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PDF

  • 黄黉 1
  • 唐易帛 1
  • 吴国庆 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最近更新:2024-07-1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提出新思路。

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02年—2022年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使用2021版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 26.0软件,对用药数据进行多方面解析。

结果

共纳入中药处方92首,所用中药131味,用药总频次1070次,其中,高频中药3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白术、黄芪等;补虚药、利水渗湿药为最常见中药类别;使用甘、辛味,温、平性中药为主,主归脾、肾经;分析得到54组强关联组合,6首药物新方。

结论

现代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以补脾益肾为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见,性味多为辛甘温,主入脾、肾经,常辨证配伍温里、活血化瘀中药。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由多种原发性的肾脏疾病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害,引起严重蛋白尿及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

1]。PNS以大量蛋白尿(主要为白蛋白)为基本特征,高度水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为其主要伴随症状。本病病程迁延,治疗难度较高,可持续进展为终末期肾[2]。现代临床治疗方案常以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降脂药、抗凝药等药物联合为主,但易复发、激素依赖、药物不良反应多也成为该治疗方案当前所面临的难题。PNS可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虚劳”等范[3]。近年来众多医家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在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疗[4-6]

本研究检索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Database)等数据库中2002年—2022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中药方剂进行处理,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2002年—2022年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临床文献,以“肾病综合征、肾综、肾风、脾肾阳虚型、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名医经验、临床观察、临床疗效”等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扩展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符合PNS的诊断标[

7],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阳虚型;(2)患者年龄、性别不限;(3)文献类型包括回顾性研究、临床观察、名老中医验案;(4)治疗方案为单纯中药复方口服或中药复方结合西药治疗,其中,中药复方需有明确的组成及剂量,剂型为汤剂、颗粒剂及其他加工制剂;(5)有明确的观察指标(如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及规范的疗效评价标准,且经评定治疗有效者。

1.3 文献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经验总结、Meta分析;(2)雷同的文献;(3)研究结果无效的文献。

1.4 数据录入及药物规范

采取双人独立录入原则,将所有处方数据输入2021版Excel中,进行筛选、药名规范化、数据核对处理,建立中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数据库。参考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8]及《中药学[9]进行规范处理:规范中药名称,如“仙灵脾”“千两金”统一为“淫羊藿”,“山萸肉”“山芋肉”“枣皮”统一为“山茱萸”等;规范中药性味,如微寒、寒、大寒归为寒,微温、温归为温等。

1.5 数据分析

采取双人核对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对规范化后的中药的用药次数、中药功效分类、性味归经等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及核心组方解析;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统计

经文献检索及筛选,共纳入文献92篇,得到有效处方92首。92首处方中,共用131味中药,总频次为1070次。高频中药共计34味,累计用药频率≥80%,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制附子、泽泻、山药、党参、干姜、山茱萸、淫羊藿。见表1

表1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高频药物
药物频次(次)频率(%)药物频次(次)频率(%)
茯苓 74 6.92 桂枝 21 1.96
白术 61 5.70 白芍 18 1.68
黄芪 58 5.42 丹参 18 1.68
制附子 54 5.05 牛膝 18 1.68
泽泻 44 4.11 熟地黄 18 1.68
山药 35 3.27 大腹皮 14 1.31
党参 32 2.99 麸炒白术 14 1.31
干姜 32 2.99 炙甘草 14 1.31
山茱萸 32 2.99 陈皮 12 1.12
淫羊藿 32 2.99 杜仲 11 1.03
芡实 29 2.71 金樱子 11 1.03
甘草 28 2.62 益母草 11 1.03
菟丝子 27 2.52 巴戟天 10 0.93
猪苓 25 2.34 川芎 10 0.93
肉桂 23 2.15 薏苡仁 10 0.93
车前子 22 2.06 肉苁蓉 9 0.84
当归 22 2.06 生姜 9 0.84

