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试从五材汉字挖掘中医五行“字-象”思维方  PDF

  • 王小强
  • 王凌雪
  • 唐红梅
  • 白雪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最近更新:2024-06-17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中华原创象形文字是汉民族思维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术理论的必要表征工具。中医五行学说以五材(木、火、土、金、水)汉字为基础意象,用取象比类方式来表征、推理与演绎脏腑之间的生克承制关系,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木、火、土、金、水及以五材为字旁的衍生汉字广泛见于古代医籍、著作中,被医家用于类比认知人体的生理、病机与治法,也记录着中医五行思维及相关诊疗经验总结。文中试从汉字象思维的视角对五材及其衍生汉字进行梳理,阐述木字象、火字象、土字象、金字象、水字象及其合字的思维方式,并举例单个字象的中医发挥,以期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去挖掘中医五行“字-象”思维方式。

“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六体书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的书面符号系统,也是汉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存在基[

1],反映着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更是打开中医药文明宝库的思维钥[2]。中医学继承汉字的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等象思维方式,先用取象比类、易象演绎、司外揣内等方法来表征自然与生命的表象规律,形成具象文言及学术思想,而后以抽象汉字来分解本质规律形成抽象概念和推理判断,是中医特殊术语、概念和理论形成的重要路[3]。中医五行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从“木、火、土、金、水”等表象文字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等概念描述,再到“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等类比,后形成“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等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4]。现今,通过藏象的五行生克关系图来推理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脏腑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承制关系,便是中医五行思维模式的主[5]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启示着中医学有以象(象形文字)指称事物的思维方式,也表明中医五行学说可通过“象”的方式进行知识类推和扩[

6]。由木、火、土、金、水等字到衍生的复杂会意字,是对天地万物的“象”进行类推描述,并类推到人体阴阳变化。这些字表征着各自各样的象,象便蕴藏于字形中,形成象形汉字、援物比类、字里藏医[7]“字-象”思维方式。五材及其为字旁的衍生字象见于古代医籍和著作中,被医家用于类比认知人体的生理、病机与治法,记录着中医五行相关的学术思想及其诊疗经验。笔者从象思维视角阐述木字象、火字象、土字象、金字象、水字象及其合字的思维方式,对与中医相关的五材及其衍生汉字进行梳理、筛选与分类,并举例单个字象在中医古籍的运用,以期回归中华汉字文化去构建新的“字-象”思维方式,继而发展中医五行思维模式。

1 木字象

春之草木发陈而出青芽,此时草木枝叶的生长、升发、条达、屈伸、疏展是木之象。木象造字为“木”,《说文解字》释为:“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草之形象),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其演变之象在甲骨文为“”,《说文》为“”,秦系简牍为“”,楷书为“木”。回归“木”的“字-象”思维可借助自然树木之“象-图”来搭建,也可将“木”字视为图像并在脑中想象:“木”之上部草的笔画能生长、升发、条达,下部根能屈伸、疏展的意象,再抽象出“木”的生长、升发、条达等属性。在中医学里,人体之肝、胆、目、筋、怒、呼、握等比类归属于五行木[

8],即肝主疏泄藏血、胆主决断中清、筋爪屈伸、怒急刚强、呼唤太息、手握身动等及其变化若“木”之易象。

木行易象衍生出众多象形字或会意字,以木为字旁存在于众多的汉字字形中。从汉字字典梳理相关汉字,发现本、标、未、末、根、构、机、枢、极、東、格、概等字及其象可用于中医说理;条、荣、柔、松、阑、梦、柱、枝等可比类生理特征;束、杂、朽、枯、染、栗、栖、栓、梗、横等可比象病理状态;查、检、某、来、果、核、校、案等可引导诊疗思路;梳、权、刺、梯、植等可比类治则治法。反复思考这些由单字“木”演绎出的复杂意象,来加深对“象”的理解,并于中医经典著作中寻找此类单字及其条文,加以思考,或能提升中医象思维能力。举例而言,“本、标”之象是形成中医标本理论的基础,对此象进行思考,可参考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顺养》所云:“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本,谓根与本也。标,末也,方昭反,谓枝与叶也。春夏之时,万物之气上升,在标;秋冬之时,万物之气下流,在本。候病所在,以行疗法,故春夏取标,秋冬取本也)。”

