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中医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解析与挖掘路径研  PDF

  • 刘苗
  • 梁永林
  • 万生芳
  • 任红艳
  • 孔令娟
  • 荀敏奇
  • 周琦
  • 李智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最近更新:2024-08-13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从专业宏观层面(中西医观念、认识方法、治疗等方面)、学科微观层面(如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专业认同、人文精神等)、课程层面对中医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与解析,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的途径与模式,寻找中医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课程体系。思政元素解析和挖掘是开展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解析,使其贯穿、渗透于中医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是实现思政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1 从专业宏观层面挖掘

东西方文化、中西医学宏观层面包括观念、认识方法、治疗等方面。讲者可从中西医观念、认识方法、治疗等方面挖掘命运共同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团结等思政元素。

1.1 中西医观念上有整体与局部的区分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世界观,阐明了人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1]。中医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医养生和维系人体健康的核心理论,主张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惟有人与天地自然同频共振,人体才能够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状态。中医学在诊断、治疗方面也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重视患者与天地自然的关系,遣方用药也具有个体差异性。西医学对生命、人体组织结构、疾病的认识更突出局部的特点,更注重从解剖学、物理学、化学等角度解释,更强调从微观层面说明生命与疾病。讲者通过比较中西医学观念上整体与局部的区分,可让学生意识到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应当从整体出发,使其树立大局意识。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家应深刻认识到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1.2 中西医学认识方法上有解剖与意象的互补

中医学以功能的“象”认识人体,比西医学的解剖方法和实验方法更具优势。西医学的“脏器”是指解剖学中的脏,也就是脏形。而中医学的“脏”,在脏形的基础上还包括脏气和脏神。如中医学在研究肝形(相当于西医学的肝脏)的同时也研究肝气和肝神。对于肝脏,西医学重点研究的是肝形,而中医学重点研究的是肝气,是气的层面。在肝形的基础上,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在肝气的基础上,肝具有主疏泄的功能。如果不从气的层面认识五脏,就得不出肝主疏泄的功能。中医学的脏腑与脏器虽有相关性,即均有解剖学实体的含义,但其实际内容已远远超出解剖学的范围,更多地着眼于功能的概括。中医学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司外揣内”“以象测藏”整体观察和推理而获得。

中医学对脏的认识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但为何没有走解剖学的道路呢?这是因为中医学进一步认识到形的作用必须建立在气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气是无形的,所以中医学只能通过象来认识脏。中医学通过象思维认识气,借助哲学思维,如阴阳的象、五行的象来认识脏腑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学的脏,在脏形的基础上,又包括脏气和脏神。比如肝主藏血,必须依赖于肝主疏泄,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才血归于肝藏。中医学认识到肝形,但又高于肝形。这里的气是指功能,形即形态,正常情况下,脏腑具备的功能与其形态是相对应的。但当功能和形态不一致时,中医学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如肝的形在左边,但是肝的功能在右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当形和气不一致时中医学注重的是气,是功[

2]。做人也一样不能以貌取人,要重点关注其思想品德。正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1.3 中西医学治疗上有辨病与辨证的合作

中西医学治疗上有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即“态靶结合”。西医学打靶,是因为其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往往采用杀灭、消除、切割、替代等治疗方法。而中医学调态,调的是人体的内稳态,使机体重新回归自稳态,即通过辨别寒热虚实,运用中药及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导引等),使机体阴阳平衡,脏腑调和,达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中医学调态的方法诸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西医学调的是疾病本身,或者患病的细胞,而中医学调的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西医学打靶,中医学调态,临床治疗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侧重于形的层面,或侧重于气的层面,也可以形气结合,态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应当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渗透,最终创建西医打靶与中医调态相结合的医疗模[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才能立足于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从学科微观层面挖掘

讲者可从学科微观层面,如重要人物(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等)、关键事件(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科学之争、屠呦呦创造出新型治疗疟疾药物案例)、学科认同(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贡献)、人文精神(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等,挖掘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

2.1 重要人物

历代医家的家国情怀、治学态度、人格魅力等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健全其人格;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其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2.1.1 张仲景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描写了创作背景:“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足见医圣为天下苍生计、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怀。

2.1.2 皇甫谧

《晋书·皇甫谧传》记载了皇甫谧“耽玩典籍,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讲者通过讲解,可培养学生多闻博识、精勤不倦的治学态[

4]

2.1.3 孙思邈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其大慈恻隐之心和普救含灵之苦之誓言能够激发学生重视修身律己、厚生爱民的德行修养。

2.2 关键事件

2.2.1 中医存废之争

在课堂中,讲者穿插介绍近代中医存废之争和中医药在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医存废之争不只是一个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争论问题,而是事关民族文化存续的重大事[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6]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讲者以此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2.2 中西医科学之争

中西医科学之争,其实是科学和真理之争。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本体不一样。科学的研究是基于对物质的观察、数据推理、实验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但是,西医学研究的指标一直在更新,所以用科学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不一定是正确的。从对生命的认识而言,科学只是一个方法。科学本身可以作为追求真理的工具,但科学不是真理。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向真理的方向发展,不断地接近真[

7]

真理是中医学的终极追求,所以中医学不是当代西方科学范式及其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主导下的科学。中医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质而是能量,数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诸多处方在现代都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因此后世中医家要做的更多的是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时代,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一些疾病的传变规律。而西医学要做的是创新,需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地认识生命。讲者通过比较中西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

