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蕴慧教授认为心悸的病机关键为“心肾不交”,指出心肾相交的本质为水火既济,精血同源,精神互用,阴阳相交。并将对心肾不交的认识归纳为以下四种:火旺引起水亏;阴虚不能潜阳;心气不足、肾气不纳;肾气不足、心火独亢。在治疗上主张“欲安心者须实肾,欲补肾者须治心”,协调心、肾二脏的平衡,用药精当,有的放矢。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中慌乱、不能自
张蕴慧教授(以下简称“张教授”)乃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林慧娟教授。张教授在中医药治疗心悸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左右,特将张教授论治心悸病的临证体会归纳如下,以飨同道。
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不一,《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心悸与心、胆、三焦、胃等脏器有关,认为其病多因火热之邪,或因他病累及于心。隋代医家巢元方认为心悸多发于心,并将其病因归纳为心气虚与心血虚。宋代陈无择指出,心悸多因惊吓所致,或因人生变故、情志不遂而生,特别指出“况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惊悸,治属饮家”。《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倡从脾胃论治心病。《医学正传》中记载,惊悸的病位在心,可因肝、脾、肾三脏受损导致心血不足,神志不安。《景岳全书》记载了“阴虚劳损”所致的怔忡。
张教授根据前人对心悸的认识,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悸的病位虽然在心脏,但与肾脏息息相关。心肾相交的相关论述首次记载于《慎斋遗书》:“心者,属火,居于上焦;肾者,属水,居于下焦,故心肾相交者,水火相交也。
张教授指出,心肾不交包括以下4种类型,并非仅局限于水亏火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五志过极,六气化火,或食辛辣之物,阳热内盛,热为阳邪,易伤阳脏,最容易侵入心脏,以致心火亢盛,耗伤心肾之阴,扰乱神明。临床多见心悸、口干、烦躁、心神不宁、便干、舌红、脉数等症,张教授治予清心化火,方多选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或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证多因内伤劳倦,久病体虚,阴精暗耗,及温病后期营阴耗伤,肾水不足,真阴不升,阴虚不能潜阳,则生内热。临床多见心悸、健忘、心烦不寐、眩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等症。张教授治予滋肾壮水制火,方多选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倘若于温热病中,因热入下焦,邪热久稽,热灼真阴,引起真阴虚者,治宜养阴清热,方选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本证多因禀赋不足,思虑过度,久病体虚,暗耗正气,心气不足,无以下潜,肾虚气不归元,肾不纳气。临床多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胸闷不适、神疲自汗、短气不足以息、动则喘甚、面色㿠白、舌淡苔薄、脉细弱等症。张教授治予养心益气、补肾纳气,方多选养心汤(《证治准绳》)或归脾汤(《妇人良方》)合参蛤散(《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或选肾气丸(《金匮要略》)化裁。
张教授认为,心肾相交依赖于心肾气血阴阳的平衡,治疗旨在交通心肾,调补阴阳,并提倡“欲安心者须实肾,欲补肾者须治心”,协调心肾二脏的平衡,用药精当,有的放矢。
①敛心液:浮小麦、麻黄根,其药味多为甘平,性收敛,能益心气、敛心液,用于各种虚汗证。②补心气: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其药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具有益气养心的作用。人参与党参均可补气生血;西洋参、太子参均有补气养阴、生津清火之效;茯苓能够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炙甘草能补益心气,复脉定悸。③温心阳:肉桂、附子、干姜、桂枝、薤白,其药性多辛温,能温补心阳。肉桂能温经通脉、引火归元;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桂枝、薤白通阳散结,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④益心血:龙眼肉、阿胶、当归、熟地黄,多入心经,能补心行血。龙眼肉甘温,能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阿胶、当归、熟地黄均甘温质润,为补血之常用药。⑤安心神: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均可安神定志,以治疗心神不宁为主。朱砂、磁石、龙骨、琥珀均可治疗心火炽盛之心神不安;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主要适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导致的心悸怔忡、虚烦不眠等。⑥清心火:朱砂、黄连、栀子、竹叶、灯心草,其药性多寒凉,可清心泻火。朱砂甘寒质重,为镇心、清心、安神之药;黄连、栀子为苦寒之品,长于泻心火而除烦;竹叶既能清心除烦,又能生津止渴;灯心草入心经,既能清心火,又可利尿泄热。⑦开心窍: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均为开窍药,其性辛香走窜,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麝香为醒神要药,对于寒闭、热闭都有奇效;冰片为凉开之品,更宜用于热闭神昏;苏合香作用与麝香相似而力稍逊,长于温通辟秽;石菖蒲善治痰湿秽浊之邪所致神昏。
