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金匮要略》课程思政元素的“润物细无声”式融合探讨  PDF

  • 陈逸梦 1,2
  • 张梦婷 1
  • 蔡雅婷 3
  • 张建伟 1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 杜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福建杜建老年病流派传承工作室(福建 福州 350001); 3. 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菲律宾岐黄中医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曼达卢永市 1552)

最近更新:2024-11-14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应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式地感染学生,使其感受“明医成才之路与大医精诚”,培养医学生的“大医”精神;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并兼顾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医者仁心仁术”的职业操守,使其提升民族自信、中医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1]新时代全面开展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医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遵循党的要求,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中国”事业奉献力量。

中医经典专著《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专业必修课程,并非单纯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教师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想的提升,从而发挥中医药育人的优势,同时也为教学过程润色。

1 民族自信,提升中医自信

1.1 知中医学之源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记载了张仲景对病因病机、四诊举要、治则、治法、疾病防护等的认识,其内容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观,如:“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等方面蕴含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正是中医学生生不息的原因。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曾说过,世界各个民族都通过尝试,不断累积经验发展出了一系列治病的方法,但医学和治病术要区分开来,治病术是传统积累出来的治病经验,称不上医学,真正发展出医学的一个是古希腊,一个是古代中华民族。医学这门学问的产生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哲学。中华民族先秦时代开始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哲学的引领之下,才把积累起来的不成体系的、散漫的、有效的治病术,上升为可以作为一门科学的医学。所以中医学子应当有民族自信、中医自信,知其源流,学其精华,知之学之,信之用之,传承之,发展之。

1.2 中医学的先进性

1937年,土耳其的一位医生首次报道白塞氏病,并以其名命名该[

3],但当时并无相应的治疗方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即有记载,比西医早了近1800年,不但对症状、体征、病因、病机有所探讨,并根据中医学理论提出必须具备“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疡”的诊断标准,提出中医病名“狐惑病”,同时包含内服与外用的综合治疗方案,现在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金匮要略》所论述的诊治方法在漫长历史的考验下依旧实用,可见古人先进的思想与智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体会医学发现与发展的艰辛,同时建立民族自信、中医自信,提升学习经典的兴趣,提高用中医药服务百姓的信心。

2 立德树人,遵循医圣之道

医学教育重视德育,某种程度上说医德比医技更为重要。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金匮要略》教学全过程中,能够发挥中医药文化育德的优势,强调医德医风,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1 勤求古训,精究方术,“明”医之道

张仲景于原序中明确提及其所处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生活及医药环境十分恶劣,很多人死于疫病,其原因之一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治疗的效果差强人意,原文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所以求学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成为“方书之祖”。张仲景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外感病与杂病诊疗体系,并教导后学者应“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见病知源”,指明成为一位高明的医生的学医之路,要通晓医理,精研方书,不能“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4。因此,对张仲景生平事迹及著作的介绍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可以由此把“明”医成才之路展现给学生,感召学生产生悲天悯人、仁心仁术、精益求精及对中医药由衷热爱等情怀,同时强调“明医”即开明的医生,应当通晓医理、医术精湛,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尊重生命、人人平等、求真创新,告诫医学生若要想成为一位“明”医,当潜心求学,不可急功近利。

2.2 无犯王法,遵守法规,医德存心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金匮要略》的总纲,对疾病的预防明确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张仲景非常重视“无犯王法”,将其放到养慎的第一条原则,是其对法治观的认同。普通民众应当遵守法纪,才不会因为犯法而遭受刑法损伤身体,造成疾病或残疾。医生同样也要遵守法纪,只有遵守医疗法规,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医疗行为,才会避免医疗事故或者违规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此外,医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医德素养。医疗法规只是底线,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可以提升医生的思想境界、文化和道德修养。医疗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不能仅以法律法规作为执行的底线,而应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坚持把患者的利益放第一位,充分践行医生的医德医风。

3 服务人民,奉献基层医疗

《金匮要略》绪言中介绍张仲景曾官至长沙太[

5],经考证属[6]。张仲景在没有公务的时间把官府审案的大堂当作诊室,于每月初一、十五给百姓免费看病,因此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中诊病的医师称作“坐堂医[7]。随着国家的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基层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相较发达城市仍有明显不足,普通基层百姓的看病难问题已明显改善但仍不同程度存在。张仲景在1800余年前即开始为基层百姓解决健康问题,为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奉献,其精神值得学习。教师可结合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向医学生介绍目前医疗服务下沉、关卡前移的现状。基层卫生服务是国家重视与改革的前沿,医学服务应向基层、偏远地区发展,向百姓靠拢。医生应遵循党和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为基层的“健康中国”事业而努力奋斗。

4 医乃仁术,需要人文关怀

医乃仁术,故而教师要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在仁术中体现人文关怀,让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基于有效解除患者病痛的前提,自然流露人文关怀,使患者如沐春风,做到“走出诊室,病就先好了一半”。

