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柴胡栀子豉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组(试验组)及奥美拉唑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Gerd Q评分、SP、CGRP及LPO的差异。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及神经精神症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Gerd Q评分、SP、CGRP及LPO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类似而无内镜下食管黏膜损伤表现,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及胃肠动力药为主,但其疗效显著低于GER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的80例肝胃郁热型NER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柴胡栀子豉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组(以下简称“试验组”)及奥美拉唑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2.32±6.86)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19±3.32) kg/
参考《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临床病历资料完整;(3)患者可配合完成本研究;(4)无柴胡栀子豉汤或奥美拉唑禁忌证,近3个月内未使用柴胡栀子豉汤或PPI等药物治疗;(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于治疗前后由患者自评,包括烧心、反流、上腹痛、恶心、睡眠障碍及需额外口服药物等6个项目,总分40分,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试验组 | 28(70.00) | 10(25.00) | 2(5.00) |
38(95.00 |
对照组 | 17(42.50) | 13(32.50) | 10(25.00) | 30(75.00)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及神经精神症状等并发症方面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组别 | 消化道反应 | 肝肾功能损伤 | 骨髓抑制 | 神经精神症状 |
---|---|---|---|---|
试验组 | 3(7.50) | 3(7.50) | 1(2.50) | 1(2.50) |
对照组 | 3(7.50) | 2(5.00) | 1(2.50) | 1(2.50) |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
症状 | 试验组 | 对照组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烧心 | 5.80±0.72 |
1.95±0.1 | 5.78±0.78 |
2.18±0.1 | |
反酸 | 5.83±0.69 |
1.68±0.2 | 5.80±0.71 |
1.95±0.2 | |
胸骨后灼痛 | 2.15±0.25 |
1.25±0.1 | 2.15±0.15 |
1.58±0.1 | |
胃脘灼痛 | 2.03±0.27 |
1.53±0.1 | 2.05±0.48 |
1.70±0.1 | |
脘腹胀满 | 2.18±0.16 |
1.28±0.1 | 2.15±0.14 |
1.60±0.2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erd Q评分、SP、CGRP及LP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erd Q评分、SP、CGRP及LPO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例数 | Gerd Q评分(分) | SP(mg/L) | CGRP(mg/L) | LPO(mol/L)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试验组 | 40 | 25.23±4.51 |
12.28±2.6 | 45.43±5.17 |
23.14±4.1 | 35.36±5.22 |
15.32±2.5 | 6.47±0.59 |
1.83±0.4 | |||
对照组 | 40 | 25.25±4.57 |
15.78±2.9 | 45.42±5.26 |
28.29±4.4 | 35.34±5.18 |
20.04±3.2 | 6.46±0.61 |
2.57±0.5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NER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与内脏神经-电生理功能紊乱有关。脑肠轴为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神经控制轴,SP和CGRP介导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致敏、酸敏感受体的激活及心理异常以及脑肠轴可能都参与NERD的发病机
肝胃郁热型NERD的基本病机为肝胃郁热及胃气上逆,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解
本研究采用柴胡栀子豉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NERD患者,结果显示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症状评分、Gerd Q评分及SP、CGRP、LPO水平,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未见增加。由此可见,柴胡栀子豉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NERD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具有疗效高及并发症低等优点。但是,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临床病例较少,结果可能产生偏倚。柴胡栀子豉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N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李秀华, 丁凤姣.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人格特征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 2022,30(10):73-76. [百度学术]
何美君, 李晶, 孟子惠, 等. 从“肝-脑相关”探讨中枢敏化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及机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40(3):163-166. [百度学术]
年媛媛, 王学勤, 江振宇, 等. 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物特点[J].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0,7(4):198-201. [百度学术]
王硕.柴胡栀子豉汤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 中华消化杂志, 2020,40(10):649-663. [百度学术]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25(5):321-326.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百度学术]
常越,陈希,田永,等.应用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内镜杂志,2020,26(9):19-24. [百度学术]
姚小军,陆军第.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非药物治疗概况[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3,25(9):98-100. [百度学术]
周燕,李保良,曾志,等.建中降逆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中虚气逆证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22,43(6):740-743. [百度学术]
童诚, 徐康.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次数及血清LPO的影响[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36(6):620-622. [百度学术]
吴思霖,罗芳芳,王继生,等. 清热降逆汤治疗胆热犯胃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效果及对反流改善的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9):243-246.. [百度学术]
吴昊, 许奎.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栀子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J]. 河南中医, 2022,42(10):1501-1505. [百度学术]
黄飞霞. 栀子厚朴汤、栀子豉汤合乌梅丸化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验案1则[J]. 中国民间疗法, 2021,29(9):112-11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