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阮诗玮教授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差异及以往体质分类的方法特点,提出“神质”层面上的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构建。其认为在“形神合一”的前提下,基于“神分体质”的中医体质分类法应当作为体质学说的重要补充内容;在传统中医五脏-五神-七情观念的划分模式基础上,“神质”层面的中医体质可分类为喜乐质、郁怒质、忧思质、悲哀质和惊恐质。
中医体质辨识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出某种体质的过程,重在突出人的禀赋差异和后天环境对其的影响,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内容,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中医学“形神合一”观念下,神质与形质是人体特质的重要组成,研究体质时应协同考虑。从目前体质分类的心理特征状况来看,典型体质的个体中,现代中医体质的辨识大致符合“形神合一”,然而在不典型体质的复杂个体中,体质分类标准难以适用于个人心理层面的具体细化。中医体质理论也阐明心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用上,仍更侧重对生理的研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涵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提到“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即不同体质的人形态特点有所不同,并论述了这五种体质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特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质以五行进行归类(对不同形态、个性、行事风格以及脏腑功能进行描述),并对不同体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和治疗进行探
中医学强调“形神一体”观,目前中医体质学说主流的九种分类法从形体、心理层面上对体质进行判定,其下设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九种体质人的心理特点,但实际无法完全等同。例如《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个体的心理状态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影响,由于东西方在遗传和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其有关于心理特质的研究亦存在区别,具体内容体现在心理活动的分属脏器差异以及个人的气质分类差异。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健康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或行为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
传统中医学在五神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情绪进行细化,延伸出七情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帝内经》将七情列为致病因素,提出基于五行学说的情志相胜法,可以说是早期中医心理学疗法。七情学说在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挥,最终形成五脏-五神-七情的情绪细分模式。早期的西方心理学同样对人的气质类型作出了不同划分,其中较为流行的是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其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并根据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
体质分类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进行多样分类,包括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形态分类法、勇怯分类法、形志分类法、脏腑形态特性分类法、生命时段分类法
《灵枢·通天》以阴阳的偏颇将人体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平和之人,具体内容包含上述五种体质的形神特点。关于心理特点的描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关于形态特点的描述:“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黄帝内经》的体质分类方法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不同体质人在阴阳上的偏颇可导致其在形态、神态方面存在差异,此分类法为不同体质人群的心理特质划分提供了方向。对于阴阳偏颇较为明显之人,上述体质分类方法更加适用,如对于阴气太盛之人,其心理活动常可表现为贪婪、狡诈等较为偏激的“病态”特点。但以阴阳为依据的划分方式仍显粗泛,人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面对事物的具象化不同、环境的影响差异可表现为不同情感,此时的心理活动或可以阴阳的偏颇作为解释,但难以用极端的“病态”去解释。且阴阳五分法的体质分类是对于人格、品性、气质等多方面特点的综合概括,难以对复杂个体的具体化心理特点更进一步阐述。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以五行学说为依据对体质进行分类:“木形之人,其为人苍色……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火形之人,其为人赤色……有气,轻财,少信……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金形之人,其为人方面,白色……身清廉,急心,静悍……水形之人,其为人黑色……不敬畏,善欺绐人……”五行分类法通过对人赋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对体质的形神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描述了不同体质人群的易病时间,是中医体质学的早期分类雏形之一。