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永树名老中医认为,腰痛主要由于精血亏虚,阳气不足,经络失其温煦所致。培育阴精的前提是调养阳气,“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在养阳育阴方面有着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大的临床意义。张老采用“后病前治”,治以“养阳育阴”,取阴中阳穴关元进行大剂量艾条温和灸,配合中药、耳穴及食疗,诸法并用,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可取良效。
腰痛病是针灸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足太阳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张永树教授(以下简称“张老”)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澄江针灸学派第三代学术传承人。张老治疗腰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辟蹊径,采用“后病前治”“养阳育阴”的治疗理念,疗效显著。笔者跟随张老门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据张老2019年夏天在新疆昌吉治疗腰痛的1例病案以窥张老学术思想。
任某,女,37岁,2019年7月14日初诊。主诉:腰酸痛10天伴右下肢酸麻感。患者10天前出现腰部酸痛,伴右下肢酸麻感,饮食可,略影响睡眠。患者曾求诊于外院,予艾灸、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刻下症见:神清,腰部酸痛,右下肢酸麻感,纳可,寐差,汗不多,二便调,舌偏红、少苔,脉沉。辅助检查:腰部椎间盘CT(2019.7.20)示“L4-5椎间盘膨出,L5-S1椎间盘突出”。体格检查:第5腰椎棘突旁压痛,双股神经牵拉试验(-);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侧“4”字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双下肢皮肤感觉对称,肌力、肌张力正常,膝腱、跟腱反射对称,双侧巴宾斯基征(-)。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辨为肾阴虚证。治法:养阳育阴、通调督任,强调灸刺并重及针药结合。①关元穴温和灸2 h,每日1次。②耳穴贴压:眼、神门、肝,每3日1次。③风池穴按摩,每日6次。④中药汤剂:黄芪24 g,当归12 g,熟地黄18 g,生白芍15 g,川芎12 g,制龟板24 g,蕲蛇18 g,薏苡仁18 g,牛膝12 g。21剂,每日1剂,500 mL水煎服。⑤食疗:鲜桑根加适量猪蹄炖服,每周1次。1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述腰部酸痛明显好转,右下肢酸麻感消失。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医林绳墨·腰痛》言:“痛之不已,乏力而腰酸者,肾虚也。”根据病案中的症状、舌脉(舌偏红,少苔,脉沉),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腰痛治疗,如按常规,当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委中诸穴,但张老临证注重个体特性,先辨阴阳,强调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治病。张老认为,阴阳的本质是承认差别,对于水来说火是阳,对于火来说水是阴。对立、统一、互根、消长、转化的阴阳五行规律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无限可分。张老主张平秘阴阳以求动态平衡,这也是辨证论治的出发点和归宿。临床应通过四诊八纲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继而补不足泻有余,调养阳气、培育阴精以平秘阴阳。张老认为,培育阴精的前提是调养阳气,具体为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张老常采用灸在前而刺在后,常灸阴中阳穴的关元以通调督任,养阳育阴。
本病案张老辨为肾阴虚腰痛,采用“后病前治”,治以“养阳育阴”来调养阳气,培育阴精,取关元穴温和灸。关元穴别名丹田,系任脉之经穴。关者,门也,出入之门孔道也;元字之义,本也,至大也。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乃聚气凝神之所,其所治病多为虚证,如遗精、尿频、女子月经不调
张老治病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取穴精要,针药结合。张老认为,针药不分家,古之许多医家如扁鹊、孙思邈、华佗、张仲景等也都是针药并用。此病例中患者睡眠欠佳,乃阴虚阳亢,阳不入阴,故嘱患者按摩风池穴,促使经脉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而神归舍。《灵枢·脉度》言:“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厘正按摩要术》指出:“耳珠属肾……耳背玉楼属肝。”故此案又取耳穴眼、神门、肝进行贴压,再配合中药以扶正祛邪,调补气血。方中重用黄芪,其味甘,性微温,无毒,乃走十二经之药,无经不达,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有补中、益元气、温三焦之效,体现了养阳育阴的主要思想。