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拉丁名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具有敛阴止汗、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柔肝止痛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自汗、盗汗、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等病证的治
白芍药性温和,临床应用广泛,历代文献记载颇丰,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且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包含白芍的经典名方有25首,其中有11首标注为芍药,14首标注为白芍或白芍药。见
方名 | 出处 | 朝代及作者 | 白芍剂量与炮制 |
---|---|---|---|
芍药甘草汤 | 《伤寒论》 | 汉·张仲景 | 白芍药四两(炙) |
真武汤 | 《伤寒论》 | 汉·张仲景 | 芍药三两 |
当归四逆汤 | 《伤寒论》 | 汉·张仲景 | 芍药三两 |
附子汤 | 《伤寒论》 | 汉·张仲景 | 芍药三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金匮要略》 | 汉·张仲景 | 芍药三两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 | 汉·张仲景 | 芍药三两 |
当归建中汤 | 《千金翼方》 | 唐·孙思邈 | 芍药六两 |
小续命汤 | 《备急千金要方》 | 唐·孙思邈 | 芍药一两 |
当归饮子 | 《严氏济生方》 | 宋·严用和 | 白芍药一两 |
温经汤 | 《妇人大全良方》 | 宋·陈自明 | 芍药半两 |
三痹汤 | 《妇人大全良方》 | 宋·陈自明 | 白芍药一两 |
升阳益胃汤 | 《脾胃论》 | 金·李东垣 | 白芍药五钱 |
大秦艽汤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金·刘完素 | 白芍药二两 |
保阴煎 | 《景岳全书》 | 明·张景岳 | 芍药二钱 |
化肝煎 | 《景岳全书》 | 明·张景岳 | 芍药二钱 |
托里消毒散 | 《外科正宗》 | 明·陈实功 | 白芍一钱 |
达原饮 | 《瘟疫论》 | 明·吴又可 | 芍药一钱 |
三甲复脉汤 | 《温病条辨》 | 清·吴瑭 | 生白芍六钱 |
宣郁通经汤 | 《傅青主女科》 | 清·傅山 | 白芍五钱(酒炒) |
完带汤 | 《傅青主女科》 | 清·傅山 | 白芍五钱(酒炒) |
清经散 | 《傅青主女科》 | 清·傅山 | 白芍三钱(酒炒) |
清肝止淋汤 | 《傅青主女科》 | 清·傅山 | 白芍一两(醋炒) |
两地汤 | 《傅青主女科》 | 清·傅山 | 白芍药五钱(酒炒) |
桃红四物汤 | 《妇科冰鉴》 | 清·柴得华 | 白芍药五分(酒炒) |
散偏汤 | 《辨证录》 | 清·陈士铎 | 白芍五钱 |
白芍属于芍药的一种,现存古籍资料中,“芍药”最早见于《诗经·国风
白芍最早入药时尚未从芍药中分化出来,古籍记载中多以芍药之名,故笔者将芍药之别名也纳入别名考证中。今广泛使用的芍药之名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
综上可知,白芍的别名有其积、解仓、诞、余容、白术、白木、犁食、车铤、何离、金芍药、白芍药等。
早在《神农本草经
白芍一说首次出现在南朝梁时陶弘景之《本草经集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南朝至五代十国期间,白芍在临床应用中逐渐从芍药中分化出来,但就现存资料记载来看,这一时期,虽然白芍在临床应用上正逐渐从芍药中分化,但实际应用依然较为混乱。临床上白芍和赤芍尚未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关于其产地记载同《名医别录
宋代《开宝本草
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
元·王好古所著《汤液本草
明·陈嘉谟在《本草蒙筌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历代药典记载白芍的基原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现代药学著作《药材资料汇编
综上可知,秦汉之际尚未有白芍之说,皆统称为芍药,其主产区为今河南嵩山一带;南朝陶弘景首次提出白芍之说,其道地产区迁移至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京紫金山、句容县附近;隋唐至两宋时期方书中已有白芍的记载,但仍未有明确的划分标准,该时期白芍的主产区为江浙地区。元明清时期,提出了明确的白芍判别标准,以根色为依据,其主产区为安徽、浙江和江苏,道地产区为杭州。今以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为道地产区。历代所用白芍拉丁名应都为Paeonia lactiflora Pall.。历代本草典籍中所附白芍图证见

