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介绍1则“黑汗证”案例,根据“平脉辨证”法,经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1月而取效,予“以方测证”理论,考虑本例系: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滞证。后笔者以“黑汗”为“主题”或“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1979年1月—2022年4月的现代文献,发现6篇相关个案报道涉及的6例患者均经中药治愈。故本文将结合7例“黑汗证”患者的相关资料作一简要分析,旨在为探讨本病的常见中医证型、治法、方药提供参考。
“黑汗证”系临床罕见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属“色汗症”范
2021年笔者曾遇1例黑汗证患者,经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1个月而取效,后予“冬季膏方”调治,至今未见复发。根据“平脉辨证”法和“以方测证”理论,推测本例系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滞证。之后笔者以“黑汗”作为“主题”或“关键词”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1979年1月—2022年4月的现代文献,发现6篇“黑汗证”个案报道涉及的6例患者均经中药治愈,其中证型表现为:肾阴虚证者3
章某,女,46岁,2021年9月7日初诊。主诉:反复恶风、腰腹黑汗伴关节酸痛1年。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四肢关节酸痛,伴恶风、腰腹部出汗量多,呈黑色,需每日换衣2~3次,曾于外院就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具体不详),予“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0 mg,每天2次为主治疗。服药1个月后关节酸痛较前减轻,然余症仍同前;该药共服3个月后出现月经延期80天未至(平素月经周期26~32天),尿妊娠试验阴性,考虑药物所致而停服“雷公藤多甙片”,1个月后月经至,然四肢关节酸痛加重,且恶风、腰腹黑汗仍明显,遂前来就诊。现症见:恶风,腰腹部黑汗,关节酸痛,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四肢时有麻木,伴大便二至三日一行,不干,时稀溏,且常有不净感,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根腻,右关脉沉缓而无力,左关脉虚弦,右尺脉虚浮,左尺脉未及明显异常。中医诊断:黑汗证;痹症。辨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滞证。治法:健脾温肾,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祛风散寒除湿。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 g,桂枝10 g,炒白芍15 g,生姜10 g,红枣30 g,当归10 g,羌活9 g,独活9 g,党参15 g,桑寄生30 g,巴戟天15 g,骨碎补15 g,茯苓15 g,炒白术10 g,淮山药30 g,秦艽10 g,生薏苡仁20 g,炒薏苡仁20 g,炙甘草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400 mL,分早、晚饭后1个小时温服。
2021年9月28日二诊:腰腹部黑汗较前明显减少,换衣次数减至隔日1次或隔两日1次,且恶风感基本消失,大便日行一次,已成形,排便不净感已消失,然四肢关节酸痛、麻木仍显,伴时有头晕、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根腻,右关脉沉缓而较前有力,左关脉小弦,右尺脉沉细,左尺脉未及明显异常。于初诊方中加鸡血藤30 g、透骨草15 g。14剂,煎服方法同上。嘱其于冬季服用膏方,以进一步发挥补虚纠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之效。
2021年11月26日三诊:黑汗消失,已无明显恶风、大便异常,且头晕和四肢关节酸痛、麻木感较前明显减轻,然腰膝酸冷感仍存,故于今日复诊以求冬季膏方。右关脉沉缓而较前有力,左关脉虚弦,右尺脉沉细而无力,左尺脉未及明显异常,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中医辨证同初诊。处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合二仙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0 g,桂枝100 g,炒白芍150 g,生姜100 g,当归100 g,羌活90 g,独活90 g,桑寄生300 g,仙灵脾120 g,仙茅90 g,巴戟天120 g,知母100 g,炒黄柏100 g,熟地黄150 g,阳春砂30 g,鸡血藤300 g,透骨草150 g,党参150 g,炒白术100 g,生薏苡仁200 g,炒薏苡仁200 g,防风60 g,秦艽100 g,赤芍100 g,伸筋草150 g,淮山药300 g,茯苓150 g,陈皮100 g,炒杜仲300 g,菟丝子150 g,炒续断150 g,佛手片100 g,炙甘草60 g。辅料:东阿阿胶250 g,鹿角胶200 g,红枣300 g,核桃肉250 g,冰糖500 g。1剂,制成膏剂。每晨以沸水冲服1匙。
2022年5月1日电话随诊,自诉膏方服后未见黑汗复发,且恶风、关节痛已消失3个月,余症均较前明显减轻。嘱其每于冬季续予膏方调治。
按 本例初诊以“大便稀溏且不净、腰膝酸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为主症,以“右关脉沉缓而无力、左关脉虚弦、右尺脉虚浮”为主脉,提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证;同时以“恶风、黑汗、四肢关节酸痛且麻木、舌质淡,苔白根腻”为兼症,以“右关脉缓而无力”为兼脉,提示:营卫不和,风寒湿滞证,治拟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和益肾养血之中药汤剂治之,且始终未使用收敛固涩类药物,而获症状减轻之效后继予冬季膏方调理,至今未见复发。
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曾治疗一例以黑色自汗为唯一症状的肾阴虚型患者,经知柏地黄汤合龙骨、牡蛎治疗半个月后症状消失;2个月后复发时他医予生黄芪60 g,加前方之双倍剂量龙骨、牡蛎治疗,然未用知柏地黄汤,遂致前症反加重,再予初诊方治疗月余后方获痊
刘东
对于本案患者,笔者采用“平脉辨证”法以“大便稀溏且不净、腰膝酸冷、舌质淡胖,边有齿痕”为主症,以“右关脉沉缓而无力、左关脉虚弦、右尺脉虚浮”为主脉,提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证;同时以“恶风、黑汗、四肢关节酸痛且麻木、舌质淡,苔白根腻”为兼症,以“右关脉缓而无力”为兼脉,提示:营卫不和,风寒湿滞证。治拟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合益肾养血之中药汤剂治之,且始终未使用收敛固涩类药物,而获症状减轻之效后继予冬季膏方调理,至今未见复发。正如《类经》所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综合上述7例“黑汗证”患者之临床资料,笔者认为本病的常见中医证型有:肾阴虚证、脾虚湿滞证、营卫不和证,另外也可见脾肾阳虚证,然因部分患者存在上述证型夹杂表现,故临证除分清虚实外,尚需区分其主次、轻重。
参考文献
梁嘉恩. 黄仕沛运用二加龙骨汤临床验案3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5):27-29. [百度学术]
梁 宁,郭盛华,王葆青,等.色汗症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12):1269-1270. [百度学术]
刘东汉.黑汗证治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6. [百度学术]
巫绍荣. 黑汗症治验[J].江西中医药,1994,25(3):37-38. [百度学术]
李 点. 黑汗治验[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6):74. [百度学术]
张春英. 验案二则[J].四川中医,2010,28(1):69-70. [百度学术]
熊继柏.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6-11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