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64例细菌性龟头包皮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各32例,中药组予八味疏风利湿洗剂浸渍治疗,西药组予高锰酸钾片浸渍治疗,均治疗1 w,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中药组患者红斑、丘疹、分泌物臭秽、糜烂、疼痛及瘙痒症状较治疗前显著缓解,而西药组仅疼痛症状较治疗前显著缓解(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八味疏风利湿洗剂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高锰酸钾片(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龟头包皮炎是阴茎头炎和包皮炎的统称,指发生在阴茎头部、包皮及冠状沟的炎性疾
近年来各类中药液洗剂用于治疗细菌性龟头包皮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较缺乏循证医学框架下的系统研究。八味疏风利湿洗剂是由程宛钧主任医师根据福建省名中医张敏建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和从湿论治男科疾病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所研制出来的临床良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确诊为细菌性龟头包皮炎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3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1.26±1.97)岁;病程4 d~3个月,平均病程(2.15±1.70)个月。西药组32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0.37±1.31)岁;病程6 d~3个月,平均病程(1.98±1.43)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病情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中西医结合男科学
①龟头包皮处发生红斑、丘疹、糜烂、水疱或脓疱,自觉瘙痒;②包皮内板、冠状沟及龟头部潮红,取皮损表面皮屑及分泌物涂片真菌直接镜检均阴性;③来院就诊前未服用或外用其他治疗龟头包皮炎的相关药物。
两组患者均治疗1 w,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予八味疏风利湿洗剂浸渍治疗。药物组成:大黄15 g,黄芩15 g,黄柏12 g,苦参20 g,土茯苓20 g,蛇床子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20 g。上述药物共同煎煮后取药液约200 mL(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药房代煎)。将药液加热至38 ℃~40 ℃后,倒于300~500 mL容器中,将阴茎浸入药液中,以没及阴茎根部为准,每日浸渍1次,每次浸渍15~20 min。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总积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在红斑、瘙痒、分泌物臭秽、丘疹、糜烂、疼痛症状方面的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西药组患者仅在疼痛症状方面的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
症状 | 中药组 | 西药组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差值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差值 | |
红斑 | 1.84±0.09 |
0.69±0.1 | 1.15±0.02 | 2.11±0.11 | 1.41±0.14 | 0.70±0.03 |
瘙痒 | 1.19±0.15 |
0.51±0.4 | 0.68±0.26 | 1.41±0.13 | 1.07±0.11 | 0.34±0.02 |
分泌物臭秽 | 0.94±0.15 |
0.19±0.0 | 0.75±0.08 | 1.07±0.14 | 0.85±0.09 | 0.22±0.05 |
丘疹 | 0.47±0.09 |
0.03±0.0 | 0.44±0.06 | 0.74±0.11 | 0.74±0.11 | 0.00±0.00 |
糜烂 | 0.44±0.17 |
0.00±0.0 | 0.44±0.17 | 0.63±0.19 | 0.44±0.12 | 0.19±0.07 |
疼痛 | 0.22±0.11 |
0.00±0.0 | 0.22±0.11 | 0.41±0.13 |
0.15±0.0 | 0.26±0.06 |
水疱 | 0.13±0.10 | 0.00±0.00 | 0.13±0.10 | 0.22±0.18 | 0.15±0.07 | 0.07±0.11 |
总积分 | 10.12±4.91 |
1.19±0.1 |
8.93±0.7 | 11.55±3.54 |
6.81±0.7 | 4.74±2.83 |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中药组临床疗效高于西药组(P<0.05)。见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中药组 | 32 | 14(43.75) | 12(37.50) | 4(12.50) | 2(6.25) |
30(93.75 |
西药组 | 32 | 7(21.88) | 7(21.88) | 4(12.50) | 14(43.75) | 18(56.25) |
注: 与西药组比较
龟头包皮炎在中医学上常被称为“阴头疮”“阴头风”“湿阴疱”
八味疏风利湿洗剂包含大黄、黄芩、黄柏、苦参、土茯苓、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八味药。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解毒利湿,泻下焦之火,与大黄、黄芩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且长于清下焦湿热,三者共为君药。苦参既可清热燥湿,又可利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可用于治疗多种湿热证,然其苦寒之力较强,临床常用于外治方中;白鲜皮具有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与苦参配伍,常用于治疗湿疹、风疹、疥癣等疾病,二者共为臣药。佐以土茯苓甘淡渗利,解毒利湿;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与土茯苓合用,可治疗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湿疮等证。蛇床子味辛、苦,性温燥,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之功,为皮肤病常用药,同时兼具制约大黄、黄芩、苦参等药物的苦寒之性,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利湿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大黄含有的各种蒽醌衍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大黄酸、大黄素与芦荟大黄素作用力最
从研究结果来看,八味疏风利湿洗剂对于红斑、丘疹、分泌物臭秽、糜烂、疼痛及瘙痒症状有较大改善作用,治疗后中药组症状总积分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八味疏风利湿洗剂对细菌性龟头包皮炎的疗效优于高锰酸钾片(P<0.05),且均无不良反应。以上均表明,八味疏风利湿洗剂对于细菌性龟头包皮的疗效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治疗细菌性龟头包皮炎的有效方药。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观察指标主观化较明显,因此,今后将进行扩大样本量及建立客观可视化评判标准的研究。
参考文献
张建中,高兴华,高天文,等.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11. [百度学术]
蒋东鹏,杨大祥,王保中.派瑞松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125,128. [百度学术]
王鹏,柴宝,钟萍,等.细菌性包皮龟头炎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5):519-524. [百度学术]
毛建勋,徐宏慧,林俊萍,等.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及健康包皮龟头的皮肤性状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8):477-479. [百度学术]
丛桂成.包皮环切术治疗反复发作包皮龟头炎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691-692. [百度学术]
张敏建,阮晓军,史亚磊,等.萆藿汤治疗肾虚夹湿型勃起功能障碍39例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4):16-19. [百度学术]
张敏建,张球勇,程宛钧,等.石萆汤治疗肾虚夹湿型弱精子症49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1):4-5,14. [百度学术]
程宛钧,张敏建,陈熵忠,等.张敏建基于《伤寒论》第71和125条谈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治[J].中医药通报,2021,20(5):20-22. [百度学术]
张敏建 .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234-237. [百度学术]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2. [百度学术]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429-431. [百度学术]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01-205. [百度学术]
秦国政,韩建涛,池雷霆,等.实用男科病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5-66. [百度学术]
程华焱,康丽娟.龟头包皮炎治验一则[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37. [百度学术]
何元松,李焐仪,孟保华.大黄的研究现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2):113-118. [百度学术]
胡茜,张颖,李堃,等.黄连主要成分小檗碱的临床药理作用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4):203-205. [百度学术]
孙磊,郭江玉,闫彦,等.苦参化学成分及其生物碱抑菌活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1):49-53. [百度学术]
陈禹竹,徐晓敏,刘树民,等.白鲜皮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24,47(2):409-418. [百度学术]
秦瑞,吴达荣.粤东土茯苓水煎液体外抑菌效应试验[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39-1040. [百度学术]
袁诗农,刘梦桐,段绪红,等.蛇床子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3,42(3):74-81. [百度学术]
蒋剑平,沈小青,范海珠.地肤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2704-270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