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64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穴位按摩及耳穴贴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择时进行穴位按摩及耳穴贴压。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失眠、健忘、心悸、神疲乏力等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84.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失眠、健忘、心悸、神疲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失眠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持续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或早醒,并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睡眠障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7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27例,年龄(50.30±10.21)岁,病程(6.52±4.81)年;观察组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49.83±9.74)岁,病程(7.1±5.2)年。两组患者病程、年龄和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2024〕漳中医伦理审字第026号)。
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者;②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对耳穴贴敷胶布过敏者,或耳部存在冻伤、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变者;⑤入组前1周内使用镇静催眠类、抗抑郁类等影响睡眠药物者;⑥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结合子午流注理论择时进行穴位按摩及耳穴贴压。
(1)常规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神门、照海、申脉、内关、三阴交。操作:由同一名具有副主任职称的针灸医师操作,采用统一规格毫针(0.30 mm×40 mm),留针30
min。
(2)择时穴位按摩。选穴:足太阴脾经(三阴交);手少阴心经(神门、少府、少冲);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经外奇穴(安眠穴)。操作要点:① 按摩时段:足太阴脾经(9:00-11:00);手少阴心经(11:00-13:00);手厥阴心包经(19:00-21:00)。② 具体时间安排:早晨10:00(脾经)、中午12:00(心经)、晚上20:00(心包经)。③ 手法要求:顺经络走向,顺时针轻柔按揉,力度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频率60次/min,每穴3 mi
(3)耳穴贴压。主穴:神门、心、神经系统皮质下、神经衰弱点、神经衰弱区。配穴:脾(主证)、多梦区(兼证)。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手持探棒根据穴位寻找敏感点,用75%酒精由内向外,由上至下消毒,待酒精干燥后,用血管钳或镊子将王不留行耳穴贴于相应穴位,教导患者运用点压技术,对耳穴进行间歇性按压,每次按压之间保持0.5 s的时间间隔,每个穴位进行4~6次的按压。耳穴操作及按压过程中,避免施加过大的力度,以免引起不适感,按压时,应确保感觉到轻微的胀痛和沉重感为宜。耳穴贴每2~3天更换1次,两侧耳朵轮流使用,4 w为1个疗程。耳穴贴压操作、力度按压指导及患者按压依从性跟踪均由同一名经过专科培训的护士完成。
在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第2天,采用PSQI表进行评估。此量表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睡眠质量:对患者的睡眠深度、是否易醒等因素进行评估。②睡眠时间:记录患者从躺下到进入睡眠所需的时间。③睡眠时长:记录患者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长。④睡眠效能:对患者实际睡眠时长与床上停留时间进行比较分析。⑤睡眠障碍:诊断患者是否有夜间醒来、噩梦等睡眠中断现象。⑥催眠药物应用:记录患者使用情况,包括所使用的种类、频率等。⑦日间功能障碍:诊断患者在白天是否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该评估工具的总分为21分,各因子的得分范围为0~3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7分诊断为睡眠障碍。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使用催眠药物时,不将其纳入计分。
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时间节点 | 总分 | 睡眠质量 | 入睡时间 | 睡眠时间 | 睡眠效率 | 睡眠紊乱 | 日间功能障碍 |
---|---|---|---|---|---|---|---|---|---|
对照组 | 32 | 治疗前 | 14.14±2.50 | 2.33±0.52 | 2.74±0.73 | 2.45±0.75 | 2.35±1.01 | 1.85±0.71 | 2.42±0.85 |
治疗后 |
9.04±2.4 |
1.45±0.4 |
2.15±0.8 |
1.83±0.6 |
1.81±0.9 |
1.22±0.6 |
1.48±0.6 | ||
观察组 | 32 | 治疗前 | 14.34±2.29 | 2.38±0.54 | 2.72±0.78 | 2.52±0.79 | 2.37±0.96 | 1.87±0.68 | 2.48±0.89 |
治疗后 |
7.27±1.8 |
1.01±0.2 |
1.50±0.8 |
1.40±0.6 |
1.15±0.9 |
1.05±0.6 |
1.16±0.6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对照组 | 32 | 1(3.13) | 17(53.13) | 9(28.13) | 5(15.63) | 27(84.38) |
观察组 | 32 | 5(15.63) | 15(46.88) | 11(34.38) | 1(3.13) |
31(96.88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两组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时间节点 | 失眠 | 健忘 | 心 悸 | 神疲乏力 |
---|---|---|---|---|---|---|
对照组 | 32 | 治疗前 | 4.35±0.69 | 2.35±0.28 | 2.18±0.38 | 2.53±0.24 |
治疗后 |
