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研读澄江针灸学派传人陈应龙所著《陈应龙针灸医案》,总结得出陈应龙临床灸法学术经验:针灸并举,阳复补泻随;精取要穴,独灸起沉疴;胃肠三募,温中土自旺;中消施灸,针泻灸调气;明灸古法,病瘥溯灸源,以期对灸法理论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陈应龙(1902年—1993年)乃我国现代闻名海内外的气功针灸学家,爱国华侨,厦门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36年陈应龙先生于江苏无锡拜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为师,精研针术、勤操灸焫,不仅融会所学,自创带气行针与针刺子午补泻手法,更将承淡安所推崇之灸法灵活运用于临床,形成独具特色的灸法理论经验,为澄江学派针灸学术思想在闽南地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现通过整理陈应龙先生所著《陈应龙针灸医案》一书,对其临床灸法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阳气是人体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原动力,对生命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谓人之阳气若天之日光,天失日光则不运,人失阳气则寿折。《类经图翼·大宝论》云:“然则生化之权,皆由阳气。”艾灸正是凭借燃烧艾绒时作用于腧穴、经络的绵绵温热之力,使阳气得复以发挥其推动、温煦、固摄等作用,对于阳气衰微所致虚寒、危脱之象往往能起到回阳救逆、复脉固脱之效。陈应龙先生临床十分重视顾护患者的阳气,对于久病迁延、气息奄奄、六脉欲绝的患者,陈应龙先生往往先以灸法以回将绝之残阳,多选取关元、命门、百会等连灸数壮,此乃秉承淡安先生对于顽疾、疑难病症灸量宜大的观点[1],待现阳气渐复之征,继则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针刺所选腧穴行子午补泻手法及提插补泻手法。陈应龙先生曾遇一位22岁患结核性脑膜炎4个月的青年学生,早期高热神昏、项强呕吐,经西医治疗高热渐退,后期出现四肢僵冷,气息微弱,仍然不省人事,脉微欲绝。“形不足者,温之以气”,陈应龙先生灸其关元24壮、命门11壮,配合针刺水沟穴,每5 min行先轻泻后重补的提插补泻手法,以补病体大虚之形气不足,留针20 min后四肢转温,欲有苏醒之态而可见涕泪。第2次治疗时,陈应龙先生取心包经荥穴劳宫、少阴之根涌泉进行针刺,并重行子午补法,加灸百会3壮、巨阙7壮、命门11壮。治疗7次即能行走,2个月诸症消失。《承淡安中国针灸学》[2]一书提出:“艾灸之法,能促进结核之抵抗力,而盛于古,衰于今,对于结核治疗有伟大之力。”陈应龙先生巧用灸刺联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阳气将脱一案,多有继承与发展。又如陈应龙先生临床治疗癫狂得心应手,经验丰富,在诊治一精神失常,终日自言自语,双睛失神,不知饥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的患者时,先灸百会、鬼眼固气通阳,调畅气血,待现“血变而止”之象,即面色红润,心神稍定后再针刺人中、神门、内关、少海,行子午补泻手法,最后以3寸长针深刺风府穴,3次病即告愈。陈应龙先生针灸并举、乘机应变之巧尤其体现在治疗重症肌无力上。在接诊一位32岁马来西亚华侨时,观此人四肢沉重怠惰,眼睑塌垂,语出声微,诉双足不能行走已逾两年,陈应龙先生认为,“痿证”究其病机发展多由急性期脾虚湿热到慢性期脾气下陷,久病迁延则必损及命门。此人患病日久,命门真阴真阳早已衰惫。陈应龙先生针灸并用从三个层面全面论治,一方面取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四穴每日灸其中一、二穴以益肾温脾、缓补元阳;一方面取“迫脏刺背”之义,择肺俞、肝俞、胃俞和关元俞五背俞穴配合命门、百会及风池三穴针刺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一方面基于《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治痿证总不离阳明经,循经取穴选取阳明经及其表里经太阴经穴,均隔日一次行先泻六阴后补九阳,手法兼顾子午补泻与提插补泻,以补中焦气血生化之源,充宗筋之空虚,故经年顽疾针灸15次告愈。《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3]记载:“细考《内经》五痿之论,总不外乎大筋空虚,营卫之气不足也……昔贤多以灸法而得效者,良有以也。”此案灸、刺并举而重于灸,补泻结合而以补为主,由此可窥见陈应龙先生用针法深而效宏,施灸焫而效大。
