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白芍的本草考  PDF

  • 茹凯月 1,2
  • 仇婧玥 1,2
  • 宋厚盼 1,2
  • 隆采玲 1,2
  • 吴嫚婷 1,2
  • 吴佳 3
  • 龙荣 3
  • 曾梅艳 1
  • 袁振仪 1
1.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 中医诊断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208); 3.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最近更新:2023-10-27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厘清经典名方中白芍的药名、基原、产地、药性、采收炮制、证候禁忌、功效主治。

方法

通过超星数据库、中医智库、国学大师、CNKI等数据库或网站,查阅、收集、整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资料中关于白芍的文献记载,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白芍别名有11种之多,现临床应用中常用名只有“白芍”“白芍药”“芍药”三种。白芍的产地今多以杭、川、亳为道地产区。炮制加工多以煮制之法,毒性作用记载为无毒或有小毒。其性味归经相关记载与现代权威中药材记载差异较小。临床上白芍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

结论

考证结果为白芍的种植采收、炮制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白芍(拉丁名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具有敛阴止汗、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柔肝止痛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自汗、盗汗、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等病证的治[

1]。白芍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卷二[2]:“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现代研究证实白芍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便秘、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结石、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急性肠炎、腓肠肌痉挛、类风湿关节炎等方面具有良好疗[3-9]。课题组前期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白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化学成分、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尚少有或缺少关于其基原、炮制、性味归经、不良反应、功效、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的系统考证研究。因此,为了深入挖掘白芍的古籍文献信息,进一步推动白芍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本研究将基于文献记载,对白芍的基原、产地、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证候禁忌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证分析,为单味白芍药材或含白芍的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白芍的处方信息

白芍药性温和,临床应用广泛,历代文献记载颇丰,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且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白芍的经典名方有25首,其中有11首标注为芍药,14首标注为白芍或白芍药。见表1

表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含白芍的处方
方名出处朝代及作者白芍剂量与炮制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汉·张仲景 白芍药四两(炙)
真武汤 《伤寒论》 汉·张仲景 芍药三两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汉·张仲景 芍药三两
附子汤 《伤寒论》 汉·张仲景 芍药三两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 汉·张仲景 芍药三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汉·张仲景 芍药三两
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 芍药六两
小续命汤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芍药一两
当归饮子 《严氏济生方》 宋·严用和 白芍药一两
温经汤 《妇人大全良方》 宋·陈自明 芍药半两
三痹汤 《妇人大全良方》 宋·陈自明 白芍药一两
升阳益胃汤 《脾胃论》 金·李东垣 白芍药五钱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金·刘完素 白芍药二两
保阴煎 《景岳全书》 明·张景岳 芍药二钱
化肝煎 《景岳全书》 明·张景岳 芍药二钱
托里消毒散 《外科正宗》 明·陈实功 白芍一钱
达原饮 《瘟疫论》 明·吴又可 芍药一钱
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清·吴瑭 生白芍六钱
宣郁通经汤 《傅青主女科》 清·傅山 白芍五钱(酒炒)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清·傅山 白芍五钱(酒炒)
清经散 《傅青主女科》 清·傅山 白芍三钱(酒炒)
清肝止淋汤 《傅青主女科》 清·傅山 白芍一两(醋炒)
两地汤 《傅青主女科》 清·傅山 白芍药五钱(酒炒)
桃红四物汤 《妇科冰鉴》 清·柴得华 白芍药五分(酒炒)
散偏汤 《辨证录》 清·陈士铎 白芍五钱

2 白芍的药名考证

2.1 释名

白芍属于芍药的一种,现存古籍资料中,“芍药”最早见于《诗经·国风[

10]:“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辞源[11]释曰:“《汉书》颜师古注:‘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一说认为是和调的意思。清·王念书<读书杂志·汉书·十·芍药>说勺药是‘适历’的音转,读若酌略,即均调的意思。”该观点认为芍药其名为和调、调匀之意。《本草纲目[12]载曰:“芍药,犹约也。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约。”李时珍认为芍药之名由于花形美貌而来。日本著名学者伊豫专安所著《中国药物学大纲[13]记载:“绰约美好貌。故名。其花根能制食毒故有药名。”其认为芍药之名与其花姿与功用皆有关联。目前有关于白芍的药名考证尚未有较权威统一之说法。

2.2 别名

白芍最早入药时尚未从芍药中分化出来,古籍记载中多以芍药之名,故笔者将芍药之别名也纳入别名考证中。今广泛使用的芍药之名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