3.05±0.8 |
1.09±0.3 |
1.06±0.2 |
1.81±0.5 | ||
观察组 | 32 | 治疗前 | 4.28±0.73 | 2.39±0.24 | 2.13±0.40 | 2.48±0.27 |
治疗后 |
2.32±0.7 |
0.74±0.4 |
0.81±0.3 |
1.32±0.4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失眠在中医学中归属于“目不瞑”“不寐”等范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子午流注理论可通过推算每日气血盛衰与经穴开合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灵枢·口问》载“耳为宗脉之所聚”,《素问·玉机真脏论》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揭示了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关联。耳穴中神门穴可镇静安神;皮质下穴调节大脑皮层活动(神经衰弱时呈阳性反应);心穴因“心主神明”而治神经系统病;神经衰弱区与衰弱点分别改善入睡困难与睡眠质量;脾穴能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体穴配伍方面: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健脾疏肝、宁心安神;神门穴(手少阴心经)镇静调气,可治失眠、胸痛;内关穴(通阴维脉)宁心安神;安眠穴(经外奇穴)疏风镇静。诸穴协同,可健脾养心、安神定志,有效缓解心脾两虚型失眠。
本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证候积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进行多维评估,结果显示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显著。PSQI量表数据揭示:观察组入睡时间由治疗前2.15±0.87小时缩短至1.50±0.85小时(P<0.05),睡眠持续时间由1.83±0.68小时延长至1.40±0.65小时(P<0.05),与骆永丽
从中医理论机制分析,子午流注择时治疗遵循《黄帝内经》“因时制宜”原则,于脾经、心经气血旺盛之时取穴,配合耳穴“心”“脾”“神门”等特定反射区的持续刺激,形成时空协同干预模式。这种复合疗法通过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疏肝调气以畅情志之郁,与《景岳全书》“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的论述高度契合。现代研究提示该疗法可能通过调控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水平,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从而实现对睡眠-觉醒节律的生物学干预。
本研究的安全性评估显示,在为期4周的治疗周期内,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局部皮肤破损、晕针反应等不良事件,这与《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所强调的安全施治原则相契合。从作用机制分析,子午流注择时干预通过顺应人体生物节律进行穴位刺激,耳穴贴压采用非侵入性的持续物理刺激,二者均属于低风险干预方式。但仍需注意《针灸甲乙经》记载的“凡刺之禁”原则,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反应进行更为严密的监控,以便及时识别并妥善处理潜在的不良效应。
另外,本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其一,纳入病例均为心脾两虚型,而失眠尚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多种证型,不同证型的疗效差异需进一步验证;其二,3个月随访周期难以评估疗效持续性,建议后续研究延长至12个月并建立复发率监测机制;其三,缺乏多导睡眠图(PSG)等客观睡眠结构分析数据,未来可结合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进行多维验证。此外,子午流注理论中“纳甲法”与“纳子法”的择时差异对疗效的影响,以及耳穴贴压材料(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的选择优化等问题,仍需通过因子设计试验深入探讨。
综上,基于子午流注理论采用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形成了独特的干预优势:时间维度上遵循子午流注规律;空间维度上整合经络穴位系统;方法维度上结合动静干预特点。其治疗稳定性可能源于多靶点调节机制,包括改善胃肠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平衡、优化睡眠结构等。随着对其治疗原理的深入探究以及治疗方案的优化调整,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及持久性。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失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持续寻求更具效能的治疗策略,以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百度学术]
张继辉,王玉平.失眠的临床评估与治疗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5):372-376.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335.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59. [百度学术]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7-124. [百度学术]
陈玲炫,黄冬梅,陈付红,等.耳穴埋豆治疗社区老年失眠症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药通报,2024,23(6):33-35. [百度学术]
廖品东.论传统中医补泻说[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0):3-6.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2-276. [百度学术]
郭晓航,张星平,梁政亭,等.中医从心论治不寐因机证治[J].中医药学报,2018,46(6):24⁃26. [百度学术]
付聪,谢晨,陈云飞.性别及性腺激素对睡眠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5,30(3):577-581. [百度学术]
骆永丽,候武波,王晓芳,等.子午流注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的护理研究[J].智慧健康,2020,6(11):184-18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