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列举数则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高血压的病案,结合患者所反馈的疗效信息,进一步得出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高血压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高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西药降压虽可获得一定疗效,但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笔者结合数十年来临床辨治高血压的体会,再结合患者所反馈的疗效信息,得出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高血压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不仅可取得预期疗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2024年度科研课题(No.CACMS-KY-2024001;No.CACMS-KY-2024002;No.CACMS-KY-2024004)
马某,男,68岁,2022年3月4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5年前服用西药降压后虽然血压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可因服用西药后出现肝肾损伤而停药,于外院改用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后,收效不显,遂来就诊。刻诊:血压175/118 mmHg,头沉、头晕目眩,头痛如针刺,头面烘热,心胸烦热,倦怠乏力,右半身麻木,口渴欲饮水,四肢酸软,舌暗红夹瘀紫,苔黄腻夹白,脉沉弱涩。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为瘀热气虚风痰证。治法:清热化瘀,益气活血,息风化痰。处方:白虎加桂枝汤、桂枝茯苓丸与参芍细辛藜芦汤合方加减。药用:桂枝20 g,知母20 g,石膏50 g,粳米20 g,白芍20 g,藜芦1.5 g,红参10 g,苦参12 g,紫参15 g,细辛10 g,赤芍20 g,茯苓20 g,牡丹皮20 g,桃仁20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水煎煮,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2年3月11日二诊:血压154/110 mmHg,口渴减轻,仍头痛如针刺。中药予前方,将白芍、赤芍的剂量均调整为30 g,6剂。
2022年3月18日三诊:血压147/102 mmHg,头痛减轻,仍有四肢酸软。中药予前方加制附子6 g,调整红参的剂量为12 g,6剂。
2022年3月25日四诊:血压142/96 mmHg,四肢酸软较前明显好转,仍有右半身麻木。中药予前方变白芍为40 g、藜芦为3 g,6剂。
药后续以前方60余剂进行治疗,血压降至124/85 mmHg,诸症状消除;之后,为了巩固疗效,每月用前方6剂。随访1年,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按 根据头痛如针刺、舌质瘀紫辨为瘀;根据头面烘热、心胸烦热辨为热;根据倦怠乏力、四肢酸软辨为气虚;根据头沉、苔腻辨为痰;根据半身麻木、头晕目眩辨为风。因此,本案患者当属瘀热气虚风痰
夏某,男,49岁,2021年4月2日初诊。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压,6年前开始发现血压升高,虽经中西药治疗,血压均控制不理想,遂来就诊。刻诊:血压169/117 mmHg,头晕目眩,头胀,手足不温,即使暑热夏天头顶太阳也自觉冷风侵入头中,心胸烦热,急躁易怒,情绪低落,倦怠乏力,口腻,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为寒郁夹热,风痰夹虚证。治法:温通行气,清热益气,息风化痰。中药给予真武汤、四逆散、桂枝加附子汤、吴茱萸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藜芦芍药汤、葵子茯苓散、附子花粉汤合方。药用:制附子10 g,桂枝10 g,白芍40 g,茯苓20 g,吴茱萸24 g,红参10 g,藜芦1.5 g,龙骨20 g,牡蛎20 g,冬葵子50 g,柴胡15 g,白术6 g,枳实15 g,生姜20 g,大枣12枚,炙甘草15 g。6剂,水煎煮,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1年4月9日二诊:血压164/112 mmHg,怕冷减轻,仍有小便不利。中药予前方,调整茯苓剂量为30 g,6剂。
2021年4月16日三诊:血压155/104 mmHg,怕冷进一步减轻,仍头晕。中药予前方,将龙骨剂量调为24 g,牡蛎剂量调为50 g,藜芦剂量调为2 g,6剂。
2021年4月23日四诊:血压142/93 mmHg,头胀基本消除,仍心胸烦热。中药予前方去炙甘草,加生甘草20 g,将柴胡、枳实剂量均调整为20 g,6剂。
药后续以前方治疗60余剂,血压降至正常,诸症状消除;之后仍断断续续服用前方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按 根据头痛、即使暑热夏天头顶太阳也自觉冷风侵入头中辨为
孙某,男,67岁,2022年4月2日初诊。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压,20年前开始出现头部晕沉,经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虽经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均未能有效控制血压,遂来就诊。刻诊:血压162/122 mmHg,头部晕沉,面色灰暗,咽中痰阻,情绪低落,默默不语,失眠多梦,手抖麻木,倦怠乏力,口苦咽干,手足怕冷,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为痰阻夹郁,寒热风痰证。治法:温化寒痰,清热解郁,补益潜阳,息风化痰。中药给予乌头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与藜芦芍药汤合方。药用:制川乌10 g,麻黄10 g,黄芩10 g,柴胡24 g,生半夏24 g,红参10 g,桂枝10 g,白芍30 g,藜芦1.5 g,黄芪10 g,泽泻50 g,白术20 g,龙骨30 g,牡蛎30 g,大枣12枚,生姜24 g,炙甘草10 g。6剂,水煎煮,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2年4月9日二诊:血压154/108 mmHg,头部晕沉减轻,仍口苦咽干。中药予前方,调整黄芩剂量为24 g,6剂。
