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医家传承、创新历代中医特别是张锡纯胸中大气(宗气)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以中医宗气理论作为指导的医学流派——中医宗气学派。中医宗气学派临证善于使用调补大气治则:“调”即调节大气的气机,若大气郁滞者,通行之,通行即是要排除大气运行之障碍,如内舍于脏腑经络的瘀血、痰饮、滞气及其他内外邪气;“补”即补益大气,依其生成来源与布散动力,主要有补益肺、脾、肾精气及补益心、肝、肾阳气两端。大气虚损者以补益为主,若伴微邪,辅之以调;大气上逆者以调节为主,若伴气虚,辅之以补;大气下陷、涣散、郁滞者,调补结合。百病皆生于气也,笔者作为中医宗气学派传承人,运用调补大气治疗大法治疗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膀胱,以及全身肢体经络、气血津液的虚实夹杂性慢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大气(宗气)理论创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称《内经》),经后世医家张仲景、朱丹溪、孙一奎、喻昌等人予以丰富发展。民国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认为大气即宗气,宗气亦即大气,其总结了历代医家的宗气(大气)学术思想,提出了“大气下陷”理论,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大气方药,形成了中医大气理论理法方药完备的学术思想体
《内经》关于大气的概念来源于先秦精气学说。精气学说认为气为运动流行、化生万物的精微物质,自然界大气即太虚(精微无形)之气,以此类推,《内经》所指的人身之大气当为气势磅礴、周流全身而不息之精微物
关于宗气的形成与功能,《灵枢·邪客》指出宗气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是与糟粕、津液相对,分别运行于三条道路之物质,当为营
张锡纯将大气(宗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概括为大气虚损、大气下陷、大气上逆证,并涉及到大气郁滞证。其中大气郁滞证张锡纯未明确提出,而大气上逆证则未详细讨论。
张锡纯采用补法治疗大气虚损证,补益大气首用黄芪,以其性质轻清,与清气同气相求。大气虚而下陷,则为大气下陷或曰大气虚陷证,方用升陷汤,由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等药物组
张锡纯在大气下陷理论基础上结合脏腑虚实及兼证制方醒脾升陷
大气虚衰合并经气郁滞重证多见于中风后肢体痿废及寒饮结胸等证,对此张锡纯制方多首予以治疗。对于偏枯之肢体痿废,方用补偏
升陷汤系列方及上述治疗大气虚衰合并经气郁滞重证方剂等体现了张锡纯运用补益大气(宗气)兼调畅经气大法治疗疾病的思想,补益大气兼祛邪调气(活血行瘀、祛风消痰、升提等)治法,是调补大气治则的具体化,但张锡纯不认为大气可出于肺,转为经脉之气,故没有明确提出调补大气治则。
笔者作为中医宗气学派传承人之一,对胸中大气(宗气)理论理、法、方、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笔者认为大气的生成过程是:肾主骨髓,骨髓中元精在元阳温煦下化生元气,元气氤蕴变化产生初始营气与卫气,在肝气升发下进入经脉,升至中焦脾胃系统后接受水谷精微濡养,继续升至上焦心肺(胸中),在接受自然界天阳之清气温养后,固摄谷气与清气,遂成为成熟的卫气与营气,合称为胸中大气(即宗气),其在心阳的鼓动下,布散全身,即为一身之大气。宗气多指聚于心肺(胸中)之大气;一身之大气多指布散全身之大气。肾、脾、肺精气是形成大气的物质基础;肾、肝、心阳气是形成大气生成周流布散之动力。五脏虚,则大气虚,故可通过补益五脏的方法以补益大气,而补益大气则以黄芪补肺脏为长。
笔者基于《黄帝内经》大气周流
在大气、宗气周流观指导下,笔者认为大气周流全身,若被滞气、寒热、痰饮、瘀血等邪气所郁滞,周流不畅所引发的病证即大气郁滞证。大气亏虚合并大气郁滞即为大气虚滞证;大气虚陷合并大气郁滞即为大气虚陷郁滞证。大气(宗气)出于心肺,运行于经脉即为经气,故张锡纯之大气虚衰合并经气郁滞证,即是大气虚滞证,治疗宜以补益兼祛邪治法。大气下陷兼大气郁滞即大气虚陷郁滞证,治疗时宜在补益、升提大气的同时佐以祛邪之药。
