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60例骶髂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功法锻炼。推拿治疗每周6次,功法锻炼隔日一次,治疗2 w,观察疗效。采用肌骨超声评价肌肉厚度、血流量变化情况,采用VAS、ODI分别评价疼痛和功能受限程度。
肌骨超声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患侧与健侧间的臀大肌及背阔肌下段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肉厚度均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后,治疗组骶髂关节处患侧血流量下降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VAS、ODI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耳状面及髂骨耳状面构成的稳定性高、活动性小的利于支撑和传递重力的人体最大关节,因内、外因素使骶髂关节力学平衡失衡造成损伤、半脱位等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称为骶髂关节紊乱。研
“筋骨并举”思想是国医大师李业甫总结出的针对“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指导思想,指出推拿治疗应理筋、正骨并重,并配合传统功法锻炼,加强患处及全身周围肌肉力量,达到“治养并重”的目
纳入的60例骶髂关节紊乱患者,均来自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2.27±14.12)岁;平均病程(6.27±4.72)个月。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9.00±15.62)岁;平均病程(6.47±4.30)个月。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号:2021AH-75。
参照《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
(1)符合骶髂关节紊乱诊断标准;(2)年龄18岁~80岁,男女均可;(3)2 w≤病程≤12个月;(4)近1 w内未接受任何治疗方法;(5)同意在治疗期间不进行其他治疗;(6)对研究内容具有良好认知,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伴有骶髂关节炎性变态反应为主的风湿免疫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密性髂骨炎等;(2)严重骨质疏松及其他相关疾病(内分泌相关疾病或肿瘤等)造成骶髂骨骨质破坏者;(3)妊娠期、哺乳期妇女;(4)手法施术部位有皮肤破溃、感染或其他严重皮肤疾病者,皮肤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5)伴有心、肝、肾、脑、肺等脏器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者;(6)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予“筋骨并举”思想指导的推拿手法联合功法锻炼。(1)推拿手法操作:①首先,患者俯卧位,术者位于患侧,先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针对痛点进行放松,再用㨰法先后放松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以及腰背肌,力度要渗透,约5 min;其次,患者仰卧位,医者以㨰法放松患者股四头肌、内收肌、腹部肌肉,约3 min;最后,在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环跳、阿是穴等位置持续施以拇指按揉法,每穴约半分钟,总共约2~3 min。②斜扳法:嘱患者健侧卧位,下腿伸直,上腿屈髋屈膝,术者位于其前方,以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后固定其躯体,用另一手前臂肘部按住患侧骶髂关节处,向前移动至极限时,然后两手同时用力作斜扳法,使腰骶椎向上后方伸牵,髂骨向下外方牵移致复位,可反复顿挫性操作1~3次。若斜扳法复位后仍存在明显长短腿,则行屈膝屈髋快速拔伸法。每周治疗6次,治疗2 w。(2)功法训练:参考《李业甫推拿学术思想与临证传真
肌骨超声(迈瑞Resona7s超声诊断仪)是一种无创、无辐射、操作简单的影像技术。使用肌骨超声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臀大肌、背阔肌下段、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肌肉厚度,以及骶髂关节部位血流量变化。若血流信息由Ⅱ级向Ⅰ级、0级变化,则认为血流量下降。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疗前,两组患侧臀大肌、背阔肌下段肌肉厚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间腹内斜肌、腹横肌肌肉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四组肌肉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四组肌肉厚度较治疗前无变化。见
组别 | 例数 | 臀大肌 | 背阔肌下段 | 腹内斜肌 | 腹横肌 | ||||
---|---|---|---|---|---|---|---|---|---|
患侧 | 健侧 | 患侧 | 健侧 | 患侧 | 健侧 | 患侧 | 健侧 | ||
治疗组 | 30 |
16.00±2.7 | 17.13±3.00 |
6.96±0.9 | 7.60±0.78 | 6.58±1.29 | 6.76±0.93 | 2.44±0.60 | 2.71±0.56 |
对照组 | 30 |
16.23±2.5 | 17.25±2.69 |
6.73±1.0 | 7.44±0.80 | 6.37±1.25 | 6.62±1.00 | 2.38±0.58 | 2.57±0.67 |
注: 与健侧比较
治疗后,部分患者组骶髂关节处患侧血流量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治疗后肌骨超声所示患侧血流量分别见


图1 治疗前肌骨超声所示患侧血流量


图2 治疗后肌骨超声所示患侧血流量
组别 | 例数 | 血流量下降(例) | 血流量未下降(例) | 下降率(%) |
---|---|---|---|---|
治疗组 | 30 | 25 | 5 | 83.33* |
对照组 | 30 | 18 | 12 | 60.00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
组别 | 例数 | VAS评分 | ODI评分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治疗组 | 30 | 7.93±1.10 |
0.73±0.7 | 68.14±11.46 |
3.35±1.6 |
对照组 | 30 | 7.13±1.25 |
1.93±0.8 | 60.56±3.65 |
6.23±2.1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治疗组 | 30 | 15(50.00) | 9(30.00) | 4(13.33) | 2(6.67) |
28(93.33 |
对照组 | 30 | 9(30.00) | 8(26.67) | 8(26.67) | 5(16.67) | 25(83.33)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骶髂关节依靠关节面、周围肌肉、韧带构成的动力和静力系统形成稳定的关节结构,一般在非强外力作用下不会产生移位。虽然骶髂关节紊乱的发病机制目前还尚不明确,但大多认为其生物力学机制是长期姿势不当使得重力传导过程中骶髂关节处的受力不平衡,肌肉、韧带张力异常造成动力系统和静力系统失
对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推拿治疗方式约占60
筋骨理论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的体现。“筋”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易经·系辞》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筋骨系统是人体复杂而平衡的运动系统,筋与骨相互依存。“筋骨并举”思想是国医大师李业甫提出的理论之一,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推拿手法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施以适合的手法纠正紊乱、理筋整复。其中一指禅、㨰法、按揉法、点法等能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解除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松解软组织、解痉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旋转、扳、拔伸等整复类手法,可作用于骨关节,起到矫正关节错缝的作用。临床治疗上需要筋、骨同治,方能“骨正筋柔”。
