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棍针治疗,两组均治疗1 d。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关节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以及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以观察短期疗效。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长期缺乏运动锻炼和适当的休息,易引起慢性腰痛,其中,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无明确诱因,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常表现为腰背、骶尾至臀部疼痛,无压迫神经根症状,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常继发腰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度降低,病久后常导致肌肉废用萎缩、腰部乏力等症
选择2021年3月—2021年8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中医院针灸科,符合CNLBP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4.33±1.58)岁;病程3~13个月,平均病程(5.40±0.43)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3.79±1.60)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5.44±0.50)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伦理批号:〔2020〕泉中医伦理审字第006号。
参照《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予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穴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棍针治疗。棍针(福州市玉鸿基角器制品厂)长约6 cm,一侧形似宽约1.2 cm的扁平刀状,较为尖锐;另一侧形似直径约为0.8 cm的圆锥状。常规针刺后,患者充分暴露腰背、骶尾及臀部,术者以双侧拇指指腹沿双侧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督脉循行方向,由上到下,由浅入深逐渐加压寻找“结筋病灶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40 | 5.15±1.42 |
4.70±1.24 |
治疗组 | 39 | 5.38±1.33 |
4.15±1.05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腰椎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治疗组前屈活动度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
关节活动 | 对照组(n=40) | 治疗组(n=39) |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前屈 | 69.83±12.27 |
71.60±11.92 | 69.73±11.15 |
75.28±9.35 | |
后伸 | 24.83±2.37 |
25.40±2.31 | 25.55±1.99 |
26.48±1.83 | |
左侧屈 | 25.30±2.83 |
25.75±2.48 | 25.43±2.58 |
26.18±1.99 | |
右侧屈 | 25.40±3.04 |
25.70±2.79 | 25.70±2.75 |
26.73±1.95 | |
左侧旋 | 25.30±2.94 |
25.75±2.59 | 25.75±2.74 |
26.63±2.06 | |
右侧旋 | 25.73±3.19 |
26.10±2.91 | 26.15±2.65 |
27.33±1.82 |
注: 与治疗前比较
在国内外研究中,CNLBP治疗方法的即时效应研究甚少。由于该病病程长,患者多无法坚持治疗,多因中途放弃而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因此,寻找一种在传统治疗基础上有较好即时效应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增加腰椎活动功能恢复的信心。本研究中,治疗1 d后观察发现两组治疗后腰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治疗组腰椎前屈活动增加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VAS评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其中治疗组的VAS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棍针对下腰痛的即时镇痛效果及增加腰椎关节前屈活动度的作用是肯定的。
中医学认为,腰痛的病因多为风、寒、湿邪外侵,或跌仆损伤,致气血运行受阻,瘀血或痰湿阻滞,引起肌肉筋膜挛
研究中选择反阿是
笔者在临床中将棍针疗法应用于其他疾病,如头痛、面瘫、颈椎病、肩周炎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实践发现,以筋论治疾病是棍针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其克服了传统推拿手法无法渗透到深层、细小筋结点的弊端,且便于携带,无不良反应,操作简单,疗效立见,可在短期内解决病痛,极大地增强患者的信心。
综上所述,棍针可迅速松解粘连挛缩,改善局部血供,减轻组织神经血管压迫,有良好的即时止痛和在短时间内改善腰椎关节前屈活动度的作用。下一步研究可规律持续性治疗,增大样本量,增加长期随访,进一步观察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CHOU R.Low back pain(chronic)[J].BMJ Clin Evid,2010:1116. [百度学术]
刘建航,余绍涌,李锦威.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3):459-463. [百度学术]
洪嘉婧,王丽丽,阚俊明,等. 助阳化瘀针灸法对慢性劳损腰痛的即时效应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97(4):19081-19083. [百度学术]
钟建国,陈曦,李书娟,等. 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即时镇痛效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4):477-480. [百度学术]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12):1134-1138. [百度学术]
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腰痛[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4-6. [百度学术]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18. [百度学术]
王垒钞,董宝强,林星星,等.针刺结筋病灶点与经穴治疗非特异性腰痛随机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3):13-15. [百度学术]
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58-129. [百度学术]
沈峥嵘,王勇,吴哲.非特异性下腰痛评估量表、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8):16-19. [百度学术]
黄锦文,庞贞兰.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 : 177-179. [百度学术]
谢占清,崔立民,王玉双,等.结筋病灶点的解剖实质辨析[J].环球中医药,2019,12(10): 1569-1570. [百度学术]
苏鑫童,李春颖,刘琪,等.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刍议[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6):45-46. [百度学术]
庞轲,刘一君,张凯,等.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9,31(1):58-62. [百度学术]
石方园,董宝强,林星星,等.基于经筋理论腰腹联合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2):93-96. [百度学术]
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等.论经筋痹痛[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381-382. [百度学术]
张文兵,霍则军.反阿是穴肌肉起止点取穴法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432-433. [百度学术]
张文兵,霍则军.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5. [百度学术]
杨东魁,蒋芸,杨润,等.“肌肉起止点推拿法”治疗颈肩综合征62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4(2):52-5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