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相关性肾病的运用验案  PDF

  • 王付 1,2,3
1.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 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中医门诊/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3. 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王付工作室(河南 郑州 450046)

最近更新:2023-09-26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中医治疗相关性肾病与西医相比有没有优势和特色,有没有明显治疗效果,在临床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疗相关性肾病,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较短时间内将相关性肾病的各项异常指标恢复正常,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普及应用治疗相关性肾病的有效最佳治疗方法,结合本人数十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辨治相关性肾病的经验体会,进而得出在临床中尽管治疗相关性肾病的方法有很多,但在相比之下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治疗相关性肾病则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肾病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肾积水、肾下垂、肾衰竭、肾结石、肾结核、肾肿瘤等病变。在临床中无论从西医角度认识肾病还是从中医角度辨治肾病都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治疗相关性肾病与西医相比有没有优势和特色,有没有明显治疗效果,在临床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疗相关性肾病,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较短时间内将相关性肾病的各项异常指标恢复正常,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普及应用治疗相关性肾病的有效最佳治疗方法,结合本人数十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辨治相关性肾病的经验体会,进而得出在临床中尽管治疗相关性肾病的方法有很多,但在相比之下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治疗相关性肾病则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普及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相关性肾病并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对此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消除并推翻王怀隐、张子和等提出的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自欺欺人、自相矛盾的荒谬言论,才能真正实现彻底消除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荒谬言论在中医治病的道路上再继续以讹传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治疗相关性肾病的疗效提高并落实到整个治病过程[

1-5]。在数十年治病过程中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治疗相关性肾病不仅没有发现毒副作用,反而还能在临床中显著提高治病疗[6-9],于此试举相关性肾病的辨治案例介绍如下。

1 防己黄芪汤、栝楼瞿麦丸、泽泻汤、猪苓散、蒲灰散、甘草海藻汤与藜芦人参汤合方辨治肾小球硬化、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案

任某,男,68岁,2019年7月5日。主诉:有多年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病史,2年前复查又诊断为肾小球硬化,可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尿蛋白和尿隐血3+,有时尿蛋白和尿隐血2+,有时尿蛋白和尿隐血4+,数值在2~4之间徘徊,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全身水肿,眼睑及下肢比较明显,小便不利,有时小腹冰凉,有时小便灼热,面色不荣,倦怠乏力,头晕目眩,眼睑胀困麻木,怕冷,手足不温,口渴欲饮热水,舌质红夹瘀紫,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涩。西医诊断:①肾小球硬化;②肾小球肾炎;③高血压。中医诊断:水肿。中医辨证:气虚水气,寒热夹瘀,风痰郁结证。治法:益气化水,温阳清热,活血利水,息风化痰。处方:防己黄芪汤、栝楼瞿麦丸、泽泻汤、猪苓散、蒲灰散、甘草海藻汤与藜芦人参汤合方。药用:防己3 g,黄芪4 g,白术12 g,茯苓12 g,天花粉6 g,制附子5 g,瞿麦3 g,山药10 g,猪苓10 g,泽泻15 g,蒲黄20 g,羊栖藻24 g,红参10 g,藜芦1.5 g,生姜15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9年7月12日二诊:头晕目眩减轻,仍有倦怠乏力、眼睑及下肢水肿,以前方变黄芪为10 g,白术为30 g,瞿麦24 g,泽泻为50 g,6剂。

2019年7月19日三诊:水肿较前明显减轻,仍有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

2019年7月26日四诊:水肿较前又有明显减轻,仍手足不温,眼睑麻木,以前方变制附子为9 g,变藜芦为2 g,6剂。

2019年8月2日五诊:诸症状表现较前明显减轻,经复查尿蛋白+,尿隐血+,血压基本正常,又以前方巩固治疗60余剂,诸症状基本消除,经复查尿蛋白阴性,尿隐血阴性,之后仍以前方继续巩固治疗。随访1年半,一切尚好。

按 根据全身水肿、眼睑及下肢比较明显、倦怠乏力辨为气虚水气,又根据怕冷、手足不温辨为寒,因口小便灼热、舌质红辨为热,又因舌质红夹瘀、脉涩辨为瘀,复因眼睑困胀麻木、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气虚水气,寒热夹瘀,风痰郁结[

10],以此选用防己黄芪汤宣散水气,温化水湿,益气制水;栝楼瞿麦丸温阳化瘀,益阴化阴,通利水气;泽泻汤益气清热利水;猪苓散益气温化,清热利水;蒲灰散活血利水消肿;甘草海藻汤益气软坚散结;藜芦人参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 当归芍药散、四逆汤、小柴胡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高血压、高血压肾病、高脂血症案

