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银屑病验案举  PDF

  • 王付 1,2,3
  • 王帮众 3,4
  • 关芳芳 1,2,3
  • 王帮民 3,5
1. 河南经方医药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2.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中医门诊/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3. 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王付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46); 4. 河南省郑州监狱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5. 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最近更新:2024-08-20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银屑病如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以及银屑病合并2型糖尿病等虽属顽固性、难治性疾病,但若能合理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常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文中通过对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治疗银屑病的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只有打破“十八反”配伍禁忌,针对银屑病病变证机合理运用经方合方配伍用药,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2024年度科研课题项目(No.CACMS-KY-2024001;No.CACMS-KY-2024002)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各种银屑病如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以及银屑病合并2型糖尿病等为公认的顽固性、难治性疾病。笔者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用药治疗银屑病常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提出只有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而彻底地纠正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错误认识,才能真正将经方合方“十八反”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

1-6]。于此试举银屑病辨治案例介绍如下。

1 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苦参汤、蛇床子散、桃核承气汤、附子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脓疱型银屑病案

患者马某,男,54岁,2020年5月2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寻常型银屑病病史,3年前又被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2年来症状明显加重,中医、西医治疗仍未能有效控制。刻下症见:全身各部散在红斑小脓疱,部分红斑呈片状脓疱,伴脱屑、瘙痒,全身怕冷,手足不温,大便干结,腹中烦热,倦怠乏力,口苦口腻,舌质红夹瘀紫,苔黄腻夹白,脉沉弱涩。西医诊断:脓疱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风,辨为寒热夹瘀、气虚风痰证。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清热燥湿,息风化痰。处方: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苦参汤、蛇床子散、桃核承气汤、附子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黄连 24 g,黄芩10 g,红参10 g,生半夏12 g,干姜10 g,桃仁10 g,桂枝6 g,大黄12 g,芒硝6 g,制附子10 g,白及6 g,苦参20 g,蛇床子24 g,藜芦1.5 g,生姜 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2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再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嘱患者忌辛辣生冷。

2020年5月9日二诊:大便基本通畅,仍有全身怕冷。前方变制附子为12 g,6剂。

2020年5月16日三诊:全身怕冷略有减轻,仍有口苦口腻。前方变黄芩为30 g,6剂。

2020年5月23日四诊:红斑小脓疱较前减轻,仍有瘙痒。前方变苦参为24 g、蛇床子为30 g、藜芦为 2 g,6剂。

药后诸症状较前减轻,以前方治疗150余剂,诸症状基本消除;又以前方巩固治疗100余剂,诸症状消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红斑小脓疱、口苦口腻辨为湿热;又根据红斑小脓疱、怕冷辨为寒热夹杂;因红斑、舌质红夹瘀紫辨为瘀;因倦怠乏力辨为虚;因瘙痒、苔腻辨为风痰;因全身怕冷、手足不温辨为寒,以此辨为寒热夹瘀、气虚风痰证。选用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温中燥湿,调理气机,补益正[

7];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汤清热燥湿,消癥消肿;蛇床子散燥湿化湿,消疮止痒;桃核承气汤清泻热结,活血化瘀,益气温阳;附子白及汤温阳化瘀生新;藜芦甘草汤祛风、息风,燥湿化痰,解毒疗疮,祛腐生肌,益气生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 百合地黄汤、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大青龙汤、附子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红皮病型银屑病案

患者刘某,男,23岁,2020年3月1日初诊。患者有5年红皮病型银屑病病史,中医、西医治疗仍未能有效控制。刻下症见:全身皮肤潮红,四肢、躯干、头皮、面部均有弥漫的大片皮肤红色斑片且伴有鳞屑,皮肤干燥、瘙痒,身体烦热,头昏沉,大便干结,倦怠乏力,口腻不渴,舌质淡,苔黄腻夹白,脉沉弱。西医诊断: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风,辨为血热夹瘀,虚寒风痰证。治法:清热凉血,益气散寒,息风化痰。处方:百合地黄汤、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大青龙汤、附子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生地黄50 g,百合15 g,生半夏12 g,黄连24 g,黄芩10 g,红参10 g,干姜10 g,麻黄20 g,桂枝6 g,杏仁10 g,石膏50 g,制附子6 g,白及6 g,藜芦1.5 g,生姜12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3月8日二诊:身体烦热减轻,仍有苔黄腻。以前方变黄芩为30 g,6剂。

