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腧穴表象浅谈  PDF

  • 张雅龙 1
  • 张卫 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最近更新:2025-01-20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腧穴作为经络系统与外界交通的关键部分,是脏腑经络气血运行输注的部位。文中通过研读相关古籍文献,结合现代理论研究,从腧穴之命名、分布、揣摸、针感及疗效等方面浅析对腧穴表象的认识,以期为腧穴理论研究及针灸临床提供新的思考。

穴位是体表经络上的一个特殊部位,可以是一个点,或是一个范围,具有连接经脉、沟通人体内外气血、反应脏腑病理状况等作[

1]。《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穴位刺激作用于经脉,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进而通过经脉影响脏腑,逆向调节五脏中心,达疾病疗愈之效。今笔者就腧穴表象的初浅认识略述己见,谨陈于下。

1 腧穴之命名

腧穴,“穴位”之学名,《黄帝内经》中将其称为“会”“节”“气穴”等,在后世医家的医籍文献中亦可见“气府”“骨空”“孔穴”“穴道”的记载。然其别名虽多,常用名称却始终不离一个“穴”字。许慎《说文解字》云:“穴,土室也,引伸之凡空竅(窍)皆为穴。”“穴”古义为土室,是人们防风避雨的地方,之后词义引申至人体即体表结构的孔隙为穴,是经脉气血汇聚藏匿之处。正如《灵枢·本输》所曰:“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穴是气血汇集之处,而营卫通行于穴,宗气会合于穴,淫邪病气亦壅滞于穴,脏腑和宜彰显于穴。

2 腧穴之分布

穴,即空洞、孔穴,“人之肢节以应天地”,若人之身体是一座山,腧穴就是山中洞穴、岩穴,位于神经、肌肉、骨骼等结构的凹陷中。穴者,空窍之处也,一些穴位明确说是在凹陷[

1],如阳溪穴,位于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又如肩髃穴,在肩峰外侧两骨间凹陷中;再如阴陵泉,取小腿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亦证实腧穴是一凹陷,为能准确刺入穴位,有时要求受术者保持一定动作或角度。《灵枢·邪客》道:“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若将人体以应天地,地有江河,人体内也有流动的沟渠。“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针灸甲乙经》)表明骨骼、肢节、肌肉、筋膜间相互衔接的罅隙、空窍或下陷之处,大者称“谷”,小者为“溪”。所谓“肉分之间,溪谷之会”,本质是由于肢体筋骨或肌肉之间相接处天然的物理结构的缺失,形成局部小空间,经脉气血流经全身时有部分输注于此处并不断积聚,恰如“水往低处流”,溪流常在地表天然的沟壑处汇聚形成。在地壳坂块的交界处又或是地质大断裂区,丰富的地热、蒸汽从岩石中的深长裂隙通达地面促使天然温泉得以形成;滴灌带中的水流因滴头处的孔隙得以灌溉农田;经脉气血汇聚于腧穴,因其特殊的结构瑕疵,或为凹陷,或为裂隙,或为空窍。

3 腧穴之揣摸

“摸穴”又称“揣穴”,《说文解字》云:“揣,量也,从手。”揣穴,是医者利用手指在人体结构上进行切循、按压,通过揣摸肌肉之深浅、孔隙的范围,明确指感的位置,循分按拨局部的肌肉筋结,显露出腧穴的特定结构。《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针灸甲乙经》亦言:“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循之。”医者用手切、循、扪、按得“分肉之间”的经络隙穴,感知因气血交会而形成的各类腧穴的特殊结构。一方面,气血经络在这些特殊结构交会,将深层能量向浅层传输,由局部向全身布散;另一方面,医者通过对这些特殊结构的揣摸,审视患者当下气血运行状态是否存在异常。生理状态下,医者可在指下触及腧穴分别位于肌腹肌腱交接处、神经或血管的分支等结构特点;病理状态下,受寒湿、痰浊和瘀血等病邪的影响,经络中运行的气血出现虚实寒热、升降出入逆乱等不同状态,气血转输在腧穴处受阻碍,随即产生结块、条索、筋结等异常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灵枢·官针》言:“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这里的“节”就是“腧穴”。若是着眼于宏观结构,神经、肌肉、骨骼等组织的凹陷缝隙中常有腧穴分布,且多分布在皮、脉、肉、筋、骨的五节部位,如脉节所在之处的太渊、太溪;肌腱附着凹陷处的曲池、少海、尺泽、阳陵泉;肉节处的足三里、丰隆、孔最;骨节处的悬钟、腕骨、公孙;骨缝里的养老、照海、商丘、丘墟等。因此,医者不仅需要用手揣摸经络缝隙所在的解剖形态结构,更要注意因肌肉、血管、神经分支等组织的多形态变化形成的凹陷、骨沟、交叉等特殊构造;揣穴时应凝神聚气,与患者密切配合,透过手下切、循、扪、按的感觉,视察患者神情意志准确定穴,以意行气,并通过指下细微的变化感受气血运行的异[

23]。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故揣穴的第一要义为探明穴位,通过寻找具有疼痛、酸楚、快感等特殊感觉的腧穴,感知人体气血运行状态,并通过对特定腧穴进行干预来调节全身气血经络运行。

