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Excel软件将《小儿痘疹方论》有关小儿痘疹的内服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以及频数、性味归经、功效统计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关联规则分析。
共收集内服处方84首,涉及中药140味,共计使用频次632次。从药物种类方面进行分析,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药物功效以补虚、清热和解表为主;从中药总使用频次方面进行分析,用药以温药、甘味药、归脾经药、补虚药居多。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6味关联性较大的核心药物: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4个有效聚类药物组合。
陈文中(以下简称为“陈氏”)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医家,精大小方脉,善治小儿疮疹,时人称之宿州陈令。为传播经验,陈氏先后著成《小儿痘疹方论》与《小儿病源方论》。明代刘凤认为:“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曰陈曰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陈氏与钱乙齐名,无异为儿科温阳学派开山之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对医案中的药物进行标准化:先参照《药典》进行规范,若《药典》未录入者,再参照《中药学》《中药大辞典》进行规范。如“诃黎勒”更为“诃子”;“桂心、官桂”更为“肉桂”;“鹤膝风”更为“毛茛”;“黑参”更为“玄参”等。
共收集处方84首,共出现中药140味,总使用频次632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共17味,累计使用频率达49.53%。见
序号 | 药物 | 频数(次) | 占比(%) | 序号 | 药物 | 频数(次) | 占比(%) |
---|---|---|---|---|---|---|---|
1 | 甘草 | 44 | 6.96 | 10 | 柴胡 | 13 | 2.06 |
2 | 人参 | 31 | 4.91 | 11 | 川芎 | 13 | 2.06 |
3 | 茯苓 | 29 | 4.59 | 12 | 生姜 | 11 | 1.74 |
4 | 当归 | 27 | 4.27 | 13 | 陈皮 | 10 | 1.58 |
5 | 白术 | 25 | 3.96 | 14 | 黄芩 | 10 | 1.58 |
6 | 白芍 | 20 | 3.16 | 15 | 木通 | 10 | 1.58 |
7 | 炙甘草 | 19 | 3.00 | 16 | 栀子 | 10 | 1.58 |
8 | 黄芪 | 16 | 2.53 | 17 | 紫草 | 10 | 1.58 |
9 | 防风 | 15 | 2.37 |
根据药物种类(即纳入的中药共140种)进行分析,药味以苦(67次,30.45%)、甘(65次,29.55%)、辛(57次,25.91%)为主;药性以寒(58次,41.42%)、温(52次,37.14%)、平(18次,12.86%)为主,见

图1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中药性味图(根据药物种类分析)
A.药物四气分析;B.药物五味分析

图2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中药性味图(根据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A.药物四气分析;B.药物五味分析
根据药物种类分析,累计出现361次归经,主要归入肺经(62次,17.17%)、肝经(61次,16.9%)、脾经(54次,14.96%)、胃经(53次,14.68%)。根据中药总使用频次统计分析,累计出现1839次归经,主要归入脾经(381次,20.72%)、肺经(344次,18.76%)、心经(265次,14.41%)、胃经(233次,12.67%)。见

图3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药物归经频次统计图
将140味药物按照药物功效分类,共涉及18种药物功效。根据药物种类分析,排名前8位的药物功效种类依次是清热药(27味)、补虚药(21味)、解表药(18味)、利水渗湿药(12味)、理气药(7味)、化痰药(7味)、止咳平喘药(6味)、活血化瘀药(6味)。根据中药总使用频次分析,排名前8位的药物功效种类依次是补虚药(228次)、清热药(96次)、解表药(96次)、利水渗湿药(62次)、理气药(29次)、化痰药(23次)、止咳平喘药(8次)、活血化瘀药(20次)。见

图4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药物功效频次统计图(排名前8位)
将140味药物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作为分析对象,运用Excel进行数据收集,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中的Apriori模块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增益大于3。经分析最终得到药物关联规则13组,其中,三联组合5组,四联组合6组,五联组合2组。见
序号 | 后项 | 前项 | 支持度(%) | 置信度(%) | 增益(%) |
---|---|---|---|---|---|
1 | 白术 | 白芍-人参 | 11.91 | 100.00 | 3.36 |
2 | 白术 | 茯苓-当归 | 16.67 | 92.86 | 3.12 |
3 | 当归 | 黄芪-人参 | 10.71 | 100.00 | 3.11 |
4 | 白术 | 当归-人参 | 15.48 | 92.31 | 3.10 |
5 | 白术 | 白芍-茯苓 | 14.29 | 91.67 | 3.08 |
6 | 白术 | 白芍-茯苓-当归 | 13.10 | 90.91 | 3.06 |
7 | 白术 | 白芍-茯苓-人参 | 11.91 | 100.00 | 3.36 |
8 | 白术 | 白芍-当归-人参 | 10.71 | 100.00 | 3.36 |
9 | 白术 | 茯苓-当归-人参 | 11.91 | 100.00 | 3.36 |
10 | 白芍 | 茯苓-当归-人参 | 11.91 | 90.00 | 3.78 |
11 | 白芍 | 茯苓-当归-甘草 | 10.71 | 88.89 | 3.73 |
12 | 白芍 | 白术-茯苓-当归-人参 | 11.91 | 90.00 | 3.78 |
13 | 白术 | 白芍-茯苓-当归-人参 | 10.71 | 100.00 | 3.36 |

