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试论太阳与水气病  PDF

  • 周莉玫 1
  • 邱明山 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最近更新:2024-03-13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临床上存在着无水肿外证的水气病。水气病与太阳关系密切,文章从水气病概念、太阳与水气病关系、太阳水气病之证治、太阳水气病之变证、从太阳理解水气病证治探讨太阳与水气病关系。太阳主司卫外与气化津液,发病与肺、膀胱密切相关,且与在里之太阴共主津液的输布,因此与水气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太阳理解水气病的证治,发汗、利小便为其治疗大法,通阳为其治疗关键。

1 水气病不等同于水肿病

水气病作为独立病名,首见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第十四篇》,该篇主要论述了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四水及证治方药,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法则。自《金匮要略》提出“水气病”病名后,后世医家多将其与“水肿病”等同,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设《水肿病诸侯》专篇,首将“水肿病”作为以四肢头面浮肿为特征的疾病的总称,后世医家沿用至[

1]。水气病与水肿病虽然都共指以浮肿为特征的疾病,但水气病不仅仅局限于水肿病,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多处条文言及“水气”却并未言其“水肿”,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临床中水气病的运用也并不局限于水气病,如师建平[

2]认为,张仲景将以水肿为特征的水病命名为水气病,是从病机立意,并非从其水肿之外证;陈[3]认为,水气病是临床常见的有关水液代谢运行障碍疾病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前者多指人体内一切水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病理现象,包括“水”“饮”“痰”“湿”等致病邪气,病形于外可为有形之肿,隐于内则为无形之水气;董[4]认为,水饮致病不局限于有形之水肿或积液,更有无形之水饮为病,临床表现为痰饮、黄疸、小便不利等症。故水气病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水气病包括“水”“饮”“痰”“湿”等致病邪气,病形于外可为有形之肿,隐于内则为无形之水气。

2 太阳与水气病的关系

2.1 太阳为巨阳,气化津液

《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太阳为巨阳,为六经中阳气最盛一经,阳气充盛于体表,为六经之藩[

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杨维杰将开阖枢意义归纳为对阳气和阴气的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其中太阳敷布阳气于外,肺、脾主宣发、敷布、运化、转输精微,太阴主司布达津液,故太阳、太阴主[6]。太阳与太阴在气化功能上有着密切联系,太阳偏重布气宣发津液,太阴偏重津液的运化输布。《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腰脊强。”外邪侵袭人体,多首犯太阳经,发为身热、头项身疼痛、脉浮等症。《素问·六微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太阳之腑为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所藏之寒水,需经下焦肾阳气化才可化为人体卫气、汗与尿[6]。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若伤及太阳经阳气,影响太阳化气行水的功能,津液无法正常输布体表,膀胱寒水失于气化而不能出,则致水气内停机体为病。

2.2 太阳之病位与肺、膀胱密切相关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太阳经脉上额交巅顶,入络脑,还出别络项,连风府,故邪客其位,必令头项强痛也。”从经脉循行的角度解释,外感风寒邪气阻滞太阳膀胱经气不利,故见头项强痛,邪正交争于表而见脉浮、恶寒。结合临床实际来看,太阳病多见肺脏为病,究其原因,肺主皮毛,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将脾胃化生之卫气输布至全身肌表,以行卫外、温煦功能,而卫气起于太阳膀胱经,行于一身之表,因此太阳为病又与肺脏密切相[

7]。《内经知要》曰:“津液之藏者,均由气化渗入,然后出焉。”膀胱所藏之津液主要由肺气肃降、小肠分清泌浊、三焦水道下输而来,经气化而出下为尿液,入皮毛肌肉中为汗及卫气,上口鼻为呼出之浊[8]。太阳为巨阳,阳气旺盛在表可抵御风寒之邪侵袭,巨阳蒸化膀胱所藏水液可化卫气、汗与尿液;若经外邪侵犯,阳气不利,不能气化膀胱寒水,则水气内停为病。外而来之表邪多先犯太阳为病,若其人体内素有伏饮,则可与水饮合而为病。因此太阳与水气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桂枝附子汤主之。”可知太阳亦多见关节疼痛之痹证,痹证初起多为风湿在表之阳证,病情缠绵日久不愈则多转为少阴[

9]

