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郑健从“风饮伏肺”论治儿童变应性鼻炎经  PDF

  • 颜水平 1,2
  • 庄翔莉 3
  • 艾斯 3
  • 邱彩霞 3
  • 黄丽珍 4
  • 陈怡晖 5
  • 季淑娴 6
  • 郑健 3,7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3.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4.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4); 5. 福建省晋江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299); 6.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506); 7.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4)

最近更新:2023-11-24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郑健教授认为,风饮伏肺是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关键病机,疏风化饮法是重要的治疗方法。治疗上采取分期论治的方法,发作期以疏风醒鼻为主,辅以醒脾化饮,临证选用疏风醒鼻方加减治疗;缓解期以益气固表为主,辅以疏风化饮,常选用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

1]。AR影响世界范围内10%~40%的人口,且约40%的AR患者常伴有哮[2]。胡思洁[3]通过Meta分析研究发现,儿童AR的患病率在国内为15.79%。现代医学对于AR的治疗,主要用药包括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鼻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患儿的症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局部甚至全身的不良反[4]。根据其临床表现,AR可归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等范畴。

郑健教授(以下简称“郑师”)从事中医药治疗AR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擅长运用中医疏风化饮法治疗儿童AR,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颇有体会,现将其治疗儿童AR临床经验略述如次。

1 风饮伏肺是儿童AR的关键病机

1.1 水饮内伏于肺

《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脾为水谷之海,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主行水。《医学从众录》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AR患儿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脏腑功能虚弱,脾常不足,肺气的正常与否有赖于脾气源源不断的滋养,若脾气虚则失于健运,津液输布失常致痰饮内生,母病及子,引起肺失宣降,致伏饮内停于肺,水湿泛鼻,鼻窍壅塞不利发为鼻鼽。肾为气之根,肾气充足,滋养于肺,肺气宣降正常,则鼻窍通利;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致肺失温煦,津液宣发肃降失常,上犯鼻窍,发为鼻鼽。郑师认为,肺、脾、肾三脏不足,则水液运化失司,饮邪内生,留伏气道,水饮留伏于肺是AR的重要内因。

1.2 风邪引动伏饮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提示风邪致病,多从口鼻而入。《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肺开窍于鼻,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脏和鼻病关系密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鼻窍通利,反之,则出现一系列鼻部症状。风邪外袭,肺失宣发肃降,饮邪停聚于肺,通调水道失常,加上小儿肺常不足,饮邪潜伏于体内,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当再次感受六淫之邪,可引动肺之伏饮,上犯于鼻窍而发为鼻鼽。

《素问·风论》又云“风者,百病之长也”,《东医宝鉴》云:“嚏者,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发于鼻则痒而嚏也。”《圣济总录》有言:“五藏化液……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风邪挟寒邪、热邪侵袭鼻窍和肺脏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又因感邪的不同、体质的差异,临床表现又有寒热虚实的区别和转化。感受风热之邪,肺气宣降失常,导致津液输布障碍,饮停于肺,上犯鼻窍出现鼻塞、流涕、喷嚏之症,风盛则痒,伴见鼻痒、眼睛痒;感受风寒之邪,寒性凝滞、收引,寒易与湿相结合,致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故风邪为AR的主要外因,可兼夹他邪而引动内伏水饮导致发病。

1.3 血瘀贯穿疾病始终

AR患儿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肺气虚弱、脾气不足、肾气亏虚等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引起气虚血瘀;外感寒湿之邪,加上AR患儿内有伏饮,湿性重浊黏滞,阻滞气血运行,引起气滞血瘀;AR患儿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成瘀。因此,郑师认为血瘀贯穿AR患儿疾病始终。

基于以上理论,郑师提出风邪外袭是儿童AR的主要外因,肺、脾、肾三脏不足导致水饮内伏于肺是其重要内因,外风兼夹他邪上袭于肺,引动内伏水饮而致病。《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曰:“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风邪外袭,鼻部首当其冲,风邪郁于鼻窍,肺气宣降失常,引动伏饮,上逆鼻窍,而血瘀贯穿整个病程,故见鼻塞、打喷嚏、流清涕,临床表现在肺,其病机涉及脾、肾,为本虚标实之[

