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人体之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身之气;第二层次是为一身之气组成成分的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第三层次是由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所构成的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其分类的逻辑矛盾在于:既然诸气均属人体的一身之气,则均应为先、后天之合气,为何书中对气进行分类时,言宗气、营气、卫气无先天之气?若无先天之气,其气即为外在之气,不能固摄后天,则宗气、营气、卫气就不能成为一身之气,与其属于一身之气相矛盾,不符合概念的自洽性。文中提出新的“气”分类方法及改进建议,认为人身无论何种气皆是先、后天之合气,皆由元气及后天谷气、清气组成,元气化生营卫,营卫合成宗气;建议以“神气”概念代替“经络之气”,以“大气”代替“一身之气”。
在十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逻辑自洽性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按照其要求,一个理论或概念的语言和论证必须是一致的,不能存在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概念的逻辑自洽性是对概念的最基本要求。下面就《中医基础理论》中“气”概念系统的自洽性进行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之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身之气(或人身之气);第二层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该层次诸气均属一身之气的组成部分;第三层次是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所谓三个层次,即一层可分类为二层;二层可以演化为三层。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第一层次是一身之气,为流行全身诸气之总称,由先天元气与后天之宗气相合而成,其功能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及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代谢。一身之气之盛衰,取决于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及脾、肺脏腑之气化生谷气及吸入清气是否充足。此气为既有先天又有后天之气。
第二层次,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是一身之气的组成成分。元气,主要是先天之气,由肾系统贮藏之先天之精在肾阳温煦下所化生,故元气根于命门,其运行以三焦为通道,循行全身,其生理功能主要是推动与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及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生理活动。宗气,指由呼吸清气与水谷精气所化生而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于“气海”或“膻中”,主要功能为贯心脉、司呼吸。营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营养全身,化生血液。卫气,指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司保卫、温养等作用。宗气、营气和卫气均是有后天无先天之气。
第三层次,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为全身之气的一个部分,故为先、后天混合之气。脏腑之气体现为脏腑功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五脏之气共同作用,运化、吸收后天水谷精微反哺肾精。经络之气则负责感应、负载和传导各种刺激。
《中医基础理论》对“气”概念分类的逻辑矛盾是:既然一身之气为先、后天之气,为什么在对其进行分类时,有的有先天(之气),有的无先天(之气)?其中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基本合理;然而书中认为宗气、营气、卫气有后天、无先天,则忽略了唯有先天之气的转化及承载,后天之清气、饮食才能成为人体之气。宗气、营气、卫气若只有后天而无先天就不是人体之气,此时尚属外来的气,还没有纳入人体。如此,卫气何能有护卫功能?宗气何能有助心行血功能?因此,宗气、营气、卫气若不是先后天混合之气,则不是人体之气,亦不符合概念自洽性。
人身之气皆是先、后天混合之气,任何人身之气均是以元气为根,以后天水谷、清气为原料生成。无论何气皆是人身之气的一部分,均有先、后天之气,元气者承受于先天,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也有后天成分。其余各气都是先、后天混合之气,因为如果没有先天之气的激发、转化、固摄,后天之气则不能成为人体一部分。营气、卫气、宗气、大气均是元气所化,生于下焦,濡养于中焦,温养、输布于上焦之气,元气是先天之本,谷气与清气是后天之本。
主要应明确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间的关系。元气化生营卫,营卫周流全身,在胸中合成宗气或胸中大气,故大气与宗气是营气、卫气合气。《灵枢·五味》记载:“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依据此两条经文,笔者认为:大气者,磅礴之气也,大气由营卫二气在胸中合成;宗气为五谷化生,积于胸中,是与糟粕、津液相对的物质,亦当是营、卫二气。由此得出大气是聚集于胸中的营卫之气、宗气是营卫之气、宗气即是大气的结
