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从任督二脉论治多发性骨髓瘤治验  PDF

  • 徐沙丽 1
  • 王宝莲 2
  • 梁佳慧 1
  • 纪峰 1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 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福建 福州 350003)

最近更新:2023-04-20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系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0%。中医认为,多发性骨髓瘤根本病因为肾虚,病位在骨髓,病机为肾虚血瘀。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息息相关。任督二脉与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密切相关。文中从任督二脉论治多发性骨髓瘤,针刺治疗重视任督二脉的作用,选取任督二脉的腧穴,并适当配合脾、肾经穴位以补虚固本。为针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选穴提供一种新思路。

多发性骨髓瘤系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0%[

1] ,居血液肿瘤第二位。其主要症状为贫血、骨痛和溶骨性破坏、肾功能不全、反复感[2]。目前西医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主要有化学疗法、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以及免疫疗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症状,但大多数患者预后并不乐观。临床常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辨证多以肾虚为主,肾与任督关系密切,有学[3]论述,任督二脉可用于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多发性骨髓瘤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均属于恶性血液病,故笔者试从任、督二脉论治多发性骨髓瘤,以期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病因病机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骨蚀”“痹证”“骨痹”“腰痛”等范畴,现将其命名为“骨髓瘤病[

4]。梁冰老教[5]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其本为脾肾亏虚,标为外邪夹痰瘀蚀骨,病位在骨髓,病机为肾虚血瘀毒蕴。沈一平教[6]认为本病的发生以正虚为源,邪毒入侵为因,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毒蕴血瘀为标,肾亏及瘀毒贯穿整个病程。张镜人教[7]认为其病因分为内外两方面,内因肝肾气阴亏虚为本,外因邪气乘袭瘀痰阻络为标,本虚标实。庄步熙[8]认为,肾虚血瘀贯穿本病的全程,疾病前期,机体处于肾虚血瘀的的制衡状态,疾病发生的关键为肾虚血瘀状态下的制约失衡;疾病后期必然出现肾虚无制,瘀毒肆虐的结局。综合各医家观点可认为,多发性骨髓瘤根本病因为肾虚,病位在骨髓,病机为肾虚血瘀。

2 任督二脉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性

2.1 任督二脉的生理病理特点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与督脉同属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正经具有一定的补充、联系、加强作用。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为“阴脉之海”;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为“阳脉之海”。两者犹如人体子午线,统帅、引导全身经脉气血循行,协调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平衡。任督二脉所治实证多为奇经经脉不通,气血痹阻所致。督脉主治病症实证常因邪气阻滞督脉之经气,可见风寒、寒湿、痰湿、瘀血阻滞督脉证,最常表现为督脉循行部位的疼痛;任脉主治病症实证为寒邪、热邪、瘀血、痰湿、湿热阻滞,表现为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脉、督脉亏虚,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皆失去气血阴阳的温煦濡养,八脉空虚,精血耗竭,导致奇经虚损证。督脉虚者以气血阴阳耗伤而见督脉阳虚证、督脉阴虚证、督脉精血空虚证;任脉虚者多表现为任脉不固证、以及任脉虚弱阴血不足证。日久阴损及阳,则可出现任督二脉阴阳两[

9-10]

2.2 多发性骨髓瘤病因与任督二脉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根本病因为肾虚,肾中精气可益髓养脑、生髓充骨、填髓造血,与骨髓、脑髓、脊髓密切相[

11]。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与肾为同一整[12],任脉主精血,助肾精化生髓血;督脉贯脊属肾入脑,将肾精、髓血上输于脑。此二脉既依靠肾之精气滋养,又有助于肾之生理功能。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老年人,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可知老年人处于肾虚的生理阶段。肾精不足,任督二脉虚损,气血髓海空虚,髓亏脑空,可见头晕目眩、四肢无力等髓、骨、脑相关症状。因此,治疗本病时可从病因出发,注重调补任督二脉以加强补肾固本的作用。

2.3 多发性骨髓瘤病机与任督二脉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机为肾虚血瘀。人体在不同年龄阶段阴阳调和状态不同:小儿时期稚阴稚阳;青壮年时期肾气充盛、阴阳调和;老年阶段,则是肾虚血瘀的制衡状[

8]。因邪毒入侵或七情内伤等打破肾虚血瘀制衡,肾虚血瘀与邪毒互结形成瘀毒,出现本病。督脉是“阳脉之海”,气血最为盈满;脑为“元神之府”,为“诸阳之会”,督脉统领诸阳经,携阳经之气血以及肾中精气上行于头面部。肾-督脉-脑为人体精、气、神循行的中轴线,与人体精神、气血阴阳活动密切相关。瘀毒壅滞,督脉经气运行不畅,血液黏滞,组织瘀血,故出现头昏、眼花等供血不足的表现。而任脉维系统领人体之阴血,瘀毒充斥血液之中,“败血不去,新血不生”,阴血化生不足,血中正常功能的细胞急剧减少,造成贫血、各种出血以及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等情况。任督二脉为“十二经络阴阳之纲领”,调控各脏腑经络的气血阴阳平衡,治疗时可从本病病机出发,注重调补任督二脉以加强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2.4 多发性骨髓瘤病位与任督二脉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病位在骨髓,而任督二脉与骨髓密切相关。督脉循行脊背正中,脊背正中为骨髓造血系统之所在;任脉循经于前正中线,薄智云教[