笔者在张锡纯补益大气兼祛邪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并明确提出较系统的调补大气的治疗大法(治则)。
“调”即调节大气的气机。大气下陷者,升提之,方以升陷汤、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等;大气涣散者,收敛之,所用方药如生脉饮或山萸肉等;大气上逆者,镇潜之,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大气郁滞者,通畅之,即排除大气运行之障碍(如内舍于脏腑经络的滞气、湿热、瘀血、痰饮及其他内外邪气),因气滞者常用五磨饮子、柴胡疏肝散,因湿热者用方四妙散,因瘀血者用丹参饮、桃红四物汤之类,因痰饮者用苓桂术甘汤、导痰汤之属。
“补”即补益大气。笔者认为依大气生成来源,其治法主要分为“滋化源”“壮动力”两端。“滋化源”即补肺、补脾、补肾:补肺在于吸纳清气;补脾在于摄取谷气;补肾在于填补元气。补肺气常用大剂量黄芪;补脾气常用四君子汤;补肾气常用左归丸、杜仲、桑寄生等方药。补益大气时,以补益肺、脾、肾之气为主,并可根据肺、脾、肾阴阳偏胜的情况加以滋阴、补阳之品。此外还可以“壮动力”,即补益心、肝、肾阳气,用炮附子、淫羊藿温肾阳,以助元气发生;用桂枝、附子等补益心阳,以助宗气布散;以柴胡升肝气,当归、白芍等补肝之体,以助大气升发。
大气(宗气)虚损者以补益为主,若伴微邪,辅之以调;大气上逆者以调节为主,若伴气虚,辅之以补;大气(宗气)下陷、涣散、郁滞者,则调补结合,补有益于调,调有助于补,若大气得补,邪气得除,气血周流,大气功能正常发挥,则诸多疾病可以痊愈或缓
陈某,女,52岁,2019年2月12日初诊。主诉:咳而遗尿3个月。患者半年前天气转凉时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后出现头痛、鼻塞、发热,服用西药后上述感冒症状消失,然而间断咳嗽不止,3个月前咳嗽加剧,咳则遗尿。现症:间断咳嗽,咽干,痰少而白黏,腰酸,乏力,咳而遗尿,舌淡红,苔白。西医诊断:①感染后咳嗽;②小便失禁。中医诊断:膀胱咳,证属肺失宣肃并宗气亏虚,失于固摄。治法:调补宗气,宣肺摄精。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15 g,炙紫菀10 g,黄芩10 g,甘草6 g,党参15 g,白术15 g,当归6 g,茯苓15 g,柴胡10 g,菟丝子15 g,苏子10 g,陈皮10 g,桔梗10 g,桑白皮15 g,五味子6 g。3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2月15日二诊:咳嗽减轻,遗尿次数及量减少,方药以原方加黄芪至30 g,再服3剂。
2019年2月18日三诊:咳嗽基本痊愈,轻微咳时偶尔遗尿,处方予二诊方药加续断、益智仁、乌药各10 g,3剂。服后诸症痊愈。
按 《素问·咳论》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此为膀胱咳,为上下焦同病。患者感受外邪,肺失宣肃,故咳嗽;宗气失于生成、布散,大气虚滞则肾与膀胱气少,固摄津液无力,故咳则遗尿;肾元失却宗气补充滋养,故腰酸、乏力。治以补中益气汤(脾气下陷不明显故去升麻)健脾益肺;以菟丝子及三诊之续断补肾、补益大气;黄芩、桑白皮、炙紫菀、苏子、陈皮清热、止咳、祛风、化痰,以恢复肺气宣肃,以解宗气之郁滞;乌药温肾散寒;五味子及二诊之益智仁收敛耗散之宗气。诸药合用,使宗气得补、得行、得敛,固摄有力,肺复宣肃,故膀胱咳得愈。
陈某,男,46岁,2019年7月16日初诊。主诉:多食易饥3年,反复口腔溃疡6个月。患者3年前开始多食易饥,乏力,手足麻木,经某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近半年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现症:口干黏腻而渴,胃脘痞胀,浑身无力,口腔黏膜现白色溃疡面,查体:BP 135/90 mmHg,形体较胖,舌体红胖,色淡红,苔黄干腻,脉弦。既往史:糖尿病5年。实验室检查:血糖7.2 mmol/L。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②口腔溃疡。中医诊断:①消渴;②口疮。证属痰热阻滞,大气失畅。治法: 化痰清热,调畅大气。处方:祝谌予降糖对药方加减。药用:黄芪15 g,葛根15 g,玄参15 g,生地15 g,苍术15 g,半夏10 g,枳壳10 g,黄连10 g,当归10 g,丹皮10 g,升麻10 g,炙甘草6 g。5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7年10月6日二诊:口腔溃疡痊愈,已无胃脘痞胀,其他症状亦有改善。以二诊方药去丹皮、升麻、枳壳,黄芪加至30 g,加白术、茯苓各15 g,丹参10 g,陈皮6 g,续服5剂。后因腰部酸痛,酌情加桑寄生、杜仲等补肾药,以上方加减,每月服药15剂左右,嘱控制饮食,适量运动。