郑某,女,66岁,2019年5月3日。主诉:有20余年高血压病史,服用西药后血压165/118 mmHg,有5年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值)病史,在3年前又诊断为高血压肾病,住院及门诊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变化,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全身性水肿,指压凹陷,小便不利(尿蛋白4+、隐血3+),胸闷(胸水),腹胀(腹水),呼吸不畅,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四肢沉重,心烦急躁,情绪低落,怕冷,手足麻木不温,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口苦咽干,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淡红夹瘀紫,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①高血压;②高血压肾病;③高脂血症。中医诊断:①水肿;②头痛。中医辨证:气血虚弱,阳不化水,郁热夹瘀,风痰肆虐证。治法:补益气血,温阳化水,清热活血,息风化痰。处方:当归芍药散、四逆汤、小柴胡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当归10 g,白芍50 g,川芎24 g,茯苓12 g,白术12 g,泽泻24 g,生附子5 g,干姜5 g,柴胡24 g,生半夏12 g,枯芩10 g,红参10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 min左右,然后把火关上,将生附子加入药中,大约浸泡5 min左右,把火打开,大火烧开后再以小火煎药10 min即可,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9年5月10日二诊:全身水肿略有减轻,仍有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白术为24 g,6剂。

2019年5月17日三诊:全身水肿较前又有减轻,倦怠乏力较前明显好转,仍有水肿,以前方变泽泻为40 g,6剂。

2019年5月24日四诊:胸闷、腹胀较前明显减轻,仍有怕冷,以前方变生附子为6 g,干姜为10 g,6剂。

2019年5月31日五诊:诸症状表现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经复查尿蛋白2+、隐血1+,血压152/110 mmHg,又以前方治疗50余剂,经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阴性,胸水腹水基本消除,血压135/98 mmHg,复查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正常,继续以方巩固疗效。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辨为气血虚弱,又根据全身水肿、怕冷辨为阳不化水,因心烦急躁、情绪低落辨为气郁,又因口苦咽干、口渴欲饮热水辨为寒夹郁热,复因头晕目眩、四肢困重、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气血虚弱,阳不化水,郁热夹瘀,风痰肆虐证,以此选用当归芍药散活血行气,补血化阴,益气利湿;四逆汤益气温阳化[

11];小柴胡汤平调寒热,益气行气;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3 肾气丸、小柴胡汤、泽泻汤、芍药甘草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膜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案

朱某,男,52岁,2020年3月1日。主诉:有多年膜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病史,可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2年来症状表现加重,住院及门诊治疗未能达到有效控制,尿蛋白3+,隐血3+,血压163/112 mmHg,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身体水肿,眼睑及下肢水肿尤为明显,按之凹陷,头晕,头痛,情绪低落,烦躁易怒,肢体沉重,肌肉颤抖,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手足不温,口干口干,舌红少苔,脉沉细弱。西医诊断:①肾小球肾炎;②高血压。中医诊断:①水肿;②颤证。中医辨证:阴阳俱虚,水湿蕴结,气虚风痰证。治法:滋补阴阳,益气利水,息风化痰。处方:肾气丸、小柴胡汤、泽泻汤、芍药甘草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生地黄24 g,山药12 g,山茱萸12 g,泽泻15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桂尖3 g,制附子3 g,柴胡24 g,枯芩10 g,红参10 g,生半夏12 g,白术6 g,白芍24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3月8日二诊:自汗、盗汗减轻,仍有水肿,头晕,以前方变泽泻为50 g,白术20 g,茯苓24 g,白芍40 g,6剂。

2020年3月15日三诊:水肿明显消退,头痛、头晕明显减轻,仍有手足不温,以前方变制附子、桂尖为各6 g,6剂。

2020年3月22日四诊:水肿较前又有明显消退,肢体沉重减轻,仍有肌肉颤抖,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2020年3月29日五诊:诸症状表现基本基本消除,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消除,经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阴性,血压132/93 mmHg,又以前方继续巩固疗效。随访2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自汗、盗汗、手足不温、舌红少苔辨为阴阳俱虚,又根据肢体水肿辨为水湿蕴结,因情绪低落、烦躁易怒辨为郁,又因倦怠乏力、头痛、头晕辨为气虚夹浊气上逆,更因肢体沉重、肌肉颤抖辨为风痰,以此辨为阴阳俱虚,水湿蕴结,气虚风痰证,以此选用肾气丸滋阴凉血,温壮阳气,益气固精,渗利湿浊;小柴胡汤平调寒热,益气解[