2022年4月16日三诊:血压139/101 mmHg,咽中痰阻基本消除,仍倦怠乏力。中药予前方,调整红参剂量为12 g,调整白芍剂量为40 g,6剂。
2022年4月23日四诊:血压132/96 mmHg,情绪低落好转,仍小便不利。中药予前方,调整泽泻剂量为60 g,6剂。
药后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消除,血压降至124/86 mmHg;之后仍断断续续服用前方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按 根据头部晕沉、咽中痰阻辨为
郑某,男,59岁,2021年8月1日初诊。患者有15年高血压病史,6年前开始服用中西药治疗,刚开始尚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后来降压效果不理想,1年前高血压症状明显加重,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血压175/126 mmHg,头痛,头晕,眼眶周围皮肤发黑,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胸烦热,倦怠乏力,口苦口干,夜间小腿易痉挛,大便干结,口唇暗紫,舌质红夹瘀紫,苔黄腻夹白,脉沉弱涩。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头痛,辨为瘀热夹虚,风痰夹寒证。治法:活血化瘀,益气泄热,息风化痰,兼以温通。中药给予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藜芦人参汤、小陷胸汤合方。药用:桂枝20 g,茯苓20 g,白芍30 g,桃仁20 g,牡丹皮20 g,大黄6 g,桃仁5 g,䗪虫10 g,龙骨20 g,牡蛎20 g,藜芦1.5 g,生半夏12 g,黄连3 g,红参10 g,全瓜蒌30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水煎煮,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1年8月8日二诊:血压161/118 mmHg,头晕减轻,仍头痛。中药予前方,变白芍为40 g,6剂。
2021年8月15日三诊:血压146/109 mmHg,头痛减轻,仍大便干结。中药予前方,将大黄、桃仁剂量均调整为12 g,6剂。
2021年8月22日四诊:血压132/97 mmHg,倦怠乏力基本消除,仍失眠多梦。中药予前方,调整龙骨剂量为24 g,调整牡蛎剂量为50 g,6剂。
药后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消除,血压降至122/86 mmHg;之后仍断断续续服用前方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按 根据头痛、眼眶周围皮肤发黑、口唇暗紫、舌红夹瘀紫辨为瘀;根据心胸烦热、口苦口干辨为热;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虚;根据小腿易痉挛辨为风;根据舌苔黄腻夹白辨为痰热夹寒;根据口干不欲饮水辨为热夹
詹某,女,63岁,2022年2月28日初诊。患者有24年高血压病史,4年来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血压,近1年来曾收缩压高达210 mmHg,舒张压高达140 mmHg,遂来就诊。刻诊:血压168/121 mmHg,头晕,头沉如裹,身体困重,下肢浮肿,胸闷,手足不温,肌肉蠕动,小腿易痉挛,大便溏泄,小便黄浊,倦怠乏力,动则气喘,口舌干燥且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为寒痰夹热,虚滞风痰证。治法:温化寒痰,益气行气,息风化痰,兼清郁热。中药给予茯苓泽泻汤、当归芍药散、橘皮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藜芦人参汤、附子半夏汤合方。药用:茯苓36 g,泽泻36 g,当归10 g,黄芪10 g,桂枝6 g,白术20 g,白芍50 g,红参10 g,藜芦1.5 g,川芎24 g,陈皮12 g,生半夏12 g,制附子10 g,炙甘草10 g,大枣12枚,生姜12 g。6剂,水煎煮,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2年3月7日二诊:血压151/118 mmHg,头沉如裏明显减轻,仍下肢浮肿。中药予前方,将茯苓、泽泻均调整为40 g,6剂。
2022年3月14日三诊:血压139/108 mmHg,下肢浮肿减轻,仍身体沉重、胸闷、苔腻。中药予前方,将生半夏剂量调为24 g,陈皮剂量调为30 g,6剂。
2022年3月21日四诊:血压123/99 mmHg,大便正常,仍肌肉蠕动、小腿易痉挛。中药予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药后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表现消除,血压降至120/90 mmHg;之后仍断断续续以前方巩固治疗。随访1年,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按 根据头沉如裹、身体困重、下肢浮肿辨为痰湿;根据手足不温辨为寒;根据口舌干燥且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辨为寒热夹杂;根据肌肉蠕动、小腿易痉挛辨为