随访1年,口腔溃疡未发,血糖基本正常。
按 消渴为中焦脾系统之胰腺失调引起的津液疾病,一般为患者因饮食等因素伤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即脏腑之气),致脂肪、葡萄糖等精微及津液失于正化,化生痰浊,痰浊阻滞脉道,则形成瘀血,痰浊、瘀血郁滞大气,久之大气不得津液及精微补充,大气亦虚,则大气虚滞,诸症乃生。一则大气与津液失于布散,故口干渴、浑身无力;营血瘀滞则手足麻木;痰浊郁而化热,元气不得大气下输之精微及津液的滋养,虚热内生而上炎,虚热实热上蒸于口,故发口疮;脾虚运化无力、痰浊停于胃脘则胃脘痞胀。故一诊时以丹皮、黄连清胃热、血热;生地清热且补益元气;升麻引药上行;葛根升清;当归活血通脉;半夏化痰止呕;稍加黄芪补益大气。二诊时加用白术、茯苓以补益脾系;丹参活血化瘀;加黄芪至30 g大补肺气。三诊时加桑寄生、杜仲等补肾之品补益元气。肺、脾、肾精气得补而大气旺,脏腑经脉得调而邪气除,故口疮痊愈,消渴得解。
李某,女,22岁,2020年4月6日初诊。主诉:颜面部、足部水肿3年余。3年前感受风寒后颜面水肿,腰痛,小便不利,经某医院诊断为肾炎综合征,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后经常出现眼睑、足部水肿,月经期加重,按之凹陷不起,伴腰酸、乏力,经该医院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现症:头晕,颜面萎黄,口干而渴,小便微黄浊,量少,大便溏,足部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腰酸,乏力,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肾功能检查示基本正常,血压135/95 mmHg。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西医诊断:肾炎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证属大气虚滞,湿热阻络。治法:调补大气,除湿清热。处方:异功散加减。药用:黄芪30 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 g,白茅根15 g,车前子15 g,丹参10 g,当归10 g,炙甘草6 g,杜仲10 g,金樱子10 g,蒲公英10 g。7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0年4月13日二诊:足部水肿、腰酸、乏力好转,大便正常,小便量增多不黄,依然口干渴,以一诊药方加用生地黄、山萸肉各10 g,7剂。
2020年4月20日三诊:足部水肿、腰酸、乏力继续好转,小便清,以二诊药方加用益母草10 g,7剂。后以二诊方药加减服用30多剂,水肿诸症悉除。
按 此为下焦病,水肿之为病,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之表现。大气主三焦气化,故本病治以调补大气。初诊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杜仲自肺脾肾以补益大气;山萸肉、金樱子收敛下焦大气以资元气,达大气和元气互生之效;白茅根、丹参、当归及后加用的益母草凉血活血止血;车前子、茯苓祛湿;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以化生元气及宗气。诸药合用,使瘀血及血中伏热、水气皆去,大气得补、得敛,气化、行血、固摄精微俱有力,大气与偕行之元气,修复受损之肾小球滤过膜组织等,故水肿诸症得除。
张某,男,48岁,2017年9月15日初诊。主诉:肩膀酸胀运动不利半年。伴颈椎不适,曾经某医院诊断为肩周炎,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慢性肩周炎。中医诊断:肩痹,证属宗气虚滞,风寒阻络。治法:调补宗气,以补益宗气并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为法。处方:蠲痹汤加减。药用:黄芪30 g,当归10 g,防风6 g,羌活10 g,姜黄10 g,丹参15 g,甘草6 g,葛根15 g。7剂,水煎,早晚分服。
