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中撷选阮诗玮教授辨治脾胃系疾病医案三则,旨在总结其在辨治脾胃病方面的经验。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阮诗玮)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
脾与胃,脏与腑,表里相应,升降相因,同位于中焦,为斡旋气机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纳藏,运纳相得,气血化生,为荣养精神之司要。若脾胃健旺,纳食如常,应叶氏“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言,人即安和。若脾胃不和,气血乏源,气机或损、或滞、或逆,则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变生他病。
阮诗玮教授(以下简称“阮师”)乃福建省名老中医。其临证四十年,针对脾胃系疾病或他病所致脾胃病,具有独特的诊疗思维及辨治方法,处方施药灵活得当,切中病机,疗效确切,故笔者特撷三则医案,总结阮师经验,供同道参考,如有不当,望予斧正。
胃痛,为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患。自《黄帝内经》起始,历代医籍皆有所载,医家医论众多,然论中又多将胃脘痛与心痛概念模糊,混为一谈,不分病位及疼痛性质;直至明清时,诸家对其概念方渐明晰,认知渐趋一致,明确定义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胃痛,并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案 郑某,女,68岁,2020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反复胃脘不适5年余,曾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精神紧张,口干,每逢夏秋季节喜口含冰棒,含冰棒后口干可缓解,但含而不欲咽,咽下则感胃脘部不适,平素胃脘部怕冷畏风,遇阴雨潮湿天气时易发胃脘疼痛,伴腹泻,每日3~4次,泻下急迫,便质先硬后溏,泻后痛解。纳可,小便调,夜尿1~2次。舌暗淡,苔浊腻微黄,脉沉弦有力。既往史: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18年余。中医诊断:胃痛,辨为脾胃伏火证。治法:清泄伏火,疏肝健脾。处方:泻黄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用:藿香10 g,防风10 g,石膏15 g,炒栀子6 g,甘草3 g,蒺藜15 g,白术10 g,泽泻15 g,陈皮10 g,炒白芍15 g,炙甘草6 g,茯苓30 g。7剂,每日1剂,早晚餐后内服。
2020年9月19日二诊:口含冰棒次数减少,仍偶感口干,怕冷,遇冷风后易感胃脘疼痛,伴腹泻,性质同前。舌暗,苔白厚腻,脉细数有力。予上方加淮山30 g,7剂。
2020年10月10日三诊:诉自行续服上方至今,现已未再口含冰棒,口中和,胃脘不适少发,余无特殊不适。继以血府逐瘀汤合六味地黄汤调复。随访2年,患者诉夏秋时节未再感胃脘不适,亦不惧食冰凉之品。
按 患者多病缠身,且年过六旬,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肾本衰于下,浊阴水湿难化反逆于上,且水湿属阴,最先伤喜燥之脾,阳损阴盛生内寒,遇冷湿之时或饮食寒凉则内外皆寒,合而收引脾胃之络、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故发为胃脘疼痛。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兼之脾土虚弱,难受肝木克制,反成肝强脾弱之象,故见易腹泻、便前腹痛、泻后痛解。脾开窍于口,榕城夏秋季节湿热氤氲,水湿阻滞中脘气机,致津不上承,且湿浊蕴久、肝气久郁、疏泄失常,可酿成脾胃伏火,故见口干喜含冰棒、苔黄等一派“上实”热象。予泻黄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清泄中辅以补虚,加蒺藜平肝郁,泽泻泄湿热,茯苓渗水湿,炙甘草缓和温中,清补并行。二诊药后诸症改善,考虑患疾已久,且此方行之有效,可使肝脾同调,升降得顺,郁热自消,津液自充,故口含冰棒次数减少。续予原方加淮山培补脾肾,徐徐图之。后来诊未再诉胃脘明显不适,且已不再含冰棒,缓则治本,续以活血益肾治疗慢性肾病为主。
因气虚络瘀、中焦不健而发脾胃病者,历代论述颇多,然涉及阴火致病者却少有人言。李东垣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中医学认为,此“火”为阴火,盖因元气虽为先天之气,然需得后天脾胃之气不断充养,方能生生不息。若因长期过饱过饥、情志异常等因素致脾胃有损,纳食运化失常,则元气不充反亏;或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反降,气机郁滞,阴火内生,灼伤元气,疾病由生,应《脾胃论》中“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之言。故可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病理基础,而阴火是导致脾胃病产生的重要因
病案 林某,男,53岁,2020年4月25日初诊。患者于1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空腹时尤甚,进食后可缓解,伴呕吐咖啡色样胃内容物、排黑便数次,具体量、色、质不详。就诊于某县医院,查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血常规:红细胞2.14×1
