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是较难理解的仲景方证之一。历代对其方证的认识都各抒己见,未达共识;对其遣药规律同样说法不一,存疑颇多。文中从“肺主魄”理论出发,从“肺-宗气-魄”三位一体功能系统对“百合病”展开研究,认为“百合病”病机核心在于肺阴受伤不能敛、养,肺气虚损不能降、藏,最终导致“阴魄不降”而为病。故治疗时可取性平、偏凉润而又可益气之药以益宗气、养肺阴、清虚热而定“阴魄”。以此明确其核心病机及组方规律,以期进一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百合病”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今之学者对其“或然证”的认识,或归于情志病一
取字象之义:“魄”集“白”“鬼”于一体,白者明白,鬼者归也(“阴气逆物而归为鬼”),即归于明白,是先天本能,而不需后天学习,在人体则泛指视、听、嗅、言、动之类的本能。黄书婷
《说文解字》曰:“魄,阴神也。”苗冲

图1 黄元御五藏所藏之“圆运动”
《素问·宣明五气
又《灵枢·本神

图2 肺主“一身之气”化生与主要脏腑关联简图
有
重温经旨,《灵枢·大惑论
(1)“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该病以“百合”命名,取“百脉一宗”之象,指出病本在“宗”;“宗”有聚众、朝宗的意思,“百脉一宗”与“肺朝百脉”互词,百脉聚于胸中,百脉之气由“肺-宗气-魄”功能系统所主司,该形气神系统功能异常就可能导致“百合病”。
(2)“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病理状态的症状基本上都是机体本能(视、听、嗅、言、动等)出现紊乱,都是“阴魄”功能层面的异常。如果责于形、气层面:肺气(天气)不降则脾气(地气)不升、不得运化,肺气不降则大肠、胃之浊气不得通降,运化、通降失司则虽欲食而不能纳受;“肺-宗气”贯心脉、行呼吸、布津洒陈功能失司,宗气郁滞胸中而不行,气机郁滞则“常默默”,气滞津停而支则欲卧不能卧,气血营阴不达四肢故欲行不能行;又依《灵枢·脉度
(3)“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寒热是气血阴阳相对偏盛偏衰所致,寒、热的似有似无是因为该系统气血阴阳处于一个偏虚的病态平衡。肺阴不足欲“如热”,宗气(阳)不足又热不起来;宗气(阳)不足欲“如寒”,肺阴不足又寒不起来。“肺-宗气-魄”系统整体处于偏虚的病态平衡,肺金无以制肝木,“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素问·痿论
(4)“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诸药不能治为药不得法,失治、误治或过汗、过吐、过利,打破了“肺-宗气-魄”系统原有的处于偏虚的病态平衡,导致气机逆乱,则“剧吐利”。
(5)“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肺阴受伤不能敛、养,肺气虚损不能降、藏,“阴魄”不降、不藏则为“魄不和”“魄离”,故如见神灵;“肺-宗气-魄”系统整体处于偏虚的病态平衡,则“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至于文后“几日向愈”的预见应都是概数,取决于肺阴、宗气伤损的程度,可以以溺(阴泄)、头痛(阳浮)的细节症状来予以把握。
综上论述可知,“百合病”诸症状皆属于“阴魄”范畴(机体本能出现紊乱),整体上由于“肺-宗气-魄”系统功能失司,其病机核心在于肺阴受伤不能敛、养,肺气虚损不能降、藏,而致“阴魄不降”,所以治疗时应当取性平、偏凉润而又可益气之药来益宗气、养肺阴、清虚热而定“阴魄”。纵观“百合病”下设诸方(见
序号 随“证” | 方 | 药物 | |
---|---|---|---|
1 | 发汗后者 | 百合知母汤 | 百合(七枚)、知母 |
2 | 下之后者 | 滑石代赭汤 | 百合(七枚)、滑石、代赭石 |
3 | 吐之后者 | 百合鸡子汤 | 百合(七枚)、鸡子黄 |
4 | 不经吐下发汗 | 百合地黄汤 | 百合(七枚)、生地黄汁 |
5 | 变成渴者 | 百合洗方 | 百合(一升) |
6 | 渴不差者 | 栝楼牡蛎散 | 栝楼根、牡蛎 |
7 | 变发热者 | 百合滑石散 | 百合(一两)、滑石 |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中国药典》明确其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
整体上可以把握百合药性属于甘平偏凉,其功用以益气、清金、通利、定魄为主,药象、性味及功用皆与“肺-宗气-魄”功能系统存在一致性。①百合色白与西方肺金同属,甘平可补中益气、培土生金,补脾益肺气即补宗气之不足,即为平补宗气之品。②肺气得补主降,则可恢复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治节之功用,有助于通利大小便,即为肃降通利之品。③偏凉之性则即可清金,加其肉质鳞叶肥润多汁,又可补肺脾之阴,即为清金润燥之品。④百合之花入暮则闭颇具收敛之象,加之肺阴、宗气得复,“阴魄”受肺阴的敛、养和肺气的降、藏方能进一步“化精、化神”,即为安神定魄之品。一言以蔽之,百合恰可使“肺-宗气-魄”功能系统“清畅冲虚”(“清则调畅……畅则冲虚……
依
