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疗效的关  PDF

  • 林立 1
  • 贾敏 2
  • 刘垚昱 1
  • 梁惠卿 1
  • 陈少东 3,4
  • 郑晓婷 1
  • 张璐芸 2
  • 罗慧英 2
  • 陈思燕 2
  • 庄鸿莉 3
1.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2.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1012); 3.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4. 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最近更新:2025-01-21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b,Peg-IFNα-2b)治疗后的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等疗效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32例HBeAg阴性CHB患者,记录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的中医证型、ALT、HBsAg、HBV DNA、肝组织病理,并进行为期48 w的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的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及HBV DNA阴转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证型、基线西医相关指标对Peg-IFNα-2b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结果

相较于其他证型,肝郁气滞证患者年龄最小,瘀血阻络证患者病程最长,湿热蕴结证患者ALT、AST水平较高,肝郁脾虚证患者HBsAg水平较低,瘀血阻络证患者HBV DNA载量较低、肝硬度值较高,湿热蕴结证患者肝组织G2级占比最高,瘀血阻络证患者肝组织S2期占比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存在明显的炎症(G2级)时,患者采用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后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G≤2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患者ALT复常率最低,湿热蕴结证患者HBV DNA阴转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中医证型、ALT水平、HBsAg水平、HBV DNA载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为HBV DNA阴转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的HBeAg阴性CHB患者在使用Peg-IFNα-2b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和疗效差异。其中,湿热蕴结证患者的肝脏炎症程度较重,但其HBV DNA阴转率较高,是进行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证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174141;No.823743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No.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2〕256号);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3J011636);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No.3502Z20224018);厦门市医疗卫生指导性项目(No.3502Z20224ZD1166);厦门市中医药扶持项目(No.XMXY20230101;No.XMXY20230202)

肝病是一项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且非常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为我国最主要的慢性肝[

1]。研究表明,HBeAg阴性CHB更容易导致重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治疗困难的晚期肝病,因此早期诊治迫在眉[2-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b,Peg-IFNα-2b)能显著提高CHB患者的HBsAg清除率和临床治愈[4]。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临床中必须密切监测并及时治疗。治疗前应充分评估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评估和管理其不良反应,选择适合Peg-IFNα-2b治疗的首选人群并结合中医药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5]。本研究旨在探讨HBeAg阴性CHB患者中医证型存在的生物学基础以及Peg-IFNα-2b疗效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CHB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文[

1]制订的的诊断标准,即兼备如下3项:(1)血清HBsAg阳性6个月,HBeAg阴性;(2)血清HBV DNA定量阳性(HBV DNA20 IU/mL);(3)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病理提示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G2/S2)。

1.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6],采集研究对象的中医四诊资料并记录,划分主症和次症,结合辨证标准,根据主症和次症的数目辨出中医证型,分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前述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满足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条件;(3)性别不限,18岁~65岁;(4)愿意参加本课题,签署《肝活检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伴有乙型肝炎以外的病毒性肝炎,或存在导致肝损伤的其他因素,如酒精、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入组前6个月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及中医药治疗;(3)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肝硬化、肝衰竭、肝脏恶性肿瘤患者。

1.4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的HBeAg阴性CHB患者,共232例。其中,女性36例,男性19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的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证(16例,6.9%)、瘀血阻络证(14例,6.0%)、肝郁气滞证(34例,14.7%)、湿热蕴结证(82例,35.3%,)、肝郁脾虚证(86例,37.1%),未能收集到脾肾阳虚证患者。随访周期为48 w,共有224人完成48 w随访,8人未完成,未完成患者中有4人属于肝郁气滞证,有3人属于肝郁脾虚证,有1人属于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患者中,有2名患者因血小板计数下降达到停药标准而停用干扰素,1名患者因无法耐受乏力症状而停用干扰素,1名患者因反复发热而停用干扰素;湿热蕴结证患者中,有1人因出现“视网膜病变”、2人因情绪抑郁明显而停用干扰素;肝郁气滞证患者中,有1名患者因皮肤瘙痒而停用干扰素。未完成48 w随访的患者以及因不良反应而停用干扰素的患者均按末次观测值转结法纳入统计。