2]:“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疝瘕、寒热,利小便,止痛,益气。”魏晋《吴普本草[14]记载:“一名其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此处芍药之别名其积、解仓、诞、余容、白术皆首次出现。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15]中记载:“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车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此处记载了芍药有白木、犁食、车铤之别称。但在同时期著作《本草经集注[16]中“白木”记作“白术”,后世医籍中关于“白木”与“白术”之称皆有,《新修本草[17]、《证类本草[18]、《开宝本草[19]记作“白木”,《本草纲目[12]记作“白术”。宋·苏颂《本草图经[20]摘录崔豹《古今注》云:“牛亨问曰:将离相别,赠以芍药何也?答曰:芍药一名何离,故相赠犹相招召。”因离别时有赠芍药的习俗,故芍药有“何离”的别称。明代《本草发挥[21]中将其名称为“白芍药”。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22]中提到白芍有金芍药之称,书云:“又或以为花王之副也。花之名,曰余容、绰概言之,曰花婢,种种幻巧,难以缕述。根之名曰,曰犁食,曰白木,曰余容,入药只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然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也。白者曰金芍药,赤者曰木芍药。”

综上可知,白芍的别名有其积、解仓、诞、余容、白术、白木、犁食、车铤、何离、金芍药、白芍药等。

3 产地基原考证

早在《神农本草经[

2]中已有白芍入药的记载,但该书其名曰芍药,尚未有白芍之说。同一时期《山海经[23]记载“绣山其草多芍药”,也尚未提出白芍之名,但明确提到其为草本植物,与现代芍药之植物形态基本一致。《名医别录[15]记载:“一名白木,一名犁食,一名余容,一名解仓,一名车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首次提到白芍的产地为中岳地区,即今河南嵩山一带。尽管缺乏其植物形态描述,但还是可以初步判断该著作所记载芍药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在这一历史时期,白芍尚未从芍药中划分出来。

白芍一说首次出现在南朝梁时陶弘景之《本草经集注[

16],其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陶弘景提出芍药有白芍、赤芍之分,但该描述尚未明确,“白而长大”之“白”具体是指外皮颜色还是断面颜色,或是加工炮制后的颜色,尚不能确定是否为现代临床应用之白芍。同时期的中药炮制学著作《雷公炮炙论[24]记载:“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由此可推测,当时炮制之法为刮皮水煮之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基本相同。由此可推断“白而长大”或为加工炮制后颜色。结合其采收地理环境白山(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今南京紫金山)、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县),推测此处白芍品种可能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25]首次提出“白补赤泻”的观点:“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同时,该书中含芍药的方剂多达400余首,但仅有10首标明其为白芍。同一时期中医学著作《外台秘要》收载含芍药相关方剂400余首,但只有10首标明其为白芍。五代《日华子本草[26]记载:“芍药,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益气,除烦,天行热疾,惊狂,瘟瘴,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头痛,发背,疮疥,明目,目赤胬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该书对芍药的功效作出具体概括,提出“白芍治血”的观点。

南朝至五代十国期间,白芍在临床应用中逐渐从芍药中分化出来,但就现存资料记载来看,这一时期,虽然白芍在临床应用上正逐渐从芍药中分化,但实际应用依然较为混乱。临床上白芍和赤芍尚未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关于其产地记载同《名医别录[

15],尚未见不同描述。

宋代《开宝本草[

19]记载:“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首次载录其花色赤、白的相关描述,但仍未指出白芍的划分是否与花色有关。宋代《本草图经[20]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首次对白芍的植物形态展开了具体描述,此处白芍植物学形态与今芍药属植物特征重合度极高,所载芍药应为Paeonia lactifloral Pall.,并且该书提出其根有赤白二色,全国皆产,淮南地区(今安徽一带)为主产区。

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

27]提出白芍在选用时“花红而单叶”的观点,并指出其根皮赤色居多,书中记载:“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

元·王好古所著《汤液本草[

28]首次提出白芍依花色划分,其曰:“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这也是现存相关资料中首次提及白芍与赤芍的区分标准。

明·陈嘉谟在《本草蒙筌[

29]提出白芍依据根色划分以别赤芍,其书曰:“近道俱生,淮南独胜。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二根。山谷花叶单,根重实有力;家园花叶盛,根轻虚无能。”同时指出,白芍道地产区为淮南(今安徽一带),单瓣者品质更佳。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12]记载:“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李时珍提出根色同花色的观点,白芍白根白花,然此与今植物实际特征不同。同时,其将扬州列为白芍主要产区,然而此前,相关资料多记载白芍主要产区为淮南。结合所附植物图证,以及同时期著作《滇南本草[30]图证可推测明代所用白芍可能为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31]记载:“芍药,《本经》中品,古以为和,今入药,用单瓣者。”再次提出以单瓣入药的观点,结合书中图证,其植物学形态与今之白芍大致相同。

清·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32]记载:“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缘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产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根,故张隐庵、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张锡纯指出方书中多用白芍,并对白芍的功用、药材性状作了具体描述,首次提出白芍的道地产区为杭州。结合清·张秉承所著《本草便读[33]所附图可推测清代所用白芍为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历代药典记载白芍的基原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现代药学著作《药材资料汇编[