“发汗后”,肺阴受伤进一步加重,宗气应汗而上浮不降,“阴魄不降”的病机还在,“如有发热”的症状会相对明显,故合以同科中药知母,系苦寒甘润之品,且能“下水,补不足
“下之后”,津液进一步损伤,“如有发热”“小便赤”(短赤不利)的症状会相对明显,故合用滑石,系甘寒之品可“主治身热、利小便、益精气
“吐之后”,中上之气(宗气)空虚,且中土脾胃之阴液大伤而燥,亦子盗母气变为“燥土消其心液也
“不经吐下发汗”而“病形如初”者,说明肺阴虚、宗气不足、“阴魄不降”之时日已久,则不能生精化血(见
本文通过运用“肺-宗气-魄”三位一体功能系统对“百合病”的条文、方药展开解读;可以明确“百合病”病机核心在于“肺阴受伤不能敛、养,宗气虚损不能降、藏,最终导致‘阴魄不降’表现机体本能紊乱而为病”。治疗时选取性味甘平偏凉而又可补中益气的百合为主药来益宗气、养肺阴、清虚热而达到定“阴魄”之目的。若经“吐、下、发汗”或自然传变而又“病形如初”则可以针对“虚热”、吐逆、小便以及血分相关等症状而对症下药,从而体现“随证治之”的理法。
参考文献
张仲景.金匮要略[M].傅景华,主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9. [百度学术]
周湘乐,王海兰,谭 婷,等.百合病因机证治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6):138-139. [百度学术]
李亚兄,郭 维,孙 琪.百合病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5,35(10):988-991. [百度学术]
史莎莎,周永学.《金匮要略》百合病病名及治疗方法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9-11. [百度学术]
何 易,马晓峰.“百合病”与“小柴胡汤证”异同辨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7):53-55. [百度学术]
梁远征,陈大权.妇人脏躁与百合病异病同治案[J].光明中医,2016,31(24):3659-3661. [百度学术]
贾海忠. “脏躁、百合病、如狂”的现代解读[C]. 中华中医药学会,大韩韩医师协会.第十七届中韩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中西医学汇通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12-17. [百度学术]
刘海晔,张 桐,李 明.仲景百合病之我见[J].河南中医,2015,35(4):667-668. [百度学术]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3-65. [百度学术]
连建伟.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7-66. [百度学术]
冯驭臣.余热犯胃、胃气不和是百合病的病因病机[J].中医学报,2019,34(12):2534-2537. [百度学术]
苗 冲,万健民.《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7):141-143. [百度学术]
唐容川.唐容川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35-136. [百度学术]
李今庸.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51. [百度学术]
黄书婷,杨传华.浅析《黄帝内经》所述之“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2):152-15 [百度学术]
安 冬,李 璐,李 萍,等.从形、气、神谈中医学的肺[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6):21-23. [百度学术]
傅景华.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百度学术]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百度学术]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百度学术]
施丽娟,梁永林,吴红彦.从形气神论中医五脏[J].中医研究,2020,33(7):1-3. [百度学术]
李思墨,于 淼,王浩田,等.魄理论探讨[J].中医药学报,2021,49(2):1-3. [百度学术]
张心梅,章文春.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探讨不寐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181-184. [百度学术]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37-138. [百度学术]
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百度学术]
邹 澍.本经疏证[M].陆 拯,姜建国,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80-18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