《灵枢·四时气》云:“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

4]言:“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医者在临床掌握经络诊察、辨经、选经、配穴之后,准确揣穴并按察气血虚实成为治疗有效必不可少的因素。经络医学的临床实[56]证明,在经过准确“揣穴”后定位的腧穴上,以针灸或是推拿手法刺激,都可显著提升腧穴的传感强度和广度,疗效也随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针感与得气

针感作为近代出现的新名词,目前广泛应用在现代针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现代高等中医学教材中将针感等同于得气,认为:针感,古称“得气”或“气至”,是将毫针刺进腧穴达一定深度后,应用特定的行针手法,在针刺部位诱导经络气血汇聚,获得经气感[

17]。针感包括针刺后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的患者自觉针感和刺手指下沉紧、涩滞的他觉针感。刺手之感“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若得气盛而至则如“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亦如“鱼吞钩饵之浮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凡刺之道,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巷,谓街巷,空穴之处也”,可知“巷”与“穴”同义,亦可言“中气穴则针游于穴”。查阅古籍,古人称横渡为“游”,“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取水中浮行或水中潜行之意,即中气穴则针下要有像物体在水中浮行的感觉,针下得气则施术者指下毫针如于水中潜行般自由进出。然古籍文献中却鲜少提及患者针下的自觉针感,偶可见施术部位针下寒热的描述,如《素问·针解》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又如《灵枢·终始》曰:“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由此可知,医者若要从“针感”判断气穴得气与否,应更注重其指下针感,而非“酸、麻、胀、重”等这些目前针刺中常出现的患者自觉针感。

《灵枢·终始》道:“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故得气是人体内气机调和的一种状态,阳气入内,阴气向外,阴阳之气交通融合,正气内存,邪气不纳,这是得气。《灵枢·寿夭刚柔》云:“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灵枢·官针》言:“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这些经文阐明得气涵盖得“卫气”,得“谷气”,得“营气”等不同层次。皮肤针轻叩皮肤至有轻微痛感和些许皮肤潮红,是得浅层的“卫气”;针刺分肉之间感酸、麻、胀、重是得“谷气”;针刺血管壁出现痛感并出血,是得深层“营气[

8]。针感,是针刺人体所产生的反应,由于揣穴的参差、进针的深浅、进针角度之差异,针刺后所出现的反应千差万[9]。针感与得气、气至关系紧密,作为针下得气与否的重要判断依据,笔者认为临床行针时不可拘泥于酸、麻、胀、重的患者自觉针感,当遵古籍体会刺手指下“针游于巷”“如鱼吞钩饵之沉浮”之针感,即使受术者无明显针感,也并不失为一种气至。

5 针刺疗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有效是得气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针刺得气和疗效是成正比的,如“气速效速,气迟效迟”(《金针赋》)。若气未至,医者手下则感“伏如横弩”,通过施以特定行针手法,以“无问其数”;若气行滞缓稽留不至,当“因而迎之”,即用针快速针刺气机滞留之处,以接引其气运达病[

10]。《灵枢·终始》载:“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徐徐和缓的针刺感应为病者所耐受,且能在此基础上反复行针,延续针刺作用及时间,有利于针刺作用的积累,亦可达“效之信,若风吹云,昭然于天”。《黄帝内经》着重指出针刺的基本原则是“针向病所”,即将针尖朝向病变位置,极限激发针感、引领经络之气以达补虚泻实的目的。除此之外,医者根据病邪性质和病情急缓选取相应的针刺部位、针刺深度、针刺治疗量亦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舍,针各有所宜”“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由于“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故针刺得当,调气有法,则气积于胃,营卫以通,其道可行,刺之有效。

6 小结

穴位是五脏六腑病理状况在体表的特殊反应点,与“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的中医观念遥相呼应。《灵枢·九针十二原》言:“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原穴有所反应和表现时,常提示脏腑发生病变,因此临床中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推测判断脏腑功能之荣枯、气血盈亏的变化。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玄妙精深。穴位作为其中的精华之一,有着值得深入探讨之处。本文从穴位的命名、分布、揣摸及针感、针刺疗效等方面探讨穴位的表象,以期为穴位的理解和认识提供新的思路,提高穴位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0,343649. [百度学术] 

2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31. [百度学术] 

3

方晓丽姜影侯泽龙.郑魁山教授关于针刺基本功练习之理论与实践[C]//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北京中针埋线医学研究院,甘肃省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穴位埋线疗法经验交流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暨中国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申报筹备工作协调会、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穴位埋线疗法》评议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穴位埋线技术培训班针灸推拿传统与创新手法培训班论文集.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54. [百度学术]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鲁兆麟,主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7. [百度学术] 

5

杨建明.揣穴促通针灸法辅治面神经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29-2030. [百度学术] 

6

傅平樊效鸿.揣穴臑俞诊疗头痛探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019,255): 657-658. [百度学术] 

7

吴琼李世永曹原.浅谈《针灸学》教材中对“得气”定义的认识[C]//中国针灸学会.2022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227. [百度学术] 

8

李鼎.海上传针六十年:针灸证治医教研究论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4-403. [百度学术] 

9

李强叶金甜杨柳.针感的溯源及其本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9):2109-2111. [百度学术] 

10

祖志博李淑彦.从《黄帝内经》溯源针刺量效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7):877-88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