2 火字象

夏之炎热蕃秀而火势大,此季节烈日火焰的光明、上升、升腾、热气、燎原是火之象。火象造字为“火”,《说文解字》释为:“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其演变之象在甲骨文见“”,《说文》见“”,秦系简牍见“”,楷书见“火”。借助火焰、太阳、热气等自然之象来认知火的“象-图”,也可将“火”字视为图并在脑中想象:“火”之上部的笔画似火苗光明、烟雾上升、热气升腾,下部笔画似柴木薪火的动图,便能以“象-图”思维去理解火的形象,再抽象出“火”的光明、上升、升腾、热气、燎原等功能本质。在中医学,人体心、小肠、舌、脉、喜、笑、忧比类归属于五行火[

8],即心主血脉神志、小肠主液清浊、舌红吐露、脉充面华、喜乐志达、笑声心动、情绪上升及其变若“火”之动象。

火象、热气之象均可化为汉字偏旁,进而衍生出火字旁与四点底的汉字,包括炎、炁、热、燃、灵、焉、炉、灾等字及其象可被中医说理、生理特征比类所用;燥、蒸、烦、烧、灼、炽、烂、熟、烈、焚、煴、熔、爆、燎、焦、炱等可比象病理状态;点、照、烛、然、烽等可用于引导诊疗思路;灭、灸、炙、熄、熏、焐、煦等可用于治则治法的比类。例如,“烦”字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生热或火上于头,在《医门法律》进行火象的症状表征时,用到上述多个字象,言:“荣卫相搏,心烦发热,两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焦,故大渴。”

3 土字象

四季之土承载而能稼穑,土地田园的种植、累土、受纳、生化、收获是土之象。土象造字为“土”,《说文解字》释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象物出形也。”其演变之象在甲骨文为“”,金文为“”,秦系简牍为“”,楷书为“土”。观察泥土、土园、稻田等自然之象来认知土的“象-图”,也可将“土”字视为图并在脑中想象:“土”之上下两横似堆土、地面,中间一竖似绿芽拱土的动图,便能以象思维去思考土的形象,再抽象出“土”的种植、累土、受纳、生化、收获等能动属性。在中医学,人之脾、胃、口、肉、思、歌、哕比类归属于五行土[

8],即脾主运化统血、胃主受盛化物、口纳咀嚼、肌肉强健、思虑结气、歌声洪微、哕逆呕恶及其变若“土”之化象。

土之象可衍生出土字旁,地、基、坤、坎、型等字及其象可被中医哲学基础所用;坐、均、垣、坦、圳、坛、堑等可用于比类生理特征;坚、坠、堵、坼、垃、坏、坑、圠、块、堆、垄、垮、埃、嵌等可比象病理状态;在、场、址、城、圣等可用于引导诊疗思路;培、垫、垦、垒、埋、堕、岔等可用于治则治法的比类。例如,“在”字的小篆从土,表示草木初生于土上的象,可延伸为存在地点或位置的意义,引导对生理位点、疾病位置或治疗定位的思考,如《灵素节注类编》云:“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4 金字象