历代医家不仅重视针、药之效,还注重患者自身锻炼,因其能激发人体正气而达养生保健之用,其中导引术占重要位置。《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治宜导引按跷”。成玄英疏《庄子》时书“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中医推拿流派提倡自我锻炼和手法治疗相结合,起到调和阴阳、舒筋通络、防治疾病的作用。国医大师李业甫十分推崇患者自身的功法锻炼,对于腰部保健归纳总结出飞燕点水法、拱桥式和屈腰滚背法等方法,可以增强腹肌以及腰背肌尤其是竖脊肌的肌力和平衡能力,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以维持脊柱整体和骨盆等大小关节稳定状态,提高力学稳定性,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本研究在运用推拿手法治疗的同时展开功法锻炼,不仅可以增加骶髂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稳定关节,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若长期锻炼,还能增强体质,实现“未病先防”,达到养生的目的。张喜林
本研究使用肌骨超声、VAS、ODI量表评价“筋骨并举”思想指导推拿手法联合功法锻炼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病会引起两组患者患侧臀大肌、背阔肌下段肌肉厚度改变(P<0.05),而腹内斜肌、腹横肌未见明显厚度异常(P>0.05),但是在使用肌骨超声观察治疗前后肌肉厚度变化时发现,治疗后较治疗前四组肌肉厚度均无明显改变,可能与治疗时间较短有关,或许长期治疗后会出现肌肉的变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均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推拿联合功法锻炼治疗能更加明显地降低患侧血流量、缓解疼痛、改善功能(P<0.05),且临床疗效优于仅进行推拿治疗(P<0.05)。临床上,骶髂关节紊乱的推拿手法应结合“筋”与“骨”并重治疗,还需配合功能训练,加强肌肉锻炼,提高疗效,防止复发。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此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试验,且未进行远期疗效评价。后期将继续开展多中心试验,增加样本量,并定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该试验结果。
参考文献
BUCHANAN P,VODAPALLY S,LEE D W,et al.Successful diagnosis of 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J].J Pain Res,2021,14:3135-3143. [百度学术]
COHEN S P,CHEN Y,NEUFELD N J.Sacroiliac joint pai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J].Expert Rev Neurother,2013,13(1):99-116. [百度学术]
TELLI H,HÜNER B,KURU Ö.Determination of the prevalence from clinical diagnosis of 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is combination on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J].Spine (Phila Pa 1976),2020,45(8):549-554. [百度学术]
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等.骶髂关节紊乱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与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骨伤,2014,27(7):560-564. [百度学术]
黄俊能,何育风,刘昊,等.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20):3201-3206. [百度学术]
匡家毅,黎玉宣,何育风,等.解剖点斜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4):359-363. [百度学术]
杨永晖,方后山,耿凯,等.针刀治疗骶髂关节错缝源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113-115. [百度学术]
陈亚锋,司晓华,刘艳,等.“筋骨平衡”思想指导推拿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20,42(11):1700-1704. [百度学术]
侯敏,陈亚锋,贺杰,等.推拿联合易筋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1(6):14-18. [百度学术]
GARTENBERG A,NESSIM A,CHO W.Sacroiliac joint dysfunction:pathophysi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J].Eur Spine J,2021,30(10):2936-2943. [百度学术]
VLEEMING A,ALBERT H B,OSTGAARD H C,et al.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girdle pain[J].Euro Spine,2008,17(6):794-819. [百度学术]
李业甫.李业甫推拿学术思想与临证传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53-157. [百度学术]
VAN ROO J D,LAZIO M P,PESCE C,et al.Visual analog scale(VAS)for assess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on Aconcagua[J].Wilderness Environ Med,2011,22(1):7-14.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百度学术]
杜佳慧,师宁宁,郭明妮,等.骶髂关节紊乱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与推拿正骨手法的干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1(3):112. [百度学术]
张少群,李乃奇,祁冀,等.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骶髂关节错位的历史沿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27):4316-4321. [百度学术]
JIANG S,ZHANG H,FANG M,et al.Analgesic effects of Chinese Tuina massage in a rat model of pain[J].Exp Ther Med,2016,11(4):1367-1374. [百度学术]
廉杰,吴丹.基于筋滞骨错理论指导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研究,2019,32(3):21-24. [百度学术]
朱剑文,姚栩新,洪向东.短杠杆微调结合针刺推拿治疗骶髂关节紊乱4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9):57. [百度学术]
范志勇,吴山.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J].中医正骨,2021,33(5):47-49,53. [百度学术]
陈礼彬,尹秋华,范志勇.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21,27(19):144-146. [百度学术]
舒剑锋,陈舒,李东,等.蛙式扳法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2):189-192. [百度学术]
司晓华,陈迪,车有路,等.腰-骶手法调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3):395-398. [百度学术]
张喜林,沈国权,金喜宏,等.脊柱微调手法配合功能训练治疗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总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1):2580-258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