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中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中对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关系、亚阳虚证、真寒假热证以及密固命门火的学术观点出发,探析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证运用扶阳复圆汤的四纬治法,即扶阳、护阳、敛阳、秘阳四法合而为一的学术理论,供中医界同道参考。
关键词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N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云南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吴文笛中医脾胃病学科带头人(No.云卫中医发展发〔2021〕1号)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是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中极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之一,临床用药以早用、重用、专用、广用附子为特色。其学术特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十分重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关系,提出肾中命门之火是人身立命之本、阳气之根,认为“先天心肾是人身中最重要的主要生命线,后天脾胃是人身中最重要的次要生命线
基于上述先后天之关系,吴佩衡先生认为临床治疗“如只重视后天之调理,忘却先天心肾之关系,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轻或有效,病重则无益而有损。但是,如只重视先天心肾,而忘却后天脾胃,亦属片面看法”,故治疗阳虚阴盛证主张以温扶肾中命门火为根本,以先天心肾阳气为本,补先天心肾以生后天脾胃,先天生后天,补火生土,此为扶阳;后天脾胃温养先天心肾,后天养先天,补土伏火,此为护阳。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证运用扶阳复圆汤扶阳、护阳,方中附子、肉桂为君药,《本草汇言》称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息矣”,力补肾中命门火,使命门火得温而潜藏;肉桂性温味辛,色赤入心,以明君火,温补命门火,同时引火归元,两药共用则命门火旺盛而安潜于肾水中。命门火秘藏于肾水中,则肾水蒸腾气化上交于心火,心火得肾水则下交于肾,如此水火既济,则君火明耀生脾土,相火安位生胃土,即补火生土。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之土气;甘草味甘性平,补中益气,两药合用温补中焦,中焦脾土温燥则脾胃纳运水谷而化生阳气,后天脾胃阳气充足则温养先天心肾阳气,且命门火得中土之伏则安在其位,即补土伏火。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推崇《黄帝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亚阳虚证处于少阴病初期阶段,临证尚无“阳热不足”的病理表象,临床上极为容易被忽略,故脉象对于亚阳虚证的辨证尤为关键。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根据《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提出亚阳虚证的脉象诊断原则为少阴病但见双尺脉沉,即使未见阳热不足的典型征象,也属亚阳虚证范畴。为方便广大临床医师掌握亚阳虚证,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总结其辨证要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认为亚阳虚证的病机根源在于命门火不足,此时命门火不足的程度较为轻浅,温肾中命门火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倘若此阶段命门火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温补,命门火不足的程度势必加剧继而进展为典型阳虚证甚至阳虚证重症,徒增患者的痛苦和医者的治疗难度。故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提倡在亚阳虚层面即温扶肾中命门火,践行《黄帝内经》“既病防变”理念,不必待到典型阳虚证甚至阳虚证重症出现才开始用四逆汤。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证精准识别亚阳虚证,在亚阳虚证阶段即用扶阳复圆汤温扶肾中命门火,命门火旺盛则化生阳气,阳气充足则阴自消,自然无恙。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证见火热之象首先辨别是“壮火”还是“离位之少火”,所谓壮火和少火,吴佩衡先生在《医药简述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认为真寒假热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肾中命门火衰导致少火离位所产生的一系列虚火征象即为假热。肾中命门火衰,一则肾水蒸腾气化不及,心肾不交,致君火不明,十二官之相火均可离位而上炎造成假热之征象;二则肾水寒而逼迫命门火上浮外越,即水寒不潜龙;三则脾肾阳虚致肝寒气郁,乙木不升,则甲木不降,甲木内寄相火上扰。由此可知,少阴病所见“热象”,并非邪热之壮火,而是离位之少火。
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认为,命门火只有密藏于肾水之中,才能真正达到阴阳关系中的“圣度”状态,故临证最重视命门火的密藏。关于阳气的密藏,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强调应谨遵《黄帝内经》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学术思想,认为“密者,秘而不宣也,潜而不张也”。秘阳与阳密的区别在于,秘阳是将浮越显露出来的阳气回归到肾水之中,是达到阳密状态的方法;而阳密是指肾中命门火充足且潜藏于肾水之中形成阳气密集的状态,是秘阳的目的。同时阳气密集且稳固的状态是扶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故秘阳法在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四纬治疗大法中具有收关之法的重要意义。
命门火充足且密藏于肾水之中蒸腾气化肾水,肾水与心火相交形成“肾脏温,心脏凉”的水火既济的状态,即既济卦和泰卦之象,此卦象在《黄帝内经》称之为“圣度”,阴阳二者关系达到圣度状态即实现了“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君火明,君火明则相火听令于君火,相火安位司职,达到《黄帝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最佳生理状态。吴氏扶阳学术流派运用扶阳复圆汤秘阳归元,使肾中命门火密固,实现阴阳关系的圣度状态和君相二火的君明相安状态。方中黄柏、砂仁纳气归肾,“黄柏味苦入心,秉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