秋季之金石沉降而能收敛,于自然劳作中出现金戈石器的沉重、坚刚、收割、肃杀、变革是金之象。金象造字为“金”,《说文解字》释为:“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其演变之象在金文见“”,《说文》见“”,秦系简牍见“”,楷书见“金”。金字之上部为甲骨文之石,“石”字在《说文解字》解释为:“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其演变之象在甲骨文见“”,在金文见“”,《说文》见“”,秦系简牍见“”,楷书见“石”,而其字旁“”象山石之岩厓。利用金属、铁器、石斧等自然之象来认知金的“象-图”,可将“金”字视为图并在脑中想象:“金”之上部笔画似石块,下部笔画似土中沉入两点金块的动图,便能以图像思维分析金的形象,再抽象出“金”的沉重、坚刚、收割、肃杀、变革等属性本质。在中医学,人体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比类归属于五行金[

8],即肺主气本水道、大肠主津传导、鼻嗅通气、皮毛气门、悲忧气短、哭泣涕下、咳嗽发音及其变若“金石”之幻象。

金石之象作为汉字偏旁,衍生出的前、别、错、镜、研、硕等可被中医哲学基础所用;刚、礅、钟、铸等可用于比类生理特征;创、砂、硬、碍、磐、锁、钝、钳、铠、镣、铐、锐、钻、锈、锦、碰、碎等可比象病理状态;剖、判、列、钥、到、划、剩等可用于引导诊疗思路;利、镇、制、剂、针、砭、剿、割、削、剥、刮、锚、铲、铡、锯、锄、锉、锢、锥、砘、砌、磨等可用于治则治法的比类。譬如,“镇”字从金,真声,原象为用金属、玉石制成的尺形文具压书和纸,引申为对物体施加压力。《古今医统大全》将“镇”阐述为治法:“凡用镇坠,所谓急则治其标也。若谓使气归元,必无是理,既曰归元,岂肯复作。凡镇坠少止又复作眩者,此气未归元,而未治其本也。”

5 水字象

冬季之雪水寒润而下闭藏,雨井江湖湿润、滋养、下行、寒凉、闭藏是水之象。水象造字为“水”,《说文解字》释为:“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其演变之象在甲骨文为“”,金文为“”之象,《说文》为“”,秦系简牍为“”,楷书为“水”。通过水液、雨雪、河流等自然之象来认知水的“象-图”,视“水”为图并想象:“水”之中部笔画似河道路线,四周笔画似水波向下流动的动图,便能以象思维方式去分析水的形象,再抽象出“水”的湿润、滋养、下行、寒凉、闭藏等文字概念。在中医学,人之肾、膀胱、耳、骨、恐、呻、栗比类归属于五行水[

8],即肾主水藏精、膀胱贮液排尿、耳听阴泻、骨健髓生、恐惧避险、呻吟调元、战栗抖动及其变若“水”之衍象。

水之象可化为雨、水、冫与氵等字旁,衍生出五行中最多的字象。诸如,泰、震、冲、冬、寒、凉、冷、满、法、源、海、派等可被中医基础术语体系所用;津、液、汗、泪、涎、沫、泣、油、涕、浆、汁、滑、洪、流、泌、沤、泛、沁、泽、泉、溪、雾、露、冰、汽、游、江、渠、汇、泵、澈等可用于描述生理及比类特征;湿、浊、凌、淤、冱、滞、凑、凋、凝、涩、渴、泄、泻、瀑、溏、溃、涸、淋、渗、浸、淹、溢、渍、沉、涨、渐、淀、漏、潴、潮、潜、弱、溺、没、涣、激、沸、浓、污、沙、泥、沾、混、涌、湮、濒、波、洞等可比类病理状态;测、况、需、浅、深、沿、涯、渊、洄、溯、演等可用于引导诊疗思路;清、温、润、消、淡、滋、洁、涵、活、净、减、添、汲、决、涤、沐、注、渡、滤、溶、濡、漱、灌、汤、酒等可用于治则治法的描述。例如,“脉”之会意:左边为肉,右边为流动的河水,意为肉里流动的水液,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释脉之象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6 五材合象