2.2.3 屠呦呦创造出新型治疗疟疾药物案例

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中国消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及其发现者屠呦呦。在氯喹抗疟失效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经过上百种中药筛选、数百次失败后,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迪成功研制了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屠呦呦身上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真、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

8]

2.3 学科认同

讲者可通过挖掘学科认同的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学科的认同感,增强学习中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确保学习效果,树立起对专业学科的信心以及对自己的信心。中医类专业学科的学生只有树立牢固的专业认同感,才能坚定长期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

9]。数千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及传染病的防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在同疾病斗争中诞生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疫论》等经典著作。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各级医疗救治实践中,中医药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入中国的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了其特色优势,对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发挥了重要作[10]。实践证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和独特优势,也是战胜疫情的“法宝”之一。

2.4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动力。讲者可引导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践行中医人文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萌发出投入中医药发展事业中的热[

11]。“医之仁术,一柔一刚,刚柔相济,仁之存,术可附焉”,精湛的医术治病救命,医者的仁爱情怀却能降低患者的恐惧和不安。人之常情正如《灵枢·师传》所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中医注重“以病为标,以人为本”,因此,中医师面对患者,需耐心倾听,细细询问,体察脉象,苦其所病,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真切体会患者的病苦与焦虑,宽慰开解令其安心,体恤患者,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12]。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学生学习中医应仁与术同修,要秉承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医者初心,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

3 从课程层面挖掘三德

孔子在《论语》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于德”指的是立志虽高远但要依德而行,没有德做事就会不择手段失去良知,可见德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品德修养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取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讲者从课程层面挖掘三德,让学生理解德是生活的基石,是最高的法律,明白道德的评判标准,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3.1 大德

大德聚人心,国家力量强。《周易·系辞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德无言,化育万物。《黄帝内经》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和万物都由天地所生,天地给予人类生命,又给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是人类对自然应该有的德性。大德之人必定是具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人,必定是德位相配的人。每一个国家公民,都要做到明大德。明大德对个人而言要立志报效祖国,要把自己的“小梦想”融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中国梦”去,砥砺奋进,执着前行。

中医学研究的是气,人类的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气有物质的气,还有精神的气。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气魄、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基本保障。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应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不辱使命,不负人民”。(前引号在哪里??)

3.2 公德

公德明是非,社会风气正。“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公德反映的不仅是道德修养,更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尽的义务。如张仲景看到整个社会生灵涂炭,立志学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公德心,使其成为了一代名医。社会公德是每个医护人员应该具备的美德,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提出了“五戒十要”,其中第一“要”便是“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平等、博爱是医务人员应有的内涵,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

13]。讲者培养医学生的公德之心,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操守、坚定的职业信[14],树立对患者的责任心与关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3 私德

私德铸品格,个人行为端。“私德”是指从道德意识及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严格要求自身,崇德向善,铸造君子人格。如中医治疗感冒采用的汗法来源于《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策略,为被包围的敌军留下逃走的缺口,给敌人一个出路。中医学不仅对人是仁慈的,对邪气也是仁慈的,给邪以出路。中医学的治疗方法都有仁德之术,医者对患者也要有仁爱之心。凡是有仁慈之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视人之子如己之子的医生,不仅救治了患者,也成就了自己。又如中医学认为,女子的月经一月一到,不失其期,故又称之为月信。月经的有无、多少、迟速及其治疗原委都包含在“信”字内。古人将月经称之为“月信”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五常中的“信”字,为五行之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皆属于信,说明了脾胃对月经的重要性;二是信则以时而下,不愆其期,不调则为失信[

15]。诚信为人之本,国家和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应该以私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

本文从专业层面、学科层面、课程层面挖掘解析了命运共同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严谨的治学态度、修身律己、家国情怀、团结、诚信、奉献精神、科学家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公德和仁爱之心等思政元素。讲者若将其融入中医专业教育,努力将德育纳入中医教学中,则可增加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合力,可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文化,熟读本国经典,使其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具备真正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从中医文化角度谈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优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1079-1081,1103. [百度学术] 

2

安冬李璐李萍.从形气神谈中医学的肝[J].中医药信息2019365):50-52. [百度学术] 

3

仝小林.态靶医学:中医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1):16-18. [百度学术] 

4

王翠翠陈一凡杨东方.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古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22415):72-76. [百度学术] 

5

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0102):81-89. [百度学术]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社201617. [百度学术] 

7

殷忠勇.真理、科学与中医[J].医学与哲学(A)2015364):75-78. [百度学术] 

8

王新斌马睿玲李赟.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6):25-28. [百度学术] 

9

杨欢任虹雍双双.关于加强中医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9):29-30. [百度学术] 

10

吕传柱李权周宁.新冠疫情给急诊医学发展的启迪与再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1):1-4. [百度学术] 

11

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196-198. [百度学术] 

12

荆素华王明军.《中医学》人文精神全程融入临床医学教育的教改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3):216-218,223. [百度学术] 

13

廖承成王金容张艳菊.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整理的探索和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4):76-80. [百度学术] 

14

赵彤宋莹莹刘孟敏.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实践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261-265. [百度学术] 

15

池孟轩王新佩.陈修园《女科要旨·调经篇》学术思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4345):533-53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