2.2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

中药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中药药性以温性(53味,407次)、平性(31味,339次)、寒性(36味,188次)为主,见表2;药味以甘味(70味,768次)、辛味(47味,361次)、苦味(53味,261次)为主,见表3;药物归经以脾经(60味,636次)、肾经(49味,553)、肝经(61味,363次)为主,见表4

表2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药性统计
药性味数频次(次)频率(%)
53 407 38.04%
31 339 31.68%
36 188 17.57%
6 121 11.31%
5 15 1.40%
表3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药味统计
药味味数频次(次)频率(%)药味味数频次(次)频率(%)
70 768 71.78 9 86 8.04
47 361 33.74 6 47 4.39
53 261 24.39 10 33 3.08
7 158 14.77
表4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归经统计
归经味数频次(次)频率(%)归经味数频次(次)频率(%)
脾经 60 636 59.44 膀胱经 18 142 13.27
肾经 49 553 51.68 大肠经 13 50 4.67
肝经 61 363 33.93 心包经 4 30 2.80
心经 30 351 32.80 胆经 7 20 1.87
肺经 46 346 32.34 小肠经 5 19 1.78
胃经 41 232 21.68 三焦经 1 1 0.09

2.3 中药功效分类统计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学》对所用中药进行功效分类,结果显示用药频次前3位依次为补虚药(35味,435次)、利水渗湿药(14味,194次)、温里药(6味,119次)。见图1

图1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功效分类结果图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构建中药关联模型。以最低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80%,最大前项为5,增益>1为条件,通过关联规则解析,寻找组方规律。运行Apriori算法,总计筛选出54条组合。在2味药物组合关联中,支持度最高药对为茯苓+白术(66.304%),见表5。在3味药物组合关联中,支持度最高药对为茯苓+制附子+白术(43.478%),见表6。在4味药物组合关联中,支持度最高药对为白术+制附子+黄芪+茯苓(28.261%),见表7。对治疗脾肾阳虚型PNS方剂中高频药物进行药物关联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2

表5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二项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前项支持度(%)置信度(%)增益
茯苓 白术 66.304 85.246 1.060
茯苓 制附子 58.696 81.481 1.013
茯苓 泽泻 47.826 90.909 1.130
黄芪 淫羊藿 34.783 87.500 1.388
白术 干姜 34.783 87.500 1.320
茯苓 党参 34.783 90.625 1.127
茯苓 山茱萸 34.783 87.500 1.088
茯苓 干姜 34.783 84.375 1.049
黄芪 当归 23.913 90.909 1.442
白术 桂枝 22.826 80.952 1.221
表6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三项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前项支持度(%)置信度(%)增益
茯苓 制附子-白术 43.478 85.000 1.057
茯苓 白术-黄芪 41.304 84.211 1.047
茯苓 泽泻-白术 38.043 88.571 1.101
白术 泽泻-制附子 30.435 85.714 1.293
茯苓 泽泻-制附子 30.435 89.286 1.110
茯苓 干姜-白术 30.435 85.714 1.066
茯苓 淫羊藿-黄芪 30.435 82.143 1.021
白术 干姜-茯苓 29.348 88.889 1.341
白术 泽泻-黄芪 28.261 84.615 1.276
茯苓 泽泻-黄芪 28.261 88.462 1.100
黄芪 淫羊藿-茯苓 27.174 92.000 1.459
白术 干姜-制附子 25.000 86.957 1.311
茯苓 干姜-制附子 25.000 82.609 1.027
白术 干姜-泽泻 23.913 95.455 1.440
茯苓 党参-白术 23.913 100.000 1.243
茯苓 干姜-泽泻 23.913 90.909 1.130
茯苓 山茱萸-泽泻 23.913 90.909 1.130
茯苓 党参-黄芪 23.913 86.364 1.074
泽泻 山茱萸-白术 22.826 80.952 1.693
黄芪 山药-白术 22.826 80.952 1.284
茯苓 山茱萸-白术 22.826 85.714 1.066
茯苓 山药-白术 22.826 85.714 1.066
茯苓 山药-制附子 22.826 80.952 1.006
泽泻 猪苓-茯苓 21.739 80.000 1.673
黄芪 淫羊藿-白术 21.739 85.000 1.348
茯苓 山药-泽泻 21.739 90.000 1.119
茯苓 淫羊藿-白术 21.739 85.000 1.057
泽泻 猪苓-白术 20.652 89.474 1.871
白术 猪苓-泽泻 20.652 89.474 1.349
白术 党参-泽泻 20.652 84.211 1.270
茯苓 党参-泽泻 20.652 100.000 1.243
表7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药物四项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前项支持度(%)置信度(%)增益
白术 制附子-黄芪-茯苓 28.261 84.615 1.276
茯苓 制附子-白术-黄芪 28.261 84.615 1.052
白术 泽泻-制附子-茯苓 27.174 84.000 1.267
茯苓 泽泻-制附子-白术 26.087 87.500 1.088
白术 泽泻-黄芪-茯苓 25.000 82.609 1.246
茯苓 泽泻-白术-黄芪 23.913 86.364 1.074
茯苓 干姜-泽泻-白术 22.826 90.476 1.125
白术 干姜-泽泻-茯苓 21.739 95.000 1.433
茯苓 干姜-制附子-白术 21.739 85.000 1.057
白术 干姜-制附子-茯苓 20.652 89.474 1.349
白术 泽泻-制附子-黄芪 20.652 89.474 1.349
白术 党参-泽泻-茯苓 20.652 84.211 1.270
茯苓 泽泻-制附子-黄芪 20.652 89.474 1.112

