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睡眠障碍,归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其病势缠绵且病程较长,甚至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辨证论治、成瘾性小等特点。韩明向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是顽固性失眠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人体阴阳长期失衡,阴不敛阳,阴血不足,虚风内动,病程迁延久病入络。韩明向教授临证善用效专力宏、息风活血之蜈蚣治疗该病,屡获奇效。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的重症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和/或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产生日间功能障碍,包括头晕、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等,经治疗后仍难以改善的一种综合征。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会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以抗焦虑及镇静催眠药维持,虽起效时间短、应用广泛,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和成瘾性,不良反应多,停药后易产生戒断综合
韩明向教授(以下简称“韩教授”)为第四届国医大师,在中医领域辛勤耕耘近六十载。韩教授提出“虚-瘀-衰老”理论,在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审机论治,用药精妙,临床中善用蜈蚣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颇著。现整理其经验如下。
顽固性失眠归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本病病因复杂,包括脏腑失调、气血不和、心神不安等病机,总属阳盛阴衰,与心、脑等脏腑密切相关。久病多瘀,顽固性失眠病程较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血行不畅,进而产生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导致气血不能上荣,则心神失养;心神不安则导致失眠进一步加重。脑部络脉遍及全脑以营养脑窍,故瘀血阻滞脑部络脉可致脑髓失充、元神失养。脑主神明,神明被扰则易出现失眠,病久不愈则成痼疾。因此,瘀血既是顽固性失眠的病理产物,又是失眠反复发生的重要病因。清代王清任明确提出,血瘀为不寐的病机之一,即《医林改错》记载“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叶天士认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亦认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因此,韩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是顽固性失眠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七情内伤、劳逸失度,所致病变久则致瘀;病程迁延,病邪入脏腑络里,呈现“久病入络”的特征。
蜈蚣为唇足目蜈蚣科少棘巨蜈蚣干燥
现代药理研
顽固性失眠大多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导致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久病不愈,气血阻滞,进而为瘀,多呈顽难痼结,经治反复难愈之势。故常法对于睡眠不足的普通患者能明显改善,但对于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失眠患者往往收效甚微。韩教授善用性猛走窜之虫类药,充分发挥其搜剔通络、息风活血的功效,起到心血通畅、心神安定的作用,以祛除沉疴顽疾。正如“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蜈蚣最善搜风,贯穿经络脏腑无所不至,调安神经又具特长”,表明蜈蚣擅长调安神经。故临证治疗失眠效果不佳时,酌情使用蜈蚣可获奇效。
韩教授认为,顽固性失眠反复不愈,阴阳失衡,阴不敛阳,病机虽以阴阳为本,但往往表现在气血不调方面。《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指出气血是人的根本所在。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气血不和,久而致瘀;经治反复不愈,病邪入血入络。韩教授强调,血瘀既是长期失眠的结果,又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血瘀导致失眠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瘀血阻滞使气血不能上荣,心神失养;其二,气血瘀滞导致脑部络脉痹阻,影响脑主神明功能。只有破除瘀血阻滞,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蜈蚣属虫类药,药性远胜于草本植物药,具有开瘀散结、通络除痹之功,走窜迅速,直达巅顶,能有效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正如叶天士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因此,虫药之蜈蚣用于顽固性失眠,不失为一味良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蜈蚣的毒性记为“微毒”。《中国药典》规定蜈蚣对孕妇禁用,用法:煎服3~5 g;研末冲服每次0.6~1 g;外用适量。蜈蚣服用超量可导致食物中毒并产生胃肠道反应甚至引起溶血反应、过敏性休克