陈应龙先生所处时代中医界普遍存在重汤药而轻针灸的现象,究其缘由或可溯至清道光皇帝统治下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清帝废历来太医院针灸专科[4],灸法因其火热刺激气味等原因更是鲜受重视。然针灸之术传承千年,凡辨证适法,其效力之宏非一朝一夕可以磨灭。陈应龙先生早年诊治越南某医院院长夫人之头痛时,巧施针灸,治疗3次便使患者长达31年的顽固性头痛痊愈,陈应龙先生遂谓:“今之医术惟以药为重,而于针灸之技鲜于研习,缓录此案,一棒喝矣!”针灸各有其所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5]。灸法有着针刺和汤药所不具备的温通、温补、温散、温收特性,承淡安先生极其重视灸法运用,在其所著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单纯用灸法治疗的疾病就达43种[6]。陈应龙先生临床除了并举针灸,单纯运用灸法治愈者亦不在少数,干预措施准确,取穴精简独到[7]。陈应龙先生善独灸大椎治疗寒证,独灸足三里治疗妇科疾病,独灸哮喘穴治疗经年不愈之哮喘疾患。“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独灸大椎治疗寒证是陈应龙先生的个人经验,如在治疗一位暑月外穿羊毛衣裤、终日需覆被的31岁女子时,独灸大椎穴3壮后畏寒症状明显缓解,患者第2次就诊时即可身着短袖单衣,精神奕奕。《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督脉总督一身阳气,大椎乃诸阳之会,艾灸大椎一穴,温通周身阳气,则表阳卫表功能得以发挥。陈应龙先生看重足三里一穴在妇科疾病中的奇效,在治疗女子多年崩漏辨证为气血大亏、一派虚象时,不似他医灸隐白穴,“治病必求于本”,陈应龙先生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阴阳相生相长,以温补之中焦阳气助阴血之生,灸足三里1个月后月经正常。此外,陈应龙先生长于运用实按灸太乙神针独灸哮喘穴治疗哮喘经久不愈者。太乙神针是将药粉与艾绒混合卷成手指粗的药条,在施灸穴位上隔5~10层纸如针刺状直接按于其上,令热力透达病所,此法善于治疗疑难顽疾[8],承淡安称其有通经舒络之效[9]。陈应龙先生研制出的以正蕲艾、正麝香、正川贝、上蔻仁、萆蔴仁研磨制成的太乙神针灸治哮喘穴之法,在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施行时间久远,效如桴鼓,广受赞誉。
募穴是脏腑精微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脏腑功能。募募配穴是将具有表里关系、五行相生相克联系、位置相互临近的募穴相互配合使用治疗疾病[10]。陈应龙先生临床善用募募配穴法,在治疗土系疾病时尤其善于施灸于胃肠三募,温补中焦阳气,温行胃肠气机。所谓胃肠三募,即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和小肠募关元。中脘对应胃中小弯处,同为胃募和腑会穴,故治胃腑诸病以此为主[11]。《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位处人身气机升降枢纽的大肠募善于调节胃肠气机不畅,以沟通天地之气[12]。关元穴,关即封藏,元即元气,故此穴位乃元气封藏之处,为人之根元发生之地,一身之本[13]。中脘、天枢、关元三穴分列腹部上、中、下三部,同时施灸,以关元回阳固脱,补气之根,令正气上升;以中脘温通中焦胃气,使胃气但降不升;以天枢沟通上下腑气,令胃肠之气调畅温运不息,三穴同灸,中焦土旺则脾胃健运。陈应龙先生多在治疗脾阳不司温运之泄泻及中焦运化失职、水谷不充肌肤之疳疾时,采用直接灸法,或3壮或5壮,强壮胃肠功能,增其体重。
“中消”属邪在脾胃,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故热中善饥,此乃阳明阴虚火旺之证。临床治疗消渴多以泄热养阴为其治法,艾灸补火助阳之性用于此证可谓与病机相悖,然陈应龙先生医案中记载治疗中消时反每每在应用针刺补泻的同时要施以灸法,初读令人费解,然细查此中针、灸整体调治之义,便拨云见日。例如一位20岁青年留学生高热后出现一餐进食13碗方能解饥,但身形反日渐瘦削,伴见神疲便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陈应龙先生辨此人乃素体阳盛加之热病,致三焦气火炽盛熏蒸水谷之海,属于中消范畴,故以子午补泻之泻九六手法针百会、中脘、足三里、肝俞、脾俞、胃俞及小肠俞,以退诸阳之热。另以九九手法补三阴交、肺俞、肾俞,以滋养阴液,恢复津液输布,再灸足三里三壮,此处施灸重在通过胃之合穴调畅胃肠腑气,气机调则阴得以复热得以泄。故治法实则契合病机,以灸足三里整体调气,寓有去性存用之义。