扶阳复圆汤药物组成:附子100 g,肉桂20 g,干姜20 g,乌梅15 g,杏仁10 g,厚朴15 g,黄柏 10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
方中以附子、肉桂为君药,附子归心、肾、脾经,善入气分,肉桂归心、肾、脾、肝经,善入血分,附子与肉桂共用,力补命门火,温壮先天心肾之阳气,同时引火归元,同调气血,使命门火旺盛而君火明耀,则先天心肾生后天脾胃,故附子、肉桂补火以生土。附子与肉桂配
总之,扶阳复圆汤左以升举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之三阴经阳气,右以敛降少阳胆经、阳明胃经、厥阴心包经、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之相火,同时注重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关系,轴轮并行,使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转不息。
陈某,男,39岁,2022年3月2日初诊。主诉:反复胃脘部胀痛伴口臭、口干8个月余。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痛,进食后胀痛加剧,得嗳气、矢气则稍缓解,伴口臭、口干,时感鼻咽部灼热疼痛,曾反复于外院就诊行相关检查,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2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电子鼻咽喉镜示:鼻中隔右偏,鼻咽部稍充血。多次行中药、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遂前来就诊。现症见:胃脘部胀痛,进食后加剧,得嗳气则稍缓解,口臭,清晨起床时尤为明显,口干喜热饮,口淡纳差,鼻咽部灼热疼痛,白睛红赤,夜寐不酣,噩梦纷纭,白昼精神困倦,喜太息,夜尿频多,平均5~6次/夜,大便稀溏,舌淡暗夹青,质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中根部白腻,舌下脉络迂曲充盈,双尺脉沉细,寸脉浮。西医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胃脘痛,辨为亚阳虚证。治法:扶阳、护阳、敛阳、秘阳。处方:扶阳复圆汤,药用:附子100 g(先煎),肉桂20 g,干姜20 g,乌梅15 g,杏仁10 g(后下),厚朴15 g,黄柏10 g,砂仁10 g(后下),炙甘草10 g。5剂,每日1剂,每日3次,饭后温服。忌食酸、冷之品及水果、菌类。
2022年3月16日二诊:精神困倦感明显减轻,服药后自觉四肢末温热,胃脘胀痛、口臭、口干、鼻咽部灼热疼痛较前缓解,眠差稍好转,舌脉如前,效不更方,再予上方10剂,服药方法及饮食禁忌同前。
2022年3月30日三诊:胃脘胀痛、口臭、鼻咽部灼热疼痛症状明显好转,白睛红赤减轻,纳食增加,眠差改善,大便偏溏,夜尿3~4次,舌淡暗夹青,质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充盈,双尺脉沉细。继予上方10剂巩固疗效,服药方法及饮食禁忌同前。嘱患者若无新症,汤药服完后可继服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按 患者胃脘部反复胀痛伴口臭、口干8个月余,但并未出现畏寒怕冷、四肢末欠温等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舌淡暗夹青,质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中根部白腻,舌下脉络迂曲充盈,双尺脉沉细,寸脉浮,根据舌脉判断患者处于亚阳虚证阶段。亚阳虚证由于命门火不足的程度较浅,尚无明显阳热不足的临证表现。患者命门火不足则先天心肾阳气亏虚,先天阳气不足则不生后天脾胃阳气,中阳虚而失运,脾不升清则胃不降浊,故见胃气胀满,食后气滞加重,不通则痛;五行之中,唯火可以生臭,故口中有臭,即可知口中有火使
扶阳复圆汤是集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对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关系、亚阳虚证、真寒假热证以及密藏命门火的扶阳学术观点,以扶阳、护阳、敛阳、秘阳为一体的代表方剂,在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思想体系的支撑下形成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完整学术形态,临床效果显著。今以本文深析论述之,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吴生元.扶阳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 [百度学术]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5-108. [百度学术]
翟双庆.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98-199. [百度学术]
邢玉瑞.中医经典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7-328. [百度学术]
吴文笛,姜莉云,商竞宇,等.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临床“亚阳虚证”辨治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2):12-15. [百度学术]
姜莉芸,吴文笛,吴荣祖.吴荣祖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撷要[J].中医药通报,2011,10(4):15-18. [百度学术]
杨翼豪,吴文笛,姜莉云,等.临证辨析“少火”与“壮火”:基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对“少、壮”之火认识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2):9-12. [百度学术]
吴文笛.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5. [百度学术]
郑钦安.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3-47. [百度学术]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15. [百度学术]
吴 谦.医宗金鉴·中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8. [百度学术]
吴文笛,姜莉芸.扶阳薪火: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弟子医案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54-15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