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石强教授善用虫类药,尤其是运用虫类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丰富。文中将其活用虫类药经验总结为四大方面:一是病因以风为主,常用蝉蜕疏外风,用乌梢蛇、蜂房、全蝎、蜈蚣、蕲蛇祛伏风;二是病位以肝脾为基,多用蝉蜕、乌梢蛇、蕲蛇、蜂房和肝脾;三是病机以升降失调为重,可用蝉蜕配乌梢蛇、蝉蜕配蕲蛇等虫类药药对调升降;四是病势以久病入络为要,须用地龙搜剔通络。其用药经验对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肺系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辨证论治肺系疾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239号);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六经辨证重点研究室(No.赣中医药科教字〔2022〕8号);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No.JZYC21S72)
· 作者单位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部分,辨证的实质就是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甚至辨病势,治疗则必须根据机体当前整体的病理现状来确
风邪可分为外风和伏风,外风和伏风皆可导致肺系疾病的发生。因此,医治肺系疾病可根据虫类药的特点和功效,达到疏外风、祛伏风的目的。
外风与肺系疾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金匮发微》曰:“肺脏外应皮毛,真有外风袭之也。”《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谓:“伤风属肺者多。”关于外风为肺系疾病的病因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医理论上解释外风导致肺系疾病发生的机理。如《幼幼新书·卷第十四》所载之“……外风吹着身,皮毛及发皆主于肺,故令外涕流出清水”,阐述了外风导致鼻流清涕;《医方集宜·卷之六》中“外风寒之气伤于肺经,使气壅塞不得宣通,而为鼻渊鼻窒之症矣”,提出了外风挟寒产生鼻渊鼻窒;《丹溪手镜·卷之下》中“风寒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肃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阐明了外淫风寒引起肺系疾病出现生痰动嗽的症状;胡国
临证中患者若出现咽痒而咳、鼻痒、流清涕、喷嚏、苔薄、两寸浮等外风的症状或体征,石强常用到蝉蜕,具有一定的疗效。这与蝉蜕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其质轻,“轻可去实”;其次,其味薄,可法春季之风象,风性轻扬向上,故而为治外风的最佳选择。
伏风是肺系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王九
伏风作为肺系疾病重要的病因,其致病表现在临床中可以得到更加具体明确的说明,多见天突痒咳、越咳越痒、鼻根两侧青、夜寐动惕、脉浮弦等。针对伏风,石强在治疗上一般用到乌梢蛇、蜂房、全蝎、蜈蚣、蕲蛇,疗效可靠。这些虫类药所治之风并非皮肤肌腠之风,乃为经隧、筋骨里面之风,即位置较深层的伏风。另外,石强指出需要注意伏风具有易于被外风引动的特点,如《王九峰医案》就记载了外风引动伏风致哮喘的医案:“肺有伏风,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冒风则咳,咳甚难卧,喉中水鸡声。
肺系疾病,其病位虽然在肺,但并不仅仅指肺,《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此可知,肺系疾病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古今文献中,关于肺系疾病与肝、脾相关的论述比比皆是。如《曹沧洲医案·咳嗽门
石强认为从风的产生角度来看,风乃阳气之变动,而肝、脾具备了动静的特性。肝主动,主升,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在天为风,……在脏为肝。……其用为动。”脾主静,主安,如《类经·三卷》所云:“脾属至阴,故其性静。”《脉诀乳海·卷二》曰:“脾属土,其性镇静。”如果脾不静,那么就会引动疾病的发生,甚至会加重肺系疾病的症状,如《内经知要·卷下》论述:“脾土喜静,动则违其性,故增剧也。”上述所说的与脾相关的症状,皆为脾虚的表现。虚则脾主静功能失常,从而造成肝脾之间动静失衡,肝主动的功能相对较旺,动为阳,静为阴,阳动有化生风邪的倾向,风邪上犯于肺,肺肃降不及,肺气上逆,进而引发一系列肺系疾病的表现。另外,儿童为主要患病对象。这一现象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生理上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之日常饮食不知自节,因而在病理上易形成肝动过、脾不静之势,进而化生风邪,若上扰于肺,则可表现出肺系的症状或体征。