12];泽泻汤益气利湿泻浊;芍药甘草汤补益气血,缓急止痛;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4 茯苓戎盐汤、栝楼瞿麦丸、小柴胡汤、橘皮汤、胶姜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案

许某,男,55岁,2020年2月2日。主诉:有多年高血压肾小动脉病史,在1年前经检查诊又断为肾功能衰竭,住院及门诊治疗,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尿蛋白4+,隐血3+,肌酐829 μmol/L,尿素29 mmol/L,近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肢体水肿,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腔有尿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表情沉默,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小腿抽筋,心胸手足烦热,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①肾功能衰竭;②高血压;③肾小动脉硬化。中医诊断:①水肿;②呕吐;③郁证。中医辨证:气虚水气,气郁浊逆,寒热风痰证。治法:益气利水,行气清热,温阳化水,息风化痰。处方:茯苓戎盐汤、栝楼瞿麦丸、小柴胡汤、橘皮汤、胶姜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茯苓24 g,白术6 g,戎盐15 g,山药10 g,瞿麦3 g,制附子10 g,天花粉6 g,柴胡24 g,生半夏12 g,枯苓10 g,红参10 g,陈皮12 g,阿胶珠6 g,干姜10 g,藜芦1.5 g,生姜24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20年2月9日二诊:水肿减轻,仍有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变白术为24 g,6剂。

2020年2月16日三诊:水肿较前又有减轻,仍有口腔夹尿味,以前方变茯苓、瞿麦为各30 g,6剂。

2020年2月23日四诊:水肿较前又有减轻,仍有心胸手足烦热,以前方变枯芩、天花粉为各24 g,6剂。

2020年3月1日五诊:诸症状表现较前减轻,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状消除,经复查尿蛋白2+,隐血阴性,肌酐354 μmol/L,尿素17 mmol/L;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经复查尿蛋白1+,隐血阴性,肌酐218 μmol/L,尿素12 mmol/L;以前方治疗50余剂,经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阴性,肌酐179 μmol/L,尿素9.5 mmol/L;仍继续以前巩固疗效。随访2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肢体水肿、倦怠乏力辨为气虚水气,又根据反应迟钝、表情沉默辨为郁,因心胸手足烦热辨为热,又因舌质淡红辨为寒夹热,复因肢体麻木、苔腻辨为风痰,更因恶心呕吐、口腔有尿味辨为浊气上逆,以此辨为气虚水气,气郁浊逆,寒热风痰证,以此选用茯苓戎盐汤健脾制水,益气利水,清热化水;栝楼瞿麦丸温阳化水,益气清热;小柴胡汤平调寒热,益气行气;橘皮汤行气降逆;胶姜汤温阳补血止血;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

13]。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5 真武汤、当归芍药散、小柴胡汤、蒲灰散与藜芦甘草汤合方合方辨治肾性贫血、慢性间质性肾炎、高血压案

梁某,男,57岁,2019年8月27日。主诉:有多年慢性间质性肾炎、高血压病史,在2年前经复查又诊断为肾性贫血,住院及门诊治疗,服用中西药都未能有效改善症状状表现,尿蛋白3+,隐血3+,血红蛋白79 g/L,165/110 mmHg,近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腰痛,白天小便少,夜间小便多,怕冷,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身体瘙痒,有时关节疼痛,下肢水肿,肢体沉重,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夹瘀紫,苔薄黄白夹杂,脉沉弱涩。西医诊断:①肾性贫血;②高血压;③慢性间质性肾炎。中医诊断:①水肿;②腰痛;③郁证。中医辨证:阳虚水气,气血虚弱,郁热风痰证。治法:温阳利水,补益气血,行气清热,息风化痰。处方:真武汤、当归芍药散、小柴胡汤、蒲灰散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茯苓10 g,白芍50 g,白术12 g,制附子5 g,当归10 g,川芎24 g,茯苓12 g,泽泻24 g,柴胡24 g,枯芩10 g,生半夏12 g,红参10 g,滑石10 g,蒲黄20 g,藜芦1.5 g,生姜15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9年9月3日二诊:情绪低落好转,仍有怕冷、手足不温,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0 g,6剂。