直接灸,又称为“明灸”“着肤灸”[14],施灸时“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15],借助艾炷直接接触穴位所产生的强刺激从而收效显著。承淡安先生曾言其为“中国最古之灸法,亦为灸术之滥觞”[16],并大力推崇直接灸。陈应龙先生常列承淡安先生身侧,耳濡目染,临床继承此法,多有发挥。纵观陈应龙先生医案,言及灸疗多以直接灸治为法,其中以治聋哑最为突出。聋哑之症,古今均为难治之疾,陈应龙先生自其弱冠之年悬壶济世,立志于救此疾厄,经历多年摸索钻研,终以治愈此病闻名于海内外。陈应龙先生认为针灸治疗此病有四要点,其中运用直接灸法的瘢痕古灸是其凝练要点之一,盖因此病多病根笃深。陈应龙先生先以针刺听宫、听会、翳风,配合艾灸肾俞、关元或百会以扶正祛邪,补肾气充耳窍;次针哑门、上廉泉、天突以复发音功能,再配合直接灸气海、中脘、膻中引气上提。陈应龙先生认为但凡艾灸,直接瘢痕灸作用大且效力持久,正如古人所言“欲除病根,一灸胜于药”。对于直接灸的艾炷大小,陈应龙先生认为如米粒大最合适,灸数据部位不同有所差异。以聋哑为例,在上者百会、膻中以3壮为宜,中焦之中脘、肾俞以5壮为宜,在下者气海、关元或以5壮或以7壮为安,灸火直透经络,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六十余载杏林之路,躬身临床至耄耋之年,将澄江学派针灸学术思想与自身临床心悟相融合,在继承中创新,临床用灸重视针、灸并施,先以灸法起复阳气,后施针行独创补泻手法;善于独灸大椎治寒证,独灸足三里治妇科疾病,独灸哮喘穴治慢性哮喘,穴精而效显;募募配穴,并灸中脘、天枢、关元,齐温中焦脾土,巧治脾胃顽疾;治中消另辟蹊径,针刺补泻与灸法合用,泄热养阴同时兼顾调阳明腑气;重拾瘢痕灸法所潜藏宏效,以强刺激直除聋哑病根。陈应龙先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17],将其灸法学术思想凝练于所著《陈应龙针灸医案》一书中。研读其著作,犹如对话陈应龙先生灸法思想内核,可进一步促进灸法的临床运用和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强,王 茎,曾永蕾.承淡安对近现代灸法理论及临床的贡献[J].中医杂志,2022,63(6):511-515. [百度学术]
2 孟凡红,杨建宇,李莎莎.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2. [百度学术]
3 承淡安.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39. [百度学术]
4 马堪温.清道光帝禁针灸于太医院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38-40. [百度学术]
5 明·李 梃.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9. [百度学术]
6 白学武,奥晓静,荣长保.承淡安先生灸法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1):73-75. [百度学术]
7 邓晓红,孟宪军,朱安宁,等.陈应龙先生针药结合治疗闽台常见病经验浅谈[J].中国针灸,2016,36(2):187-190. [百度学术]
8 王民集,朱 江,杨永清.中国针灸全书[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 [百度学术]
9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5. [百度学术]
10 崔长乐,成泽东.募穴主治病证和配伍规律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2):78-81. [百度学术]
11 高式国.高式国针灸穴名解修订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2. [百度学术]
12 樊 伟,韩 行,邵晓雪,等.从胃经穴名角度探义“阳明多气多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2):256-259. [百度学术]
13 朱燕中.穴之道:中医原创思维下的腧穴解读[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461. [百度学术]
14 石学敏.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学针灸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83. [百度学术]
15 唐·孙思邈.孙思邈医学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 [百度学术]
16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9. [百度学术]
17 陈应龙,施能云,陈耀中,等.陈应龙针灸医案[M].香港:宇光出版社,1981:7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