1.5 治疗方法

每周1次皮下注射 Peg-IFNα-2b(商品名:派格宾)180 μg,疗程为48 w。

1.6 观察指标

1.6.1 一般指标

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

1.6.2 血清ALT、AST水平

治疗前、后用美国贝克曼公司UniCel DxC 800(购自贝克曼库尔特实验系统有限公司)试剂盒进行检测。

1.6.3 血清病毒学指标检测

治疗前、后采用Roche公司电化学发光试剂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定量);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Roche公司的测定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

1.6.4 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及肝脏硬度(LSM)值测定

由法国EchoSens公司的肝纤维化无创扫描仪(Fibroscan)502机型检测肝脏纤维化程度。

1.6.5 肝穿刺活检

无禁忌症并签署肝脏穿刺活检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患者于入组后2 w内行肝脏穿刺术,进行肝活检。术者在床旁多普勒超声定位引导下,使用弹射活检枪(baibmagun biopsy instrument)采集肝组织。肝组织大小为1.0~1.5 cm。病理标本借助于德国徕卡冷冻切片机、德国徕卡全自动染色机、高级生物显微镜来进行诊断。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7]制定的标准,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rading,G)分为G0~G4,纤维化分期(Staging,S)分为S0~S4。

1.7 疗效判定

1.7.1 ALT复常率

ALT复常表示ALT值低于参考范围(男:9~50 IU/L,女:7~40 IU/L)上限(ULN)。ALT复常率=ALT复常人数/总人数×100%。

1.7.2 HBsAg阴转率

HBsAg阴转表示HBsAg定量低于检测值下限(0.05 IU/mL)。HBsAg阴转率=HBsAg转阴人数/总人数×100%。

1.7.3 HBV DNA阴转率

HBV DNA阴转表示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值下限(500 IU/mL)。HBV DNA阴转率=HBV DNA阴转人数/总人数×100%。

1.8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如果测量值呈正态分布,则以(x¯±s)表示;如果测量值不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在比较多组测量值时,符合正态分布的测量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测量值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数据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对于无序或聚类双向有序变量,使用χ2检验来获取分类变量的信息;对于单向有序响应变量,使用非参数检验来获取多分类变量的信息。如果因病例丢失而导致数据缺失,则采用最后观察结转(LOCF)法获得纳入统计量。HBV DNA阴转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认为测试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及治疗前血生化指标及其他西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肝肾阴虚证患者男性占比最低;肝郁气滞证患者年龄最小;瘀血阻络证患者病程最长,肝脏硬度值最高,S2期的占比最高,HBV DNA定量最低;湿热蕴结证患者ALT、AST水平最高,G2级的占比最高;肝郁脾虚证患者HBsAg定量最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及治疗前血生化等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指标肝郁气滞证(n=34)肝郁脾虚证(n=86)湿热蕴结证(n=82)肝肾阴虚证(n=16)瘀血阻络证(n=14)
性别:男性[n(%)] 26(76.5) 72(83.7) 76(92.7) 8(50.0* 14(100.0)
年龄(x¯±s,岁) 28.35±3.30* 35.19±7.11 38.43±7.28 42.00±6.04 44.78±8.23
病程(x¯±s,年) 5.57±1.96 4.27±1.39 4.98±1.84 5.05±1.95 6.37±2.78*
ALT(x¯±s,U/L) 112.34±80.04 109.43±72.36 161.43±103.20* 92.38±48.55 103.14±82.16
AST(x¯±s,U/L) 68.23±12.28 53.24±10.09 89.29±33.20* 49.38±10.25 53.46±12.16
HBsAg(x¯±s,lg IU/mL) 3.43±0.35 3.01±0.31* 3.33±0.36 3.38±0.23 3.50±0.42
HBV DNA(x¯±s,lg IU/mL) 5.56±1.03 5.54±0.91 5.88±1.14 5.61±0.96 4.58±0.87*
肝脏硬度(x¯±s,Kpa) 7.38±2.33 8.13±2.59 8.45±2.61 8.27±2.75 9.51±3.26*
G≤2级[n(%)] 29(85.3) 62(70.5) 39(47.6* 11(68.8) 12(85.7)
G2级[n(%)] 5(14.7) 24(27.3) 43(52.4* 5(31.2) 2(14.3)
S≤2期[n(%)] 32(94.1) 80(95.3) 68(82.9) 13(81.3) 4(28.6*
S2期[n(%)] 2(5.9) 6(4.6) 14(17.1) 3(21.4) 10(71.4*

