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王纯良医师的多年临床经验,对风药分别从辛透、辛散、辛升、辛行四种特性进行论述,并列举病案,以总结分析风药所具有的通阳化气、火郁发之、木郁达之、升举脾胃阳气等功效。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360992);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癌病方证信息数据挖掘重点研究室(No.ZDYJS202202);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重点项目(No.2022Z007)
· 作者单位 1.北京鹰之眼智能健康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 102600);3.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风药,即祛风、治风之品,具有透、散、升、行等特性,如麻黄、羌活、防风之
王纯良老师(以下简称“王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载,临床经验丰富,善用风药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笔者随侍王师左右多年,在此根据其临床经验,试举病例如下,敬请同道斧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案1 曹某,男,38岁,2021年9月11日初诊。主诉:嗜睡2年。患者日多困倦,无事即睡,近日症甚,骑车亦欲合目,食未尽而鼾声起,碗落自惊,兼胸中闷躁、自汗、盗汗,平素便溏不爽。其人体胖质丰,舌质稍红且暗,苔黄白带腻;脉弦细稍数。中医诊断:多寐,辨为湿困脾土,阳气被遏,清窍失养证。治法:健脾除湿,通阳醒窍。处方:平胃散合温胆汤化裁。药用:苍术15 g,厚朴10 g,甘草15 g,枳实10 g,竹茹1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3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10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9月21日二诊:诸症未见改善。王师受“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的启发,认为此患者阳气被阴邪所遏,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中所言“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
患者服后,神清气爽。效不更方,再服5剂,一如常人,盗汗、自汗亦无。随访半年,其症未作。
按 平胃散出自宋朝的《简要济众方》,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温胆汤出自南宋时陈言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
案2 李某,女,58岁,2022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周身各处时觉发热20余年。患者症起20余年前人流术后,尤以臀部两侧为重,热久则目红,甚则视物模糊,夏日多发,每年均作,而今年发作时间提前,大便七八日一行,饮则喜冷,热则不舒,口苦。舌红,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滑。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为热结血室证。治法:解郁散热。处方: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 g,清半夏10 g,黄芩10 g,羌活3 g,苍术10 g,防风3 g,当归10 g,川芎10 g,生地黄20 g,炙甘草10 g,茯苓20 g。5剂,水煎服。服完诸症皆去。
按 此患者人流术后,血海空虚,风邪袭人不去。日久化热,故其人喜冷恶热,大便七八日一行。平日天气尚温,热蕴伏人尚可耐,而夏日暑热较盛,两热相感故夏日多发。火郁日久气机逆乱,上攻则目红,甚则伤清气故视物模糊。故治疗当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旨以除其症。患者口苦、目眩、脉弦,病起于血室空虚,故以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少阳证,也治疗热入血室证,症见妇人伤寒,经水因故而断,寒热发作有时而见少阳证者。患者臀部热甚,王师认为这是因为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臀部,并且臀部与女子血室相近,故症发时臀部热甚。方中川芎辛温,《医学启源》记载川芎也属于风药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案3 屈某,女,52岁,2022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间歇性脓血便10年。每日便十数行,时带脓血,便后腹痛,倦怠乏力,脉弱,舌胖。前医所开之方,无非健脾和胃、温阳、清热利湿,兼清热解毒之剂,均乏效。中医诊断:痢疾,辨为脾虚气弱证。治法:补气健脾,兼清湿热。处方: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 g,桂枝10 g,赤芍15 g,白芍15 g,白头翁20 g,白术20 g,白芷10 g,防风5 g,薏苡仁10 g,炙甘草10 g,荆芥5 g。7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2年5月21日二诊:服药后大便日三四行,症去一半,脓血已少。守上方去白头翁加赤石脂10 g。7剂。1周后电话随访,患者症状续减,嘱其以参苓白术散收功,缓图巩固。
按 本案患者脾胃不足明矣,但取效甚微皆因脾胃阳气不能升举。升举脾胃阳气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训,然治疗上当提倡《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以诸风药,升发阳气……是令阳气生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久食动渴疾。治丁肿
人身气机,喜通达而忌抑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
案4 孟某,女,23岁,2021年7月17日初诊。主诉:右眼疼痛4天。患者因外伤(铁屑击入右眼)于外院摘除晶状体,现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于眼科多方诊治,效微,建议摘除眼球。患者难以接受,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右眼瞳神散大,混浊无泽,因服激素而面目虚浮,口苦,急躁头晕。舌红,苔薄黄,脉弦涩。中医诊断:撞击伤目,辨为肝郁化热,瘀血阻滞证。治法:舒郁凉肝,化瘀止血。处方:生地黄20 g,丹参20 g,玄参12 g,当归 10 g,三七粉3 g,车前子15 g,香附10 g,苍术10 g。14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9月20日二诊:上药服用半个月后患者自觉右眼光感渐透,西医检查时可见眼底,然不数日偶因风寒,眼底出血复作。再宗前法,血渐无,如此反复者三。予初诊方加防风3 g,荆介穗3 g,酒大黄5 g。7剂,水煎,早晚温服。
宗此方月余,眼底出血终止,西医检查示眼底清晰,可见一机化物。守前方继续调理月余,视力大有恢复,生活学习无碍。
按 该案患者外伤后又经手术治疗,离经之血淤滞而成瘀,故见脉涩;口苦、急躁头晕、舌红、苔薄黄、脉弦乃一派肝郁化火之象,正如《审视瑶函》载:“今为物所伤……岂无七情内移。
风药用于杂症,法妙效卓,然散在各家方论中。如张仲景用于治疗梅核气之半夏厚朴汤中有苏叶,用于治疗虚劳之薯蓣丸用防风,用于治疗心下悸之半夏麻黄丸用麻黄,皆示人以法;钱乙之泻清丸、泻黄散,皆示人以用;王维德之阳和汤以熟地黄和麻黄配用,示人以巧。《千金方》《本事方》方论多矣,尤其是李东垣以风药疗脾胃诸症,发人深省。
《岳美中论医集》曾记载“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
参考文献
韩朋朋,陈亚南,李亨达,等.袁智宇风药治疗胸痹心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11):15-17. [百度学术]
任存霞.风药临床应用探析[J].西部中医药,2022,35(1):102-104. [百度学术]
陈善涛,谢晶日.谢晶日采用风药从肝脾论治消化系湿病经验[J]. 吉林中医药,2022,42(9):1029-1031. [百度学术]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1,138,174. [百度学术]
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6,40,51,53,58,207. [百度学术]
尉万春,颜文强,李成卫,等.沈氏女科学术流派“气水血”理论用药方案研究[J].西部中医药,2021,34(12):54-57. [百度学术]
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27,28. [百度学术]
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1. [百度学术]
杜晓妹,黄 韬.黄韬运用风药治疗汗证经验[J].河南中医,2022,42(8):1186-1189. [百度学术]
张 伟,孙 悦,丁成华,等.桂枝汤类方治疗痹证验案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16,47(12):13-15. [百度学术]
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852. [百度学术]
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2. [百度学术]
常敏毅.日华子本草辑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30. [百度学术]
张 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50. [百度学术]
孟 诜.食疗本草[M].北京:中华书局,2011:228. [百度学术]
甄 权.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3. [百度学术]
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22. [百度学术]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8. [百度学术]
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 [百度学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90. [百度学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