后患者自行再以一诊方药服药15剂,电话随访,诸症悉除。
按 此为肢体经络病。肩痹多为风寒凝滞肩部气血,气血受损而无力祛邪所致。治当以补益大气,合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之品。故方中黄芪大补宗气,与祛风寒药物防风、羌活及活血药当归、葛根、丹参、姜黄同施,既可使营卫气足,得以冲开风寒、瘀血之痹阻,又可使祛邪之药不伤正气,调与补二者相得益彰。
朱某,女,76岁,2019年11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10年,胸部冷痛3日。患者10年前开始胸闷、胸痛反复发作,经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平时服用各种治疗冠心病西药,发作时服用速效救心丸或休息后可缓解。现症:胸中冷痛闭塞,有收引感,服用速效救心丸不能完全解除。舌质胖大淡紫,苔薄腻,脉沉紧。西医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寒遏胸阳,宗气郁滞。治法:温阳散寒,通行宗气。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药用:枳实10 g,薤白10 g,桂枝10 g,法半夏 10 g,全瓜蒌25 g,丹参15 g。5剂,水煎500 mL,早晚分服。
2019年11月30日二诊:已无胸闷、胸痛,但胸中仍有冷感,且肢凉膝软。处方: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10
g,熟附子10 g(先煎),杜仲10 g,白术15 g,茯苓15 g,丹参15 g,薤白12 g,全瓜蒌25 g,黄芪 30 g。5剂,水煎500 mL,早晚分服。
2019年12月5日三诊:诸症大为减轻,以二诊方加减服用半年,胸痹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按 此为上焦胸中大气为痰饮、寒邪、瘀血阻滞案例。大气充养心气、心阳,大气若不行,胸阳则不振,治宜调补大气。一诊寒遏胸阳,急则治其标,故以桂枝、薤白温心阳、胸阳;法半夏祛痰;丹参活血。二诊用附子温肾阳;杜仲补肾气;人参补脾且益元气;白术、茯苓益脾;瓜蒌豁痰;丹参活血,使大气之物质基础即肺、脾、肾精气得补,大气运行之动力即心、肾阳气充足,痰、瘀、寒、气等郁滞得除,故胸痹随之好转。
现代中医多将大气理论用于指导心肺疾病的治
参考文献
陈吉全,于庆卫.张锡纯大气理论探讨[J].光明中医,2013,28(8):1545-1546. [百度学术]
陈吉全.南阳宗气学派学术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473-4476. [百度学术]
陈吉全,陈瑞祺.《黄帝内经》大气周流观基本内容及传承创新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9):107-110. [百度学术]
陈吉全,刘冉,庞景三.运用张锡纯调补大气理论治疗慢性病经验[J].中医研究,2015,28(1):34-36. [百度学术]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2. [百度学术]
陈吉全.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J].中医研究,2017,30(4):55-57. [百度学术]
陈吉全,陈瑞祺.基于中医卫气理论探讨流行性感冒的病机及治则方药[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8):104-106. [百度学术]
徐文伟,李乙根,杨忠奇,等.基于宗气理论治疗心衰病的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932-934. [百度学术]
吴志宏.补益宗气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8):179-18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