13]根据“生物全息学”提出的腹针疗法认为,任脉上从中脘穴至关元穴对应整个脊柱。经络所过,即病候所在,主治所及。任督虚损必出现循行部位及相络属的系统病变,可出现骨痛、腰痛、溶骨性破坏等骨骼不强以及贫血等骨髓造血系统失常等症状。治疗时可从本病病位出发,调补任督二脉,针效直达病所。

3 验案举隅

陈某,女,55岁,2020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头晕反复发作6月余,加重4个月。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IgA-κ型ISS Ⅰ期)”,因极度顾虑化疗的不良反应,未行化疗,而寻求中药治疗6个月,自觉胃肠负担重,且病情未见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欲求单纯针灸治疗,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头晕,恶风寒,后背尤甚,心中悸动不安,倦怠乏力,恶心,面色少华,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抑郁,纳呆少食,寐差,大便溏薄,小便正常,平素忧思过重,舌淡苔白、有齿痕,脉细弱。既往史:2006年因“乳房多发性囊肿”行“左乳切除术”。辅助检查:血常规(2020-08-18):白细胞 2.08×109/L,血红蛋白 98 g/L,血小板 97×109/L。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诊断:(1)眩晕,(2)骨髓瘤病,辨为气血虚弱证。治法:补益气血,益精填髓。选穴:①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悬钟、内关;②肾俞、脾俞、风门、至阳、大椎、腰阳关。操作:①针刺:选用一次性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规格:0.30 mm×40 mm),局部皮肤常规消毒,进针深度控制在10~25 mm。仰卧位操作:百会向后平刺,膻中向下平刺,并于穴位左右两侧2 mm处各扎向下平刺一针;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悬钟、内关直刺,留针30 min。俯卧位操作:肾俞直刺;脾俞、风门向脊柱正中斜刺;至阳向上斜刺。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悬钟、脾俞、肾俞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②艾灸:大椎、腰阳关直刺得气后行温针灸,即将1个(规格:1 cm×1 cm)小艾炷插在针尾,点燃施灸,待艾绒燃尽后除去灰烬;留针30 min后出针。以上操作均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时仰卧位、俯卧位先后顺序交替。每周治疗2次。嘱患者畅情志,慎起居,调饮食。

2020年11月30日二诊:头晕较前缓解,恶心、心悸不安较前明显减轻,恶风寒稍有缓解,睡眠好转。按上方继续治疗。

2020年12月28日三诊:头晕、恶心、心悸不安消失,恶风寒较前明显减轻,食欲渐佳,乏力、厌世情绪好转。续上方治疗1个月,其间随症加减:便溏加阴陵泉,针刺得气后行温针灸(操作同上);倦怠乏力加膏肓,行温针灸;寐差加印堂。治疗后,患者头晕未再复发,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能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纳寐佳,二便调。上方巩固治疗2个月后头晕未见复发,整体状态良好。2021年3月29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2.41×109/L,血红蛋白 95 g/L,血小板 92×109/L,其间未使用任何化疗药以及中药。后续针灸调理身体2个月,患者病情进入稳定期,状态良好。为避免加重心理负担,未再复查血常规。

按 患者绝经期女性,素体虚弱,长期情志不舒,脏腑功能减弱,如《黄帝内经》所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患者肝、脾、肾亏虚,且既往有“乳房多发性囊肿”手术切除病史,久病气血耗伤过度,为气血虚弱之体。患者久病伤阳,气血耗伤,阳气闭郁而不达,故见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阴证表现,加之患者气机不畅,卫阳郁遏,卫阳不能舒展布散,温煦肌肤,故恶风寒。“腹为阴,背为阳”,阳气不足,故怕冷以后背为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病治阳”,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之阳虽源于肾阳,但督脉阳虚与肾阳虚有所区别。督脉阳虚必有循行部位之项背、腰骶、尾闾(长强)畏寒,部位以正中为主;肾阳虚证多见腰以下畏寒,虽亦可见腰凉,但部位以两侧为[

9],因此选择督脉穴位以激发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所司精血,故选用任脉穴位。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补益气血之效。本案针对病症予针刺、艾灸配合:针刺任、督脉穴位以补益气血、益精填髓;艾灸督脉穴位以扶阳补虚、调和阴阳。