图5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化展示图
选择140味药物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聚类树状图。通过聚类分析,可大致得出4个有效聚类药物组合。聚类一为当归、黄芪、白芍、人参、白术、茯苓、川芎;聚类二为炙甘草、生姜、陈皮;聚类三为柴胡、黄芩、栀子;聚类四为甘草、桔梗、防风。见

图6 《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根据陈氏对小儿痘疹的论述,小儿痘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手足口病、水痘
根据药物频次统计结果显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白术、白芍、炙甘草、黄芪、防风、柴胡、川芎、生姜、陈皮、黄芩、木通、栀子、紫草等使用频次较高。其中,人参、甘草、当归、白芍、炙甘草、黄芪补气生血,防风、柴胡、生姜祛风解表,陈皮、白术、茯苓理气健脾,黄芩、木通、栀子、紫草清热解毒。
根据药物种类分析,140味中药的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但在中药总使用频次上以温药居多,符合陈氏惯用温补之法治疗小儿痘疹的学术思想。痘疹邪热炽盛,故而以寒药清热解毒,兼用平性药运化气机,调和营卫,疏通经络。可见,小儿痘疹的治疗,应辨明虚实,根据病机、病性制定治则,遣方用药应考虑小儿体质特点,寒温并调,攻补兼施,同时不避苦寒直折。
根据药物种类分析,140味中药的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但在中药总使用频次上以甘味居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用于痘疹难出或难靥,通过温阳健脾、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以托毒外出,或调和药味。苦味,能泄、能燥,多表现为清泄、燥湿,用以清除火热之邪,治疗痘疹邪热炽盛。辛味,能散能行,多为辛散解表以清外感之邪,或行气活血以疏气血阻遏之毒。
根据药物种类分析,140味中药的归经主要归肺经、肝经、脾经、胃经,但在中药总使用频次上以归脾经药居多。脾为后天之本,陈氏注重顾护阳气,补益脾胃之阳。痘疹多以外感之火邪而发,初起痘疹似发未发时多与外感症状相似,肺主皮毛,故多用归肺经之解表药以散邪外出。陈氏认为小儿痘疹有虚实之分,有气血虚,有血热血瘀,而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对气血的运行有重要作用,故多用归肝经的药物。
药物功效分类结果显示,陈氏治疗小儿痘疹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以频率较高的解表药和利水渗湿药等为辅,君臣相配,佐使相合,随证加减,起到临床最佳疗效。药物功效涉及18个种类,且以补虚药为主,这体现了陈氏治疗小儿痘疹依据个体化及病症多样化辨证,灵活运用各类药物进行全方位治疗,多用补虚类药物符合陈氏注重顾护小儿脾胃的特点。
综上,陈氏多用温性药、甘味药、归脾经药及补虚药的特点体现其以温补之法治疗小儿痘疹的学术思想。
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数据的基本原理,支持度是指规则出现频率的高低,置信度和增益是指规则的可信程度,增益越高,关联性越强。一般来说,当增益>3时,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是有意义的。根据Apriori算法挖掘,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增益大于3时,得到三联组合关联规则5组,其中白芍-人参→白术置信度为100%,增益最高,说明这组药物可信度最高,茯苓-当归→白术支持度最高,说明应用频率最高;四联组合关联规则6组,其中白芍-茯苓-人参→白术,白芍-当归-人参→白术,茯苓-当归-人参→白术置信度为100%,增益较高,说明药物可信度高,白芍-茯苓-当归→白术支持度最高,说明应用频率最高;五联组合关联规则2组,其中白芍-茯苓-当归-人参→白术置信度为100%,说明这组药物可信度最高。将关联高频药物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发现,人参、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的关系最密切,综上说明此为陈氏治疗小儿痘疹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组,也体现出陈氏在用药方面以补虚药为主,注重温养后天之本,调和脏腑阴阳。核心药组为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四君子汤温阳健脾、可补一身之气,为各大医家广泛运用。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
通过对频数≥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本研究可得到4个有效聚类群。聚类一为当归、黄芪、白芍、人参、白术、茯苓、川芎,这类药物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可体现出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的用药思想。其中,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健脾暖胃,川芎、当归活血行气,而使营卫无滞,自能提升痘疹之毒外出皮毛,载毒外出,再随证辅以祛邪之药。陈氏云:“阳明主肌肉,胃气充足,则肌肉温暖,自然光泽起胀,而无痒塌之患,亦见道之论也。”该聚类充分体现了陈氏方论一致。现代药理学研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总结陈氏治疗小儿痘疹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以看出陈氏善用温补之法治疗小儿痘疹,主张首辨虚实,采用补虚托里、解毒、疏通营卫三法,灵活运用温补和凉泻法,用药注重顾护脾胃正气,反对妄投宣利寒凉之药损伤脾胃。陈氏作为儿科温阳学派创始人之一,其遣方用药丰富了中医治疗小儿痘疹的治则治法。同时,随着温阳学派的兴起及临床疗效的验证,越来越多医家认识到其学术思想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