5]

2 疏风化饮法是治疗儿童AR的重要方法

根据儿童AR风饮伏肺的病因病机,郑师提出在治疗过程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发作期以疏风醒鼻为主,辅以醒脾化饮;缓解期以益气固表为主,辅以疏风化饮,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2.1 发作期以疏风醒鼻为主,辅以醒脾化饮

郑师经过近40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得出,治疗AR发作期予自拟疏风醒鼻[

5]口服,方中用药为蜜麻黄、苦杏仁、藿香、辛夷、苍耳子、蒲公英、丝瓜络、浙贝母、甘草,具有疏风醒鼻、醒脾化饮之功效,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疗原则,药简量小。方中以蜜麻黄、苦杏仁相配伍,一宣一降,宣降肺气,以散风寒,肺气和则鼻窍通利;发作初期,AR患儿兼夹风热者居多,感邪以热病为主,故常予蒲公英、浙贝母清热解毒,丝瓜络清热通窍;苍耳子、辛夷性味辛温,善于疏风通窍,均为治疗变应性鼻炎之要药;藿香辛温芳香,外可透毛窍,解表邪,内可芳香醒脾化饮,具有醒鼻通窍、运化传导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方中寒凉和辛散药物相结合,加强疏风清透之功效;辛夷、蜜麻黄、苦杏仁、苍耳子性温,四药合用正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全方合用,可使肺主宣发和脾主运化功能逐渐恢复,全身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以达到醒脾化饮之功效。

2.2 缓解期以益气固表为主,辅以疏风化饮

郑师认为,AR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经治疗后风饮渐除,症状明显改善,此时AR患儿处于缓解期,治疗当从肺、脾、肾论治。肺、脾、肾气虚导致伏饮内停于肺,故临床多见变应性鼻炎发作反复,因此,当治以益气固表为主,辅以疏风化饮,以巩固疗效。若临床辨为肺气虚证,可见气短、动则益甚、畏风自汗、流清涕、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若临床辨为肺脾气虚证,除了肺气虚的症状,还可出现纳少、腹胀、大便不成形、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则选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若临床辨为肺肾气虚证,除了肺气虚的表现,还可出现遗尿、小便频繁、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等症状,则选用玉屏风散合肾气丸加减。总之,缓解期选方以玉屏风散为主,在益气固本、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佐以疏风化饮,可选用徐长卿、蝉衣、防风、白术等。玉屏风散中防风“治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与黄芪、白术配伍,能够达到祛除伏邪而不伤正气,益气固表亦不留邪的效果。

2.3 注重应用行气活血之品

AR发病和气血的运行关系密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因此,用药方面需注重使用行气活血化瘀之品。郑师常用川芎以行气活血化瘀,丝瓜络行气通络,二者相配伍,使得全身气血通达,鼻窍通利。

2.4 随症加减用药

急性期可在疏风醒鼻方的基础上,再进行辨症选药:流浓涕者,加白芷燥湿、通窍;咽红、咽后壁有滤泡者,加射干、金银花、连翘清热利咽;扁桃体肿大者,加玄参、僵蚕清热解毒消肿;眼痒、鼻痒者,加徐长卿、蝉蜕祛风止痒;寒象明显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热象突出者,加黄芩、桑白皮解表清热;咽痒、咽部不适者,加木蝴蝶、胖大海利咽开音;痰多色黄黏稠者,加海浮石、天竺黄、鱼腥草清热化痰;睡时打鼾者,加昆布软坚散结。缓解期汗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益气收敛止汗;脾胃虚弱者,加苍术、太子参运脾、健脾,佐乌梅收敛肺气、酸甘化阴以生津液。