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或相侮之象,但五材汉字组合的字义却与相生相克有着巨大差异,可引人思考五行交互的意象。木与火(相生)组合有秋、杰、煤、煣、燥、焚、蔫、蒸等象;木与土(相克)组合为杜、茬、苗、桩、桂、埜等象;木与金(相克)组合成锈、刺、磨、柘、利、删、刹、到、砌、剿等象;木与水(相生)组合出涤、范、染、茫、渠、淋、深、沐、涤等字象;火与土(相生)组合有灶、灿、畑等象;火与金(相克)组合为剡、烈、煎等象;火与水(相克)组合成淡、烝、爆、濴等象;土与金(相生)组合有型、岩、坧、崖等象;土与水(相克)组合为法、煮、凌、湮、涯、汕等象;金与水(相生)组合有泵、测、淦、剥等象。

中医五脏有五行归属之分,因此利用汉字造字法将木、火、土、金、水等象作为“心、肝、脾、肺、肾”之偏旁,字音不变,形成“”等中医术语,或能区别于同一文字下的西医脏腑术语及概念。另外,五行之象还可简化赋予“卍”字上,御简就繁地想象五行运行之象,即“卍”的中横竖可表示土象承载、左竖表示金象向下、右竖表示木象向上、上横表示水象欲下、下横表示火象欲上,形成更简易的字象五行图。通过此图来类比天地六气的生克乘侮之象,继而演绎添木壮火、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等相生治法和抑木扶土、培土制水、泻南补北、制火清金、佐金平木等相乘治法及繁木泻土、佐金制木、壮水制火、温补水土等相侮治[

5]。譬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由症状、体征联想与想象到“卍”字之下横笔画火焰太过,火移金位太过,烧熔左竖之金石,比象人体肺气太热而不能肃降,辨证为火旺刑金而拟制火清金法,方用导赤散、生脉汤、清燥救肺汤等加[9]

7 小结

不同于拼音文字形成的概念逻辑思维,中医思维首要重视中华文化整体认知的天象、藏象、道[

10]等“意象”的象形文字表达,再以汉字组合表达抽象意义或概念。单个象形汉字可直接描摹事物外显图像,而后多个汉字排列组合进行抽象阐述事物本质,导致整个汉字系统是以整体意象、取象比类为先,以局部解剖、抽象概念为后,这始终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切合。因此,只有传承发展中华原创象形汉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五行思维方式。恰如徐文兵《字里藏医》以象形等六书造字原理来解释中医魂魄、精神、腠理等术语,并说:“假若失去了汉字思维,中国人再也不会有天赋的形象与抽象思[11]。”

综上,本文从木、火、土、金、水五材汉字及其为字旁的衍生汉字挖掘象思维方式,加以古代医籍中运用此类汉字的条文分析,阐述中医五行学说不仅有推类、生克、乘侮等思辨方法,还可以在理解汉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五行之象的类推,形成中医五行的“字-象”思维方式。但此研究尚处于起步与整理阶段,存在诸多不足或错误之处,若成为完备的思维模式还需要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汉字思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5-6. [百度学术] 

2

郭芮邓奕辉陈聪.基于取象比类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4):653-656. [百度学术] 

3

赖敏陈洁贾春华.从六书四象认知模式解读中医基本概念与命题[J].中医杂志20206121):1862-1866. [百度学术] 

4

庄享静贾春华.一个以“木”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百度学术] 

5

王小强白雪唐红梅.中医五行思维模式的临床运用[J].中医杂志2019605):376-380. [百度学术] 

6

吴彤黄慧雯贾春华.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及工作假说:中医思维研究的新动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787-5791. [百度学术] 

7

张阿娜.字里藏医[J].中国医学人文201952):64-66. [百度学术] 

8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1-38. [百度学术] 

9

王甫李如辉.论“木生火”与“火克金”的治则学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612):2601-2602. [百度学术] 

10

陈列尊.基于传统思维的教育技术研究本土化创新[J].现代教育技术2008412):14-17. [百度学术] 

11

徐文兵.字里藏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6-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