2020年3月15日三诊:苔黄腻明显减轻,仍瘙痒。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2020年3月22日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仍大便干结。以前方变生地黄为60 g,6剂。

药后诸症较前趋于好转,以前方治疗100余剂,诸症状表现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80余剂,诸症状消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身体烦热、皮肤红色斑片辨为血热夹瘀;因苔黄腻夹白、口腻不渴辨为湿热夹寒;因瘙痒、头昏沉辨为风夹[

8];又因倦怠乏力辨为虚,以此辨为血热夹瘀,虚寒风痰证。方以百合地黄汤滋阴清热,凉血补血;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温中燥湿,调理气机,补益正气;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大青龙汤温宣散寒,清泻郁热,降泄浊逆,补益中气;以附子白及汤温阳化瘀生新;以藜芦甘草汤祛风息风,燥湿化痰,解毒疗疮,祛腐生肌,益气生津。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3 乌头汤、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麻杏石甘汤、乌头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关节病型银屑病案

患者许某,男,61岁,2020年7月3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关节病型银屑病病史,中医、西医治疗仍未能有效控制。刻下症见:皮肤红色斑块,覆盖银白色鳞屑,鳞屑剥去可有点状出血并流黄水,皮肤瘙痒,受凉加重,指甲凹陷,甲板增厚混浊,肘膝指趾及骶髂等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身体怕冷,大便溏泻,倦怠乏力,口苦口腻,舌质淡红夹紫,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涩。西医诊断:关节病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风,辨为寒夹湿热,虚瘀风痰证。治法:温通清热,益气化瘀,息风化痰。处方:乌头汤、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麻杏石甘汤、乌头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制川乌10 g,麻黄12 g,白芍10 g,黄芪10 g,生半夏12 g,黄连24 g,黄芩10 g,红参10 g,干姜10 g,杏仁10 g,石膏24 g,白及6 g,藜芦1.5 g,生姜12 g,大枣12枚,生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7月10日二诊:口苦口腻减轻,仍关节疼痛。以前方变制川乌为12 g,6剂。

2020年7月17日三诊:大便基本正常,仍倦怠乏力、关节疼痛。以前方变制川乌为15 g、变红参为 12 g,6剂。

2020年7月24日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仍皮肤瘙痒。以前方变藜芦为2.5 g,6剂。

药后诸症较前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120余剂,诸症状表现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80余剂,诸症状消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皮肤红色斑块、口苦口腻辨为湿[

9];因身体怕冷、覆盖银白色鳞屑辨为寒;因瘙痒、苔腻黄白夹杂辨为风夹痰;又因倦怠乏力辨为虚,舌质淡红夹紫辨为寒热夹瘀,以此辨为寒夹湿热,虚瘀风痰证。方以乌头汤温阳散寒,宣通化瘀,益气补血;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温中燥湿,调理气机,补益正气;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麻杏石甘汤温宣散寒,清泻郁热,益气生津;以乌头白及汤温通化瘀;以藜芦甘草汤祛风息风,燥湿化痰,解毒疗疮,祛腐生肌,益气生津。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4 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麻杏石甘汤、附子白及汤、苦参汤、矾石汤、狼牙汤与藜芦芍药汤合方辨治寻常型银屑病案