图2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高频药物关联网络图

2.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将高频药物数据导入SPSS 26.0,聚类分析后得到树状图(见图3)。当距离为20时,从图中得到6组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潜在核心基础方剂。第一组:白芍、生姜、制附子;第二组:大腹皮、陈皮、桂枝、益母草;第三组:茯苓、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泽泻、猪苓、山茱萸;第四组:熟地黄、杜仲、肉桂、车前子、牛膝;第五组:芡实、金樱子、当归、川芎、菟丝子、麸炒白术、黄芪、淫羊藿、丹参、巴戟天;第六组:甘草、薏苡仁、山药。

图3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处方的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3.1 病因病机

PNS可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等范畴。“水肿”一词首次出现在《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胕肿……肾为水肿。”本病病因病机变化多样,邪毒内侵、脏气虚弱、瘀阻湿蕴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势缠绵难愈,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脏腑亏虚为主,标实则为风、寒、湿、热、瘀、毒等邪气。皮持衡教[

10]认为,本病主要的外因为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脾肾虚损为本,湿热、瘀毒相互搏结为标,因而临床上水肿易反复,甚至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相关研[11]表明,脾肾阳虚证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证型,较其他证型频数显著较高。褚会敏[12]通过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脾肾阳虚证可成为本病近几年新兴研究热点及突破方向。治疗上,严用和在《济生方·水肿门》云:“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劳伤脾胃,脾胃既寒,积寒化水。盖脾者土地,肾者水也。”该文提出水肿多为虚证且与脾肾两虚有关,并提出温脾暖肾的治疗方法。《景岳全书·肿胀》言:“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因此补肾健脾为脾肾阳虚型PNS的主要治法。

3.2 高频药物总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131味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药物中,高频药物有34味,用药频次为858次,占总用药频次的80.19%,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制附子、泽泻、山药、党参、干姜、山茱萸、淫羊藿。茯苓性平,味甘淡,功能利水渗湿健脾,有调节水液代谢、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等作[

13]。白术苦温燥湿利水,甘温健脾补气,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脂类代谢等作[14]。黄芪甘温补虚,能补气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减少肾损伤等作[15]。泽泻入肾、膀胱经,甘淡渗湿,能促进水、钠、钾的排出,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还能调节血脂,改善高脂血[16]。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肺肾气阴,具有调节免疫、降血脂等作[17]。党参味甘而平,能补中益气,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肾纤维化的作[18]。干姜辛热助阳,祛除里寒,能改善血管微循环,减少肾脏损[19]。制附子由生附子炮制而成,毒性大大降低,辛热补火助阳,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治疗肾脏疾病等作[20]。淫羊藿性温、味辛,有补肾壮阳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改善肾脏血流量作用,可减轻肾损[21]。山茱萸味酸能收敛固涩,有改善蛋白尿、抗氧化等作[22]。综上所述,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均有保护肾脏、抗肾损害的作用。

