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1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变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针刺组、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0例。针刀组、针刺组、冲击波组分别采用针刀、针刺、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针刀与运动康复联合治疗。各组均以2 w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观察各组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变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在外力作用下或自身退行性病变,导致腰椎间盘内纤维环破裂、髓核结构突出或周围软组织肥厚增生等压迫神经根,主要表现为相应节段神经支配的腰腿部感觉异常或疼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LDH伴神经根病变治疗的患者12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针刺组、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0例。冲击波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1±6.95)岁;平均病程(8.56±0.47)个月。针刺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41±7.40)岁;平均病程(8.10±0.59)个月。针刀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18±6.16)岁,平均病程(8.03±0.57)个月。联合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18±9.82)岁;平均病程(9.23±0.61)个月。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
①腰椎管狭窄、腰部骨折脱位、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导致的腰腿痛;②椎间盘完全脱出达到手术指征者;③合并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内分泌、免疫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其他疾病不能配合针刀治疗者;⑤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
参照《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
以阿是穴、大肠俞(双侧)、委中(患侧)、环跳(患侧)、腰部华佗夹脊穴为主穴,配合秩边、承扶、殷门、承山、昆仑、风市、阳陵泉、足临泣、悬钟(双侧)。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对施术部位和医者手指进行常规消毒,选用合适尺寸的毫针直刺,手法为平补平泻,获得针感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1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2 w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选病变腰椎间盘体表解剖投影点和痛点为冲击点,设置为连续频率,频率10 Hz,治疗压力设定为2~3 bar,每次冲击1500~2000次,冲击能量0.16 mJ/m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 w、4 w后进行评估。
采用VAS评分表以患者主观疼痛改善程度评价治疗效果。用10 cm长直线,每隔1 cm表示1分,共0~10分。由患者在线上画点来表示疼痛的强度。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DI)对4组进行腰椎活动功能评分。包括疼痛强度、个人生活料理能力、提重物状况、步行状况、坐立情况、站立情况、对睡眠的影响程度、性生活方面情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旅行状况共10个问题,每个均有6个选项,最高5分,最低0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疗4 w后,各组间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临床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联合治疗组、针刀组、针刺组和冲击波组。见
注: 与冲击波组比较
治疗前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4 w后,各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4 w后比治疗2 w后下降更明显(P<0.05)。同一时间点各组间VAS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低于冲击波组、针刀组和针刺组(P<0.05);针刀组低于针刺组和冲击波组(P<0.05);治疗4 w后,针刺组低于冲击波组(P<0.05),而治疗2 w后冲击波组和针刺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治疗前,各组患者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4 w后,各组患者O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4 w后比治疗2 w后下降更明显(P<0.05)。同一时间点各组间ODI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低于冲击波组、针刀组和针刺组(P<0.05);针刀组低于针刺组和冲击波组(P<0.05);治疗4 w后,针刺组低于冲击波组(P<0.05),而治疗2 w后冲击波组和针刺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治疗前,各组患者MCV、SCV、SNA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 w后,针刀组和联合治疗组MCV、SCV、SNA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冲击波组和针刺组较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 w后,各组患者MCV、SCV、SNAP较治疗前和治疗2 w后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组间MCV、SCV、SNAP比较,联合治疗组高于冲击波组、针刀组和针刺组(P<0.05),针刀组高于冲击波组和针刺组(P<0.05),冲击波组和针刺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椎间盘退变,而生物力学的改变是引发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
因本试验纳入患者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病变,故针刀治疗时均对病变神经根采取触激治疗。针刀通过神经调控干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可以刺激病变节段的神经根并产生一次非常规的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扩散到脊髓和感觉末
目前,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点大部分是解除局部压迫、改善循环、消除炎症等方面,可逐渐恢复腰椎静态力学平衡,而对于脊柱以及胸腹部肌肉的外平衡,特别是在维持长期动态平衡方面,针刀的效果有限,也无文献报道针刀具有相关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仅腰部静态力学平衡出现紊乱,同时,由于腰痛,深部核心肌群的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运动模式的异常,使腰椎力学单元失衡,致使无法加强腰背部关节稳定性。针刀治疗后,腰痛等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核心肌群的失衡状态不能随之恢复,腰部力学动态平衡功能的缺失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复发率高的原因之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MCV、SCV以及SNAP均高于冲击波组、针刺组和针刀组(P<0.05),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冲击波组、针刺组和针刀组(P<0.05),说明针刀治疗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下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单纯针刀、针刺、冲击波治疗。本试验将针刀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相结合,既能发挥针刀维持腰椎的内源性稳定的作用,又能恢复腰椎动态力学平衡,加强了腰椎的外源性稳定,两者相互补充,能迅速缓解腰痛并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使脊柱异常的力线结构逐渐恢复,增强腰椎稳定性,充分保证疗效,减少复发。从试验研究结果看也进一步证实了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刘子祥,申毅锋,韩 峰,等.腰椎软组织针刀松解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786-1789. [百度学术]
CARLSON BB,ALBERT TJ.Lumbar disc herniation:what has 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 taught us?[J].Int Orthop,2019,43(4):853-859. [百度学术]
STRMQVIST F,STRMQVIST B,JNSSON B,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different ages-evaluation of 11.237 patients[J].Spine J,2017,17(11):1577-1585. [百度学术]
CHEN BL,GUO JB,ZHANG HW,et al.Surgical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Rehabil,2018,32(2):146-160. [百度学术]
孔 博,颜 威,刘素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药物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4):97-101. [百度学术]
姚珞璘.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28(1):164-166. [百度学术]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病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1):2-6.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4-215. [百度学术]
任月林,任旭飞.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40. [百度学术]
吴绪平.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03-227 [百度学术]
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9. [百度学术]
白跃宏,俞 红,杨新文,等.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社区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8):584-587. [百度学术]
张凯丽,徐建光.临床实用神经肌电图诊疗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0,121,133-136,202. [百度学术]
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 [百度学术]
国家中医药管理司政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页码. [百度学术]
韩 聪,赵耀东,朱 玲,等.基于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47-50. [百度学术]
黄杨竣,周红海,黄伟恩,等.经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1):84-85+97. [百度学术]
林志刚,蒋诗超,程艳彬,等.探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对中医推拿的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491-2493. [百度学术]
任旭飞,任月林,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7):720-722,733. [百度学术]
何智菲.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百度学术]
胡向林,张 昶,郭文歆.针刀神经触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J].颈腰痛杂志,2017,38(2):166-168,173. [百度学术]
熊 毅,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7):112-113. [百度学术]
王雪强,戴敏辉,冯 颜,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56-759. [百度学术]
刘 鹏,冯晓英.针刀结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153-156. [百度学术]
PINHEIRO-FRANCO JL,VACCARO AR,BENZEL EC,et al.Advanced Concepts in Lumbar Degenerative Disk Disease[M].Springer,2016:279-286. [百度学术]
吴丽芳,刘丽霞,苏宏杰,等.核心力量训练对腰椎间盘突 出症大学生康复疗效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2):91-96. [百度学术]
戴子一,张 翔,朱一洲,等.运动康复结合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7):584-58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