至于对“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的理解,张志聪引任谷庵之言曰“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张锡纯认为“出三入一”是一次呼吸,吸入清气占四分之一,呼出浊气占四分之三,认为清气是大气一部分,清气由营气(红细胞)摄纳。笔者认为,“出三入一”本来意义是指人口腔进食为入一,有大便、小便、呼吸三个出路,故为出三。或在张志聪基础上理解为糟粕、津液、营卫(宗气)三个出路亦可。原文谈大气论及饮食、呼吸,说明《黄帝内经》认为谷气、清气为大气、宗气的组成部分。因此,大气、宗气先天部分由元气化生,后天部分由饮食、水谷与清气化生。
《灵枢·营卫生会》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与营气都是由谷气转化而来;《灵枢·平人绝谷》谓“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认为卫出上焦;《灵枢·营卫生会》又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综合考虑,可知卫气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三焦,营气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焦。但是依据营卫的阴阳对称性及现代医学认识,营气相当于红细胞、血小板、血清等物质的功能,其物质基础还是主要根于下焦,此外营气的生成离不开清气通过氧化作用提供能量,营气运输清气至全身,故营气物质基础亦来自上焦。
对营卫关系进一步深化认识,还需明确营卫与血的关系。《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认为中焦营气上升至上焦心肺,固摄清气后化为红色血液。同样,《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一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亦认为中焦之气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营气即是血。《灵枢·营卫生会》又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认为血与气异名同类,血主体成分是气。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血即是指运行于血液中的精微物质,其基本成分包括营气与津液,但是由于营卫并行于血脉之中周流全身是营卫运行基本方式,故并行血脉中的卫气也应该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血主要包括营卫二气与津液。
总之,元气为先天之母,营气、卫气、宗气、大气均是元气化生的先、后天之合气。营气、卫气滋润、温养、护卫五脏精气及元气,五脏精气运化谷气、呼吸清气,谷气合清气滋养元气。
(1)删除“经络之气”,补入“神气”。“经络之气”是“(人体内外)各种刺激、信息的感应、负载和传导者”,故可认为经络之气是人体经脉和脑对内外界刺激的反应。“经络之气”包括感觉、动觉之气,及调控脏腑功能之气等,脑络之气还主司语言、思维、情感等神的高级功
元气为第一层次;神气、脏腑之气为第二层次;营气、卫气、宗气、大气为第三层次。诸气之间关系:元气化生神气、脏腑之气,三者共同合作,运化水谷、吸收清气产生营气、卫气,营卫二气聚集于胸中为宗气,出于肺则为大气。
笔者认为,营卫生成过程
人身之气由于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则有着各自的运动形式和功能特点,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称,曰元气、卫气、营气、宗气,曰神气、脏腑之气。人身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之气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相融合而生。卫气、营气、宗气等无论何种人身之气,一定应该为元气、谷气、清气的合成产
《中医基础理论》的气分类方法是在西方还原论 思维模式影响下的产物,忽视了气之间的生成关系与 密切联系。气的新分类方法体现了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气周流思想,元气周流,化生卫气、营气,脏腑之气合作化生谷气、吸收清气充养营卫,在心肺合成宗气,宗气出于心肺,合称大气,分称营卫之气,营卫之气入下焦温养护卫、濡养元气,元气濡养神气,神气调控诸气。治疗虚实气病,依仲景之言“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治宜和阴阳,畅气机,即调补脏腑阴阳及营卫,调畅大气气机。可补益肺、脾、肾精气或补益心、肝、肾阳气,则脏腑气阴阳偏衰得补,营卫得充,诸气健旺,同时祛除脏腑、经络中阻碍诸气运行的寒热、痰饮、瘀血等邪气,则脏腑阴阳偏盛得调,营卫得和,大气运行通畅,诸气之间互相生成转化,一气周流,诸气功能得以发
参考文献
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73-78. [百度学术]
陈吉全.张锡纯大气理论基本问题及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858-2861. [百度学术]
陈吉全.基于大气周流观的《黄帝内经》大气与宗气条文解读及理论发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2):5959-5963. [百度学术]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743. [百度学术]
陈吉全.中医神气理论的构建及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385-4388. [百度学术]
陈吉全,陈瑞祺.《黄帝内经》卫气理论现代解读及临床应用探讨[J].中医药通报,2024,23(4):1-5. [百度学术]
陈吉全.基于中医卫气与经络之气理论探讨重症肌无力病机与治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0):5052-5055. [百度学术]
陈吉全,陈瑞祺.运用调补大气治则治疗慢性病心法[J].中医药通报,2024,23(1):25-29.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