3.3 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分析

92首处方中所用药物按中药功效分类可归属为16类,使用频率较高的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诸多医[

23-25]认为,正气亏虚是PNS发病的关键,常兼夹湿、热、瘀、毒等病理产物,因此补脾益肾为脾肾阳虚型PNS的基本治疗方法,常用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等,补肾助阳药如淫羊藿、菟丝子等,辨证配伍利水渗湿药如茯苓、猪苓以消水肿,或温里药如附子、干姜以暖虚寒,或收涩药如山茱萸、芡实以摄精微,或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牛膝以化瘀血,或解表药如桂枝、生姜以散表邪,或理气药如大腹皮、陈皮以行气滞,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脾肾阳虚型PNS治疗药物以温性,甘、辛味,归脾、肾、肝经的药物为主。温性药物能温里、补阳、祛寒,而又无大热之品耗伤阴液之虞,如黄芪、淫羊藿等。甘能补虚、和中、调和诸药。《素问·藏气法时论》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宋代许叔微指出:“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则终不得润也。”阳气虚衰,肾气化功能失司,水液输布失常,机体失于濡润而生“燥”,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阳虚水停之症,还可见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干燥之[

26]。辛味能宣通行散,腠理得开,津液才能正常输布,故言以辛润之。肺、脾、肾三脏为本病主要病位,且与肝存在密切关系。罗仁[25]认为,肝在肾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主疏泄,肝气调达使脾胃运化、肾精藏泄正常运行。肝的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失司,影响津液输布,则发为水肿;肾精固摄无权,致使精气外漏,则形成蛋白尿。由此可见,在肾病的治疗过程中,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3.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以“茯苓-白术”“茯苓-制附子”“茯苓-泽泻”等支持度较高。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白术健脾燥湿、补益中气。白术健脾补气从而运化水湿,茯苓淡渗利水使湿有出路,运利结合,水湿可祛,两者配伍,是培土制水的经典药[

27]。附子辛热,功能补火助阳,《古今名医方论》言:“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而水有所摄。”茯苓、附子合用源于《伤寒论》的真武汤,功能温肾阳、健脾气、利水饮,达到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目[28]。泽泻善于祛三焦、膀胱之水,茯苓配泽泻,祛水湿之力加强;泽泻配茯苓,利水而不伤脾气,两药相伍,使中焦得运,水道通调,水湿之邪能从小便[29]。综上所述,脾肾阳虚型PNS的治疗用药以健脾补虚药为主,常常配伍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这与脾肾阳虚型PNS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相符。

3.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6首新处方。

新方1:白芍、生姜、制附子。三药俱为真武汤组成药物,其中,附子-白芍为常用配伍。附子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兼暖脾土运水湿;白芍柔肝敛阴,利小便行水气,又防附子燥热伤阴;生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配芍药散邪行水。三药同用,共奏温阳敛阴利水之功。

新方2:大腹皮、陈皮、桂枝、益母草。陈皮理气健脾;桂枝温阳化气;大腹皮、益母草利水消肿。四药同用,使气行则水行,水肿得消。

新方3:茯苓、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泽泻、猪苓、山茱萸,为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健脾气利水湿;泽泻性寒直达肾与膀胱,与山茱萸相伍补肾利水;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为理中汤组成,功能温中散寒,兼制泽泻之寒。诸药合用,可温脾肾利水湿。

新方4:熟地黄、杜仲、肉桂、车前子、牛膝。熟地黄滋阴益精,寓阴中求阳;杜仲温补肾阳;肉桂温肾助阳;车前子、牛膝合用利尿消肿,与肉桂相伍助阳化气利水。该新方善于温补肾阳、利尿消肿。