34]记载:“白芍按照产地分为东芍(浙江东阳、磐安一带)、亳芍(安徽亳州)、川芍(四川中江一带)三大产区,现以亳州为主。”

综上可知,秦汉之际尚未有白芍之说,皆统称为芍药,其主产区为今河南嵩山一带;南朝陶弘景首次提出白芍之说,其道地产区迁移至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京紫金山、句容县附近;隋唐至两宋时期方书中已有白芍的记载,但仍未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该时期白芍的主产区为江浙地区。元明清时期,提出了明确的白芍判别标准,以根色为依据,其主产区为安徽、浙江和江苏,道地产区为杭州。今以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为道地产区。历代所用白芍拉丁名应都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历代本草典籍中所附白芍图证见图1

A.  《本草图经》

B.  《本草便读》

C.  《滇南本草》

D.  《本草蒙筌》

E.  《本草纲目》

F.  《植物名实图考》

图1  不同本草著作中有关于白芍的植物来源考证

4 炮制考

白芍的炮制方法有生用、酒浸、酒炒、醋炒、煨用、蒸制、煮制之分。宋代以前其采收、炮制之法尚未从芍药中分化出来,不论赤、白皆以相同的方法炮制。南朝以去皮蜜制之法,或是直接晒干,在二、八月采收。宋朝以去皮蒸制之法,八、九月采收。到了明代,白芍的采收、炮制已经从芍药中分化出来,此时,白芍

有生用和炒制之分,但划分标准尚未统一,加工方式未形成统一标准。清代以后,白芍入药,入血分以醋炒,散寒以酒炙,亦有生用者。2015年版《中国药典[

1]关于白芍的记载以生用为主,干燥后切片入药,而炮制方法为煮制后入药,曰:“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炮制方法的论述见表2

表2  不同书籍中有关白芍的炮制记载
朝代出处作者关于白芍炮制方法的内容
南朝 《雷公炮炙论[24] 雷敩 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
南朝 《本草经集注[16] 陶弘景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新修本草[17] 苏敬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本草图经[20] 苏颂 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
《证类本草[18] 唐慎微 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曝干货卖
《本草乘雅半偈[22] 卢之颐 先别赤白,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各以竹刀刮去皮,并头,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本草蒙筌[29] 陈嘉谟 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
《本草纲目[12] 李时珍 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本草备要[35] 汪昂 酒炒用(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
近代 《中国药物学大纲[13] 伊豫专安 水浸,去皮头。挫焙忌铁。多生用。避其寒。酒炒入。血药醋炒。血虚者煨用

5 药性考

白芍药性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2]中:“味苦平”;明·王好古所著《汤液本草[28]首次出现了白芍的归经记载:“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历代关于白芍药性记载多有不同见解,总的来说,白芍味苦或酸或酸而苦,性平或微寒,归肺、脾、肝等经络,毒性为有小毒或无毒。2015年版《中国药典[1]关于白芍性味归经的记载为:“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其对白芍的性味归经有所删减,未记载其毒性。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药性的论述见表3

表3  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药性的论述
朝代出处作者关于白芍药性的内容
秦汉 《神农本草经[2] 佚名 味苦平
南朝 《本草经集注[16] 陶弘景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南朝 《名医别录[15] 陶弘景 味酸,微寒,有小毒
《新修本草[17] 苏敬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开宝本草[19] 刘翰、马志等 芍药,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汤液本草[28] 王好古 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
《本草蒙筌[29] 陈嘉谟 味苦、酸,气平、微寒。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
《本草易读[36] 汪讱庵 酸,寒,苦,平,无毒,性敛涩。入肝、肺、胆、脾诸经
《本草备要[35] 汪昂 补血,泻肝,涩,敛阴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肺脾)行经药

6 功效主治考

《神农本草经[

2]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白芍主治的著作,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利小便,止痛,益气。”南朝《本草经集注[16]记载:“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止痛,疝瘕,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逐贼血,散恶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腹痛,中恶,时行寒热,腰痛。”该书所载主治与《神农本草经》相似,补充了功效作用。后世经典本草著作《新修本草[17]、《开宝本草[19]、《证类本草[18]等关于白芍功效主治的相关内容记载大致与《本草经集注》相同。

明代《滇南本草[

30]记载白芍“主泻脾热,止水泄,止腹痛,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止肝气痛,舒肝降气”。《本草蒙筌[29]记载白芍“固腠理止泻痢,白和血脉缓中,为血虚腹痛捷方”。李时珍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了白芍的功效,《本草纲目[12]曰其“止下痢腹痛后重”。