注:  与其他证型比较*P0.05

2.2 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

与G≤2级患者比较,G2级时ALT复常率及HBV DNA阴转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级患者与G≤2级患者间HBs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n(%)]
分级例数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
G≤2级 158 90(57.0) 15(9.5) 88(55.7)
G2级 74 58(78.4* 8(10.8) 56(75.7*

注:  与G≤2级比较*P0.05

2.3 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S≤2级患者与S2级患者间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n(%)]
分期例数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
S≤2期 202 124(61.4) 17(8.4) 113(55.9)
S2期 30 19(63.3) 3(10.0) 20(66.7)

2.4 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各中医证型间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瘀血阻络证患者的ALT复常率最低((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最高(P0.05)。见表4

表4  AL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n(%)]
指标例数肝郁气滞证(n=34)肝郁脾虚证(n=86)湿热蕴结证(n=82)肝肾阴虚证(n=16)瘀血阻络证(n=14)
ALT复常率 148 22(64.7) 48(55.8) 61(74.4) 13(81.3) 4(28.8*
HBsAg转阴率 23 1(3.0) 10(11.6) 9(11.0) 0 3(8.7)
HBV DNA转阴率 144 20(58.8) 51(59.3) 60(73.2* 6(37.5) 7(50.0)

与其他证型比较*P0.05

2.5 HBV DNA阴转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HBV DNA阴转与否作为因变量,以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等5个证型、性别为男、年龄≤30岁以及治疗前ALT水平≤2×ULN、HBsAg≤1500 IU/mL、HBV DNA≤6 lg IU/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S分期≤2期作为自变量。除证型外,其他变量若是的话编码为1,否的话编码为0,而证型则以“肝郁脾虚证”为参照类,编码设置为1,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的编码则分别为2、3、4、5,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HBV DNA阴转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中医证型、ALT水平、HBsAg水平、HBV DNA初始载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相对于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发生HBV DNA阴转的优势比为1.632(95%CI:0.098~1.947,P=0.026)。见表5

表5  HBV DNA阴转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BWaldPExp(B)Exp(B)的95%
下限上限
湿热蕴结证 -1.319 3.925 0.026 1.632 0.098 1.947
肝郁气滞证 -0.562 0.543 0.456 0.582 0.136 2.384
肝肾阴虚证 -2.320 1.172 0.046 0.096 0.012 0.982
瘀血阻络证 -1.287 1.052 0.312 0.272 0.022 3.212
ALT -1.497 7.475 0.006 0.238 0.079 0.726
HBsAg 1.268 5.476 0.020 3.579 1.196 10.813
HBV DNA初始载量 2.380 16.422 0.001 10.092 3.029 30.293
G分级 -1.285 4.740 0.030 0.415 0.137 1.015

3 讨论

HBeAg阴性CHB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项研[

2-3]显示HBeAg阳性组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但HBeAg阴性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却更加严重,且进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比例更高。Peg-IFNα-2b作为一种多功能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肝纤维化和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对于病毒载量较低、肝纤维化程度较重、进展为肝癌风险较高的HBeAg阴性CHB较为适合。中医学将HBeAg阴性CHB归入“肝着”“胁痛”“黄疸”等范畴。国内指[6]将其分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及瘀血阻络证等。中医证型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特征,探讨中医证型与Peg-IFNα-2b疗效指标的关系,有利于为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CHB提供依据。

本课题入组了肝郁脾虚证患者86例,占比为37.1%;肝郁气滞证患者34例,占比为14.7%;瘀血阻络证患者14例,占比为6%;肝肾阴虚证患者16例,占比为6.9%;湿热蕴结证患者82例,占比为35.3%。湿热疫毒之邪久伏于肝导致肝郁气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虚生湿,湿滞而生热,故临床常见肝郁脾虚、湿热蕴结两证;肝郁气滞证属于疾病较早期,故患者年纪较轻;而瘀血阻络证属于疾病发展较晚期,病邪由气分进展到营血分,故其肝组织病理S2期的占比最高,达71.4%,肝硬度值也最高,同时此证多处于正虚邪恋阶段,故HBV DNA定量值也最低,因此,针对此证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活血化瘀抗肝纤维化治疗,此外,本证的ALT复常率最低亦提示单纯抗病毒治疗无法显著改善该证患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应积极配合护肝抗肝纤维化治疗。本研究发现湿热蕴结证患者的ALT、AST水平、G2级的比率最高,HBV DNA阴转率最高,基于HBV DNA转阴为因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湿热蕴结证相对于肝郁脾虚证更易发生HBV DNA阴转,提示该证肝脏炎症程度较重,免疫功能状态较活跃,此证积极使用Peg-IFNα-2b可获得较高HBV DNA阴转率。黄悦等人的研[