在治疗上,石强认为需用甘味虫类药缓其性,着重用到蝉蜕、乌梢蛇、蕲蛇、蜂房。这四味虫类药药味皆为甘。《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甘以缓之。”《素问·宣明五气》:“甘入脾。”甘以缓之,可使脾静,从而肝脾动静协调、风邪息止,达到调和肝脾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升降,是指人体之气的升降。肺对这种气的升降具有直接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如《医原》曰:“人之身,肺为华盖,居于至高,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这是肺主呼吸的重要体现。周学海所著之《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还进一步揭示了肺的呼吸运动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升降出入中以升降为本的看法,即呼出浊气,离不开宣发;吸入清气,离不开肃降。前者为升,后者为降。升乃出的前提,降是入的保证。二是肺主气,影响人体一身之气的升降。对此,历代文献中有诸多相关的说明,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肺者,气之本。”这是肺主气最简明的表述。《王氏医案绎注·卷一》云“肺司周身气机升降”,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肺影响人体一身之气升降的要义。类似的叙述还有《伤寒绪论·卷上》之“手太阴者肺也,肺为清肃之脏,主气升降”等。
肺气的升降失常,会导致肺系疾病的发生。对此,相关的文献记载众多,如《医述·卷七》曰“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说明了肺气的升降失常是形成肺“郁”证的缘故。又如《赤水玄珠·第七卷
石强重点抓住肺系疾病常具有肺气升降失常的病机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当患者出现连声咳、气上冲咳、运动后咳等升降失常的表现时,石强予升降同用之法,常采用虫类药药对的配伍,如蝉蜕配乌梢蛇,或蝉蜕配蕲蛇。如此组合,符合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的特性。
“久病入络”首载于《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提出的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书中云:“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且反复提到“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等。至于对“久病入络”一词的理解,马义
久病入络与肺系疾病的关系,古今文献上多有探讨。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言“久嗽,因劳乏致伤,络血易瘀”,说明肺系疾病久治不愈,其机理与久病入络有关。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指出肺络瘀血、升降失常为咳嗽的重要病因病机,故而在治法上“但去瘀血”,便可达到“痰水自消”。现代学者盛生
对于久病入络,叶天士用虫类药搜剔通络。如《临证指南医案》载“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乃古法而医人忽略者”等。虫类药能够用于久病入络,起到搜剔通络的作用,这是由其特性所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清代吴鞠通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李容容
在临床上,石强充分发挥虫类药搜剔通络的作用,并广泛应用。当患者表现出气憋、舌下络脉紫暗等属于久病入络、络脉痹阻的症状或体征时,石强喜在处方中加用地龙。地龙味咸,《素问·宣明五气》谓“咸走血”,故地龙可以入血分,行破血逐瘀之功。
崇某某,男,62岁,2020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咳嗽反复发作10年,再发加重2个月。患者诉近10年来每年秋、冬季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无咳痰、胸闷、气喘,每次发作持续月余,其间曾服用止咳类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改善,后自行缓解,仍反复发作。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咳嗽再发,症状较前加重,遂至门诊就诊。症见:咳嗽多为夜间发作,无明显上、下半夜区别,单声咳,天突痒作咳,越咳越痒,无卧则咳,无咳痰、胸闷、气喘,无咽喉异物感。流清涕,偶有喷嚏,些许鼻塞,无恶寒。晨起无明显咳痰,刷牙时偶见干呕。食量一般、食欲尚可,知饥,稍多食则易腹胀。饮水量一般,温饮为主。晨起无口干、口黏,偶有口苦。夜寐尚安稳,无入睡困难,梦不多,偶有咳醒,醒后可再次入睡。大便一日一行,大便溏,色偏深,挂厕,无便前腹痛肠鸣;晨起小便淡黄。舌质淡红略喑,苔浮黄,中根偏厚腻;脉偏弦(左甚),不流利,两关偏浮,左关偏旺。中医诊断:咳嗽,辨为太阴风湿郁热。治法:健脾祛湿,祛风透热,肃降肺气。处方:异功散加减。药用:陈皮10 g,南沙参12 g,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乌梅18 g,防风9 g,生地12 g,川芎7 g,蝉蜕15 g,乌梢蛇12 g,望江南10 g,南天竺子12 g,胡颓子叶12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020年9月20日二诊:天突痒感大减,咳嗽明显减轻,苔浮黄略腻,大便可见成形,仍鼻塞。予上方去白术,加苍耳子8 g,鱼腥草12 g,继服7剂。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天突痒、咳嗽消除,无其他不适。