2020年6月13日二诊:症状明显改善。辰下:偶有空腹时疼痛,进食后可缓解,口干改善,无恶心呕吐,稍畏寒,添衣可解,胃纳一般,寐可,小便如常,大便1~2次/日,偶溏薄。舌淡红,苔白,舌根苔厚,脉沉。予上方加枸杞子15 g。续服28剂,日1剂,早晚分服。
2020年7月11日三诊:空腹疼痛未再发,偶觉乏力欲呕,未呕吐,二便调,纳寐可,舌淡红,苔薄黄,脉沉。予上方去枸杞子,加山药30 g。续服28剂。后随访未再诉腹部不适,复查肾功能示:尿酸587 μmol/L,肌酐489 μmol/L,续予益肾健脾缓治其本。
按 四月为春季阳升之际,常人脏腑阳气本应顺应自然之气升发,然患者年过半百,素喜食阴寒之品,脾胃受损,致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阴火内生。脾胃虚弱,纳食减少则气血乏源,元气不得精微充养,无法制约阴火,阴火蒸灼阴液,见口干;脾胃气血失畅,停滞成瘀,加之摄血失职,血溢脉外,故发为呕吐咖啡色样胃内容物及排黑便;气随血脱,可见乏力、活动后觉心慌。且空腹时气血无源,胃失荣养而出现空腹挛急之痛,进食后则气血生化有源,故腹痛缓解;合舌脉皆为脾胃气虚、阴火内炽之象。处以升阳益胃汤化裁,加车前子、六月雪、大黄泄湿热而降浊阴;赤芍、当归、三棱、莪术活血散瘀以行血载气;再合生姜、大枣健脾益胃,使湿邪化,阴火散,清阳得以升发。故二诊时诸症改善,续予上方稳固药效;然久病及肾,“肾者胃之关也”,胃脘痛久不愈,易发展成脾肾两虚,故症见怕冷、大便溏薄之象,予加用枸杞子滋肾养阴,缓图其本。三诊时空腹疼痛未再发,脾肾亏虚之象亦有改善,故去枸杞子,加平和之山药续以健脾补肾。
胃痞,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案 陈某,女,57岁,2022年4月12日初诊。家属代诉:胃脘不适伴肛门坠胀2个月余。2个月余前患者因胃脘胀闷,嗳气,伴肛门坠胀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后症状稍有改善,但时有反复。1个月前上症再发,伴乏力,就诊于某县医院,予输注白蛋白、氨基酸及对症处理(具体不详)后,症状改善。辰下:面色萎黄,疲倦乏力,饥时为甚,无法久站,胃脘胀闷,嗳气,肛门坠胀,纳寐欠佳,舌淡红苔白厚腻。辅助检查:全腹彩超、泌尿系彩超、胸片、生化全套均正常;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门静脉彩超示“①肝内高回声斑块(小血管瘤?)②肝、胰、脾、门脉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4个月前于某省级医院肛肠科行“直肠黏膜脱垂手术”,术顺。中医诊断:①胃痞;②脱肛。辨为脾虚湿阻,中气不足证。治法:健脾化湿,益气升提。处方:补中益气汤、上焦宣痹汤合一加减正气散化裁。药用:郁金10 g,藿香6 g,川厚朴6 g,陈皮6 g,神曲6 g,麦芽15 g,谷芽15 g,黄芪15 g,射干6 g,淡豆豉6 g,枇杷叶15 g,枳壳6 g,白术6 g,柴胡3 g,升麻3 g,党参15 g,当归6 g。7剂,日1剂,水煎服。
2022年4月20日二诊:胃脘不适及肛门坠胀感明显改善,纳寐较前改善,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润,舌边有齿痕。予上方继服7剂。
2022年4月27日三诊:胃脘不适已消失,乏力较前明显改善,纳寐可,精神、面色明显改善,舌淡红苔白润。予上方加黄精15 g,继服7剂。
按 《难经》言:“病之虚实,入者为实,出者为虚。”患者素有脱肛病史,中气已虚。术后耗伤正气,又兼饮食不佳,气血乏源,中气益损。且患者有胃炎病史,脾土内伤,水湿内蕴,阻滞中焦;气少夹湿,气行不畅,运化愈弱,精微不足,后天失养,故见面色萎黄、疲倦乏力;饥时气血不充、久站耗伤正气,故可加重乏力;中虚,脾胃之气不和,浊气上泛而嗳气、胃脘胀闷,清气下陷而肛门坠胀。治疗上当“损者益之”。选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一加减正气散健脾化湿;上焦宣痹汤轻清宣透,有“轻而举之”之义,俾清气上升而无碍;加枳壳行气消胀;谷芽和胃增纳。全方主以补益,少佐清透,且药量轻灵,补泻相合,恰可疏理脾胃,调和气血,正适“治中焦如衡”之理。二诊诸症皆缓,但虚损之疾非一时可愈,应缓缓图之,予继服原方。三诊时患者几无不适,唯仍偶感乏力,予上方加入平补气阴之黄精,调善其后,以平为期。
寒湿克伐脾之气阳,阴火熏灼胃之阴津,气滞湿困阻碍脾胃升降等等,皆可导致互为表里的脾胃失去平和,出现疾病。阮师临证辨治脾胃系疾病,多遵循“六看”(天、地、时、人、病、证)辨证思维,并充分运用三焦正邪辨证等方法来剖析病机证
参考文献
张伯礼,吴勉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56,163. [百度学术]
丘余良,阮诗玮.阮诗玮学术经验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5. [百度学术]
袁创基.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百度学术]
王培屹,李 菁,李跃军.“以脾为本,五脏相关”的李东垣“阴火理论”[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74-77. [百度学术]
阮诗玮.寒湿论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百度学术]
余永鑫,王建挺,陈晓玲.“六看”诊疗模式的内涵及临床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3):1466-1469. [百度学术]