新方5:芡实、金樱子、当归、川芎、菟丝子、麸炒白术、黄芪、淫羊藿、丹参、巴戟天。芡实、金樱子、菟丝子补肾固精,淫羊藿、巴戟天温益肾阳,诸药同用,肾精得以固摄不外泄;当归补血活血;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黄芪、麸炒白术健脾益气,使血行而不瘀滞。PNS患者常出现大量蛋白尿,而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等为其伴随症状,因此固摄精微、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

30],该新方兼具减少蛋白尿、活血化瘀的作用。

新方6:甘草、薏苡仁、山药。山药平补脾肺肾阴,薏苡仁健脾渗湿,甘草甘平,三药并用,健脾胃而不滋腻,利水湿而不伤阴。

从以上6首新处方可以看出,脾肾阳虚型PNS的治疗在健脾暖肾的基础上,兼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法随证治之。

4 小结

本研究对现代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PNS的用药和组方规律,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到6首新方,可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向。然而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纳入的文献处方相对较少,总结出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得到的新组方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赵明辉.肾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794-799. [百度学术] 

2

WADA TISHIMOTO TNAKAYA Iet al. A digest of th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nephrotic syndrome 2020[J].Clin Exp Nephrol20212512):1277-1285. [百度学术] 

3

陈佳.肾病综合征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0):40-43. [百度学术] 

4

黄苗王世东肖永华.国医名师吕仁和应用中医药联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验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6910):1265-1267. [百度学术] 

5

吴社泉张晓娟陈彩凤.梁宏正教授治疗水肿经验[J].光明中医2018331):33-35. [百度学术] 

6

尹聪赵昶潞高继宁.高继宁从脾肾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3):421-424. [百度学术] 

7

王永钧鲁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5110):51-52. [百度学术]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402. [百度学术] 

9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05-812. [百度学术] 

10

徐义峰周聪慧李福生.皮持衡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撷英[J].光明中医20213614):2322-2324. [百度学术] 

11

周婵王铁良.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3):83-85. [百度学术] 

12

褚会敏刁娟娟潘月丽.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12):5017-5025. [百度学术] 

13

左军祁天立胡晓阳.茯苓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3511):110-114. [百度学术] 

14

左军张金龙胡晓阳.白术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0):6-9. [百度学术] 

15

李博耿刚.黄芪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2144):262-264. [百度学术] 

16

张维君韩东卫李冀.泽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20214912):98-102. [百度学术] 

17

范晓阳侯彦婕贾世艳.山药化学成分及皂苷类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1389):79-84. [百度学术] 

18

李力恒陈昌瑾胡晓阳.党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3513):112-115. [百度学术] 

19

徐桐丛竹凤贺梦媛.干姜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分析[J].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5):569-575. [百度学术] 

20

许欣李刚敏孙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375):213-219. [百度学术] 

21

周晓洁姚辛敏周妍妍.淫羊藿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25011):112-115. [百度学术] 

22

王紫仰吴慧珍李安哲.山茱萸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 广州化工2023513):20-22. [百度学术] 

23

郭振锋李阳周珂.刘新祥基于“病-证-症-势”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4):49-52. [百度学术] 

24

赵威华俏丽刘旭生.刘旭生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81911):941-943. [百度学术] 

25

姬彦兆项磊杨乐斌.罗仁诊治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7493):180-182. [百度学术] 

26

王金成刘莎刘江.“肾燥”治法初探[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7):19-20. [百度学术] 

27

王玉凤张冰玉刘桂荣.国医大师张志远应用茯苓药对经验拾萃[J].山东中医杂志2022412):195-199. [百度学术] 

28

丁楠远方.基于运气学说运用真武汤治疗水肿验案1则[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6):102-104. [百度学术] 

29

岳上赛韩雪.基于《伤寒杂病论》探讨茯苓配伍应用规律[J].光明中医2022371):5-8. [百度学术] 

30

范娇张昱.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386-38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