五行分类法实际上分有25种体质,其中根据五形人五音、经脉的不同特点,又分为25个亚型,是在五形人的基础上作出更细致、全面的体质分类,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质分类判定的复杂性。五行分类法中对于体质心理层面的描述,同样是对人格、品性、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描述,如火形之人的心理特点为“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其中可能包含忧虑、急躁两个方面的心理活动,行为上则容易表现出不轻信他人、做事心急的特点。这种分类方式虽可为该类体质人群的总体行为风格进行概述总结,但仍难以对复杂个体的心理特质进行细化。譬如忧虑和急躁可能是忧思质、郁怒质人群的心理活动表现,此类人群或可直接分属于这两种体质,相比“木形人”的体质判定则更为直接,更具针对性。
前文提到,目前主流的中医体质分类无法适用于“形质”与“神质”不匹配的复杂个体,且东方人与西方人禀赋基因和后天环境存在不同,东西方对心理认识存在差异,西方心理学不能完全受用于东方世界,传统的阴阳五分法和五行分类法在心理层面上的体质细分上存在不足,因此构建适用于东方世界的心理学体系确实有必要。阮诗玮教授(以下简称“阮教授”)临证主张六看,包括看天、看地、看时、看人、看病、看症六个方面,看人是指看人体禀赋、心理状态,即看人的体
喜者,乐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喜乐即欢喜、快乐,经常处于快乐情绪,笑容常驻或时常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属于喜乐质。喜乐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情绪表现,与怒、思、悲、恐等情绪相对而言,喜乐的情感表现对健康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喜乐情绪多因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个人愿望得到实现、困难事情得到解决而产生,喜乐质人群通常愿望切合实际,不追求过高的欲望,往往有十足的行动力去达成个人目标、克服困难。
生理形态上,心藏神,在志为喜。《素问·举痛论》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四圣心源》提到:“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
郁者,抑而不通之义,郁怒即郁闷、愤怒,经常表现为郁闷甚至愤怒的人属于郁怒质。郁怒的表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完成事件的阻碍程度,二是个体对于事件的释怀程度。前者属于客观因素,个体无法把握,所以郁怒质人群的情绪表现通常取决于自身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由于遭遇不公、侮辱等表现出的郁怒是正常的情绪表达,而遇事无论大小均耿耿于怀而容易产生郁怒表现的人群,可归属于郁怒质。郁怒质人群在生活中碰到稍有不顺之事即易表现出上述情绪,轻者郁,仅表现为闷闷不乐,重者怒,可表现为暴躁愤怒。
生理形态上,肝藏魂,在志为怒。《四圣心源》曰:“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
忧者,愁思也,忧思即忧愁、思虑,对事物容易过度忧思、愁苦、顾虑的人属于忧思质。在一定范围内对事情忧虑、思考,是处事谨慎、考虑周全的表现,而忧思质人群则对大小事物往往表现出过度担心。过度的担心极容易转化为紧张、焦虑等情绪,这在疾病的过程中表现更加明显,忧思质人群常常对自身疾病产生过度反应。
生理形态上,脾藏意,在志为思。《四圣心源》言:“脾之志忧,故其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悲哀,喜乐之反也,悲伤、哀苦之意也,对事物容易表现出过度悲伤、哀苦情绪的人属于悲哀质。当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或目标未达成,或理想未实现,人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这是正常的情绪流露。若能从悲痛中走出来,重回现实,继续生活,不为往事所困,一时的悲伤情绪甚至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而悲哀质人群则对过去无法释怀,或对所有事情都呈现出悲观看法。此类人群在困难面前多表现为懦弱、胆怯,不愿意努力克服,长此以往的悲哀状态容易转变为抑郁状态,更甚者容易出现厌世轻命的想法,属于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生理形态上,肺藏魄,在志为悲。《四圣心源》言:“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
惊,马骇也,惊恐即惊骇、恐惧,对事物轻易表现出惊骇、恐惧的人属于惊恐质。在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或遇到某些危险场景时,人容易产生惊恐情绪,且表现程度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事件的震撼、危险程度,二是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样,前者属于客观因素,个体通常难以把握,因此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成为惊恐情绪表现与否的关键。惊恐质人群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遭受轻微惊吓时即易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生理形态上,肾藏志,在志为恐。《四圣心源》曰:“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菀也。
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至今,各类体质分法在“形质”层面的内容已相对成熟,但有关于“神质”方面的内容仍显粗糙。阮诗玮教授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其他古代经典著作,初步构建了“神质”层面中医体质分类的大体框架,希冀能补充完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