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常规针刺,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24次(每周日除外)。治疗组进行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该方法分三个阶段,依次按照井穴、原穴、合穴通关过节循序渐进。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都有所好转,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2)两组患者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都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升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基金项目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院本课题(No.ZWYXJZ202304)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㖞、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
针灸对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针灸相应的腧穴可软化脑血栓或凝血块,减轻脑损伤,经临床检验有显著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①非脑卒中引起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患者,如痉病、痫病、厥证等;②合并严重心肺疾患及肝肾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③失认症、失语症及其他精神与意识障碍患者;④严重晕针及无法配合治疗患者;⑤临床资料缺失患者。
此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漳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在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6例、14例,年龄(59.40±9.30)岁,病程(65.67±29.52) d,脑出血和脑缺血患者分别为4例、26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4例、16例,年龄(61.10±7.70)岁,病程(68.13±23.48) d,脑出血和脑缺血患者分别为6例、2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和卒中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采用大接经全息疗法针刺治疗。总体上遵循经脉分层次针刺原则,总共3个阶段,依次按照十二井穴、十二原穴、十二合穴通关过节循序渐进。
①十二井穴:常规消毒腧穴,选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规格:0.3 mm×25 mm)。根据八纲辨证,气虚血瘀属阴证,应从阳引阴,故依次针刺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配气海、血海。井穴进针0.1~0.2寸,不行针;气海直刺,用提插补法;血海直刺,用提插泻法。操作结束后,留针30 min。
②十二原穴:常规消毒腧穴,选用华佗牌无菌毫针(规格:0.3 mm×40 mm)。从阳引阴法,依次针刺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配穴及其操作同第一阶段。
③十二合穴:常规消毒腧穴,选用华佗牌无菌毫针(规格:0.3 mm×50 mm)。从阳引阴法,依次针刺委中、阴谷、曲泽、天井、阳陵泉、曲泉、尺泽、曲池、足三里、阴陵泉、少海、小海。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配穴及其操作同第一阶段。
④根据“三八规律”,每个阶段不超过8次,针刺每日1次,共治疗24次(每周日除外)。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其中,选穴及操作参考《针灸治疗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①基本痊愈:病类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81%,病类治疗后评分小于6分;
②显著好转:病类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56%,<81%;
③好转:病类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36%,<56%;
④稍好转:病类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11%,<36%;
⑤无效:病类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11%,甚至病类治疗后评分高于病类治疗前评分。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满分100分,根据分值对患者肢体运动障碍严重程度进行分级:100分为运动正常;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均有好转,且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更显著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好转 | 稍好转 | 无效 |
---|---|---|---|---|---|---|
对照组 | 30 | 12(40.00) | 8(26.67) | 8(26.67) | 2(6.67) | 0(0.00) |
治疗组 | 30 |
24(80.00 | 5(16.67) | 0(0.00) | 1(3.33) | 0(0.00) |
注: 与对照组比较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FMA分值提高更为显著(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0 | 41.20±9.50 |
53.00±14.7 |
治疗组 | 30 | 38.40±11.64 |
62.53±9.9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MBI分值提高更为显著(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0 | 47.20±9.60 |
65.00±9.3 |
治疗组 | 30 | 46.03±5.56 |
70.47±7.9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大接经全息疗法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和全息理论,是古代大接经法与现代全息疗法的有机结合。“大接经法”出自元代罗天益所著之《卫生宝鉴》。《卫生宝鉴》中首载“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及“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
大接经全息疗法的选穴方法有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法两种:从阳引阴法起于足太阳井穴至阴,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最终止于手太阳井穴少泽,适应证为寒证及阴病在阳证;从阴引阳法则起于手太阴井穴少商,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最终止于足厥阴井穴大敦,适用于热证及阳病在阴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相比,大接经全息疗法疗效显著,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该法注重整体调理,能够从根本上解除致病原因,因此,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高树中,冀来喜.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40. [百度学术]
杜蓉,张春红,孟智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11):97-99. [百度学术]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2):136-144. [百度学术]
GBD 2019 Stroke Collaborators.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1990-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Lancet Neurol ,2021,20(10):795-820. [百度学术]
曹玉祥.严冬怎样防治脑中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11-29(014). [百度学术]
梁繁荣.针灸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292-293. [百度学术]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 [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59.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百度学术]
刘信君,梁家彬,陆彦青,等.大接经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0):1930-1934. [百度学术]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2-84. [百度学术]
林润煜.“大接经法”对脑卒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百度学术]
LU X,CHEN Z L,GUO Y,et al.Blood-letting punctures at twelve Jing-well points of the hand can treat cerebral ischemia in a similar manner to mannitol[J].Neural Regen Res,2013,8(6):532-539. [百度学术]
YU N N,WANG Z G,CHEN Y C,et al.The ameliorative effect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hand twelve Jing-well points on cerebral edema induced by 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ischemia via protecting the tight junctions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7,17(1):470. [百度学术]
万文蓉.大接经全息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53-55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