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基于“阳明为阖”论治餐后低血  PDF

  • 黄永福
  • 黄飞翔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3)

最近更新:2024-12-12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阳明为阖”是对阳明经阖闭卫外、阖降代谢、阖聚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受《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启发与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理论的影响,通过剖析“阳明为阖”的理论内涵,发现阳明失阖,风寒直中;阳明失阖,肝气亢盛;阳明失阖,湿热内蕴皆是餐后低血压的中医病机。故在治疗上当以“阖阳明”为立足点,并将其贯穿于治疗始终,采取温胃阳,阖阳明,散风寒;降胃气,阖阳明,疏肝气;清胃热,阖阳明,泄湿热的治法以恢复“阳明为阖”的生理功能,进而升高餐后血压。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餐后2 h内收缩压降低20 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压从100 mmHg以上降低至90 mmHg以下;亦或是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却出现餐后心脑血管缺血的症[

1]。餐后低血压在中医学上并无专门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谷劳”“食后昏困”范畴。受《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启发,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由此开启了中医时间医学模式。理论上PPH可发生在任何膳食后,但临床上主要是以早餐后多[2]。按照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推算早餐后2小时大致是在辰时(7点~9点),为子午流注中足阳明胃经之主时。此时,阳明当阖以化气血,充养经脉,维持血压。“阳明失阖”,则流注失常、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既为餐后低血压的核心病机,也将是治疗的关键。基于此,笔者从“阳明为阖”理论入手探讨PPH的中医病机,以期恢复餐后正常血压,进而为中医药治疗异常血压波动提供临床新思路。

1 “阳明为阖”的理论溯源

“阳明为阖”源自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三阴三阳是根据阴阳二气的多少进而将其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与太阴、少阴、厥阴;开阖枢是指三阴三阳的离合运动,早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就有“是故三阳之离合也……阳明为阖”的论述。历代医家大多从三阳经气化的角度来解释“阳明为阖”,如隋唐杨上善谓其“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表明胃脉具有收敛与通降气机的功能;明代张景岳注曰“阳明为阖,谓阳气畜于内,为三阳之里也”,认为阳明主阳气内敛。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阳明为阖”的论述不仅仅局限于足阳明胃脉,还包括了胃腑与大肠腑,既注意到阳明胃脉闭藏阳气之功,又重视胃肠通降之性。现代学者梁永[

3]将“阳明为阖”释为“苍天肃降”,意指阳门关闭,肃降有权而阴气化生。

2 “阳明失阖”是餐后低血压的核心病机

2.1 阳明失阖,风寒直中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故“阳明为阖”可作为防止风寒邪气入里之屏[

4]。《伤寒论》亦云“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必大便初硬后溏”,因“阳明失阖”,失其阖闭卫外之功,致使阳明经气不能抵挡风寒之邪,任其直中阳明,从而出现形寒怕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PPH的临床表[5]。另一方面,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点明了餐后低血压的病机,即“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医经原旨》述“受谷者浊”,由此可见,谷气不仅有充养元气与生成宗气的功能,更有化为阴浊之气的弊端。《临证指南医案》言:“胃中无阳,浊阴腐壅。”胃在体为阳,阳明失阖,风寒客胃,则胃中火熄,难以腐熟水谷,导致食而不化,谷气不消,浊气壅滞,发为“谷眩”。

2.2 阳明失阖,肝气亢盛

《临证指南医案》载:“盖阳明胃土,独当木火之侵侮,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故“阳明为阖”亦可作为防止肝木升发太过之壁[

6]。《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筋”的解剖实质为肌肉系统,也包括平滑肌系[7];“精”与“气”均指糖类,“散精于肝”是指将糖类物质运输至肝脏并进行糖代谢,“淫气于筋”是指将糖酵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运[8]。《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后世医家将其释为血脉松[9],由此可知,餐后“筋脉”的运动状态主要是以血管平滑肌舒张为主。因“阳明失阖”,失其阖降代谢之功,反使肝气亢盛,“散精淫气”太过,血脉松弛不张,造成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导致餐后血压下降。现代医[10]认为进食高糖食物会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并因其扩张血管效应而降低餐后血压,这一发病机制与上述中医病机不谋而合。

2.3 阳明失阖,湿热内蕴

《温热病指南集》云:“至于湿热之邪,所以必属阳明者,以阳明为水谷之海,鼻食气,口食味,悉归阳明。”故“阳明为阖”还可作为清泄湿热邪气之通[

11]。《伤寒论》载“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因“阳明失阖”,失其阖聚气化之功,故湿热难泄,蕴于胃中,蒸盛太过,从而导致水谷易消,食难用饱。而当觉察到饱腹感时,实际上的饮食量已经超标,远远超出了脾胃自身的运化能力,就会发生如《脉因证治》所述:“胃虽受谷,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隧道壅塞,清浊相混,湿郁于热,热又生湿”的病理过程。食物摄入过多,机体产生的热量自然也会增加,同类相召,将会进一步加重湿热内蕴,从而出现烦躁的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宋英[12]认为“小筋弛长,弛长为痿”是指肌张力降低。因此,湿热之邪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无力,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进而引起餐后血压下降。

3 “阖阳明”为治疗餐后低血压之总则

目前,临床上对于PPH的治疗并无特效药,西医方面仍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古尔胶、奥曲肽、咖啡因等药物为[

13]。尽管这些药物在纠正病因、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因PP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又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故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中医药治疗餐后低血压历史悠久,方药精当,并且临床证据表明中医药在治疗PPH上具有显著优势。“阳明失阖”是PPH的核心病机,故在治疗上当以“阖阳明”为立足点,阳明阖则风寒散、肝气疏、湿热泄,餐后血压亦能恢复如常。