3 验案举隅

徐某,男,7岁,2020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出现鼻塞、流涕、喷嚏2年余,加重1周。曾于外院就诊,查混合性变应原示粉尘螨(+++),予“西替利嗪、糠酸莫米松、孟鲁司特钠”等药物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辰下症见:鼻塞,流黄白相间鼻涕,打喷嚏,鼻痒,眼睛痒,咽痒不适,睡觉打鼾,干咳,纳稍可,寐安,二便调。查体:神清,咽稍红,扁桃体Ⅱ°肿大,咽后壁有滤泡并有白稀分泌物附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为风饮伏肺证。治法:疏风醒鼻,醒脾化饮。处方予疏风醒鼻方,药用:蜜麻黄6 g,苦杏仁6 g,藿香6 g,辛夷9 g,川芎6 g,苍耳子6 g,蒲公英15 g,丝瓜络10 g,浙贝母9 g,射干6 g,徐长卿9 g,僵蚕9 g,玄参15 g,木蝴蝶6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20年10月17日二诊: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明显改善,睡觉打鼾减轻,无咽痒、干咳之症,但仍觉鼻痒、眼睛痒。查体:咽后壁仍有少量白稀分泌物附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在上方基础上去射干、僵蚕、玄参、木蝴蝶,加乌梅9 g、甘草4.5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20年10月31日三诊:偶流少许鼻涕,余无其他不适。家长诉患儿活动后易出汗,平时易外感,食欲稍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故辨为肺脾气虚证。处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用:麻黄根6 g,黄芪15 g,桂枝6 g,白芍9 g,白术6 g,太子参15 g,防风6 g,浮小麦24 g,苍术6 g,大枣6 g,生姜3片,辛夷9 g,苍耳子6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随访半年,患儿变应性鼻炎未见发作。

按 结合患儿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为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发作期患儿可见咽稍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加上鼻痒、眼睛痒、咽痒不适的症状,考虑感受风热之邪,小儿肺、脾、肾常不足致饮停于肺,风热之邪外袭,易引动伏饮,上犯鼻窍致鼻塞、流涕、打喷嚏,故初诊予疏风醒鼻方加减以疏风醒鼻、醒脾化饮,佐木蝴蝶、射干清热、利咽、止咳;僵蚕、玄参清热、散结、消肿;川芎行气活血化瘀;徐长卿祛风通窍。二诊时患儿大部分症状均有缓解,但仍觉鼻痒、眼睛痒,故去射干、僵蚕、玄参、木蝴蝶,加上乌梅、甘草以收敛肺气,酸甘化阴,同时辅助徐长卿加强抗过敏的作用以改善鼻痒、眼睛痒。三诊时患儿变应性鼻炎基本好转,进入缓解期,辨证属于肺脾气虚证,故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方中黄芪甘温益气;桂枝祛风散寒,与黄芪相伍益气温阳,与白芍相伍调和营卫;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祛风散邪;大枣养血益气;生姜疏散风邪;佐以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太子参、苍术益气健脾运脾;辛夷、苍耳子祛风通窍、温通化饮。全方共奏益气固表、疏风化饮之功。

4 讨论

AR为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受环境、家族遗传等方面的影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并且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AR疗效确切。在临床上,郑师认为风饮伏肺是AR的核心病机,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提出疏风化饮法是治疗儿童AR的重要治法,临证采取分期论治的方法,注重应用行气活血之品,“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善于抓住AR的病机,使处方用药丝丝入扣,灵活化裁,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学习。

参考文献

1

Subspecialty Group of Rhinology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Subspecialty Group of RhinologySociety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J].Chin J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6511): 6-24. [百度学术] 

2

刘琢扶胡娴亭冯 仙.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2016年修订版解读[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7): 1327-1329. [百度学术] 

3

胡思洁魏 萍寇 巍.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Meta 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9):1485-1491. [百度学术] 

4

颜水平郑 健.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儿科杂志2020164):96-99. [百度学术] 

5

颜水平.疏风醒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风邪犯肺型)对血清IL-33、IL-25的影响[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