马某,男,61岁,2021年12月31日初诊。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病初服用西药可控制血压,服药1年后则降压效果不甚满意,加用中药治疗后仍未能有效控制血压,遂来诊治。刻诊:血压175/115 mmHg,头晕,头胀,头昏,因情绪异常而加重,面色红赤,心胸烦热,抑郁焦虑,急躁易怒,双上肢麻木,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口舌干燥,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辨为气郁夹热,虚寒风痰证。治法:行气解郁,清热泻火,益气散寒,息风化痰。中药给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白虎汤、四逆散、附子白蔹汤与藜芦人参汤合方。药用:柴胡15 g,桂枝10 g,制附子10 g,白芍24 g,枳实15 g,龙骨20 g,牡蛎20 g,白蔹10 g,红参10 g,藜芦1.5 g,知母20 g,石膏50 g,粳米20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5 g。6剂,水煎煮,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2年1月7日二诊:血压164/110 mmHg,面色红赤好转,仍抑郁焦虑。中药予前方,将柴胡、枳实、炙甘草剂量均调整为20 g,6剂。
2022年1月14日三诊:血压157/106 mmHg,抑郁焦虑好转,仍心胸烦热、失眠多梦。中药予前方,变石膏为60 g,变龙骨、牡蛎各为30 g,6剂。
2022年1月21日四诊:血压141/98 mmHg,倦怠乏力好转,仍上肢麻木。中药予前方,变白芍为40 g,变藜芦为2.5 g,6剂。
药后又以前方治疗70余剂,诸症状消除,血压降至135/93 mmHg;之后仍断断续续以前方巩固治疗,血压降至正常。随访1年,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按 根据头晕、头胀、头昏、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
参考文献
王付.王付经方十八反真传[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5. [百度学术]
王付.王付经方新思维:经方合方十八反临床证精要[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11. [百度学术]
王付.从经方合方治验驳“十八反”配伍禁忌[J].中医药通报,2020,19(5):14-17.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1,20(1):4-7.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消化系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1,20(3):5-8.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肺系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0,19(6):8-11.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鼻咽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1,20(2):4-7.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泌尿系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1,20(4):6-9.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血液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1,20(5):10-13.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结缔组织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1,20(6):6-9.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骨关节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4):10-12,16.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睡眠障碍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5):7-9,39.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精神障碍疾病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7):5-8. [百度学术]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10):10-13. [百度学术]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甲状腺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1):5-8. [百度学术]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肝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4):6-8. [百度学术]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肾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7):3-6. [百度学术]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冠心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10):6-9. [百度学术]
王付,王帮众,关芳芳,等.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银屑病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4,24(6):11-1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