3.1 温胃阳,阖阳明,散风寒

太阳之卫阳与阳明之胃阳关系密切,正如《冯氏锦囊秘录》所言:“万物资生,是以胃者,卫之源。”胃阳腐熟水谷以化生、充养卫阳,故胃阳足,则卫阳盛。“阳明为阖”反映了阳明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若胃阳亏虚,阳明失阖,则卫阳不足,风寒直中。因此,在治疗上当温胃阳以阖阳明而散风寒。《肘后备急方》中载有葛洪以大麦椒姜汤治疗谷劳的先例,《本草易读》云“大麦味咸……得川椒干姜治谷劳”,大麦咸以软坚消谷,川椒、干姜暖中散寒,三药合用共奏温阳祛寒、化谷消食之[

14]。姜建[15]在治疗PPH上常以辛温升散之品助阳化气,临证时多选用桂枝加桂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桂枝辛温散风寒以复阳明之阖,附子、细辛、生姜辛热开谷浊而升餐后血压。

3.2 降胃气,阖阳明,疏肝气

肝气升发,胃气通降,肝胃之气升降相因,共同促进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临证指南医案》载:“阳明不阖,洞若空谷,厥气上加。”李可认为“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故阳明阖降之性正是制约肝木冲逆之气的关键,在维持人体气机平衡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阳明为阖”反映了阳明通降下行的生理特性,若胃气不降,阳明失阖,则升降失司,肝气亢盛。因此,在治疗上当降胃气以阖阳明而疏肝气。沉香汤具有降胃疏肝、消食导滞的功效,宋代赵佶就曾以沉香汤为主方治疗谷劳病。方中沉香一味,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半夏、厚朴均能降逆和[

16]。徐凤[17]认为老年PPH多因气机失调所致,故在治疗时常以侯氏黑散和气疏肝,进而畅达气机,以恢复餐后正常血压。

3.3 清胃热,阖阳明,泄湿热

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互为表里,燥与湿对化,使得金不燥土亦不湿。阳明乃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本就易于化燥化热。进食后,阳明游离之热与水谷之热相合而成结聚之热,故太阴湿土就不得阳明之燥化而化生湿气,并与结聚之热相混而为湿热。“阳明为阖”反映了阳明气化之规律,若胃热炽盛,阳明失阖,则两热相合,湿热内蕴。因此,在治疗上当清胃热以阖阳明而泄湿热。徐凤芹临证时常用苍术、泽泻、神曲、黄柏、青皮、葛根等中药治其湿热,处方多选东垣清暑益气汤与柴芩温胆[

18]。柴芩温胆汤是由温胆汤加柴胡、黄芩而成,柴芩相伍,取小柴胡汤“苦寒清疏解阳明开态之热”之义,全方宗阳明而治,则热得清、湿得化、血压得升。

4 小结

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PPH的总体病机仍是以“虚”为主,或为气、血、阴、阳虚衰,或为肝肾不足,脾肾亏虚等,治疗上也多推崇“补”法。然而,笔者将中医古籍文献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后,发现餐后低血压实为虚实夹杂之证。其中,“阳明失阖”是基本病机,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是其病机的关键环节,风寒、湿热是其主要的病理因素。治疗上注重恢复“阳明为阖”的生理功能,采用温胃阳、降胃气、清胃热的治法以“阖阳明”、升血压。基于此,笔者从“阳明为阖”视角论治餐后低血压,以期丰富中医治疗PPH的理论体系,进而为中医药治疗异常血压波动提供临床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心血管病防治联盟.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1-23. [百度学术] 

2

成功.老年住院患者餐后低血压与心率变异性及血瘀证候的关系[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 [百度学术] 

3

史光伟王凯莉郭宏明.基于“阳明为阖”图解大、小白虎汤[J].中医学报2019341):39-43. [百度学术] 

4

汤怡婷陈玉鹏倪青.从“阳明为阖”论治糖尿病性便秘[J].环球中医药2023162):242-245. [百度学术] 

5

环璐瑶翁家俊盛松.徐凤芹“病症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经验[J].中医杂志20236419):1964-1968,2002. [百度学术] 

6

林树元钦丹萍.基于“阳明为阖”理论的叶天士“胃阳学说”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44612):6-7. [百度学术] 

7

李元浩陈彦飞秦伟凯.中医“筋”的解剖实质探析[J].陕西中医2019403):374-377. [百度学术] 

8

许凯凯田露.《黄帝内经》“食气入胃”新解[J].中医学报20213611):2293-2296. [百度学术] 

9

黄德铨贺平杨怡.《内经》“筋脉横解”之我见[J].四川中医2000185):7-8. [百度学术] 

10

许彦琳赵衍昊贺雨真.餐后低血压的最新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3395):342-347. [百度学术] 

11

方传明谢春光高泓.论叶天士对“阳明为阖”理论的发挥和临床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3150-3152. [百度学术] 

12

宋英于宗良王昭琦.“大筋緛短,小筋弛长”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性初探[J].中医药信息2019364):106-108. [百度学术] 

13

周潇滢孙子林.餐后低血压及糖尿病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7):890-894,900. [百度学术] 

14

屈培荣胡骏蒋之林.从脾论治餐后低血压[J].环球中医药2023163):515-517. [百度学术] 

15

赵艺萌邵英强孟昭阳.姜建国教授诊治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经验总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5):66-67. [百度学术] 

16

丰云舒刘艳骄汪卫东.谷劳病方药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8114):588-589. [百度学术] 

17

王海云张萍童文新.老年餐后低血压中医病机探讨与干预策略[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7):2914-2915. [百度学术] 

18

王青梅俊张瑶.基于“脾胃枢机”论治餐后低血压[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3):43-4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