按 本案属中医“咳嗽”范畴,结合四诊,综合辨证为太阴风湿郁热。风性轻扬,易袭阳位,故外风侵袭太阴之表,可出现鼻塞、流清涕、喷嚏等症。太阴之里不足,健运失司,湿邪内生,可见大便溏、挂厕、脉不流利、舌苔中根偏厚腻等。土虚则脾主静功能失常,肝主动的功能相对较旺,动为阳,静为阴,阳动有化生风邪的倾向,此时所形成的风即为伏风。伏风具有伏邪和风邪的特点。患者咳嗽反复发作,在每年秋、冬季易发,发病时间呈一定的规律性,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同时,又兼具风邪“风盛则痒”“痒为泄风”的特点。在外风作用下,伏风易被引动,而表现出天突痒咳、越咳越痒等。此外,所生之湿邪有明显化热之势,夜间咳、大便色深、苔浮黄、两关偏浮等症状及体征均为湿邪郁而化热之象。风热之邪合而上犯,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治疗上,一是要健脾,以异功散加减;二是要治风,用乌梅、防风、生地、川芎、蝉蜕、乌梢蛇等(其中两味虫类药所治的风邪不同:蝉蜕与防风相配是用来疏散外风;乌梢蛇与川芎相伍是用来祛除伏风);三是要降肺气,用望江南、南天竺子和胡颓子叶。
石强教授在长期运用虫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实践中,注重对病因、病位、病机、病势进行分析。其认为肺系疾病的病因以风为主,病位以肝脾为基,病机以升降失调为重,病势以久病入络为要,并据此选用相应的虫类药,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对此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使用虫类药治疗肺系疾病提供借鉴及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刘英锋,黄利兴.实用辨证论治程式通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2. [百度学术]
胡国俊.肺恙求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3-159. [百度学术]
魏贤芳.灯火灸治见风咳嗽症[J].江西中医药,1995,26(S2):137-138. [百度学术]
汪艺香.汪艺香先生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6. [百度学术]
洪广祥.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洪广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 [百度学术]
王九峰.王九峰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72-178. [百度学术]
闫永彬,丁樱.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997,1005. [百度学术]
闫永彬,贾长虹,杨明江,等.从伏风暗瘀宿痰辨治小儿哮喘[J].中医杂志,2016,57(21):1877-1878,1881. [百度学术]
王海媚,江璇,叶焰.基于“形寒饮冷则伤肺”及“伏风”理论辨治脆性哮喘[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2):2147-2150. [百度学术]
曹沧洲.曹沧洲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9. [百度学术]
姚荷生,潘佛巖,廖家兴.脏象学说与诊断应用的文献探讨:脾脏、肝脏、肺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9. [百度学术]
孙一奎.赤水玄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40. [百度学术]
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09. [百度学术]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 [百度学术]
武之望.济阴济阳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44. [百度学术]
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6. [百度学术]
马义斌.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及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甘肃中医学院,2014. [百度学术]
贾双双,张伟.从“久病入络”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演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9):95-97. [百度学术]
盛生宽,盛全成.活血化瘀在肺系病中运用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68-269. [百度学术]
张霆.从络脉论治肺癌探讨[J].福建中医药,2007,38(1):48-49. [百度学术]
范伟峰.薛文翰老师运用“久病入络”理论临床经验举隅[J].甘肃医药,2012,31(9):689-691. [百度学术]
苏垠旭,龚婕宁.从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治肺纤维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6):1280-1284. [百度学术]
李容容,曹茜,王亮,等.李仁廷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6):110-11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