2019年9月10日三诊:头晕目眩减轻、夜间尿频减少,仍有肢体沉重,以前方变白术为24 g,6剂。

2019年9月17日四诊:白天小便增多,仍有轻微下肢水肿、身体瘙痒,以前方变泽泻为40 g,变藜芦为2 g,6剂。

2019年9月24日五诊:诸症状表现较前趋于减轻,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表现基本消除,经复查尿蛋白1+,隐血阴性,血红蛋白112 g/L,142/103 mmHg,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状表现消除,经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阴性,血红蛋白125 g/L,120/85 mmHg,继续以前方断断续续巩固治疗。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腰痛、白天小便少、夜间小便多辨为阳虚水气,又根据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血虚,因情绪低落、急躁易怒辨为郁,又因口苦咽燥、舌质红辨为热,更因肢体沉重、身体瘙痒辨为风痰,以此辨为阳虚水气,气血虚弱,郁热风痰[

14],以此选用真武汤温阳化瘀,益气利湿,补血敛阴;当归芍药散补益气血,利水化湿;小柴胡汤平调寒热,益气行气;蒲灰散清热利湿,活血利水;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6 猪苓汤、真武汤、防己黄芪汤、小柴胡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肾淀粉样病变、肾病综合征案

朱某,男,57岁,2019年6月2日。主诉:有2年肾淀粉样病变病史,经检查尿蛋白++++,尿隐血+++,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及病情发展,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眼睑、颜面及全身水肿,小便灼热呈泡沫状,血尿,腹痛,腰痛,小便不利,头晕目眩(血压158/116 mmHg),头汗出,手足不温,心悸,心烦,盗汗,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倦怠乏力,肢体沉重,下肢瘙痒,大便溏泻,口苦口腻,舌质淡红,苔腻白黄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①肾淀粉样病变;②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①水肿;②眩晕;③郁证。中医辨证:湿热水气,气虚生寒,郁夹风痰证。治法:清热利水,益气散寒,行气解郁,息风化痰。处方:猪苓汤、真武汤、防己黄芪汤、小柴胡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猪苓10 g,茯苓10 g,泽泻10 g,阿胶珠10 g,滑石10 g,制附子5 g,白术10 g,白芍10 g,防己3 g,黄芪4 g,柴胡24 g,枯芩10 g,生半夏12 g,红参10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9年6月9日二诊:大便溏泻减轻,仍有水肿、头晕目眩,以前方变茯苓、泽泻、滑石、猪苓为各24 g,变白芍为30 g,6剂。

2019年6月16日三诊:经复查尿蛋白++,尿隐血+,小便泡沫较前减少,仍有头汗出,以前方变白芍为30 g,6剂。

2019年6月23日四诊:小便泡沫较前明显减少,仍有倦怠乏力,以前方变黄芪为10 g,6剂。

2019年6月30日五诊:诸症状较前趋于缓解,以前方治疗100余剂,经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阴性,血压正常,又以前方治疗100余剂,诸症状表现消除,经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阴性,血压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眼睑、颜面及全身水肿、心烦、盗汗辨为湿热水气伤阴,又根据手足不温、心悸、脉沉弱辨为气血虚,因情绪低落、急躁易怒辨为气郁,又因下肢瘙痒、苔腻辨为风痰湿,以此辨为湿热水气,气虚生寒,郁夹风痰[

15],以此选用猪苓汤清热利湿,补血止血;真武汤益气温阳,利水敛阴;防己黄芪汤益气通阳化湿;小柴胡汤平调寒热,益气调气;藜芦甘草汤益气息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参考文献

1

王 付. 王付经方十八反真传[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5. [百度学术] 

2

王 付. 从经方合方治验驳“十八反”配伍禁忌[J]. 中医药通报2020195):14-17. [百度学术] 

3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J]. 中医药通报2021201):4-7. [百度学术] 

4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消化系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1203):5-8. [百度学术] 

5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肺系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J]. 中医药通报2020196):8-11. [百度学术] 

6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鼻咽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1202):4-7. [百度学术] 

7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泌尿系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1204):6-9. [百度学术] 

8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血液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1205):10-13. [百度学术] 

9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结缔组织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1206):6-9. [百度学术] 

10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骨关节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2214):10-12+16. [百度学术] 

11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睡眠障碍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2215):7-9+39. [百度学术] 

12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精神障碍疾病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2217):5-8. [百度学术] 

13

王 付. “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运用[J]. 中医药通报20222110):10-13. [百度学术] 

14

王 付. 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甲状腺病变验案举隅[J]. 中医药通报2023221):5-8. [百度学术] 

15

王 付. 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肝病变验案举隅[J]. 中医药通报2023224):6-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