3 太阳水气病之证治

3.1 太阳病水液充于肌表

风寒邪气中于太阳经,机体调动大量津液于体表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水液郁滞在表,见发热、头身疼痛等太阳表实证。麻黄汤为《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其辨证要点为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喘而胸满,脉浮紧。胡希[

10]认为,该证是由于体内大量津液聚于体表不得外泄,肺难以布散其津液,压迫周围神经导致头身疼痛、脉浮紧。此时运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桂枝解表调和营卫,杏仁宣发肺气,使多余水液从表而出,从而恢复津液的正常运行。水液充斥在体表,津液亏于体内化热,症见不汗出而烦躁,方用大青龙汤,即在麻黄汤基础上倍麻黄祛在表之水液,加石膏解在里之郁[11]。若邪气日久不解,体表津液堆积过多成有形之水气病,症见肢体浮肿,体内津液亏虚化生内热故见“自汗出”,“无大热”说明不是阳明病,方用越婢汤解表清热,方中重用麻黄六两祛体表郁滞之水气,石膏清里[12]

3.2 太阳病水湿浸于肌肉关节

太阳病经气不利,津液堆积体表较少为湿,刺激肌肉关节,证见项背强痛,无汗恶风,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邪,加葛根升津舒筋。或寒湿在表,身体烦疼,以麻黄汤辛温发汗祛寒湿,加用白术解表湿。汉代以前无白术、苍术之分,关于麻黄加术汤中用白术还是苍术,各医家有不同观点。宋代林亿、苏颂等认为术应为白术,也有医家认为应为苍[

13],如丹波元坚云:“是风湿之属表实者,发热恶寒无汗,其脉浮紧,可推而知之矣……此方之术,宜用苍术,非逐里湿也。”《药征》曰:“(术)华产两种,其利水也,苍胜于白,故余取苍术也。”可见若取祛风湿利水之意,麻黄加术汤中之术应用苍术。又《金匮要略》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邪气更进一步相博于关节,表寒里热,症见一身关节尽痛,发热,午后尤为剧烈,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宣肺解表,祛湿通络。《本经》言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胡希恕认为其为麻杏石甘汤去石膏加薏苡仁而成,治体内蓄积之水,治由湿滞引起的筋急拘[10]

3.2 太阳病伏饮动肺

平素体内有伏饮之人,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气失于宣降,症见咳嗽痰喘;里有停水,见少腹满、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水流肠间见下利,饮停心下,胃气失和而见干呕;外有表证故见发热,治以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汤本求真言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解表证,用桂枝压抑水毒之上迫,以细辛、干姜、半夏去胃内之停水,用芍药、五味子收固咳嗽,以甘草调和诸药,且缓组织之紧缩,则素疴之胃内停水与新病之表证俱可脱然消散,故断定以小青龙汤。”病者素有留饮在心下,复经外邪引动,表证水饮相互杂合为病,证见发热、咳喘,口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均为水饮内之征象。

4 太阳水气病之变证

4.1 太阳病汗后,水阻三焦为病

《伤寒论》第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水液升聚于体表欲作汗,汗后水液乘势外泛,水液多以汗出于肌肤皮毛,虚于下则小便不利,又因水液未尽从汗解,阻滞三焦水[

14],气机不利,水不上归于肺见渴欲饮水,水不解渴,饮水既多,饮停中焦阻滞胃气上逆可见“水入即吐”,膀胱寒水无以气化症见小便不利,外邪未解,可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方以五苓散解表通阳,化气利水。方中以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祛多余之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表邪,太阳表邪解,膀胱气化功能恢复,体内水饮自小便去,则诸症可解。

4.2 太阳病汗后,阳郁水停为病

太阳病因发汗或下后,引动体内固有之水饮,膀胱气化失常,症见小便不利,水停于里,气机郁滞见心下微满痛,并见发热、头项强痛等证,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对方中加减药物有不同的观点,成无己认为应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因其表证未解;吴谦认为应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因其胸满不宜用芍药;柯韵伯、俞嘉言等认为应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治水饮。吴丽芹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金匮要略》的桂枝去桂加麻附细辛汤对比,认为两方均治疗水饮为病,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使水饮从小便出则愈,桂枝去桂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使水饮从汗解见“虫行皮中”则愈,“头项强痛、发热、无汗”非表证特属,水停阳郁亦可见,且据《本经》记载,芍药有利小便、止痛之效,此方功在通阳利小便,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

