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经“三枢”理论,系源于六经“开、阖、枢”,再结合阳明、太阴“阴阳枢”,整合而成。六经“三枢”,在生理上各枢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气机流通联动的作用,在疾病辨治上,若阳枢不利治以小柴胡汤调之;若阴枢不利方用四逆散以调之;若阴阳枢不利方选半夏泻心汤以调之。同时,必须考虑到“三枢”间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可采用“二枢”或“三枢”同调的方式进行治疗。
《伤寒杂病论》是全面、系统阐述多种外感热性病以及内伤杂病诊治规律的专著,仲景在《伤寒论》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的辨治,创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六经“三枢”辨治学术体系,是笔者基于《黄帝内经》对阴枢和阳枢的论述,并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四十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学术思想。它在传统的“少阳”为三阳之“阳枢”体系、“少阴”为三阴之“阴枢”体系基础上,再增加“阳明太阴”为“阴阳枢”的理论体系,即以调六经“三枢”开阖,进而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使脏腑各司其职,气机调畅,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此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尤为关键。
“枢”有枢机之意,《说文解字》注“枢,户枢也”。户枢是门的转轴,为门开合之枢纽,故“枢”含中心、机要、调节、控制之意。《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明代张介宾曾阐述“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
“三枢”理论是在六经辨证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具体内容包括“阳枢”“阴枢”和“阴阳枢”。少阳、少阴主枢,则枢转阴阳,调节气机。少阳为阳枢,在三阳之中,外达太阳,内临阳明,可调节表里阳气正常出入;少阴为阴枢,在三阴之中,外以助太阴之开,内以助厥阴之阖,总司水火二气,维持阴阳平
阴阳二枢易懂,脾胃何以为枢?我们不难理解,阴枢沟通三阴,阳枢沟通三阳,那么三阴与三阳之间是否也有一个枢机呢?这就是阴阳枢。
六经辨证中除有“阳枢”“阴枢”之“开阖枢”外,还有“阴阳枢”,三者合称六经之“三枢”。
三阳为腑,包括太阳、少阳、阳明;三阴为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从人体横向看,除了有从阳入阴或由阴出阳,还存在有一“阴阳交界区域”(即阳明为三阳腑之里、太阴为三阴脏之表)。
“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即成“阳枢”系统。“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即为“阴枢”系统。由阳入阴、阴阳沟通之处应当还有一枢。
在人体横向之中有“阴阳交界处”,而人体纵向之中有“中焦”,二者重叠,即为人体之“阴阳枢”。“阴阳枢”当居中,即上下之“中”、内外之“中”,为阳明与太阴共同组成。阳明为阳土,以降为顺;太阴为阴土,以升为健。二者纳运相承,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居其中,共为“阴阳枢”这一升降系统。
少阳居三阳之中,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外可助太阳之开,内可助阳明之阖,内外传达,双向枢转,因此称少阳为枢,为三阳之阳枢。
少阳为相火,系生生不息之气,具有疏调、升发之功,可使全身脏腑组织运转正常,上下宣通,内外畅达,为枢之本
少阴位在三阴之间,外以助太阴之开,内以助厥阴之阖,因此称少阴为枢,为三阴经之阴枢。
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属水火两脏,藏精神。正常情况下,坎离交济,阴阳相通,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少阴心肾两者之间维持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
少阳枢机不利,枢转功能失常,主要病变在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少阳胆经气不舒,气机升降反作,轻则气郁,重则气滞,久则气结,甚则气逆化火而出现口苦、口干、目眩、心烦、胸胁满、头痛、心神不宁等症状,若正邪交争则表现为寒热往来。三焦气机郁滞,水道不通,水液代谢紊乱,久而水饮、痰湿等水郁为患,出现咳嗽、不欲饮食、便溏、小便不利等症状。
少阴属心、肾,枢转气机,心为离火,肾为坎水,心火下降、肾水上济,使心肾阴阳、水火升降有序,上下交通。若少阴气机不利,枢转失职,不能有效发挥其枢转阴阳的作用,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敷布异常,阳气不能疏达于四末,故见四肢厥逆。《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少阴为三阴之枢,若中间枢机不利,气机滞塞,往往影响上下、内外之开阖,出现失常之证。太阴肺气不降则咳,少阴心气不畅则悸,太阴脾气滞不通则腹痛,厥阴肝郁气滞则泄利下重,水道不畅则小便不利。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调和少阳枢机之代表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疏利气机之功。方中柴胡辛凉升散,疏肝解郁,可清透少阳半表之邪;黄芩苦寒清热,可使少阳之火弥散无踪,柴芩合用,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和解少阳,可清泄气火之郁。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和胃止呕、温中散寒,二药合用,既能增强半夏降逆止呕之功,又可减轻半夏之毒。人参、炙甘草、大枣补益中州以助生发之气,强健阴阳枢之枢纽作用,以达到增强调达气机之目的。少阳枢机调和,相火守位,阴阳之精合以成形,阴阳之气和则精满、气足、神旺。小柴胡汤对呕吐、胃脘痛、便秘等脾胃病证属少阳者疗效颇