当归、熟地黄、生白芍、川芎组成的四物汤可滋阴养血、补血。制龟板属于阴中阳药,专补阴衰,喜滋润肾损,复足真元。蕲蛇,又名白花蛇,《本草纲目》曰“白花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其味甘、咸,性温,归肝经,能祛风活络。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能健脾除痹,《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怀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可引诸药下行,功能调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祛瘀,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本草经疏》记载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诸药合用,有调补肝肾、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则腰腿酸麻尽除。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张老认为,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均会使得临床疗效大减,且不利于灸法的传承与发展。张老指出,在针灸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灸重于针,古代文献的记载大多以灸为主,针为辅,但由于早期的灸法原始,痛楚较大,因而灸法逐步退居针
近代针灸宗师承淡安推崇灸法。张老恩师留章杰于1935年专程到无锡师从承淡安,得其真传,学成返回泉州后,首诊就是施艾炷灸治房事后腹痛,取得奇效,自此灸刺在泉州-福建-海外传播推广。承淡安另一弟子,山西的谢锡亮教授对灸法深有研究,独树一帜,多部专著问世。已故针灸名家周楣声在安徽省针灸医院首创灸疗科,以各种灸疗手段救治病患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在养阳育阴方面有着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大的临床意义。有些病症单以灸法就可以取得明显疗效,如张老常用关元大剂量艾条温和灸治疗腰痹,乃因灸术既可养阳育阴,又可通调督任。
张老临证常用二陈汤、温胆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辨证加减,药味不多,但都往往药到病除。张老的用药特点与取穴相似,药味不多,但剂量较大,以药之性味调病之阴阳,如温阳用附子,通络用蕲蛇,滋阴用龟板。肝主藏血、主筋,血虚血燥则筋失所养,而致肢麻、酸痛,且治风先治血。本病案用四物汤补血养血,复加蕲蛇通络,龟板滋阴等,药仅9味,但味味中病,效专力宏。曾有一例佩带金项链引起项部皮肤过敏的患者,经多家医院皮肤科用药无效。张老考虑其为营卫不和所致,用桂枝汤化裁以调和营卫而奏效。另有一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症见反复低热、口面、双下肢浮肿、周身酸软乏力。张老认为其由中气虚弱,虚火上炎所致,宜甘温除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味而见症消。张老临床用药多药简力专,屡用屡效,就不一一列举。
张老认为,民间有丰富的单方、验方和草药、食疗等,使用得当可有“四两破千金”之效。张老善用桑树的皮、叶、椹、根入药,认为桑叶之功,善补骨中之髓,填肾中之精,其质轻利中焦、健脾胃;桑椹止渴、填精、益脑;桑白皮清肺泻热。三品相较,皮不如椹,椹更不如
《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耳为中脉之所聚”,耳穴一直被劳动人民应用于民间诊疗疾病。耳不单纯是个听觉器官,其与全身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故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可用于治疗各种病症。耳穴因操作方便,颇受张老青睐,如三角窝的外三分之一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的“神门”,此腰痛案所取的“神门”就是张老常用的耳穴。“神门”穴有滋阴补肾、宁心安神功效,张老认为“心主神明,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凡失眠、多梦、烦躁、咳嗽、眩晕、疼痛、哮喘等皆可取之。张老认为每个人对耳穴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应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采用中医脏腑理论结合现代解剖取穴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张老通过6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
张老长期在福建泉州一带行医,这一学术观点适宜在东南沿海,对其他地域能否适应尚不明确。因为人的体质状况、气候条件、生活习俗、用药特点等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本案虽为个案,但张老在临床上常用关元重灸配合辨证用药、耳穴治疗腰痛,且疗效显著,意义深刻,可以启发后学,拓宽其诊疗思路。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对于后辈有启迪作用,因此应加以总结继承,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