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浮针疗法是在病变肌肉周围或相邻肌肉进行的皮下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文中分享1则应用浮针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痛的病案,旨在通过详细描述患者病史、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分析浮针疗法治疗术后慢性腹痛的作用机制,为浮针疗法的应用发展与术后慢性腹痛的治疗提供方法与思路。
术后慢性疼痛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发生、发展或加剧,并且在手术创伤愈合后持续存在至少3个月的疼
针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临床中常采用普通针刺、电针、腕踝针、平衡针、腹针、耳针等多种针刺方法,联合灸法、理筋推拿、点穴等外治法,用于围手术期镇
浮针疗法属于现代针灸学范畴,是符仲华教授对传统针灸学的创新发展,经过不断改良与完善,具备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的临床操作手
一是皮部理论。《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此条经文阐述了疾病的传变层次及皮部与脏腑的重要关系,通过刺激皮肤上的某个点或某处组织则可调动皮部之经气,推动气血在体内运行,起到“通则不痛”的作用,以此达到阴阳调和、调理脏腑之
二是经筋理论。《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肢体外部肌肉受损,则会引起内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营卫失常、气血不和,波及脏腑,导致相应疾病的发
相较于传统针刺作用于多个层次而言,浮针疗法主要作用于皮下组织,特别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这是浮针疗法产生作用的主要对象。现代医学研
焦某,男,60岁,2024年3月19日初诊。主诉:反复间断性右上腹疼痛1年余。患者曾于2022年10月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出院后反复出现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常牵涉至右侧肩背部,多于进食后加重,若疼痛难忍时则在当地诊所进行对症处理,常伴有口苦,腹胀,大便秘结。腹部B超、CT等检查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曾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1个月来再次出现右上腹部疼痛,遂来诊。刻下症:腹胀,纳寐差,大便秘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查体:腹部皮温及皮色正常,腹软,右上腹胁肋部轻压痛;浮针查体:右侧腹直肌(+),膈肌(+),确定二者为患肌。西医诊断:①慢性腹痛;②胆囊切除术后。中医诊断:腹痛,辨为肝郁气滞证。拟行浮针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常规进行消毒后进针,针尖朝向患肌,随咳进
2024年3月21日二诊:初诊时留针后腹痛明显缓解,纳可,睡眠较前改善,大便较前通畅。治疗有效,继续行浮针治疗。
2024年3月23日三诊:腹痛症状明显减轻,腹胀亦缓解。给予中药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6 g,茯苓12 g,白术30 g,当归12 g,白芍25 g,黄芩12 g,枳壳12 g,厚朴12 g,黄连5 g,火麻仁15 g,桃仁12 g,白及12 g,甘草10 g。共7剂,水煎,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疼痛未再发作,身体轻便,纳眠可,二便调。
针刺镇痛是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之一。中医学对针刺镇痛的研究起源较早,认为针刺镇痛的机理主要是调气血与治
浮针理论认为疼痛产生的原因为肌肉的非正常牵拉和紧张诱发局部肌肉缺血、缺
再灌注活动是指在扫散运动的同时,患者主动或由医者帮助其活动相关肌肉,使得邻近肌肉中的丰富血液快速泵进到肌肉缺血部位,使患肌的血流速度大幅增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内环境及营养物质的传送,建立新的良好循环,刺激产生生物电以此缓解疼
术后慢性腹痛不仅有肌肉、筋膜痛,也存在内脏痛的情况。《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致病“三因”学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认为“金刃、虫兽所伤”均可病入腠理。《金匮发微》云:“所谓腠理者,人身肌肉方斜长短大小不等之块,凑合而成,凑合处之大隙,即谓之腠,肌肉并众丝之小隙即谓之理……不独肌肉有之,即胃与小肠、大肠并有之。”手术创伤致使胃、小肠、大肠等脏腑之腠理开阖不利,气机不畅,可能是引发内脏痛的发病因素。有学
结合经典,笔者根据浮针疗法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体会,分析术后慢性腹痛发生的原因可能为:手术切口对肌肉、筋膜的破坏损伤;术中对腹壁肌肉、膈肌、腹膜、系膜的过度牵拉,发生移位;手术操作、脏器切除重建对原有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慢性腹痛。本例患者于术后发生慢性腹痛,考虑主要是由手术操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调,筋脉失养所致,通过浮针治疗改善气血运行,舒筋通络,达到濡养筋脉,调节脏腑,缓解疼痛的作用。
该患者于腹腔镜术后出现慢性腹痛,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多种方法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结合浮针疗法理论,查体发现患肌,故治疗上采用浮针疗法,配合扫散和再灌注活动,有效改善局部血液运行,鼓动气血,调畅气机,通调脏腑,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案显示浮针疗法对术后慢性腹痛确有疗效,为术后慢性腹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今后应在临床实践中继续总结经验,探讨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冯艺,许军军,林夏清,等.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4):241-245. [百度学术]
FREGOSO G,WANG A,TSENG K,et al.Transition from acute to chronic pain: evaluating risk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J].Pain Physician,2019,22(5):479-488. [百度学术]
徐培,阚厚铭,程志祥,等.针刺疗法在术后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5):372-375. [百度学术]
王彩霞,黄媛馨,王林.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4):296-301. [百度学术]
罗婷,吴至久,张乐,等.浮针技术在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4,44(2):66-69. [百度学术]
钟伟华,郭海,苟凌云.中医外治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22,42(8):1291-1296. [百度学术]
刘君玲.耳穴贴压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腹腔镜疝修补术后疼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7):1226-1228. [百度学术]
符仲华.基于基础医学的现代针灸:浮针医学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11. [百度学术]
龚婷婷,王超.浅刺疗法作用机制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1):184-188. [百度学术]
许军峰,樊小农.经筋刺法的理论渊源及发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6):853-855. [百度学术]
石力,周振坤,姜敏.基于经筋理论浅析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中医杂志,2023,64(18):1922-1925. [百度学术]
李金政.围手术期浮针对TKA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 [百度学术]
许文文,钟玉梅,赵征宇.随咳进针法刍议[J].四川中医,2021,39(2):37-39. [百度学术]
王镜宇,张永臣,贾红玲.《黄帝内经》针刺镇痛理论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5):2130-2133. [百度学术]
蒋秋雯,陆瑾,李静,等.浮针在慢性腹痛中的运用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24):108-109. [百度学术]
汪迪.负压引流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D].芜湖:皖南医学院,2023. [百度学术]
宗毅,袁羚钟.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落枕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4,33(1):142-144. [百度学术]
倪晖辉,李静,陆瑾,等.浮针疗法治疗内脏痛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11):215-21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