曾某,女,55岁,2022年2月10日因“反复入睡困难20余年加重1年”初诊。病史:患者20余年来睡眠质量一直较差,入睡困难,多梦、噩梦频繁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严重时彻夜不眠。性格急躁易怒,伴头昏头痛、胁肋部不适。外院予“艾司唑仑、甜梦口服液、乌灵胶囊”等药物服用未见明显好转。近1年来上述症状加重,每晚间断入睡不超过3 h。刻下:入睡困难,夜间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头昏头痛,胁肋部不适,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舌下络脉紫暗,脉弦数。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辨为肝火扰心兼血瘀证。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活血通络。药用:龙胆草6 g,首乌藤15 g,鸡血藤30 g,川芎20 g,桃仁10 g,黄芩9 g,泽泻12 g,柴胡10 g,栀子9 g,酸枣仁2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
2022年2月17日二诊:睡眠未见明显好转,仍多梦,醒后不易入睡,头昏头痛明显,舌红苔薄黄,舌下络脉紫暗,脉弦数。原方加用蜈蚣2条(每条约5 g),继服7剂。
2022年2月24日三诊:睡眠有所改善,夜间易醒,但很快入睡,头昏头痛症状明显好转,且无恶心、呕吐等不适。舌红苔薄黄,舌下络脉稍紫暗,脉弦数。辨证准确,疾病向愈,前方继服7剂。
2022年3月3日四诊:睡眠明显好转,夜间不易醒,无胁肋刺痛、头昏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下络脉颜色变淡,脉弦。此为气血通畅、瘀阻破开之表现。守上方稍作加减,蜈蚣调整至1条。继服7剂。
2022年3月10日五诊:能正常入睡,睡眠质量和时间明显延长,已停用相关西药,每晚有效睡眠时间可达7 h。舌淡红苔薄白,舌下络脉颜色正常,脉弦。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好转,去蜈蚣,加远志10 g、合欢皮10 g以宁心安神。继服7剂,巩固疗效。
按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平素性格急躁易怒,症见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伴头昏头痛、胁肋不适,口干口苦。辨为肝火扰心兼血瘀证,予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活血通络之剂口服。方中龙胆草入肝经清泻实火;黄芩、栀子清心泻火除烦;首乌藤入心肝经,祛风通络;鸡血藤活血舒筋通络;川芎、桃仁祛瘀行气;柴胡疏肝解郁,调达肝气;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龙骨、牡蛎乃化石、介壳类,有重镇安神之效;甘草调和诸药。首诊不用蜈蚣一方面考虑其毒性,一方面考虑经济效益,蜈蚣药材价格昂贵,故常药无效时再加用蜈蚣。二诊时,患者未见好转,仍多梦易醒兼头昏头痛,舌红苔薄黄,舌下络脉紫暗。韩教授认为患者经治反复不愈,阴不敛阳,阴血不足,虚风内动;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此乃顽难痼结,草本药物难以追拔沉疴,常药难以奏效。此时宜选用走窜迅猛、效专力宏之蜈蚣,以息风活血化瘀通络,故加用蜈蚣2条。三诊时,患者失眠症状改善,头昏头痛好转,辨证精准,用药精妙,嘱前方继服。四诊时,患者诉睡眠明显好转,夜间不易醒,未见胁肋部不适、头晕头痛,舌下络脉颜色变淡。因蜈蚣有毒,用量减至1条以巩固疗效。五诊时,患者失眠症状得解,已停用西药,故去蜈蚣,加远志、合欢皮以宁心安神,巩固疗效。
韩教授根据久病入络、瘀血阻滞的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常用蜈蚣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甚佳,望为广大医者治疗顽固性失眠提供新的思路。蜈蚣属于有毒之品,须严格掌握安全剂量。此外,蜈蚣药材价格较高,临床使用时应精准用药,不断发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张清如,王 巍,郑小星.文拉法辛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广泛性焦障虑碍伴失眠症状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410. [百度学术]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43. [百度学术]
马 凯,师旭亮,孙敬宣,等.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蜈蚣配伍治高血压眩晕经验探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111-6114. [百度学术]
冯瑞雪,张紫微,张再康.张锡纯运用蜈蚣经验发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6):66-68. [百度学术]
汲丽丽,吕邵娃,杨志欣.蜈蚣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20,42(04): 75-84. [百度学术]
周永芹,韩 莉.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8,31(2):315-319. [百度学术]
杨 萍,王 程,孙 媛,等.蜈蚣抗肿瘤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3):414-41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