15]。如此,太阳误治后水饮为病,表阳郁闭故见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而非表证尤在,饮滞气机见心下微满痛,芍药兼可利小便止痛故不去,膀胱气化不利见小便不利,辨为太阳水停阳郁证,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通阳利小便,使水邪从小便去。正如李翰卿所言,此方体现了太阳与膀胱的关系,小便不利有用麻黄开外窍的治法,需发汗之证也可通过利小便而治[16]

4.3 太阳病汗后,阳虚水动为病

太阳病汗后,阳气受损,寒水动摇,脐下悸动,欲作奔豚,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病发时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如豚奔,《难经》将其列为肾积,发病多与情志相关。外感误治后亦可发奔豚,对于已发之奔豚,仲师治以桂枝加桂汤,若为奔豚欲作未作时,症见脐下悸,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17]。《伤寒指掌》:“按:此二症……一属水邪上逆,故重用茯苓以制水邪,桂枝保心气以御水凌,甘草大枣补脾土以制水泛,甘澜水者,不欲其助水性也。”或太阳病吐下后,水饮内动,见心下逆满,头眩,脉沉紧,方用苓桂术甘汤,以茯苓、白术祛水饮从小便去,桂枝、甘草辛甘生阳气。曹颖甫云:“此方为痰饮之主方,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为水气凌心……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为真武汤所主。”

5 从太阳理解水气病证治

5.1 发汗、利小便为治疗大法

太阳主司卫外与气化津液。外邪侵袭后太阳经气受阻,气化功能失司,水液停于肌表,轻则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重则肢体头面浮肿,病势更深风湿邪气阻于肌肉关节可见肢体疼烦,此时用麻桂剂等发汗既可解在表邪气,又使水气从皮毛而解。若太阳病汗后,动摇体内固有水气,表证或解或未解,水饮蓄于下而虚于上见小便不利、消渴,水停于里阳郁在表见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损及阳气更可见寒饮动摇发为奔豚证,此时多用苓术类使水气从小便而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气病既不局限于水肿之外证,发汗与利小便也不应拘于水肿之证有无。

5.2 通阳为治疗关键

太阳为巨阳,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与在里之太阴共主开,水气病的形成多因太阳经气运行不畅,气化不利,水液不化。因此太阳水气病的治疗中,通阳以恢复阳气的输布、气化功能至关重要。通阳法并非一法,而是纲领之[

18],如麻黄汤发汗解表以通阳气,五苓散化气解表以通阳气,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祛湿微汗以通阳气,小青龙汤、苓桂剂温化水饮以通阳气。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参考文献

1

姜德友王兵李杨. 水气病源流考[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2479-2482. [百度学术] 

2

师建平郭静.“水气病”病名内涵初探[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2857-2860. [百度学术] 

3

陈华.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J]. 山西中医20173311):1-3. [百度学术] 

4

董艳姚魁武高嘉良. 试论《伤寒杂病论》中无形水饮的证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5):1917-1920. [百度学术] 

5

王博. 水气病的六经辨治规律初探[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百度学术] 

6

王旭吴爱华刘雁. 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5):427-429. [百度学术] 

7

时振声. 《伤寒论》的六经与六经病[J]. 河南中医19814):1-5+17. [百度学术] 

8

章增加. 论膀胱(经)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J]. 中医药通报2011102):29-31. [百度学术] 

9

董延芬李秋艳. 运用经方从表论治痹症临床体会[J]. 四川中医2015331):38-39. [百度学术] 

10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85. [百度学术] 

11

邢加兴周雨龙司廷林. 从津液角度论治《伤寒论》太阳病[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6):139-142. [百度学术] 

12

崔巍揣瑞刘冰. 从胡希恕经方医学中“阳气重”谈麻黄的运用[J]. 国医论坛2018335):7-10. [百度学术] 

13

邱明山.伤寒论类方辨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53. [百度学术] 

14

纪立金. 《伤寒论》太阳蓄水证之探析[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504-505. [百度学术] 

15

吴丽芹.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评述[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4):204-205. [百度学术] 

16

李翰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0. [百度学术] 

17

于莉英. 外感误治后发作奔豚病的方证分析[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2):92-93. [百度学术] 

18

徐文楷李赛美刘超男. 张仲景通阳十六法浅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347-335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