头为诸阳之会,眩晕首选百会。百会位于人体头部巅顶正中,乃诸经经气流通之所,可调一身阴阳气血,既可补脑益髓又可振奋阳气。膻中穴为气会,是治疗气病的特效穴。“上焦其治在膻中”,故理上焦之气首选膻中,膻中穴针刺三针,具有疏肝解郁、益气通络之强效。中脘位于胃脘之处,为后天脾胃之所,又为中焦之气会,乃胃经经气聚集之处,通于水谷之海,具有补益脾肾、调理中焦气机之功效。气海为元气生发之所,“气海者,人之元气所生也”,有气聚成海之意,具有补益元气之功效。膻中、中脘、气海共用,既可补气生血,分别调节上、中、下三焦气机。机体气机通畅调达,气至病所,诸病自除。

关元乃任脉、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谓多经汇聚之处,为生命所系,一身元气所在。该穴具有补肾、培补元阴元阳、理气和血之功效,可补益先天之本。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又为胃的下合穴,能通调六腑经气,影响五脏,起到补益后天之本,扶正祛邪的作用。太溪为肾经之输穴与原穴,针刺该穴具有培本固元、育阴潜阳之功。太冲为肝经原穴,具有疏通经络,疏解肝郁的作用。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气血交会于此,能同时调节肝、脾、肾三条经脉的气血,因此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三穴合用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悬钟又名绝骨,为髓会,具有补肾益精填髓的功效,可治“髓”相关之疾病,又为胆经之腧穴,有调理肝胆气机、疏通经络气血之功效。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络于手少阳三焦经,具有调心养神、疏利三焦气机之效,与百会合用可醒脑开窍,激发阳气,调神解郁。脾俞、肾俞为脾肾之精气各自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脾俞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效,肾俞可以补肾培骨、补元回阳,与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合用含“后天养先天”之意,即一方面补脾胃以充养后天肾精,另一方面适当补益肾气,有助于强化脾胃脏腑功能。

患者恶风寒甚,选择风门针刺。《会元针灸学》云:“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针刺该穴起到疏散风邪、益气固表之效。至阳穴为督脉要穴,“至”极也,此穴为阳中之至阳,阳气充足,其定位横平膈俞,膈俞乃血会,故针灸至阳可振奋一身阳气、和畅血脉。大椎内行督脉,外通三阳,具有“灸一穴而六阳起”的作用。因此大椎穴少量艾灸可以起到补虚培元、温阳散寒的作用。腰阳关为阳气通行的关隘,针刺此穴配合少量艾灸可沟通人体上下阳气。患者血瘀体质,气机不畅,大量艾灸恐有化火之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少量艾灸具有微微生火之意,配合太溪滋肾阴,整体调理,缓缓图之,既可以改善患者怕冷症状,又可补肾健脾,扶阳助阳,增加机体抵抗[

13]。本病治疗从补益气血入手,兼调和阴阳。既重先后天并补助气血化生,又理三焦之气助气血运行,阴阳同治助气血调和,重用任督二脉经穴以此达到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4 小结

本案患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未服用任何化疗药物或中药,治疗后血细胞水平稳定(白细胞略有上升),症状减轻,逆转病情加重之势,但仍需后续持续观察。在临床中,多发性骨髓瘤常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针灸治疗少见。本案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如怕冷、头晕、食欲不佳等症状可见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这与针刺在改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

15]结果一致。受本案启发,多发性骨髓瘤的针灸治疗应重视任督二脉经穴的作用。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息息相关,与肾关系密切。多发性骨髓瘤病因病机与发病部位与任督二脉联系紧密,故可从任督二脉论治。治疗采用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之法,选穴以任督二脉为主,并适当配合脾、肾经腧穴,为针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选穴提供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RAJKUMAR SV.Multiple myeloma: every year a new standard?[J]Hematol Oncol201937(Suppl 1):62-65. [百度学术] 

2

郝 牧邱录贵.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244(1):111-119. [百度学术] 

3

刘志强夏小军刘志强.从任督二脉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8-9. [百度学术] 

4

蓝 海,侯 丽,郎海燕,.常见血液病的中医分类与命名[J].中医杂志201960(9):750-753,778. [百度学术] 

5

李 琤李 达.梁冰老中医诊治多发性骨髓瘤经验拾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2023-2025. [百度学术] 

6

马 丽沈一平周郁鸿.沈一平主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4):32-33. [百度学术] 

7

郭飘婷吴 晴王松坡.张镜人教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510(10):1549-1551,1554. [百度学术] 

8

庄步玺梁 昊卢芳国.多发性骨髓瘤中医病机分析及证治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8):14-16. [百度学术] 

9

胡 木黄毅君朱晓云.督脉辨证及其临床运用举隅[J].环球中医药202114(8):1493-1496. [百度学术] 

10

刘绪银肖建泳.任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三[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8):395-396. [百度学术] 

11

高巳东邓洋洋王重一.“肾-骨-髓-脑”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6):44-47. [百度学术] 

12

邢克欣尚德阳.论任督冲三脉与肾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0):85-87. [百度学术] 

13

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J].中国针灸200121(8):27-29. [百度学术] 

14

兰 蕾常小荣石 佳.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2616-2620. [百度学术] 

15

黄 睿李 童李美霞.针刺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2141(5):557-56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