8]发现湿热中阻型患者IgG及CD28+显著升高,这提示湿热中阻型患者存在更剧烈的免疫活动,炎症反应更强。肝郁脾虚证患者的HBsAg定量最低,提示此证处于疾病发展的较早期,正气损伤不著,尚可祛邪外出,故HBsAg定量的复制也随之减少,临床上对于此证患者,可扶助机体正气,进一步减少乙肝病毒复制。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组织在炎症活动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湿热蕴结证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最高,瘀血阻络证的纤维化程度最高。吴福[

9]、刘丽[10]等研究亦发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证型分别呈相关性,表明HBeAg阴性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肝组织学改变基础。本研究得出抗病毒治疗前ALT2×ULN、HBsAg≤1500 IU/mL、HBV DNA≤6 lg IU/mL、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级的患者,接受Peg-IFNα-2b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HBV DNA转阴率。相关研[11]发现,抗病毒干扰素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取决于治疗前的ALT水平,当ALT水平升高[(2~10)×ULN]时,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的完全应答率更高。谭淑燕[12]认为治疗前HBsAg水平对HBeAg阴性CHB治疗48 w后的疗效有预测价值。研究显示,HBV DNA水平较低(如2×108 IU/ml)时,可能获得较好的干扰素治疗效[13]。龙辉[14]、陆传统[15]研究均认为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可作为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HBV DNA阴转率可随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而升高。本研究提示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与中医证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也是HBV DNA阴转的独立影响因素,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湿热蕴结证相对于肝郁脾虚证,发生HBV DNA阴转的优势比为1.632(95%CI:0.098~1.947,P=0.026),提示湿热蕴结证具有更高的HBV DNA阴转率。陈学福[16]观察96例CHB患者中医证型与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湿热中阻证患者HBV DNA的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sAg阴转率最高,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基础,而且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也显示出其对某些治疗方法(如PEG-IFNα-2a)疗效的独立影响,从而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中,湿热蕴结证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为使用Peg-IFNα-2a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最佳证据,并论证了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结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鉴定,Peg-IFNα-2a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地应用,截断其向肝硬化、肝癌的纵深发展,临床可根据不同中医证型的生物学特征差异,运用中医药理论,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结合扶正固本和活血化瘀之法,可以有效提高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的效果,预防或者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与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辨治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尤红王福生李太生.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3):457-478. [百度学术] 

2

WANG JWU WYAN Xet al.HBeAg nega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more advanced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 propensity score-matching analysis[J].J Clin Gastroenterol2020549):826-831 [百度学术] 

3

CHOI G HKIM G ACHOI Jet al.High risk of clinical events in untreate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high viral load and no significant ALT eleva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9502):215-226 [百度学术] 

4

张文宏张大志窦晓光.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9):678-686. [百度学术] 

5

肖倩梁重峰谭善忠.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5213):11-13. [百度学术] 

6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3):193-194. [百度学术] 

7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百度学术] 

8

黄悦林志荣谢森.解毒化浊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证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4201):28-30. [百度学术] 

9

吴福宁李猛李振前.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肝活体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3):266-268. [百度学术] 

10

刘丽丽张国梁刘永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ALT、HBV DNA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J].世界中医药2017123):562-565,569. [百度学术] 

1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9378):1693-1701. [百度学术] 

12

谭淑燕邹敏超上官辉.HBsAg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132419):2818-2820. [百度学术] 

13

CHANH L YMESSINGER DPAPATHEODORIDIS G Vet al. A genotype-specific baseline score to predict post-treatment response to peginterferon alfa-2a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 B or C infection[J].J Hepatol2016642):S589-S590. [百度学术] 

14

龙辉赖春颜梁敏锋.肝组织病理及肝内抗原表达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乙肝病毒疗效关系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1):1261-1263. [百度学术] 

15

陆传统高国生颜华东.HBV基因型及肝脏组织学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3273):193-195. [百度学术] 

16

陈学福马晓军罗晓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7):4-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