患者郑某,女,67岁,2020年6月28日初诊。患者有20余年寻常型银屑病病史,中医、西医治疗仍未能有效控制。刻下症见:头皮四肢腰背部皮肤片状棕红色丘疹斑块,界限清楚,周围红晕,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瘙痒,皮肤被刮破先有点状出血,然后流黄水,咽喉痰阻,身体怕冷怕热,大便不畅,倦怠乏力,口苦口腻,舌质红夹瘀,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风,辨为湿热夹瘀,虚寒风痰证。治法:温通散寒,清热燥湿,益气化瘀,息风化痰。处方: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麻杏石甘汤、附子白及汤、苦参汤、矾石汤、狼牙汤与藜芦芍药汤合方。药用:生半夏12 g,黄连24 g,黄芩10 g,红参10 g,干姜10 g,麻黄12 g,杏仁10 g,石膏24 g,苦参20 g,白矾6 g,狼牙24 g,制附子6 g,白及10 g,赤芍30 g,藜芦1.5 g,生姜15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7月4日二诊:身体怕冷怕热减轻,仍瘙痒。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2020年7月11日三诊:瘙痒减轻,仍有银白色鳞屑。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0 g、变藜芦为3 g,6剂。

2020年7月18日四诊:咽喉痰阻减轻,仍口苦口腻。以前方变黄芩为30 g,6剂。

药后诸症较前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100余剂,诸症状表现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消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头皮四肢腰背部皮肤片状棕红色丘疹斑块、流黄水辨为湿热;因皮肤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辨为寒;因瘙痒、痰阻咽喉,口苦口腻辨为风痰;又因倦怠乏力辨为虚,舌质红夹紫辨为热夹[

10],以此辨为湿热夹寒,虚瘀风痰证。方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温中燥湿,调理气机,补益正气;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汤清热燥湿,消癥消肿;狼牙汤清热燥湿,消肿敛疮;矾石汤清热燥湿,消疮收敛;以麻杏石甘汤温宣散寒,清泻郁热,益气生津;以附子白及汤温通化瘀;以藜芦芍药汤息风化痰,益气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5 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瓜蒌瞿麦丸、麻杏石甘汤、大黄甘草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银屑病合并糖尿病案

患者李某,男,54岁,2020年2月15日初诊。患者在10年前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又于6年前因血糖持续≥26 mmol/L后即出现银屑病,之后服用中药、西药及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虽降至9 mmol/L左右,但银屑病仍未能有效控制。刻下症见:四肢前胸腰背部红斑、丘疹、斑块、鳞屑,瘙痒,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手足不温,心胸烦热,大便干结,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①银屑病;②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①白疕风;②消渴。辨为热结夹寒,虚夹风痰证。治法:清泻热结,温补散寒,息风化痰。处方: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瓜蒌瞿麦丸、麻杏石甘汤、大黄甘草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生半夏12 g,黄连24 g,黄芩10 g,天花粉6 g,红参10 g,干姜10 g,茯苓10 g,山药10 g,制附子5 g,瞿麦3 g,麻黄12 g,杏仁10 g,石膏24 g,大枣1枚,大黄12 g,藜芦1.5 g,生姜12 g,生甘草 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2月22日二诊:大便通畅,仍心胸烦热。以前方变黄芩为30 g、变天花粉为30 g,6剂。

2020年2月29日三诊:血糖7.5 mmol/L,心胸烦热较前减轻,仍手足不温。以前方变制附子为 10 g,6剂。

2020年3月7日四诊:红斑、丘疹较前减轻,仍瘙痒。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药后银屑病较前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120余剂,血糖6.2 mmol/L,银屑病痊愈,继续巩固治疗糖尿病。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红斑、丘疹、大便干结辨为热结;因手足不温、皮肤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辨为寒;因瘙痒、苔腻黄白夹杂辨为风夹痰;又因倦怠乏力辨为[

11],口渴不欲饮水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热结夹寒,虚夹风痰证。方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温中燥湿,调理气机,补益正气;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瓜蒌瞿麦丸益气温阳,通利血脉,清热益阴;以麻杏石甘汤温宣散寒,清泻郁热,益气生津;以大黄甘草汤清泻热郁,益气生津;以藜芦甘草汤祛风息风,燥湿化痰,解毒疗疮,祛腐生肌,益气生津。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6 百合地黄汤、四逆汤、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麻杏石甘汤与藜芦细辛汤合方辨治掌跖脓疱型银屑病案

