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脾胃论》对《灵枢·官能》治法的拓展应用  PDF

  • 李凯平

最近更新:2024-05-16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相当重视“升降”,为更好地理解“升降”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文中以《脾胃论》为基,从“脾胃之气”演化为人身万物与“脾胃病”发生机理的探讨入手,认为《脾胃论》针对“脾胃不足”所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治疗,是《灵枢·官能》“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与“从上下者,推而扬之”这两种治法的临证运用,并通过药物的气味配伍以实践其治法。这些治法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之制方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作者单位 基督教灵实协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香港 999077)

“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李东垣在治疗脾胃病时其思路到底是如何的呢?“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病者,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显然“升降”是脾胃病治疗的关键,也令治法上有了更多的变化,临床上需要仔细推敲,才可准确用药。要理解此“升降浮沉之理”,需要先从李东垣如何看“脾胃之气”演化为万物的机理开始。

1 脾胃是人身万事万物发生的起源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脾胃把水谷精气化为元气,并透过《周易》的“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脾胃论·阴阳升降论》)而有了人身的万事万物。脾胃之气是人身万事万物发生的起源(“太极”);透过其升清降浊的作用而化生阳气与阴气(“两仪”);五脏、六腑及其相属的经脉之气等等,各具不同的阴阳、四时、五运本位与六气属性(详见表1)。五脏有如地的“五运”,六腑之气(六腑相属的经脉均为阳经,故又称之为“六阳之气”)有如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脾胃之气充足,五脏才能各在本位而行其用,六阳之气才能在人身先升后降,有序地行春夏升浮(阳道)及秋冬降沉(阴道)之令,而人身有了像天地四时温热寒凉的变化(“四象”),“五脏之气……乃能滋养皮肤血脉筋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天地阴阳上下相交而展现人身正常的万事万物(“八卦”[

1]

表1  五脏六腑及相属阴阳经脉、五运六气、本位及四时升降浮沉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所属经*所属五运六气五脏在人身本位四时及升降对应
肺/大肠 手太阴/手阳明 金(燥) 秋(降、收)
心/小肠 手少阴/手太阳 火(热) 夏(浮、长)
脾/胃 足太阴/足阳明 阴土、阳#(湿),土为有形 长夏(兼升降浮沉、生长收藏)
肝/胆 足厥阴/足少阳 木(风) 春(升、生)
肾/膀胱 足少阴/足太阳 水(寒) 冬(沉、藏)
三焦 手少阳 - -

注:  #胃者,阳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六腑经气为“六阳之气”,先升为春夏而生温热,升散极而后降为秋冬而生寒凉

2 脾胃之气受伤令人身之气升降失常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若饮食、起居、劳逸、情志等方面不能顺应“天地之道”而伤脾胃之气,令升清降浊失职,则一方面阳气(“元气”)化生不足,另一方面阴气内生,在“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下演化为各种疾病。

“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也,是万物之道,大易之理绝灭矣[

2]25。阳气不足,致五脏、六腑及相属的经脉无所禀受而气绝,进而五脏之气失其本位(如心火本在上,反下行而乘其土位;“天者,人之肺以应之[2]25,肺应在上,反而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肾水反来侮土或肾水上浮;等等),六阳之气不升反降,“胆(与少阳经相属,禀春升生之气)”与“小肠”(与阳明经相属,禀夏浮长之气)等不能行春夏升浮之令。阳道不行,不升则皮毛、四肢、九窍、六腑、五脏等一身均无所禀受元气;反降则阳气伏于阴分(脾土、下焦、阴血等)而成阴火,或谷气下流而成飧泄肠澼。由于升浮之令不行,五脏六腑之气无所禀受,“秋冬(属阴)之令”大作,阴火、湿邪、浊气、寒邪、经气(如冲、任、督等奇经之气本应附二阴之里,反而上逆,更甚而挟阳明、少阳经气或肾水上逆)等不降反升。由于人身(阴阳)之气升降失常,“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1]。脾胃气虚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的机理见图1

图1  脾胃气虚致人身之气升降失常机理

3 对《灵枢·官能》治法的运用

“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在“不足者补之”(《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的治则下,东垣以甘温之[

3]补脾胃,配辛味(辛甘发散为阳)及味薄风药助春夏生长之用,令脾胃回复其升清降浊的职能,胃气得升,则能滋养阳气(包括“六阳之气”)。至于“人身阴阳之气的升降失常”方面,东垣善于用药,也巧于用针,运用了《灵枢·官能》(《灵枢》在当时又称为《黄帝针经》)的治法,并在此基础上组方用药以调人身阴阳之气的升降。

3.1 从下上者,引而去之

“从下上者”是指“阴病在阳”,阴火、浊气、寒气、阴邪、“冲、任、督脉等经气”或肾水等“阴气”由下往上逆(浮)于人身“阳分”(如胸、肺、心、上焦、头面、四肢、皮肤腠理等)。

至于“引而去之”的“引”有三个意义:(1)升发脾胃之气;(2)于地中升举阳气;(3)引经。前两者的目的是针对脾胃损伤后的脾胃之气下流,人身阳气不升反降,故一方面加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另一方面“生阳(气)长阴(血)”(《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东垣认为血有形,与脾土或肝肾等同属“阴”而在“阴分”,若营血亏虚,则营气可伏于“阴分”而成“阴火”(故补中益气汤及清暑益气汤都有人参配当归即生阳长阴之意)。“引经”则是视“阴气”来源或所在分经用药。