①滋肾阴: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皆入肾经,有滋肾填精之效。熟地黄甘温质润,为滋肾阴之要药;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均能平补肝肾,益精养血。②温肾阳:附子、肉桂、鹿茸、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皆能温肾助阳,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证。附子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之效;肉桂大热入肝、肾,能回阳救逆;鹿茸、肉苁蓉甘温补阳,能壮肾阳、益精血;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肾助阳,兼能祛风除湿。③纳肾气:蛤蚧、五味子、沉香,皆可补肾纳气。④退骨蒸: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白薇、鳖甲、龟甲,其药性多寒凉,主入阴分,以清虚热、消骨蒸为主要作用。青蒿、银柴胡具有清退虚热、凉血除蒸的作用;白薇苦寒,善入血分,既能退虚热,又能清实热;鳖甲、龟甲咸寒,可滋阴潜阳,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阴虚内热、阴虚风动、阴虚阳亢诸证。
尹某,男,44岁,2022年2月9日因“发作性心悸2年”初诊。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因劳累过度、精神紧张而发心悸,于外院检查后确诊为“室性早搏”,之后不规律服用倍他乐克缓释片进行治疗,心悸反复发作,欲求进一步中药治疗,遂来就诊。辰下症:发作性心中慌乱,自觉心中异搏感,伴心烦躁扰,耳鸣,口干咽燥,手足心发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24 h平均心率70 bpm,最快心率122 bpm,最慢心率56 bpm;③偶发房性早搏(1个/24 h);④多发室性早搏(10904个/24 h),有时成对出现,有时成二、三联律;⑤ST-T改变。西医诊断:多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辨为阴虚阳亢、心肾不交证。处方: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黄连6 g,阿胶6 g(烊化),黄芩12 g,白芍30 g,生鸡子黄1枚。14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22年2月27日二诊:心悸、心烦躁扰等症较前有所缓解,但偶有心前区堵塞感,活动后尤甚,纳可,寐安。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涩。予上方加山楂12 g,丹参30 g,黄芪30 g。28剂,服法同前。
2022年4月23日三诊:无明显不适,症状基本得以改善。复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24
h平均心率63 bpm,最快心率95 bpm,最慢心率45 bpm;③偶发房性早搏(6个/24 h);④多发多源室性早搏(1148个/24 h),有时成对出现,有时成三联律;⑤ST-T改变。
按 患者发作性心中慌乱,自觉心中异搏感,可属中医学“心悸”范畴。患者平素劳神思虑过度,耗伤阴血,阴虚不能潜阳,阴阳不相顺接,导致阴虚阳亢之证,产生心烦躁扰、耳鸣、口干咽燥、手足心发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治宜滋阴潜阳、交通心肾,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文曰:“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中取阿胶、白芍补血以滋养心肾之阴;黄芩、黄连共奏降火宁心之效;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长于交通心肾。诸药同用,阴血充足以制心火,少阴热消,心神得宁。二诊心悸稍缓解,偶有心前区堵塞感,活动后尤甚,加山楂、丹参活血化瘀、清心除烦;黄芪益气升阳。三诊患者心肾得安、阴阳相交,故早搏数量明显减少,诸症可除。
杨某,男,58岁,2020年4月26日因“发作性心悸、胸闷5年,加重10天”初诊。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于外院检查后确诊为“心房颤动”,之后规律服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心悸仍反复发作。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加重,自行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辰下症:发作性心悸、胸闷、憋气,心烦,头晕,口干口苦,乏力,易出汗,纳可,眠差易醒,大便干,小便调,舌红苔薄,脉数。心电图示:快速型心房颤动,有时伴室内差传;心率145 bpm;电轴左偏;ST段压低,T波倒置、低平。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双房扩大(左房前后径48 mm;左室前后径59 mm;右房59 mm×48 mm);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二尖瓣返流(轻中度);三尖瓣返流(轻度);轻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41 mmHg);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EF值:32%;E/e’:21.7)。脑利钠肽(NT-proBNP):2061 pg/mL。西医诊断:快速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心悸,辨为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养血复脉。处方:三甲复脉汤加减,药用:炙甘草6 g,生地黄18 g,白芍30 g,麦冬15 g,阿胶6 g,牡蛎30 g,鳖甲9 g,龟甲9 g,火麻仁18 g。14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4天后电话随访,患者症状减轻,病情平稳。
2020年7月15日二诊:诸症明显缓解,偶有心悸,手足心热,汗出,舌红苔薄,脉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3
bpm;电轴左偏;ST段压低较前改善,T波回升。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大(左房前后径44 mm;左室前后径59 mm);肺动脉增宽(主肺动脉31 mm);二尖瓣返流(轻度);三尖瓣返流(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低(E/e’:18);余正常(右房46 mm×45 mm;肺动脉压29 mmHg;EF值52%)。脑利钠肽(NT-proBNP):833.9 pg/mL。继用原方,选用膏方剂型。
按 患者发作性心悸、胸闷、憋气,心衰症状明显,阴平阳秘的生理平衡无法维持,阴阳无法续接,选用三甲复脉汤滋阴潜阳、养血复脉。此方出自《温病条辨》,原文曰:“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方中阿胶、生地黄、白芍、麦冬柔肝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