四逆散为《伤寒论》运转少阴枢机之代表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四味中药等量比例组成。方中柴胡气性升提,能疏肝郁,升阳气,透邪外出;白芍养肝之体,敛阴养血以柔肝,既可助肝升提疏泄以增强舒畅气机之能,又可防升发太过而暗耗阴血;枳实沉降,行气破结,宽中理气,与柴胡相伍,二者一升一降,开阖有序,共奏解郁开结、疏达阳气之功;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四药相合,透邪外出并解郁、疏肝理气又健脾,和解之功方内藏,使开阖升降自如,气机枢转有序,阴阳自和,郁阳得伸,而四逆自止。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调和“阴阳枢”之代表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中药组方而成。方中半夏辛温,长于降逆止呕和胃气、散结消痞不留邪;干姜辛热,归脾胃,善于温脾暖胃、温中散寒。姜夏相合,相使而相畏,辛能开痰饮之结滞,温可复脾阳之不足,可使阳气得复,阴霾四散,痞结自除。黄连、黄芩苦寒降气使阴和,泻热消痞、清热燥湿,二药与姜夏相伍,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使热得清、寒可散、清得升、浊可降、湿得化、痞得消、结可散则升降复常。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温脾暖胃以调其阴。诸药相伍,寒温并用和阴阳、辛苦并进调气机、补泻并施顾虚实,使升降相因,中土得运,枢机自转,阴阳调和,则痞、呕、利自除。
陈某,男,49岁,2021年8月12日初诊。主诉:大便难解半年。近半年来其大便难解,数日一行,偶有两胁胀满,伴颈部以上头汗出,咽干口苦,食欲一般,夜寐尚可,小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诊断:便秘,辨为少阳枢机不利证。治法:和解少阳,疏利气机。处方:小柴胡汤,药用:柴胡10 g,黄芩10 g,半夏10 g,人参10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10 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21年8月15日二诊:患者诉大便软,排便较前顺利,少许头汗出,两胁胀满改善。效不更方,中药续投5剂。3个月后回访,其诉症状缓解,未再复发。
按 是案运用小柴胡汤来畅通少阳之枢,从横向看:可外助太阳之开,亦可协阳明之阖;而从纵向看又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虽不通大便而便自行。
吴某,男,51岁,2021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1年,再发3天。患者近一年来腹痛难忍、四肢冰凉,得温则减,反复发作,3天前下腹疼痛加重,热水袋热敷腹部可稍缓解,伴胃脘痞闷不适,口干,喜饮热水,畏冷,纳差,矢气少,每日大便1次,尚成型,偶有便溏,小便不畅,舌淡苔白厚,脉弦。腹部查体:腹平坦,按之柔软,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诊断:腹痛,辨为少阴枢机不利证。治法:透邪达郁,理气止痛。处方:四逆散。药用:柴胡10 g,枳实 10 g,炙甘草6 g,芍药10 g。5剂,颗粒剂,日1剂,分早晚冲服。
2021年10月20日二诊:下腹疼痛较前明显减轻,四肢较前回温,其余症状均较前改善,偶有疲劳感。效不更方,予上方加人参、炒白术增强益气健脾之功,再服7天。
按 本案患者少阴枢机不利,引起阴阳气血不相顺接,则腹痛与四肢厥冷并见。故治以四逆散疏通少阴枢机,枢机通畅则阴阳顺接,通则不痛,故其腹痛、四逆之症皆除。
郑某,男,44岁,2021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上腹痞闷不适5天。患者5天前饮食不节后出现大便干结难解,伴有发热、咽痛、咳嗽。就诊于当地卫生院,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后,出现胃脘部痞闷。辰下:胃脘部痞闷不舒,食后甚,压之不痛,纳差,疲乏。舌质红,苔白厚,脉滑。诊断:胃痞,辨为阴阳枢气机不畅证。治法:辛开苦降,行气消痞。处方:半夏泻心汤,药用: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3 g,干姜10 g,人参10 g,炙甘草10 g,大枣10 g。3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21年10月13日二诊:痞闷已除,仍感乏力,困倦。予中药续上方加用枳实20 g,生白术60 g,再服7天。2021年10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诸症缓解。
按 本案患者所用抗感染之品多属寒凉,易使正气耗伤,邪气内陷,阻滞气机,故心下痞满。阳明以降为顺,太阴以升为健,若阴阳枢不利,升降失司,中焦痞满是其常见之症。治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畅通中焦气机,中气得通,升降复常则痞满得除。
六经“三枢”理论,系源于六经“开、阖、枢”,再结合阳明、太阴“阴阳枢”整合而成。诸经开阖作用需要依靠枢机转动来维系,调节枢机即调控开阖有度,进而调节气机升降出入。通过笔者四十年临证实践,可以充分体验到六经“三枢”,在生理上各枢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气机流通联动的作用,在疾病辨治上,若阳枢不利治以小柴胡汤调之;若阴枢不利方用四逆散以调之;若阴阳枢不利方选半夏泻心汤以调之。同时,必须考虑到“三枢”间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可采用“二枢”或“三枢”同调的方式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 [百度学术]
朱金凤.应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诊治肺系病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志,2020,26(4):136-138. [百度学术]
戴文杰,刘园园,李建锋,等.基于六经开阖枢“以枢调枢”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9):8-11. [百度学术]
史光伟,王凯莉,郭宏明,等.基于“开阖枢”理论探讨紧脉在《伤寒论》阳明篇的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9):13-16. [百度学术]
刘浩,杨阳,曲妮妮,等.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及喘证辨治[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0,15(12):124-128. [百度学术]
赵诗哲.论“少阳枢”、“少阴枢”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3): 125-127. [百度学术]
陆建武.《四圣心源》“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体用观的学术研究[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 [百度学术]
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下册):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7. [百度学术]
郑祎,章浩军.章浩军运用小柴胡汤辨治脾胃病经验简介[J].山西中医, 2021,37(4):9-1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