“去之”是“去阴气”,按照其属性及所乘之处分为四种治法。(1)泻之(阴火):“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

2]12,以苦寒配甘味或甘凉之药泻“阴火”。(2)泄之(经气、浊气、寒气或肾水等):若“冲脉之气”(或其挟阳明、少阳经气)在夏月上逆(多挟火),加少许苦寒之品;若“冲脉之气”(在冬月)、寒气、浊气上逆,则以苦辛热之品以泄之,取“(寒淫所胜),散以辛热,佐以苦甘[2]17之意;肾水上浮,少加淡渗之品令“肾水”下行而回复本位。(3)导而去之(浊气或阴邪上逆于头):运用引经药,少加苦寒、甘寒以导邪气下行去之,如“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4],这些药物酒制后,能引苦寒甘的气味到头面皮肤,引邪下行。(4)同精导气(浊气上逆于心、头、足臂等):“因为五乱之病,既不是邪气有余,亦不是正气不足的问题,而是阴阳清浊之气,互相逆乱[5],所以在治疗上只要令“清浊之气”各复其本位即可,在药物的选取或用量上应较温和。“导气”(徐入徐出)是运用“微苦辛甘轻剂”(导清气上行)或“少加苦寒、甘寒之药”(导浊气下行);“同精”(补泻无形)与上同意,运用气味较“微”的药及药量较“少”,配以酸味之药一方面安肺气、缓心气;另一方面益五脏之元气。

3.2 从上下者,推而扬之

“从上下者”是指“阳病在阴”,阳气下行而伏匿于“阴分”或“上气(上焦心肺之气或在上三阳脉)不足”。“推而扬之”的“推”是指升发脾胃之气。“扬”有两个意义:①“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脾胃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一来令阳气升,回复其春夏升浮之令,而有助于降阴气,二来可防止阳气伏匿在“阴分”而成“阴火”,伤及阴血与肾水;②令上焦心肺与三阳脉之气得养。在辛甘温药(补养脾胃)的基础上,加升阳风药,“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令脾胃之气得以升发而养在上的心肺与三阳经气。《灵枢·官能》治法与《脾胃论》病机、气味配伍及药物运用的对应关系,见表2

表2  《灵枢·官能》治法与《脾胃论》病机、气味配伍、药物对应关系
治法针对病机气味配伍药物运用方剂举例
从下上者,引而去之 阴病在阳
泻之 阴火上扰

辛甘温(生阳长阴)

少加甘寒

黄芪、人参、当归

甘草、黄柏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气升阳和中*

泄之

浊气(夏月)上逆

浊气(冬月)、经气、寒气上逆于胸

肾水上浮

少加苦寒

大辛苦热

少加淡渗引经

黄柏、知母、黄连

吴茱萸

茯苓、泽泻

-

丁香茱萸汤、木香顺气#

草豆蔻丸

导而去之 浊气或阴邪上逆

加太阳引经药

少加苦寒、甘寒

羌活、防风

酒黄柏、生甘草

-
同精导气 浊气上逆于心、头、足臂等

微苦辛甘轻剂

少加甘寒

酸味(浊气在心者加)

麦冬、人参、黄芪、当归

麦冬、人参

五味子

-
从上下者,推而扬之 阳病在阴
从阴引阳 阴火伏匿于下

升阳风药

苦寒、甘寒

升麻、柴胡

黄柏、黄连、生地、甘草

-
推而扬之 上气不足

甘多辛少

升阳风药

黄芪、人参、甘草、橘皮

升麻、柴胡

升阳益胃汤

注:  #源于《卫生宝鉴》*源于《兰室秘藏》

4 结论

“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

6]。所谓的“升降”,除了指“脾胃升清降浊”的调整或“脾胃分治”外,从《脾胃论》对于《灵枢·官能》“引而去之”与“推而扬之”两个治法的运用来看,还指通过调整阴阳之气的升降,令五脏复其本位,六腑(阳)之气行阳道经气得和。“引而去之”与“推而扬之”二法的具体运用,需从“虚实”上结合《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补泻”与《至真要大论》“六气之胜”的治法,并以补养脾胃为本。“‘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是‘理’‘法’‘方’‘药’……理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用四诊得来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辨认病证,进而为立法、处方、选药打好基础。……立法就是治则与治法的密切结合和具体运用,以治疗疾病[7]。后世医家在理解《脾胃论》中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上,必须要先理解脾胃病发生的演化机理,并认识东垣如何运用《内经》(或其他医家的思想)设立各种治法。《灵枢·官能》以探讨针刺的理论与治法为主,东垣以“调人身之气的升降”为治则,应用了此篇的治法以联系“理”与“方”,再通过“气味配伍”实践出来,为脾胃病演化过程(人身之气升降失常)制方原理提供重要依据,而此运用也将有助于认识东垣对其师张元素的“五脏用药升降”与“药类法象”理论的补充与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凯平.从《周易》宇宙起源论探析李东垣的脾胃论[J].光明中医20193422):3397-3401. [百度学术] 

2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3

罗天益.卫生宝鉴[M]//许敬生.罗天益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9. [百度学术] 

4

张元素.张元素医学全书-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0. [百度学术] 

5

丁光迪.东垣学说论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70. [百度学术] 

6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6. [百度学术] 

7

焦树德.从病例谈辨证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5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