患者牛某,男,39岁,2020年9月28日初诊。患者有多年掌跖脓疱型银屑病病史,中医、西医治疗仍未能有效控制。刻下症见:手指及手掌大小鱼际和跖弓部有对称性红斑,多个小脓疱融合在红斑上以白为主,瘙痒,流黄水,结成痂皮后出现小鳞屑,反复出现新的脓疱,手足烦热,心胸怕冷,倦怠乏力,口苦口腻,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掌跖脓疱型银屑病。中医诊断:①白疕风;②疱疮。辨为血热寒瘀,虚湿风痰证。治法:清热凉血,温补化瘀,息风化痰。处方:(1)内服方:百合地黄汤、四逆汤、半夏泻心汤、黄连粉方、麻杏石甘汤与藜芦细辛汤合方。药用:百合15 g,生地黄50 g,生附子5 g,干姜10 g,黄连24 g,黄芩10 g,红参10 g,生半夏12 g,麻黄 12 g,杏仁 10 g,石膏24 g,细辛10 g,藜芦1.5 g,生姜12 g,大枣1枚,生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后小火煎煮40 min左右熄火,将生附子加入药中,浸泡5 min左右,大火烧开后再以小火煎药1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2)外用方:黄连粉方、苦参汤、栀子柏皮汤、矾石汤、狼牙汤、雄黄熏方、蛇床子散、文蛤散、调胃承气汤、附子白及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黄连10 g,苦参20 g,栀子30 g,黄柏6 g,蛇床子24 g,狼牙 24 g,白矾6 g,大黄12 g,芒硝6 g,雄黄2 g,文蛤 24 g,生附子5 g,白及6 g,藜芦3 g,甘草10 g。6剂,每日1剂,以水1500~25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30 min左右,去滓取药液,每日外洗1次。

2020年10月6日二诊:心胸怕冷减轻,仍口苦口腻。内服药以前方变黄芩为30 g,6剂。外用方同前。

2020年10月13日三诊:对称性红斑减轻,仍有瘙痒。内服药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外用方同前。

2020年10月20日四诊:脓疱较前减轻,仍倦怠乏力。内服药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外用方同前。

药后脓疱较前又有明显减轻,以前方治疗50余剂,外洗药仍继续使用,脓疱痊愈,又以前方巩固治疗3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对称性红斑辨为血热;因脓疱以白为主辨为寒;因瘙痒、苔腻黄白夹杂辨为风夹痰;因结成痂皮后出现小鳞屑辨为寒瘀,倦怠乏力辨为虚,瘙痒、苔腻辨为风痰,还因流黄水辨为湿热,以此辨为血热寒瘀,虚湿风痰证。方以百合地黄汤滋阴清热,凉血补[

12];以四逆汤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补益正气;附子白及汤温阳化瘀生新;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温中燥湿,调理气机,补益正气;以黄连粉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苦参汤清热燥湿,消癥消肿;矾石汤清热燥湿,消疮收敛;狼牙汤清热燥湿,消肿敛疮;文蛤散清热利湿,软坚生津;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补益正气;以雄黄熏方温化寒痰,化瘀消疮;蛇床子散燥湿化湿,消疮止痒;以麻杏石甘汤温宣散寒,清泻郁热,益气生津;以调胃承气汤清泻热结,补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清泻热郁,益气生津;以藜芦细辛汤祛腐生肌,化痰息风,温通利窍,益气解毒;藜芦甘草汤益气温通,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参考文献

1

王付.王付经方十八反真传[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5. [百度学术] 

2

王付.王付经方新思维-经方合方十八反临床证精要[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11. [百度学术] 

33

王付.从经方合方治验驳“十八反”配伍禁忌[J].中医药通报2020195):14-17. [百度学术] 

4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1201):4-7. [百度学术] 

5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消化系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1203):5-8. [百度学术] 

6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肺系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0196):8-11. [百度学术] 

7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睡眠障碍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5):7-9,39. [百度学术] 

8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精神障碍疾病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7):5-8. [百度学术] 

9

王付.“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22110):10-13. [百度学术] 

10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甲状腺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1):5-8. [百度学术] 

11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肝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4):6-8. [百度学术] 

12

王付.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肾病变验案举隅[J].中医药通报2023227):3-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