A. 《本草图经》

B. 《本草便读》

C. 《滇南本草》

D. 《本草蒙筌》

E. 《本草纲目》

F. 《植物名实图考》
图1 不同本草著作中有关于白芍的植物来源考证
白芍的炮制方法有生用、酒浸、酒炒、醋炒、煨用、蒸制、煮制之分。宋代以前其采收、炮制之法尚未从芍药中分化出来,不论赤、白皆以相同的方法炮制。南朝以去皮蜜制之法,或是直接晒干,在二、八月采收。宋朝以去皮蒸制之法,八、九月采收。到了明代,白芍的采收、炮制已经从芍药中分化出来,此时,白芍
有生用和炒制之分,但划分标准尚未统一,加工方式未形成统一标准。清代以后,白芍入药,入血分以醋炒,散寒以酒炙,亦有生用者。2015年版《中国药典
朝代 | 出处 | 作者 | 关于白芍炮制方法的内容 |
---|---|---|---|
南朝 |
《雷公炮炙论 | 雷敩 | 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 |
南朝 |
《本草经集注 | 陶弘景 |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
唐 |
《新修本草 | 苏敬 |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
宋 |
《本草图经 | 苏颂 | 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 |
宋 |
《证类本草 | 唐慎微 | 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曝干货卖 |
明 |
《本草乘雅半偈 | 卢之颐 | 先别赤白,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各以竹刀刮去皮,并头,锉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
明 |
《本草蒙筌 | 陈嘉谟 | 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 |
明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
清 |
《本草备要 | 汪昂 | 酒炒用(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 |
近代 |
《中国药物学大纲 | 伊豫专安 | 水浸,去皮头。挫焙忌铁。多生用。避其寒。酒炒入。血药醋炒。血虚者煨用 |
白芍药性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朝代 | 出处 | 作者 | 关于白芍药性的内容 |
---|---|---|---|
秦汉 |
《神农本草经 | 佚名 | 味苦平 |
南朝 |
《本草经集注 | 陶弘景 |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
南朝 |
《名医别录 | 陶弘景 | 味酸,微寒,有小毒 |
唐 |
《新修本草 | 苏敬 |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
宋 |
《开宝本草 | 刘翰、马志等 | 芍药,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
明 |
《汤液本草 | 王好古 | 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 |
明 |
《本草蒙筌 | 陈嘉谟 | 味苦、酸,气平、微寒。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 |
清 |
《本草易读 | 汪讱庵 | 酸,寒,苦,平,无毒,性敛涩。入肝、肺、胆、脾诸经 |
清 |
《本草备要 | 汪昂 | 补血,泻肝,涩,敛阴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肺脾)行经药 |
《神农本草经
明代《滇南本草
清代《本草易读
由上可知,白芍临床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涉及的病症有疝瘕、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等,具有止痛、利小便、益气、缓中、固腠理、止泻痢等功效。
白芍证候禁忌的描述最早见于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
朝代 | 出处 | 作者 | 关于白芍证候禁忌的内容 |
---|---|---|---|
宋 |
《本草衍义 | 寇宗奭 | 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
明 |
《本草发挥 | 徐彦纯 | 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 |
明 |
《本草蒙筌 | 陈嘉谟 | 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渍炒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 |
清 |
《本草易读 | 汪讱庵 | 妇科一切悉疗,产后诸症宜忌 |
清 |
《本草新编 | 陈士铎 | 伤寒未传太阳之前,能用芍药,则邪尤易出。惟传入阳明,则断乎不可用 |
白芍属于芍药的一种,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用药历史,在南朝首次从芍药中分化出来。唐宋时期,医籍中已经出现白芍之名,但尚缺乏划分标准。元明清时期,白芍已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现在认为其道地产区为浙江杭州、金华,四川中江,安徽亳州等地。历代所用白芍都应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炮制方法多以蒸制或煮制之法,现考虑到生产加工多以煮制之法。历代白芍的毒性记载多为无毒,亦有“有小毒”之说,性味多酸苦寒,归肺、脾、肝等经。由于白芍有酸寒之性,故血虚寒者、产后、伤寒传入阳明、伤寒病血虚阳结、脾胃虚寒、下痢纯血等病证不可用之。白芍具有止痛、利小便、益气、退热、除烦、明目、补阴、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等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妇科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涉及的病症有疝瘕、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瘟瘴、惊狂、天行热疾、头痛、肠风、发背、泻血、痔瘘、疮疥、目赤胬肉等。
本文通过查阅古籍考证了经典名方中的常用中药白芍的名称变更、产地基源、炮制方法、功效、主治病症及使用禁忌,旨在为白芍的大面积种植与采收,规范炮制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5. [百度学术]
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撰.戴 铭,黄梓健,余知影,等校注.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7. [百度学术]
赵鹏飞.孙霈教授治疗便秘用药经验[J].中医学报,2013,28(7):967-968. [百度学术]
童荣龙.芍药木瓜汤合耳穴按摩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J].黑龙江中医药,1997(5):47. [百度学术]
李素娟,周汉高,徐秀凤,等.芍药大黄汤治疗244例急性甲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学,1989,12(2):103. [百度学术]
罗建辉.自拟柴芍麦甘汤治疗男性高泌乳素性不育症23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8):27. [百度学术]
戎松婷.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22. [百度学术]
马宏明,史广富.芍药汤加减治疗急性肠炎40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7(2):36. [百度学术]
祝玉慧.白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5,22(1):75-76. [百度学术]
诗经[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8. [百度学术]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3:2616. [百度学术]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89. [百度学术]
伊豫专安.中国药物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5-26. [百度学术]
吴 普.吴普本草[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3. [百度学术]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7. [百度学术]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辑校.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并非出版社】,1985:43. [百度学术]
苏 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05. [百度学术]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上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20. [百度学术]
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185. [百度学术]
苏 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4. [百度学术]
徐彦纯.本草发挥[M].宋咏梅,李军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36-37. [百度学术]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刘更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7-178. [百度学术]
袁 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112. [百度学术]
雷 敩.雷公炮炙论[M].施仲安,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7. [百度学术]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2. [百度学术]
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3:37-38. [百度学术]
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43. [百度学术]
王好古.汤液本草[M].竹剑平,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8. [百度学术]
陈嘉谟.本草蒙筌[M].周超凡,陈湘萍,王淑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9. [百度学术]
兰 茂.滇南本草[M].陆 拯,包来发,陈明显,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4. [百度学术]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25. [百度学术]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439. [百度学术]
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7. [百度学术]
张明心.药材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309-312. [百度学术]
汪 昂.本草备要[M].王效菊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51. [百度学术]
汪讱庵.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6. [百度学术]
陈士铎.本草新编[M].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8-12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