清代《本草易读[

36]记载白芍“补血泻肝,散瘀利水,安脾宁肺,除烦退热。固腠理而敛汗,解腹痛而平肝,和血脉而收气,除后重而止痢……妇科一切悉疗,产后诸症宜忌”。《医学衷中参西录[32]记载:“善退热除烦,滋阴养血,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

由上可知,白芍临床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涉及的病症有疝瘕、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等,具有止痛、利小便、益气、缓中、固腠理、止泻痢等功效。

7 证候禁忌考

白芍证候禁忌的描述最早见于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

27]中,其曰:“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宋代以前的医籍未提及白芍证候禁忌相关内容。明清诸医家对白芍的禁忌证候所述颇丰,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条:①血虚寒者禁忌;②产后慎用或忌用;③伤寒病血虚阳结者忌用;④伤寒传入阳明禁用;⑤脾气虚寒忌用;⑥下痢纯血者忌用。历代医家普遍认为白芍性酸寒,伐生生之气。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证候禁忌的论述见表4

表4  历代本草著作中关于白芍证候禁忌的论述
朝代出处作者关于白芍证候禁忌的内容
《本草衍义[27] 寇宗奭 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本草发挥[21] 徐彦纯 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
《本草蒙筌[29] 陈嘉谟 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渍炒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
《本草易读[36] 汪讱庵 妇科一切悉疗,产后诸症宜忌
《本草新编[37] 陈士铎 伤寒未传太阳之前,能用芍药,则邪尤易出。惟传入阳明,则断乎不可用

8 讨论与小结

白芍属于芍药的一种,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用药历史,在南朝首次从芍药中分化出来。唐宋时期,医籍中已经出现白芍之名,但尚缺乏划分标准。元明清时期,白芍已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现在认为其道地产区为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历代所用白芍都应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炮制方法多以蒸制或煮制之法,现考虑到生产加工多以煮制之法。历代白芍的毒性记载多为无毒,亦有“有小毒”之说,性味多酸苦寒,归肺、脾、肝等经。由于白芍有酸寒之性,故血虚寒者、产后、伤寒传入阳明、伤寒病血虚阳结、脾胃虚寒、下痢纯血等病证不可用之。白芍具有止痛、利小便、益气、退热、除烦、明目、补阴、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妇科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涉及的病症有疝瘕、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瘟瘴、惊狂、天行热疾、头痛、肠风、发背、泻血、痔瘘、疮疥、目赤胬肉等。

本文通过查阅古籍考证了经典名方中的常用中药白芍的名称变更、产地基源、炮制方法、功效、主治病症及使用禁忌,旨在为白芍的大面积种植与采收,规范炮制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5. [百度学术] 

2

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戴 铭,黄梓健,余知影,等校注.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7. [百度学术] 

3

赵鹏飞.孙霈教授治疗便秘用药经验[J].中医学报2013287):967-968. [百度学术] 

4

童荣龙.芍药木瓜汤合耳穴按摩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J].黑龙江中医药19975):47. [百度学术] 

5

李素娟周汉高徐秀凤.芍药大黄汤治疗244例急性甲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学1989122):103. [百度学术] 

6

罗建辉.自拟柴芍麦甘汤治疗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23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8):27. [百度学术] 

7

戎松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22. [百度学术] 

8

马宏明史广富.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肠炎40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72):36. [百度学术] 

9

祝玉慧.白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75-76. [百度学术] 

10

诗经[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8. [百度学术] 

11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32616. [百度学术] 

12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89. [百度学术] 

13

伊豫专安.中国药物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5-26. [百度学术] 

14

吴 普.吴普本草[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3. [百度学术] 

15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7. [百度学术] 

16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辑校.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并非出版社】198543. [百度学术] 

17

苏 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05. [百度学术] 

18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20. [百度学术] 

19

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185. [百度学术] 

20

苏 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4. [百度学术] 

21

徐彦纯.本草发挥[M].宋咏梅,李军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6-37. [百度学术] 

22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刘更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7-178. [百度学术] 

23

袁 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112. [百度学术] 

24

雷 敩.雷公炮炙论[M].施仲安,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7. [百度学术] 

2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2. [百度学术] 

26

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337-38. [百度学术] 

27

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 [百度学术] 

28

王好古.汤液本草[M].竹剑平,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8. [百度学术] 

29

陈嘉谟.本草蒙筌[M].周超凡,陈湘萍,王淑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9. [百度学术] 

30

兰 茂.滇南本草[M].陆 拯,包来发,陈明显,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4. [百度学术] 

31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25. [百度学术] 

3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439. [百度学术] 

33

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7. [百度学术] 

34

张明心.药材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309-312. [百度学术] 

35

汪 昂.本草备要[M].王效菊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51. [百度学术] 

36

汪讱庵.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6. [百度学术] 

37

陈士铎.本草新编[M].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8-12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