4.1 人文关怀融于“仁术”中

“仁术”是医生精湛医术的体现,也包含仁心,即对患者的关心与照顾。百合病是《金匮要略》中特色的中医病名,具有临床实用意义。百合病的诊断必需具备精神情志症状与心肺阴虚内热证,其病因是外感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致心肺阴虚内热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热导致心肺阴虚内热,其中,外感热病之后出现的情绪问题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抑郁与睡眠障碍。篇中对百合病误治后的变证与处方调整,提示本病误诊、误治的发生率较高,提醒医学生学习百合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误治后变证的处方修正或变方皆是精湛医术的体[

7],二是古方今用,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医生在诊治百合病的过程中需注意人文关怀,如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医生耐心的病情解读与预后判断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信心。医者需提前告知药后反应,如“大便当如漆”为服用地黄后大便颜色变化,以减少患者的疑虑,有效提升患者的信任[8]。“百合洗方”外洗体现张仲景重视外治法,提示医学生临床应先外治后内治或内外治配合以提升临床疗效,并可减少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百合地黄汤治疗后,“中病,勿更服”提示临床应避免过长时间使用寒凉药物,以减少对脾胃的损伤,减少患者内服中药的痛苦。

4.2 饮食调护体现医者关怀

张仲景重视饮食与调护:“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临床上常有患者疾病初愈而未合理饮食与调护而引起疾病反复,或饮食不忌口、起居失宜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张仲景认为,诊疗后要根据疾病的“喜恶”进行饮食、起居的调护,如百合洗方中有“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一说,指出患者的饮食宜[

9],即不可食用过咸以免伤津而使口渴加重。这也是“仁术”的表现,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怀。

5 医技提升,做好知行合一

医技是医生最重要的能力,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提升中医思维与临床技能。《医宗金鉴》曰:“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医学生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经典,理解并背诵条文,打下坚实的经典知识储备,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临床技能,包含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要知行合一,不可忽视规范化的临床操作。教师还应教导医学生不能因为有临床检验和影像检查就遗漏体格检查;治疗时要以人为本,制定合适的治则治法与处方疗程。

5.1 四诊合参,提高准确性

中医的诊病与辨证需依据四诊信息,同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地分析判断,因此四诊信息的采集要尽量详细,同时要互相参考。《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强调望面色、呼吸,闻声音,切脉的临床意义,告诫医生不能仅关注患者描述的症状和病史,而遗忘望诊、闻诊、切诊三种诊法的诊断意义,应细致入微地观察并做到四诊合参,从整体观的角度判断病情,不仅能提升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而且是医生仁爱之心和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知且行,方是大医成长之路。

5.2 明确诊断,规避误漏诊

张仲景重视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于症状相近、病位相同、病机相近的疾病常常合篇论述。如百合病和狐惑病均有“默默”的情绪症状、饮食异常、寒热不适,但百合病以精神情志症状为主要诊断依据,狐惑病以“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为主要诊断依据,故临床可以依此鉴别而确诊。又如:“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古代无影像学检查技术,张仲景通过停经的月份和胎动的部位鉴别妊娠胎动和癥病,目前仍指导临床。再如“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通过对腹满患者腹部按诊观察腹满是否减轻以判断虚实寒热,为辨证提供依据。以上提示医学生应掌握临床技能,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正确操作,理性分析,充分鉴别,以免误诊、漏诊而使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甚至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

5.3 治则治法,原则与变通

张仲景为疾病制定了治则治法,提供临床治疗思路,既体现了原则性,又体现了可变通性。如“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提示治疗饮病要遵循温化痰饮的原则,但要注意“调和”,不可太过,还应根据病情变通,行、消、开、导随证治之。“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提示治疗湿病当用“微汗法”,应注意发汗的力量与分寸。治疗水气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提示应根据水肿的部位、病势选择合适的治法,也可多种治法合用。此外,张仲景认为还应注意药物用量和疗程,如赤丸、麻子仁丸的使用“以知为度”;葶苈大枣泻肺汤、甘遂半夏汤、大黄硝石汤、泻心汤、半夏干姜散等均提示“顿服”。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课程《金匮要略》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与课程思政元素,但课程思政并非生硬地说教,为思政而思政。教师应“润物细无声”式地将思政教育融合于临床技能与中医思维提升的教学过程,德育融于智育,教导医学生要以“患者”为本,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从而使医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医者仁心仁术”的职业操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体现医者的人文关怀,让医学生在未来临床之路可以知行合一,真正做到“大医精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推进《金匮要略》课程“润物细无声”式思政建设,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中医经典思政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谢俊罗静.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N].光明日报2023-06-21(03). [百度学术] 

2

光明日报评论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光明日报2019-03-19(01). [百度学术]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6. [百度学术] 

4

王庆国周春祥.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3. [百度学术] 

5

范永升姜德友.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 [百度学术] 

6

钱超尘温长路.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J].河南中医2005251):3-7. [百度学术] 

7

晓竹.“坐堂医”的由来[J].中医函授通讯19971):23. [百度学术] 

8

盖沂超王寅张妙兴.《金匮要略》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10):120-122. [百度学术] 

9

张萌张亚萍王文杰.《金匮要略》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计[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52):87-9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