚于冲脉、任脉以妊养胎儿。所以,此时孕妇冲脉、任脉的阴血相对充盈(偏盛),而身体其他部位则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生理状态。胎体逐渐生长,必然会影响孕妇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离散聚合的状态,所以孕妇极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胎病。

妊娠既是女性生命周期中十分重要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繁衍赓续的伟大环节,更是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黄帝内经》之所以在该篇专论此类疾病的目的及其意义之所在。

《黄帝内经》认为,“胎癫疾”的发生,是妇女孕期受到突然而剧烈的惊吓刺激,导致母体冲任气血、脏腑气机逆乱,致使营养胎儿的精气失序,严重影响胎儿的脑髓发育,引起包括先天性癫痫病在内的多种脑部疾患(《黄帝内经》称头、脑为“巅”(巅,又通“癫”)。所以,经文中的“巅病”,是指头、脑之病。此处论述“胎癫疾”的病因明确,是妊娠中母体受到大惊骤恐刺激;病变机理清晰,是胎气逆乱,影响胎儿脑髓发育。

《黄帝内经》率先记载并论述的先天性胎病内容,是后世研究此类疾病的理论源头,后世医家但凡讨论此类疾病时,无不宗此,如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痫症》中论述小儿癫痫原因时指出:“盖痫疾之原,得之惊,或在母腹之时,或在有生之后,必因惊恐而致疾,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

2.3 《黄帝内经》论阴茎、睾丸发育不全症、外生殖器损伤症

《黄帝内经》认为,生殖器官(阴茎、睾丸)和胡须,是辨识男女性别的重要指征;尤其是男性的生殖器官的状态和功能,与胡须的生长密切相关。于是,《黄帝内经》就通过男子各项功能正常的人、生殖器官损伤症、宦官、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的临证鉴别,论证生殖器官状态与胡须生长关系的内在机理。

《黄帝内经》认为,“士人(第二性征发育正常的人)有伤(外伤)于阴(阴,指外阴,包括阴茎、阴囊、睾丸),阴气(营养生殖器官的精微物质)绝(枯竭)而不起(阴茎不能正常勃起),阴不用(阴茎不能勃起,无法完成正常的性交,又称性无能),然其须不去(胡须仍然正常存在),其故何也?宦者(宦官,去势者)独去(没有胡须)何也?……宦者去其宗筋(指去势,人为方法,去掉阴茎、阴囊、睾丸),伤其冲脉,血泻不复(气虚严重损伤而无法恢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又称‘天阉’,先天性阴茎、睾丸发育不良,而致睾丸不发育、阴茎短小)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此天(先天,即肾精、天癸)之所不足(严重亏虚)也,其任冲不盛,宗筋(阴茎、睾丸)不成(不能发育),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

男孩青春期后都会生长胡须,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在此以正常男性的外阴损伤、去势的宦官、天宦为例,论述男子生胡须、女子不生胡须的性征差异。此节经文明确将冲任二脉之气血与男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胡须联系在一起。经文有以下4个维度的内涵。

2.3.1 男女第二性征:“胡须”的发生机理

此乃“冲任-外生器官-胡须”第二性征“轴”的理论(见图3)。临证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治疗儿童性发育不良症和成人性功能障碍症。

2.3.2 男子外阴损伤症

原文讲述男子意外损伤生殖器官,虽然阴茎不能正常勃起,不能完成性交(“阴气绝而不起”),但是胡须仍然存在。这是因为,成年男性虽然外阴损伤,但体内雄性激素仍能维持较高水平。《黄帝内经》认为,这是冲脉、任脉未受损伤,冲任气血还能充养口唇,所以“须不去”。

2.3.3 宦官

因其自幼割去睾丸、阴茎,无法维持正常的雄性激素水平,所以不可能有胡须生成。《黄帝内经》认为,这是人为地损伤冲任二脉,不能输送充足的气血荣润口唇,故不生胡须。

2.3.4 先天性男性阴茎、睾丸发育不全症

《黄帝内经》认为,这是其先天禀赋缺陷,致使“五脏六腑-肾-天癸-冲任二脉-生殖器官/胡须”生理“轴”的机能不完整,因而,既有性器官发育不良,犹如宦官去势(“宗筋不成”),又会因先天肾气不足,天癸贫乏,致使冲任气血失充,“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原文明确地将男孩性器官的发育与胡须的生长紧密联系,并以此反证女子的冲任二脉之气血需要担负周期性月经来潮和妊养胎儿、繁育后代的重要机能,故而也有“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的生理特征。

2.4 《黄帝内经》论婴儿针刺

周岁以内的婴儿,已经初步适应外界环境,其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其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稚嫩的机体对任何治疗措施的反应都很敏感。所以《黄帝内经》认为,对婴儿的针刺治疗,应当慎之又慎。书中既制定了宜刺的针具和针刺方法,又制定了禁刺原则。

2.4.1 婴儿宜刺之法

原文认为,“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灵枢·逆顺肥瘦》)。此节原文,是在辨体施治观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婴儿的针刺方法。鉴于婴儿“肉脆,血少气弱”的体质特征,临证时应选用毫针,要浅刺,操作手法要快,不留针,一天可针刺2次。

2.4.2 论婴儿热病禁刺

原文认为,“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热病所致阴盛格阳,阳气将脱之戴阳证),哕(yuě,胃气将绝之上逆症)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脾气将绝,气机紊乱)者死;三曰,目不明(邪热犯肝,神昏而视觉障碍),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老人、婴儿除其他八种禁刺之外,又补充热邪所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序、紊乱之症的禁刺);五曰,汗不出(阴液枯竭,汗出无源),呕,下血(热邪迫血妄行)者死;六曰,舌本烂(手足三阴经,均上系舌本,邪热太盛,三阴经受损而致),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热灼肺络),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肾热炽盛,灼伤阴精)者,死;九曰,热而痉者(痉挛、抽搐等,热极生风之类病症,下文之腰折、瘛疭、齿噤齘,均属此例),死。腰折(腰脊反折,即角弓反张),瘛疭,齿噤齘(噤,牙关紧闭。齘xiè,牙齿相磨声)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灵枢·热病》)。

此节集中论述了热病中9种不可针刺的死证/重危症,皆适用于婴儿,只是在第四之禁中,重点强调婴儿有“热而腹满”之症时,尤当禁刺。此处所论热病之重危症/死证,对于婴儿而言,皆会有之,而“热病,腹满”,则是婴儿热病常见之证,故而作为热病之禁刺内容,予以补充。

3 小结

《黄帝内经》记载了内、妇、儿、外、五官诸科380余种临床病症,为隋唐时期建构的中医临床医学架构奠定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儿科知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仅从儿童及男女相关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部分临床病症为例,展示经文所载中医儿科医学内容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立群.中医儿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 [百度学术] 

2

韩兆琦.《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1398. [百度学术] 

3

张登本.《黄帝内经》与《史记》 [J].医学与争鸣201342):16-20. [百度学术] 

4

张登本陈震霖.《黄帝内经》论妇科及其意义[J].中医药通报2024237):1-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